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术中发生的17例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籍以提高对合并假性动脉瘤的认识。方法 602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术中共有17例患者(0.28%)在介入治疗时出现冠状动脉穿孔。结果 17例冠状动脉穿孔发生后,13例采用即刻球囊间歇低压(1~2atm)封堵法治疗,其中4例在球囊封堵过程中出现假性动脉瘤,4例中1例24小时后自行封闭,2例安装带膜支架治愈,1例当时未发现和处理,30分钟后发生心包填塞,呼吸心跳骤停。最终1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冠状动脉穿孔发生后立即用球囊间歇低压封堵法治疗,发现或怀疑有假性动脉瘤时应植入带膜支架,只要发现及时,处理措施得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策略。方法纳入2004年5月至2010年10月行PCI治疗并发冠状动脉穿孔的25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穿孔的影像特征进行Ellis分型,对各型冠状动脉穿孔的处理策略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冠状动脉穿孔的发生率为0.82%(25/2036),其中Ⅰ型穿孔13例(52%),Ⅱ型穿孔3例(12%),Ⅲ型穿孔9例(36%),死亡2例(8%)。Ⅰ型穿孔患者采取严密观察,但未行特殊处理。Ⅱ型穿孔患者予以停用抗凝药物,球囊长时间低压扩张,其中1例于术后24h出现心包填塞,心包穿刺引流后病情逐渐稳定。Ⅲ型穿孔患者4例经球囊低压力贴附封堵穿孔部位后破口消失,3例行带膜支架置入,2例在球囊长时间低压力贴附封堵穿孔部位同时使用鱼精蛋白,但使用鱼精蛋白后均出现冠状动脉内慢血流死亡;Ⅲ型穿孔患者中4例出现急性心包填塞。结论冠状动脉穿孔发生率低,但可导致严重临床后果,及时正确处理是减少恶性心脏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报告1例支架术中高压后扩张所致冠状动脉穿孔,在采用带膜支架处理失败后,经球囊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凝血酶处理成功,避免了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未发生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并发冠状动脉穿孔及心脏压塞的处理对策。方法 对我院 1989年 9月至 2 0 0 3年 9月期间发生的冠状动脉穿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完成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 72 32例。发生冠状动脉穿孔 18例 ,发生率为 0 2 5 % ,多数发生于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83 3% ) ,其中引导钢丝所致穿孔者 9例 ,球囊扩张后穿孔 7例 ,置入支架后穿孔 2例。 14例 (77 8% )穿孔为少量对比剂排至心包腔内或心肌内 ,其中 7例用球囊长时间低压力贴附封堵破口 ,穿孔征象消失 ;6例用鱼精蛋白静脉注射中和肝素 ,1例未做特殊处理 ,穿孔消失。4 (2 2 2 % )例发生急性心脏压塞 ,超声心动图显示有心包积液 ,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后病情平稳。 2例外科急诊修补血管破口 ,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无一例死亡。结论 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少见 ,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导管法封堵中老年冠状动脉瘘的技术方法、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治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见冠状动脉肺动脉瘘3例,冠状动脉心房瘘3例,冠状动脉右心室瘘1例。标准冠状动脉介入方法将微导管定位于瘘管的中段,经该导管输送Cook弹簧圈用于封堵直径<8mm的瘘管;巨大瘘管(直径>8mm)采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封堵。如瘘管形态不适于行弹簧圈或ADO封堵,则采用带膜支架。结果:采用Cook弹簧圈栓塞3例,ADO封堵1例,带膜支架封堵2例,另1例冠状动脉导引导丝致瘘道夹层而自行堵闭。即刻冠状动脉造影微量残余分流2例,术后心电图无特殊改变,临床症状缓解,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随访4个月~2年,无不适症状。结论:经导管法封堵中老年人冠状动脉瘘创伤小,安全有效,可作为合适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带膜支架的疗效.方法:冠状动脉带膜支架术13例,包括冠状动脉穿孔11例及冠状动脉瘤2例,观察即刻临床效果.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年,随访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支架内再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11例冠状动脉穿孔的患者行带膜支架术后,10例即刻造影显示无明显造影剂外渗,临床症状缓解;1例造影仍提示造影剂大量外渗,紧急外科手术,最终死亡.2例冠状动脉瘤的患者行带膜支架术后,造影显示瘤体基本不显影.术后随访1年,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6~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发现1例支架内再狭窄,6例支架处内膜增生,未见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带膜支架能有效地处理冠状动脉严重穿孔及部分冠状动脉瘤病变,即刻及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正>冠状动脉穿孔(coronary artery perforation, CAP)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0.2%~0.5%,多发生在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coronary occlusion,CTO)介入、严重钙化病变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术中[1-3]。本文就CAP的治疗策略的现状进行综述。一、冠状动脉穿孔的分型CAP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如大血管、末端血管、室间隔或心外膜侧支穿孔等,分为三类:大血管穿孔型、末端血管穿孔型及侧枝穿孔型。大血管穿孔型CAP的常见的原因包括使用大规格球囊或者支架,高膨胀压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自制覆膜支架在冠状动脉穿孔封堵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观察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穿孔的患者15例,术中使用自制覆膜支架进行封堵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病变特点、封堵治疗、住院期间及术后主要不良事件。结果 15例患者中男6例,女9例,平均年龄(64.3±4.6)岁,合并高血压病者8例,9例冠状动脉穿孔分布于左前降支,病变类型中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有5例、钙化病变7例,穿孔类型以EllisⅢ型居多共10例。13例患者术中使用自制覆膜支架封堵成功,成功13例(13/15)。2例自制覆膜支架置入失败者转入心外科急诊开胸手术,其中1例因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1例患者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导致死亡。2例患者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 使用自制覆膜支架封堵冠状动脉穿孔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无市售覆膜支架或心外科支持的介入中心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王小明 《心脏杂志》2017,29(5):544-546
目的分析植入覆膜支架的Ⅲ型冠状动脉穿孔的分布特征、原因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有记录的植入覆膜支架的Ⅲ型冠脉穿孔病例。结果冠状动脉穿孔植入覆膜支架28(男20,女8)例,年龄45~85(66±8)岁;穿孔血管分别为前降支20例(71%),右冠状动脉6例(21%),回旋支2例(7%);穿孔部位血管病变分型分别为A型病变16例(57%),C型病11例(39%),B2型病变1例(4%),CTO 6例(21%),严重钙化病变10例(36%),心肌桥3例(11%);穿孔的原因分别为支架球囊后扩张15例(54%),支架释放6例(21%),后扩张球囊后扩张3例(11%),预扩张球囊扩张1例(4%),导丝3例(11%)。穿孔后有17例(61%)发生心包填塞。24例(86%)植入覆膜支架的患者封堵成功,6例患者紧急外科开胸探查,其中4例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住院期间死亡3例(11%),术中和住院期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患者9例(32%)。有7例患者进行了造影随访,70%以上的狭窄有3例。结论植入覆膜支架的Ⅲ型冠状动脉穿孔以A型病变为主,穿孔的原因主要是支架球囊后扩张,覆膜支架为封堵穿孔有效办法,但覆膜支架再狭窄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穿孔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8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PCI术中发生的32例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冠状动脉穿孔患者占同期7102例PCI患者的0.5%。病变特点按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标准进行分型,其中B2+C型病变占81.3%,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占62.5%。冠状动脉穿孔的Ellis分型:Ⅰ型14例(43.8%),Ⅱ型10例(31.2%),Ⅲ型8例(25.0%)。发生原因:钢丝引起21例(65.6%),球囊预扩张引起6例(18.8%),球囊后扩张引起3例(9.4%),支架置入引起2例(6.2%)。处理措施:鱼精蛋白中和肝素14例(43.8%),穿孔近端球囊封堵9例(28.1%),心包穿刺引流7例(21.9%),置入带膜支架4例(12.5%),急诊外科修补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例(6.2%)。预后:死亡3例(9.4%),急诊外科修补加CABG2例(6.2%),急性心脏压塞6例(18.8%),迟发性心脏压塞1例(3.1%),急性心肌梗死9例(28.1%)。结论Ⅲ型冠状动脉穿孔后果严重,需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穿孔是导管室的"灾难性"并发症之一,其常见原因包括使用较硬或亲水涂层导引导丝、球囊过度扩张或破裂、高压支架扩张、旋切术、旋磨术和激光成形术等.国外研究显示,在带膜支架时代以前,其死亡、心肌梗死和急诊CABG发生率分别为10%、39%和39%.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带膜支架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本中心共对10例PCI中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后置入带膜支架的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置入带膜支架术后服用氯吡格雷75mg/d共2年,长期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结果 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68.6±5.2)岁,范围60~76岁。置入带膜支架直径平均(3.3±0.3)mm,长度平均(22.1±3.7)mm,所有患者破口均被成功封闭,术中无死亡病例。随访时间(31.7±24.5)个月,范围0.6~67个月,1例术后19天因肺部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术后13个月猝死;1例患者术后53个月出现心绞痛;1例术后6个月查多层CT示支架内无再狭窄;4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只有1例患者在PCI术后67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LAD)带膜支架内再狭窄;另3例病例带膜支架内均无再狭窄。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0%(1/10);PCI术后12个月,MACE发生率为10%(1/10);在整个随访期间靶血管再狭窄率为20%(1/5),死亡率为20%(2/10),MACE发生率为40%(4/10)。结论带膜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穿孔能达到较好的长期疗效,两年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能能有效预防带膜支架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直径小于3 mm的冠状动脉分别进行PTCA和支架术,观察其急性并发症和近期疗效.方法 42例患者,52支血管,血管直径小于3 mm,随机选择单纯PTCA或支架术.测量术前和术后参考血管直径、直径狭窄程度和最小管腔直径,并观察术后30天内急性闭塞、亚急性血栓形成、Q波或非Q波心肌梗塞、急诊冠脉搭桥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支架组选用更大的球囊和更高的充盈压力,术后获得较大的管腔直径,残余狭窄程度显著低于PTCA组.支架组出现1例亚急性血栓形成,PTCA组出现1例急性闭塞.两组均无Q波或非Q波心肌梗塞、冠脉搭桥和死亡发生.结论对于直径小于3 mm的冠状动脉应该在PTCA基础上,选择性地植入支架,以避免急性并发症和减少再狭窄.  相似文献   

14.
小型猪冠状动脉置入过大直径支架建立再狭窄动物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用置入过大直径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方法,在正常小型猪建立模拟人类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金属支架由316 L医用不锈钢丝编织而成,将不锈钢支架固定在3.0 m m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球囊上,然后通过8 F大腔引导导管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球囊与血管直径之比为1.1~1.3∶1。  结果:支架成功置入4只动物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在支架置入后3个月重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均发生再狭窄,平均管腔直径狭窄为(55.80±23.06)% 。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内弹力板撕裂,广泛新生内膜增生及严重管腔狭窄,平均新生内膜厚度和新生内膜面积分别为(1.09±0.06 m m 2 和1.18±0.33 m m 2 )。平均百分狭窄面积为(86.80±9.24)% 。  结论:①使用直径过大的球囊扩张型支架可成功地建立再狭窄动物模型。②该模型经济实用,其组织病理学表现与人类再狭窄结果十分相似,并可能有助于检测和评估再狭窄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治疗颅内动脉粥佯硬化性疾病,支架血管成形术是否优于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尚不确定。目前,用于颅内血管的球囊导管是为冠状动脉疾病所设计的,用于颅内血管后,可出现血管夹层、血管破裂、球囊弹性同缩等并发症,这就降低了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B型主动脉夹层5例,切开股动脉置入带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后重复造影检查。结果:均成功置入支架,置入的人造血管支架使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真腔扩大,明显改善降主动脉及分支血管血流。术后4例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内漏患者术后随诊,7个月后消失,夹层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结论: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是B型主动脉夹层有效的治疗途径,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标  题 急性心肌梗死中伴或不伴有支架植入的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作  者 GrinesGL ,CoxDA ,StoneGW等  来  源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1999,341:194 9~195 6疾  病 急性心肌梗死目  的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血管成形术 ,比较单纯球囊扩张与植入带肝素膜的Palmaz Schatz支架的效果。设  计 随机、多中心。患  者 共有 90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心导管检查及血管成形术。随  访  6~ 6 5个月。治疗方案 将适合于支架植入的病变血管随机分为单纯球囊扩张术组 (n =4 4 8)与…  相似文献   

18.
带膜内支架治疗胸主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寻治疗胸主动脉瘤的新术式。方法 10例胸主动脉瘤病例,其中7例行单纯带膜血管内支架(stent-graft)治疗,3例夹层破裂(De Bakey I)患者行象鼻手术加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 7例带膜血管内支架治疗组,5例成功,1例失败,1例术后死亡;3例夹层破裂手术病例均成功,恢复顺利,无并发症。结论带膜血管内支架为治疗胸降主动脉瘤的一种有效可靠方法;象鼻手术结合带膜内支架是治疗De BakeyI型的新方式,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覆膜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血管内弹簧圈栓塞逐渐成为除开颅夹闭术之外的另一种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段,且近年来已成为许多医生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颅内血管的解剖学复杂性和颅内动脉瘤的多样性使得单纯弹簧圈栓塞无法满足所有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需要,涂层弹簧圈、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栓塞、覆膜支架等新材料和新技术应运而生。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原理是在载瘤动脉内置入一种带生物一物理屏障的支架,在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情况下,隔离动脉瘤并使其内部形成血栓,从而达到治愈病变的目的,在无重要分支血管毗邻的宽颈、巨大、夹层或假性动脉瘤等的治疗中有着较大优势。文章对覆膜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致急性心包填塞的早期诊断、临床特征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4年行PCI并发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原因、心包填塞早期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4例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的原因均为冠状动脉(冠状)穿孔,穿孔的冠脉血管包括前降支2例、右冠状动脉1例,回旋支1例;穿孔原因为导丝穿出血管3例,高压球囊后扩张致血管破裂1例。1例PCI术中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伴血压下降,心率增快;3例术后出现气短、呼吸困难伴全身大汗、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心音低钝,给予盐酸多巴胺注射液静推并泵入无效。4例经X线检查、床旁心包B超检查发现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发现心包积血而确诊。均行心包穿刺引流,其中1例予鱼精蛋白+心包穿刺+猪尾导管留置,1例给予带膜支架覆盖冠脉穿孔处+心包穿刺。患者均抢救成功,好转出院。随访半个月~3年,患者均存活,无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急性心包填塞是PCI的严重并发症,患者术中或术后如出现恶心、烦躁、胸闷、心动过速和低血压状态应考虑心包填塞,确诊依靠心脏彩超或X线检查,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引流等积极处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