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观察术前存在房颤或房扑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在主动脉开放后静脉注射胺碘酮或美托洛尔对患者心律的作用.方法 选择术前存在房颤和房扑拟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三组:胺碘酮组(A组,23例),在主动脉开放后,自主心跳已恢复,给予胺碘酮150 mg静脉推注,其后10 mg·kg-1·d-1维持;美托洛尔组(B组,23例),在主动脉开放后,自主心跳已恢复,给予美托洛尔2 mg静脉推注,其后美托洛尔1 mg/h总量10 mg;对照组(C组,22例),在主动脉开放后静注安慰剂.监测ECG、桡动脉压(AS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随访术后心律转复情况.结果 A组和B组不增加心律转复成功率,但与C组比较HR较慢(P<0.01),CI较高(P<0.01).并且ICU滞留时间较短(P<0.01),A组和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复率与房颤病史密切相关.结论 房颤或房扑患者在心内直视手术中,主动脉开放后静脉给予胺碘酮或美托洛尔虽然都不增加心律转复成功率,但能更好地控制心室率,而达到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临床比较。方法我院入选的7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胺碘酮组(37例):将胺碘酮150mg加入葡萄糖20mL,15min左右缓慢静脉推注,继之胺碘酮300mg加入葡萄糖500mL,以0.5-1mg/min静滴维持。复律成功后,口服胺碘酮维持。普罗帕酮组(37例):70mg普罗帕酮静脉注射,于15min左右完成。推注完毕尚未转复者,继之140mg以0.5-1mg/min静滴。复律成功后,口服胺碘酮维持。所有患者均予持续24h心电监护,记录房颤转复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转复率。结果胺碘酮组37例转复成功27例(72.97%);普罗帕酮组37例转复成功19例(51.35%);转复成功率胺碘酮组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比普罗帕酮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不同剂量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三个不同剂量组,组一、组二、组三每次静脉给予的负荷剂量依次分别为75mg、150mg和250mg。结果组一、组二、组三24h复律率分别为100%、100%、95%(P〉0.05)。60例患者中,均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未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结论静脉途径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疗效确切、安全,不同剂量组均能有效转复房颤,但较大剂量(150mg及250mg)组转复所需时间更短,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在大剂量(250mg)组略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房颤(AF)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房颤的资料,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3例24h内自动转复,5例经加服胺碘酮后转复,13例静推去乙酰毛花甙丙后,静脉应用胺碘酮后转复。结论 房颤的治疗首先是控制心室率,然后进行复律治疗,胺碘酮对CABG后AF转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术中静脉注射胺碘酮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34例,ASA Ⅱ或Ⅲ级,年龄43~64岁,体重51~95kg,随机分为2组(n=17):对照组(C组)和胺碘酮组(A组).体外循环开始后,A组静脉注射胺碘酮5 mg/kg,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术毕至出院期间房颤的发生情况、术毕至首次发生房颤的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毕至出院的时间.结果 两组ICU停留时间、术毕至出院时间、术毕至首次发生房颤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房颤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 术中静脉应用胺碘酮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中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改善转归.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总结42例心脏手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2年8月至2012年8月,我科施行的395例术前为窦性心律的心脏手术患者中,有42例患者术后新发快速心房颤动,其中冠心病18例,心脏瓣膜病15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3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患者术后新发快速房颤时,在心电监护下静脉使用胺碘酮,首先控制心室率,争取转复为窦性心律,并行抗凝治疗,同时口服胺碘酮治疗。术中安置了临时起搏导线的患者,术后开启临时起搏器,设置保护心率70~90次/分。房颤发作前已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不停用。结果 24小时内有32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其余患者5天内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死亡病例,无脑梗塞病例发生。结论 采用胺碘酮,可将心脏术后新发的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时,要注意调整好两者的用量,避免心率过慢的发生,同时要注重房颤诱因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下称房颤)的特点,对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减少不良事件,提高生存质量和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40例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危险分层评估、药品入量监测及调整等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睡眠质量和不良反应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体外循环术后心脏复跳及自律性的影响。方法择期二尖瓣置换的房颤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体外循环期间静脉注射胺碘酮8mg/kg(A组),4mg/kg(B组)或等量生理盐水(C组)。观察转流时间、心脏复跳时间、自律性、临时心脏起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与A、B组相比,C组的后并行时间和转流时间显著延长(P〈0.01),自动复跳、复跳后窦律比例显著降低(P〈0.05和P〈0.01),停机后多巴胺使用量显著增加(P〈0.01)。A组临时起搏器使用比例较其它两组显著增加(P〈0.05)。各组复跳后窦律患者左房小于房颤患者(P〈0.01),C组窦律患者左房小于其它两组(P〈0.01)。结论体外循环术中心脏复跳前使用胺碘酮可以增加房颤患者心脏自动复跳的成功率,更好地维持窦性心律,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多巴胺用量及体外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盐酸胺碘酮转复房颤和维持窦律的有效性。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个不同剂量组,1组、2组、3组每次静脉给予的负荷剂量依次分别为75mg,150mg和300mg。结果:3组有效3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6.67%。治疗组前后的疗效差异显著。结论:对于房颤静脉注射盐酸胺碘酮是一种长效、安全、疗效可靠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快速心律失常患儿静脉注射胺碘酮的疗效.方法;对36例快速心律失常患儿,首次静脉注射胺碘酮2.5-5mg/kg,若心律失常控制的不理想者,可隔15-30min追加1.5-3.0mg/kg的负荷量,继以10mg/kg.day持续静点12或24小时.结果:胺碘酮有效率为91.66%,不良反应发生率5.55%.结论:胺碘酮治疗小儿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成功率高,起效快,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可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口服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QTc的变化。方法 40例心房颤动复律成功者均采用口服胺碘酮片,第1周600mg/d、第2周400mg/d、第3周200mg/d,测量并比较用药前后心室率、QRS时间和QTc。结果 (1)与复律前相比,用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后心室率减慢(P<0.001),QRS时间不变(P>0.05),QTc延长(P<0.005);(2)QTc在0.40~0.47s复律者34例,无一例出现心脏方面副作用,QTc≥0.48s复律者6例,均出现心脏副作用(P<0.001)。结论 口服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需监测QTc,防止出现严重心脏方面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胺碘酮致静脉炎循证护理效果。方法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得出证据形成建议,制定静脉应用胺碘酮操作规范。收集循证护理前后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率,并调查患者对静脉应用胺碘酮用药知识的知晓率、考核护士对静脉应用胺碘酮护理规范的掌握情况。结果循证护理实施后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护士考核分显著高于培训前(均P0.01)。结论采用循证护理实践规范静脉应用胺碘酮可降低患者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胺碘嗣治疗老年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近2年老年心律失常患者64例,静脉注射或口服胺碘嗣后观察心律失常的控制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应用胺碘酮能明显改善老年患者心律失常,治疗的里效率为71.87%,有效率为15.62%,总有效率为87.5%;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双极射频消融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4年6月137例合并房颤(21例合并左心房血栓)的心脏病患者行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的临床资料,男61例、女76例,年龄35~73(48.3±11.6)岁。患者术后口服胺碘酮6个月,并定期随访,记录窦性心律转复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心功能改善情况、术后生存率、血栓栓塞发生率以及其他手术并发症等。结果 137例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为(122±3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8±22)min,射频时间为(20±4)min。手术当日130例房颤消除,其中转为窦性心律114例,交界性心律16例,房颤消除率为94.9%。围手术期死亡2例,住院死亡率为1.5%。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81.5%(110/135)、88.1%(111/126)、83.1%(74/89)、83.0%(39/47)。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6.6%(86/89)和93.6%(44/47)。随访期间无远期血栓栓塞发生。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有选择地治疗合并有房颤的心脏疾病患者,仅轻微增加了转流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窦性心律转复率高,短中期效果好,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常伴随其他心脏疾病发生.房颤消融是通过消融线隔离异常房颤冲动起源部位或破坏房颤折返环以转复心律,为不适宜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有效转复房颤的方法.外科消融由于其确切的疗效一直在房颤治疗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外科消融在微创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将在已有综述基础[1]上,结合2012年心脏节律学会/欧洲心律协会/欧洲心内科学会房颤的导管消融和外科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2012共识)[2],从心脏手术同期房颤消融和孤立性房颤消融两方面,综述近年来房颤外科治疗领域的进展和争议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Bai BJ  Zhong ZH  Xin LP  Wang CG  Wang JZ  Du RY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4):946-948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下射频消融肺静脉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风湿性心瓣膜病伴房颤患者(治疗组),在瓣膜置换术中应用射频探针在左心房内行直视下围绕4个肺静脉口的环形线性消融及消融环最低点与二尖瓣环连线的直线消融,输出功率30~40 W,每次放电时间45~60 s。以20例单纯行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瓣膜病伴房颤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同时应用胺碘酮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房颤的疗效。患者治疗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4±3)个月。结果治疗组心脏复跳后19例转为窦性心律,住院期间房颤复发2例,随访中房颤复发1例,总有效率80%(16/20);对照组心脏复跳后16例为窦性心律,住院期间房颤复发7例,随访中房颤复发2例,总有效率35%(7/20)无心房穿孔、出血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结论直视下射频消融肺静脉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有效率较高,方法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胺碘酮预防心脏手术再灌注心室颤动(RVF)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Cochrane、Embase、Web of Knowledge和PubMed等数据库,搜索胺碘酮预防心脏手术患者RVF的相关研究,时间截至2019年12月。按照既定标准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  相似文献   

18.
小剂量胺碘酮预防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纤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小剂量胺碘酮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纤颤的预防效果、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998至1999年23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对照组155例予常规药物,试验组80例合用小剂量胺碘酮。结果 常规药物治疗组21.93%出现心房纤颤,而小剂量胺碘酮预防用药组10%出现心房纤颤(P=0.024)。小剂量胺碘酮致心律失常3例,无甲状腺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结论 预防应用小剂量胺碘酮能明显降低术后心室率,减少心房纤颤发生率,延迟发作,缩短持续时间,促进心房纤颤转复,同时改善心功能。小剂量胺碘酮毒副作用低于大剂量胺碘酮,尤其适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心肌梗死及左心功能不全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放置时间的盐酸胺碘酮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的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胺碘酮预防静脉炎提供依据。方法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150 mg分别用5%葡萄糖溶液50 mL及100 mL稀释,混合均匀,测定放置0 h、1 h、3 h、6 h时混合液中的微粒数。结果高浓度组混合液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低浓度组(P<0.01),相同浓度盐酸胺碘酮混合液放置不同时间其不溶性微粒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胺碘酮混合液中存在大量微粒,其微粒数与配制浓度有关,与配制后放置时间无关。建议临床操作时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低浓度的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同时建议使用过滤孔径小的精密过滤输液器进行静脉输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德莫林糊剂与康惠尔透明贴预防持续静脉泵入胺碘酮治疗致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因室性心律失常需使用胺碘酮持续静脉泵入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按常规留置静脉套管针,快速使用机械泵经静脉推注负荷量胺碘酮的同时,对照组使用康惠尔透明贴沿静脉走向清洁皮肤后贴敷;观察组使用德莫林糊剂沿(向心方向)静脉走向涂抹5cm。结果观察组持续泵入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率为20.0%,对照组的发生率为6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德莫林糊剂用于预防持续静脉泵入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优于康惠尔透明贴,且患者无不良反应及过敏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