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丽洁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1):1126-1127
中国急诊医学事业只有短短的二十年,年轻的急诊医生,多不了解这一段发展的历史,蒋健这个名字.我是在翻阅急诊医学书籍和查阅文献资料时频频看到.并不曾想到有一天会面对面访谈,更无从知晓当年蒋健教授为我国急诊医学事业发展所做的铺垫工作。直至前些日子听到王一镗教授对蒋教授的评价.加深了我对他的认识。王老非常认真地说:急诊医学的发展中离不开一个人,他在关键时刻上窜下跳,这个人就是蒋健。作为晚辈引用“上窜下跳”这个词显得不够尊敬,本应避讳,可却找不到另一个更合适的词来表达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蒋教授为促成急诊医学学科成立与发展所作的艰辛努力。想必老先生们都会会意含笑。
本访谈的主题仍然是对我国急诊医学学科建立历史的回顾。[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冯丽洁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6):1615-1616
对开创我国急诊医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专访将要告个段落时,终于约定了江观玉教授。江教授快人快语,谈起急诊毫不含糊,就像一个急诊医生正风风火火地要去进行抢救。耳边不时飘来的急救车声似乎在提示我,这些引领中国急诊事业的前辈们所做的先期工作为急诊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冯丽洁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3):756-757
阳春三月,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如约敲开了邵老的家门。邵孝鉷教授已是八十有三高龄,至今还是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每日上班,风雨无阻。每天早晨六点多人已在办公室。只是近来协和医院急诊科在装修.他暂时休闲在家,拜访自然登其家门。 相似文献
4.
冯丽洁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4(6):2181-2183
几年前,在北京市急诊医学年会上与柴枝楠教授相结识,此次专访时间几经变更,又巧定在2007年学会年会的空隙。柴教授为人谦和、热心、诚恳,印象中他一直很推崇以人为本的理念,想必多少与他的性格有关吧。带着三个问题,我采访了本刊主编之一柴枝楠教授。 相似文献
5.
冯丽洁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6):1023-1024
初识景炳文教授.是在洛阳的一次会议上。当时我负责会务,景教授的光盘中有许多图片,由于报告时间的缘故.不能全部讲完,他一张一张的交待给我哪些不需要放,很认真,很耐心,说一口江浙普通话.让人感觉挺亲切。景教授是国内早期从事急诊工作的前辈之一.尤其在ICU的建设上颇有建树。他本人创建并多年主持长征医院急救部工作,在危重病的救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医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深刻.应用灵活.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许多疑难危重病患者生死攸关时候.发挥了关键作用。鉴于景教授对危重病救治的贡献,本刊采访的主要任务是请景教授谈谈对于急诊、急诊与ICU的关系、急诊科今后的发展、急诊医生的出路这些问题的看法。围绕着ICU这一主体,景教授侃侃而谈。[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冯丽洁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4(2):1815-1816
2005年仲秋。“第一届亚太急危重症学术大会”在京召开,会议自助餐席间,经本刊总编及其他几位京内专家介绍,我认识了会议及本刊的学术顾问刘仁树教授。数语寒喧后,我们就如何办好刊物和急危重医学发展的主题进行了交谈。刘教授很直率地对《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提出了不少批评与建议,我深感他是一位直言快语、反应敏捷、颇为儒雅的学者,并从外表上难以看出面前的老教授已年近古稀。采访中,更发现刘教授风趣与幽默的谈吐充满了朴实的哲理。 相似文献
7.
师蔚,男,生于1955年2月,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与博士生导师。1977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医疗系,1988年获西安医科大学神经外科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被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8年被评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0年被授予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学院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陕西省卫生系统215人才,2005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8.
急救——就是在出现有紧急状况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救助为急救,自6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开始重视发展急救事业,均在大中城市建立急救机构,并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我国在50年代开始在大中城市建立急救站,为院外急救,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只起到运输和初级救护作用。随着城市人口成倍增多,人的寿命增长,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医院病床尚未能与之适应,急救站的机构也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由急救站发展到科学化、严密化的急救中心。院外急救即体现了采用先进的现代技术,迅速到达现场,实行综合救治的措施,它使医学领域发生了一种变革,使急救工作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流动医院"迅速到达现场和病人身边,使他们得到最迫切和有效的急救和治疗,危重病人的生存希望,就从这里开始。这在医学领域内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跨学科的社会协作和科学管理为急救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日前带着对急救医学的有关问题,本刊特约记者来到我国急救医学的发源地—一天津,采访了天和医院副院长乔佑杰教授。 相似文献
9.
张广有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20):8-9
翁建平,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洲分子糖尿病研究会副主席,《中华糖尿病杂志》总编辑;兼任2009年Jounal of Diabetes副主编、 相似文献
10.
患病后,想找一个好的专科、好的医院就诊,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人之常情",但怎么找,对中国老百姓来说,似乎很难,因为患者掌握的工具或资源很少,无法帮助他们作出合理的决定。可喜的是,聚集于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的一批有志于中国医院管理的年轻专家学者,以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激情, 相似文献
11.
2013年5月31日至6月2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协办,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十余家山东省内医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心脏重症大会"在泉城济南隆重举行。据记者了解,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业务副院长、急诊科主任、急性胸痛中心主任陈玉国教授出任本次盛会的共同主席。 相似文献
12.
2012年5月12日中午,记者在北京见到耿葆梁教授时,他拖着一个旅行箱,满脸倦色。他要到郑州参加"2012年中原地区慢性疼痛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在这场研讨会上,他有一个专题报告,题为《疼痛科影像学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尽管旅途劳顿,但耿葆梁教授一说起有关"疼痛医学"的话题,顿扫一脸倦容, 相似文献
13.
郝健英教授,男,1929年1月生,辽宁省锦县人,195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医学本科大学生,也是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一期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外科两年工作后,一直从事麻醉学与疼痛治疗学研究。1964年晋升为讲师,1978年晋升副教授。1985年晋升主任医师、教授,时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相似文献
14.
2013年4月19日至21日.第七届五洲国际心血管病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叶心隆重举行。据记者了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波教授往这次会议分设的“心脑论坛”上.作了题为《如何选择CAS与CEA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专题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心脏大会2011"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落下帷幕,与会的各相关领域领军人物相继带着我国近年来在心脏病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新成就,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会期只有两天,记者没有机会对一些相关专家做深入的采访。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些重要的采访被迫延迟到会议结束之后。因此,在2011年12月5日,记者才有机会围绕"搭建更广阔的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发展平台"等话题,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原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景峰教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