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健脾温肾汤对糖尿病腹泻患者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及生长抑素的影响。方法:将糖尿病腹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自拟健脾温肾汤(简称中药组)治疗,另一组采用晚蒙停(简称西药组)治疗,并设立正常对照组,观察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及生长抑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生长抑素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水平均明显下降,血浆生长抑素水平明显增高,虽仍低于正常对照组,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水平在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测定值呈逐渐升高趋势,生长抑素水平则呈现下降趋势。结论:通过对糖尿病腹泻患者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生长抑素水平的观察,证明了健脾温肾汤能促进受损植物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上述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作为评价糖尿病腹泻疗效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术结合穴位埋线对慢性胃炎患者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胃动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将112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采用针刀松解术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胃动素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胃动素含量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刀松解术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胃动素的含量,进而促进胃肠蠕动及分泌功能,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电针刺对胃炎患者胃酸分泌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轻度慢浅表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了联合电针刺内关、中脘,及三阴交穴对胃酸分泌、血清胃泌素,血浆生长抑素及胃动素、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酸的曩响。结果表明,电针刺中脘,内关,三阴交穴后胃酸分泌减少,血清胃泌水平降低,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增强,而血浆生长抑素及胃动素水平无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整脊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动素(MTL)和血清胃泌素(GAS)含量的影响,并探讨整脊疗法对该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功能性消化不良60例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整脊疗法治疗,对照组口服贝络纳治疗,观察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变化。结果:整脊疗法能提高MTL水平(P〈0.01),降低GAS(P〈0.05),其作用与贝络纳相仿。结论: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紊含量变化的观察,整脊疗法可能通过调节脑一肠轴的脊柱前神经节影响胃肠神经系统改变胃肠黏膜分泌MTL和GAS的含量,改善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5.
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肠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希言  任珊  赵欣纪 《针刺研究》2006,31(2):107-109
目的:通过观察穴位贴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动素、胃泌素含量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理。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和穴位贴敷组共4组,采用喂养0.02%的氨水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治疗组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进行穴位贴敷治疗,中药组选用胃苏冲剂灌胃。治疗结束后,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胃动素、胃泌素的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血清胃泌素含量减少,血浆胃动素含量升高(均P<0.01);穴位贴敷和对照药物均可增加血清胃泌素含量,降低血浆胃动素含量,但穴位贴敷优于对照药物。结论:穴位贴敷对粘膜的营养作用及调节胃肠蠕动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增加细胞保护作用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电针对胃粘膜损伤大鼠血管活性肠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大鼠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方法:采用冷冻-束缚应激致大鼠胃粘膜损伤模型,氢气清除法检测胃粘膜血流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电针前后外周血、胃粘膜和脑组织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结果:冷冻-束缚应激大鼠胃粘膜损伤明显,胃粘膜出现点状条状出血坏死灶,尤其以胃窦部为主,GMBF明显下降(P<0.01),血浆、胃粘膜和脑组织中VI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组比较);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后,GMBF显著上升(P<0.01),LI显著降低(P<0.05),血、胃粘膜和脑组织VIP含量增加(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在对胃粘膜损伤发挥保护作用的同时,可引起血管活性肠肽含量变化,提示血管活性肠肽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电针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血清胃泌素(GAS)和血浆胃动素(MOT)的影响,探讨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多因素方法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放免法测定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含量。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降低,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预防组胃泌素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胃动素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能使异常改变的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针刺可能是通过对胃肠激素的调节而达到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黄免煎颗粒组方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严格按标准选入的64例患者分为治疗纽(32例)和对照纽(32例),分别采用大黄免煎颗粒和常规疗法治疗,并于治疗前后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水平。结果治疗组于治疗1周后胃动素、胃泌素水平变化最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胃泌素水平下降(P〈0.01)。结论大黄免煎颗粒能够使SAP患者血中胃动素水平升高,胃泌素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调节术后胃肠动力的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结肠吻合术)和针刺组。针刺组术后予针刺双侧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观察食欲及排便情况,治疗结束后行核素胃排空试验,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含量,取胃起搏区组织和结肠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c-kit阳性Cajal间质细胞(ICC)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胃排空减慢,血浆胃动素水平下降,结肠组织c-kit阳性ICC减少(P<0.05或P<0.01)。针刺组较模型组胃排空加快,血浆胃动素水平升高,结肠组织c-kit阳性ICC增加(P<0.01或P<0.05)。血清胃泌素和胃起搏区ICC表达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能促进术后胃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整血浆胃动素水平和促进受损部位c-kit阳性ICC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施灸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的“胃穴”、“火降穴”为切入点,观察蒙医灸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的影响,并探讨对该病的组穴原理。方法:将28只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灸疗组;模型对照组和灸疗组大鼠采用挟尾激怒法制造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实验第7天造模成功后,灸疗组大鼠给予施灸因素,模型组大鼠给予与灸疗组大鼠同样抓取固定因素;采用分光光度法和放免法测定胃排空率和血清胃泌素(GAS)、血浆胃动素(MTL)值。结果:治疗后,灸疗组大鼠胃残留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血清胃泌素(GAS)有显著差异(P〈0.05)、血浆胃动素(MTL)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蒙医灸疗“胃穴”、“火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有促进胃排空作用;②蒙医灸疗“胃穴”、“火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血清胃泌素(GAS)有提高作用,对血浆胃动素(MTL)的作用不显著;③对蒙医灸疗法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选穴与组穴方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和胃降逆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变化情况。方法:将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医和胃降逆法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的变化情况。结果:中医和胃降逆法与西医治疗均能够提高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水平,和胃降逆法对血浆胃动素的作用弱于西医治疗,二者对血清胃泌素的作用相当。结论:和胃降逆法能够通过调节血浆胃动素和血清胃泌素水平的作用达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内关、脾腧、足三里两穴,三穴配伍是否产生拮抗效应,方法:以正常小鼠为观察为对象,胃肠推进率为观察指标。结果:电针足三里,内关配脾俞,内关配足三里均能明显促进正常小肠胃肠推进功能(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组P值均<0.05),而足三里配脾俞及内关,脾俞,足三里三穴配伍,其效应均明显均减弱(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两组P值均>0.05)。结论:脾愈配足三里及内关、脾俞,足三里三穴配伍可能存在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13.
崔烜 《天津中医药》2003,20(4):78-80
[目的]探讨电针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方法]不全幽门结扎 +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切开术制备酸性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对电针后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食管下段粘膜 pH值以及食管粘膜通透性变化的观察。[结果]经电针治疗后血浆胃动素、血清胃泌素、食管下段粘膜 pH值以及食管粘膜通透性均有提高 ,电针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借针刺内关、足三里增强胃肠平滑肌张力及免疫功能的作用 ,提高LES张力 ,并且通过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 ,来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 ,从而促进胃排空 ,提高食管下段粘膜 pH ,减少炎症刺激 ,改善食管粘膜的通透性 ,最终达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内源性多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针刺调整胃肠道功能的机制。方法 检测26例胃溃疡(GU)、22例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针刺足三里、公孙、胃俞等穴前后血浆β-内啡肽(β-EP)、神经降压素(NT)及血清胃动素(MO)的含量,并与健康组(25例)进行比较。结果 GU组与DU组血浆NT含量低于对照组,而MO、β-EP较之为高(P<0.01);针刺后GU组与DU组血浆NT含量较针前为高(P<0.05,P<0.01),而MO、β-EP则较针前为低(P<0.01,P<0.05),针刺后GU组与DU组症状总积分均较针前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 NT、β-EP、MO的分泌失调是消化性溃疡(PU)形成与复发重要原因之一。针刺治疗PU与改善其NT、β-EP、MO的分泌失调状态,调整胃肠运动与功能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老年大鼠胃排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霜 《江苏中医药》2006,27(3):59-60
目的:研究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老年大鼠胃排空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甘润和全方相应药液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灌胃,于第21d给药后45min给予营养性半固体糊.并于30min后断尾采血约2ml,检测胃内残留率、血浆胃动素和胃泌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甘润组和全方组血浆胃动素、胃泌素含量显著升高,胃内残留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苦降组血浆胃泌素含量显著升高(P〈0.01).但血浆胃动素、胃内残留率与对照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辛开组血浆胃泌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胃动素含量显著降低(P〈0.01),胃内残留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全方组增加血浆胃动素、胃泌素的含量,调节老年胃动力的作用最为显著充分体现了经方的科学性夸理性和配伍严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体重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对单纯性肥胖大鼠体重及血脂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饲料喂养制作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针刺肥胖大鼠“足三里”和“中脘”穴,并接通电针仪。每次10min,每日1次,“后三里”穴左右轮换,连续治疗14天。结果:针刺组大鼠体重和Lee’s指数比肥胖模型组降低(P〈0.01或P〈0.05),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比肥胖模型组降低(P〈0.01)。但与普食组仍有一定的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以降低肥胖大鼠体重和Lee’S指数,并且“减肥”优于“减重”,针刺降低血脂含量可能是针刺减肥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分型的胃泌素,胃动素改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有助于阐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的实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属上述两个证型者79例,进行了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的测定。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着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含量的变化,其变化数值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的检测,可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深度针刺"足三里"穴对慢性胃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机制以及提高免疫系统功能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将44只大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造模组,浅刺组,深刺组。慢性胃炎大鼠模型采用碘乙酰胺溶液诱导制备。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造模组用相同方法固定大鼠,但不做针刺处理,浅刺组、深刺组将毫针刺入不同深度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血清胃泌素、白介素含量及胃液p H值,观察胃部出血点及体重变化。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造模组大鼠血清胃泌素浓度降低,针刺后深刺组大鼠血清胃泌素浓度较造模组有显著提高(P0.01)且深刺组作用优于浅刺组(P0.05);比较正常对照组、造模组、浅刺组、深刺组的白介素IL-1β,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常对照组、造模组、浅刺组、深刺组的组间互相比较,p 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刺大鼠"足三里"穴治疗慢性胃炎,相较于浅刺,有着更明显刺激机体内血清胃泌素释放的功能;针刺"足三里"穴对于调节慢性胃炎大鼠的血清白介素浓度及胃液p H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传统保健穴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传统保健穴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疗程3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化。结果: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下降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传统保健穴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且提高生活盾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阴阳经对穴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0例患者按随机单盲法分为A、B、C三组,每组100例。A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阴阳经对穴针刺方法;B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阳经穴针刺方法;C组采取西药常规治疗方法。14天为1个疗程,三组均治疗1个疗程,对比各组治疗前后的Hcy水平变化。结果:A组和B组治疗前后的Hcy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治疗前后的Hcy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A组和B组的Hcy水平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阴阳经对穴针刺及阳经穴针刺均能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且阴阳经对穴针刺疗效优于仅阳经穴针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