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大鼠为实验动物,通过结扎和摘除颈深淋巴结造成淋巴滞留性脑病动物模型,观察了脑淋巴引流阻断后1、3、5和7天大脑皮层内NO、脂质过氧化物和自由基清除剂CuZn-SOD含量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适用于疗效观察的大鼠肝性脑病动物模型.方法用CCl4诱导,结扎、切除2/3肝叶,建立大鼠肝性脑病动物模型.结果症状及肝功能、血氨、脑电图、病理变化都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鼠肝性脑病动物模型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更符合临床脓毒症病生理机制的动物模型。方法将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LP组、实验组及假手术组,每组25只,分别行假手术、盲肠结扎穿刺及改良盲肠结扎穿刺术。3组大鼠中各取5只,于术后12h无菌心脏采血2mL,进行细菌培养及鉴定。剩余大鼠分别于术后6h、12h、24h血清TNF—a和IL一6浓度,并观察大鼠死亡率。结果实验组大鼠血培养均为阳性,术后6h、12h、24h血清TNF—a和IL-6浓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CLP组(P〈0.01)。结论改良盲肠穿刺结扎术所致大鼠脓毒症模型由于传统CLP模型。  相似文献   

4.
不同缺血方式制作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大鼠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的缺血方式,创建与人类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病理相似的可靠PVL大鼠模型。方法随机将2日龄新生大鼠分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以及假手术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d和21d进行称重、光镜和电镜下脑病理评估。结果术后2d和21d,双侧结扎组新生大鼠的体重显著低于单侧结扎组及假手术组(P均〈0.05)。光镜下病理学观察显示,双侧结扎组脑皮质结构相对完整;皮层下和脑室周围白质则病变明显,术后21d,白质内见多个囊性疏松坏死区域形成。单侧结扎组皮层神经元呈弥漫性损伤,数量明显减少:皮层下白质则基本正常。两组在术后21d白质损伤病理评分之间的差异呈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Х^2=8.751,P=0.003)。术后21d电镜显示双侧结扎组白质内髓鞘形成较单侧结扎组明显减少。结论单侧结扎组主要造成皮质受损,双侧结扎组则主要造成白质损伤,提示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是制作PVL动物模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和氧自由基对淋巴滞留性脑病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动物,通过结扎和摘除颈深淋巴结造成淋巴滞留性脑病的动物模型,测定脑淋巴引流阻断后1,3,5和7d大脑皮层内NO,脂质过氧化物(MDA)和自由基清除剂CuZn-SOD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脑淋巴引流阻断后1dNO含量明显降低,3、5和7d降低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1、3、5和7d的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而CnZn-SOD含量均显著减低(P<0.01)。MDA与CuZn-SOD有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NO、氧自由基在实验性淋巴滞留性脑病的病理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硫化氢在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中的作用。方法40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胆总管结扎48h组、胆总管结扎48h+NariS组、胆总管结扎48h+DL一炔丙基甘氨酸(PA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均游离胆总管,在胆道进入十二指肠人口处结扎胆总管。胆总管结扎48h+NariS组和胆总管结扎48h+PAG组分别于术前30min腹腔注射NariS10mg/kg、PAG50mg/kg。待48h后取各组血清及胆汁,测定其中H,s含量,取胆囊组织,行HE染色、MPO免疫组化。结果假手术组胆囊未见明显炎症改变,胆总管结扎48h组炎症改变明显,但较胆总管结扎48h+PAG组轻,较胆总管结扎48h+NaHS组重。血浆H:s含量为:胆总管结扎48h-I-NaHS组〉胆总管结扎48h组〉胆总管结扎48h4-PAG组〉假手术组(各组间比较,P〈0.05)。胆汁H2S含量为:胆总管结扎48h+PAG组〉胆总管结扎48h组〉胆总管结扎48h+NaHS组〉假手术组(各组间比较,P〈0.05)。结论利用胆总管结扎的方法可以构建AAC的模型。H:S对AAC的炎症起抑制作用。胆汁中H:S含量的变化,可能与产H:S的细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硫化氢(H2S)干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性再灌注损伤(CIRI)模型大鼠脑及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48 只成年雄性SD 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16 只(复制模型过程中如死亡则补足),假手术组和实验组采用线栓法结扎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复制模型,实验组于栓线后10 min 腹腔注射25μmol/kg 硫氢化钠NaHS 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结果 实验组大鼠的死亡率为23.81%,低于模型组的44.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 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组和实验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低于模型组;3 组大鼠的海马CA1 区的PI3K、p-Akt、Caspase 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A1 区的p-Akt、Caspase 蛋白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大鼠海马CA1 区的Caspase 蛋白低于于模型组,实验组大鼠海马CA1 区的PI3K、p-Akt 蛋白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结论 H2S 干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有脑脊神经缺损功能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p-Akt 通路,抑制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淋巴滞留性脑病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阻断颈部淋巴引流的方法将Wistar大鼠80只制作成淋巴滞留性脑病(LE)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淋巴滞留性脑病组(LE组)各40只,每组又分为术后1、7、14、21 d 4个子组。采集肢体Ⅱ导联心电信号,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观察延髓头端腹外侧(RVLM)区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VLM区eNOS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LE组心率变异性增大、心率减慢(P<0.05),迷走神经调节增强,RVLM区出现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脑组织水肿,超微结构可见神经细胞凋亡、髓鞘破裂,eNOS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LE造成大鼠脑组织结构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损伤,损伤的机制可能部分与下调eNOS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对不同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2周与5周组、缺血2周与5周模型组、电针2周与5周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动物均采用热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缺血2周和5周后缺血区皮层BDNF的变化规律及针刺对其影响。[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相应区域仅见少量BDNF阳性细胞,且强度较弱;脑缺血2周及5周组大鼠缺血区BDNF的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比假手术组增多(P<0.01),但脑缺血2周组与5周组大鼠缺血区脑片比较,BDNF阳性细胞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2周组与5周组脑片中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表达呈下降趋势。[结论]电针可以通过提高BDNF在缺血区周围皮层的表达,保护缺血性脑损伤,并可能与大脑可塑性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黄体酮对脑创伤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黄体酮对大鼠弥漫性颅脑创伤后皮层、海马区组织水肿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Marmarou的方法建立大鼠弥漫性颅脑创伤模型,将成年Wistar大鼠(300~350 g)32只随机分为脑创伤组、黄体酮治疗组、二甲基亚砜组、假手术组。假手术或脑创伤手术3 d后断头处死,取大鼠脑用干湿重法测皮层和海马组织含水量。采用Y型迷宫于假手术或脑创伤前和处死前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黄体酮组和二甲基亚砜组大鼠于脑创伤手术后1 h、24 h、48 h,分别给予腹腔注射黄体酮和二甲基亚砜。结果脑创伤后大鼠皮层和海马区组织有明显水肿,而黄体酮治疗后皮层和海马区组织水肿明显减轻(P<0.01);脑创伤组大鼠记忆成绩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黄体酮组大鼠的记忆成绩明显高于脑创伤组(P<0.05)。结论黄体酮能够有效地减轻大鼠颅脑创伤后脑组织水肿,明显改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龙丹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慢性脑缺血模型组、乌龙丹高,中,低剂量组、银杏叶片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术后第2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8周。通过Morris水迷宫和避暗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被动回避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乌龙丹给药组和银杏叶组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寻台时间明显缩短(P〈0.05,P〈0.01);在避暗实验中潜伏期明显延长、错误次数减少(P〈0.05,P〈0.01)。尼氏染色:模型组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与假手术组和乌龙丹高剂量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结论乌龙丹能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大鼠海马组织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2.
宁显忠  赵德福 《重庆医学》2012,41(19):1959-1961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1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n=72):假手术组,模型组,EPO干预组;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后3、6、12、24、48和72h6个亚组,每亚组大鼠各12只,采用线栓法制备一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模型组和EPO干预组缺血2h后再灌注,EPO干预组于缺血2h后腹腔注射EPO(3 000U/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于同一时间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然后分别于上述6个时间点断头取材,标本分别用于免疫组化、Westernblot分析海马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CAM-1和VCAM-1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EPO干预组ICAM-1和VCAM-1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ICAM-1和VCAM-1蛋白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EPO对此过程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改进后的线栓法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局灶脑缺血模型(PMCAO)的使用价值.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脑缺血组(n=16);脑缺血组分别取术后6 h、24 h为观察点,每个时间点各8只大鼠.通过改进颈部血管暴露方法、线栓进入技巧等实验技术,线栓法建立PMCAO后,2%红四氮唑溶液(TTC)染色观察各组缺血侧脑梗死变化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缺血侧病理改变.结果 脑缺血组术后6 h、24 h脑缺血侧脑梗死和脑组织病理改变随时间加剧,而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脑梗死和相应的病理改变.造模成功率达90%.结论 改进后的线栓法PMCAO方法操作简单,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脑梗死与临床病理过程一致,是研究局灶脑缺血损伤比较理想、简易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黄芪注射液加红花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BDNF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黄芪加红花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来探讨黄芪加红花注射液治疗脑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组、红花组、黄芪注射液加红花注射液组,各组术前12 h与30 min分别腹腔注射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同时注射生理盐水.术后每隔12 h注射等量药物或生理盐水直到最后一批大鼠被处死为止;采用线栓法阻断SD大鼠大脑中动脉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缺血再灌注6 h,12 h,24 h,48 h对其神经系统体征进行客观评分后断头处死.行HE染色观察各时间点脑组织病理学形态的改变;并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BDNF缺血再灌注6 h,12 h,24 h,48 h蛋白的表达,在光镜下分别计数其阳性细胞数.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法组均有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鼠神经损伤症状的作用(P<0.05);能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时的病理损伤;能够促进BDNF阳性细胞在各时间点的表达(P<0.05);各治法组间比较,以黄芪加红花剂量组的治疗效果更显著(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加红花注射液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鼠BDNF的上调可能是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黄芪注射液加红花注射液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优于红花治疗组与黄芪治疗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参总皂甙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治疗组1、治疗组2,采用线拴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72h断头取脑,石蜡切片行GABA、TUNEL染色,计算凋亡细胞数及GABA阳性反应数。结果治疗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减少,γ-氨基丁酸(GABA)阳性反应数增多(P<0.01)。结论人参总皂甙能明显增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GABA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脑缺血对大鼠睡眠钟基因表达的影响及乌龙丹对其的调控作用。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乌龙丹给药组。采用改良式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建立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造模3周后,灌胃给药3周,并持续监测各组大鼠体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松果体钟基因Clock、Bmal1、Per1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Clock mRNA、Per1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Bmal1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乌龙丹给药组的Clock基因水平高于模型组(P<0.01),Bmal1基因表达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Per1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慢性脑缺血可能成为睡眠障碍的潜在病因,乌龙丹对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睡眠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levels of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 (VIP) in three regions of rat brain were assayed in 62 rats.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 ligation was done in 50 rats. Half an hour before ligation 26 rats were given 10 g/kg of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RSM); 24 rats were given same volume of normal saline as controls. A sham operation was done in 12 rats. Half an hour (n = 30) and 3 hours (n = 32) after operation, the rats were quickly decapitated. VIP levels were assayed in cerebral cortex, hippocampus and caudate nucleus. In salin-treated animals, VIP levels of cerebral cortex and caudate nucleus at 3 hour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sham-operated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RSM-treated and sham-operated groups.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suggest that VIP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dures of cerebral ischemia and RSM may attenuate the dysfunction of VIP during cerebral ischemia.  相似文献   

18.
金丝桃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金丝桃苷(hyperin,Hyp)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金丝桃苷高(50mg·kg-1·d-1)、中(25mg·kg-1·d-1)、低(12.5mg·kg-1·d-1)剂量组、银杏叶胶囊对照组。给药组术前连续灌胃5d,于末次给药30min后行手术,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病学评分;氯化三苯四氮唑(triphenyltetrazoliumchloride,TTC)染色检测脑组织梗死面积;干湿法测脑含水量。结果:模型组神经病学评分、脑组织梗死面积、脑含水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yp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脑梗死范围明显缩小(P<0.05或P<0.01),脑含水量及神经病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或P<0.01)。结论:Hyp能够明显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水肿程度,减少脑组织的梗死范围。Hyp对脑缺血再灌损伤有显著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腺苷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0.9、1.2、1.5、1.8、2.1 mg.kg-1腺苷预处理组。用线拴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各腺苷预处理组于术前连续3 d分别腹腔注射0.9、1.2、1.5、1.8、2.1 mg.kg-1腺苷,假手术组及模型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行为学评分,并观察其巢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偶可见巢蛋白阳性细胞;1.5、1.8、2.1 mg.kg-1腺苷预处理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巢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1);1.5 mg.kg-1腺苷预处理组与1.8、2.1 mg.kg-1腺苷预处理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及巢蛋白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腺苷预处理浓度为1.5 mg.kg-1时,既能有效改善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又可以很好地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内血管新生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采用改良Longa动脉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选用雌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后两组分为缺血1 h后再灌注12 h 1、d、2 d、4 d、7 d五个亚组。免疫组化SABC方法观察CD31在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 CD31微血管阳性表达:电针组缺血1 h再灌注后12 h、1 d 2、d、4 d7、d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高峰7 d,且各时间段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相应时间段,P<0.05。结论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组织微血管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