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文良  李书 《中国临床研究》2011,(7):623-624,548
目的研究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特征性表现及检查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8例新生儿的腹部X线平片及钡灌肠影像资料。结果 8例腹部X线平片均显示异常,均有全腹小肠胀气,伴气液平面6例,无1例结肠充气扩张;钡灌肠表现为结肠细小,宽径0.4~1.0cm,结肠袋消失,肠腔狭窄,肠管呈细绳状。钡灌肠正确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6例,3/4诊断准确。结论腹部X线平片异常可提示巨结肠,钡灌肠可正确诊断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正确合理使用检查方法及掌握其影像学特征,对早期诊断新生儿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1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表现和腹部平片、钡灌肠的X线表现。结果21例腹部平片均表现为肠腔充气扩张,其中有16例低位结肠梗阻;钡灌肠检查18例见典型X线征象: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3例不典型X线征象:直肠下段局限性切迹,24h随访均有钡剂潴留。结论钡灌肠检查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直观的方法,对病变的定位及程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X线表现,探索其X线诊断方法。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13例。结果:腹部平片(13例)显示:普遍性小肠胀气13例,并有液平的9例,无1例结肠或直肠充气。钡灌肠(13例)显示:结肠细小10例,3例结肠近似正常,有1例表现结肠缩短,1例合并多处穿孔,6例钡延迟。结论:钡灌肠检查仍是目前X线诊断全结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X线诊断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1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X线对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2例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对其腹平片和钡灌肠结果复习分析。结果:腹平片示结肠低位梗阻或肠淤张9例(占75%),1例表现为小肠梗阻,1例表现为平片阴性征象。钡剂灌肠出现典型征象者为狭窄段(11例)、移行段(8例)、扩张段(11例);非典型征象者为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4例)、直肠或乙状结肠下段螺旋征(5例)、24h随访钡潴留(6例)、钡粪混杂(7例)、结肠空肠化(2例)、肝脾曲钝化(1例)、结肠炎(4例)。结论:腹平片表现为结肠低位梗阻和肠淤张者,如钡剂灌肠出现明确的狭窄段、扩张段及其间的移行段则先天性巨结肠诊断成立;如征象不典型者出现直肠下端局限性切迹、直肠或乙状结肠远端螺旋征、24h随访钡剂潴留则对先天性巨结肠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钡灌肠联合消化道钡餐及钡滞留x线片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先天性巨结肠或巨结肠同源病患儿的消化道钡餐、钡灌肠及钡滞留X线片影像资料。结果30例患儿中先天性巨结肠19例,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11例;钡灌肠显示,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组较先天性巨结肠组患儿狭窄段发生率少,直肠扩张发生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显示,病变部位钡剂传输时间明显延长。结论消化道钡餐联合钡灌肠及钡滞留X线片检查对先天性巨结肠及其同源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绒毛状腺瘤影像诊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通过重点分析98例结肠绒毛状腺瘤的X线表现,并包括其中4例B超检查,6例CT检查和7例MRI检查的结果。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对照其诊断符合率。结果;结肠绒毛状腺瘤,特别是地毯型及菜花型在X线钡灌肠造影中有较特异的表现,X线检查对本组的诊断符合率较高,B超、CT、MRI对本病的特异性较低。结论: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是诊断结肠绒毛状腺瘤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巨结肠的钡剂灌肠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7例新生儿巨结肠的钡剂灌肠进行回顾性观察和分析,对各种现象和征象进行计数。结果:钡灌肠显示痉挛段16例、移行段13例、扩张段14例。重要征象包括直肠乙状结肠指数、直肠切迹征、扩张段收缩征、24h钡剂潴留、钡便混合征;分别为14例、12例、12例、17例、11例。结论:新生儿巨结肠的诊断,应强调对重要征象的研究和认识,将征象与传统诊断标;位结合起来,达到钡灌肠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其严重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UC并中毒性巨结肠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腹痛、腹泻、便血入院,在院外及我院按肠道感染处理效果不佳,经全腹CT、结肠镜、腹部立位X线平片等检查确诊UC并中毒性巨结肠、肠梗阻。患者最终因脓毒症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UC并中毒性巨结肠患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应早期识别,择机手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全结肠型)的临床表现、下消化道造影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侧先天性巨结肠(全结肠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治愈,3例行回肠造瘘术后待二期手术,1例术中死亡,3例放弃治疗。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全结肠型)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右半结肠补片回肠拖出术治疗先天性臣结肠(全结肠型)应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清洁灌肠致肠穿孔一例教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70年以来,收治先天性巨结肠140例,年龄在5天~10岁,由于医疗护理技术的提高,治愈率较高。139例获得满意效果,但有一例因清洁灌肠不当致肠穿孔。病例介绍患儿××男性,3月,因腹胀不能自行排便,经钡灌肠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入院。查体:腹部极度膨胀,可见肠型,腹壁静脉显露,肠鸣音亢进;腹部平片示:肠管明显扩张。  相似文献   

11.
1992年3月以来,我们采用直肠肛管背侧纵切吻合法治疗先天性巨结肠21例,经与Duhamel改良术式比较,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采用直肠肛管背侧纵切吻合法治疗先天性巨结肠21例,均为男性,年龄4个月~9岁,平均1岁7个月。生后均有便秘、腹胀等典型先天性巨结肠症状和体征,经钡灌肠检查诊断,术后全部由病理切片证实。其中短段型2例,常见型14例,长段型  相似文献   

12.
经肛门Soave术根治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肛门Soave术根治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方法、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直肠齿状线上0.5cm前高后低环状切开直肠黏膜,向近端游离达腹膜返折后切开浆肌层入腹,经肛门游离结肠切除病变段,拖出结肠与肛门吻合。采用该术式根治新生儿、小婴儿先天性巨结肠9例,均经钡灌肠、病理切片确诊为短段型或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结果:本组9例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120—160min,平均135min(包括等待病理时间45min)。术中出血10-20mL,未输血。除一例并发肛周湿疹外,无其它并发症。平均术后住院时间8.2d,均痊愈出院。随访9个月至2年,每日排便1-3次,无腹胀、便秘,无肛周粪污、肛门失禁,无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肛指检查无直肠肌鞘及吻合口狭窄,排便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结论:该手术全部操作均经肛门完成,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是治疗新生儿、婴幼儿短段型和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的新型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13.
114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钡灌肠影像与手术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钡灌肠检查方法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术前诊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有完整钡灌肠及手术资料的3岁以内的先天性巨结肠病例114例,将其X线影像与手术所见进行时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手术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而钡灌肠检查97例肯定诊断、1例可疑诊断、4例诊断正常、12例在新生儿期未见明显异常,以后复查钡灌肠肯定诊断;在钡灌肠确诊的109例先天性巨结肠。痉挛狭窄段显示82例与手术所见一致,27例短于手术所见。【结论】X线钡灌肠检查方法时于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确定病变范围、指导手术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巨结肠类缘病患者的钡剂灌肠X线表现.结果 16例中9例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有痉挛狭窄,4例结肠张力高,呈“腊肠样”,不扩张或稍扩张,2例呈“跳跃型”狭窄段与扩张段相间,1例为全结肠型细小,24 h复查14例结肠内大量钡剂残留.结论 当临床怀疑有先天性巨结肠而行钡剂灌肠检查时,在出现以下X线征象时应警惕有巨结肠类缘病:(1)痉挛段较长,有较多切迹,痉挛段与扩张段之间没有移行段;(2)结肠张力高,形态僵直如“腊肠样”;(3)“跳跃型”;(4)“全结肠型”细小狭窄.  相似文献   

15.
41例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特点,判断根治术的安全性及术后肛门直肠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收集行根治术的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41例的完整临床资料。术后定期复查,并对患儿肛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41例均有低位不全肠梗阻病史。钡灌肠造影示:结肠僵硬,结肠框呈“?”改变.痉挛段结肠有锯齿样改变。肛门直肠测压:RAIR 40例阴性(97.36%).1例可疑,直肠壁易疲劳。15例出现泛发性收缩(36.5%),11例排便时肠道推进性蠕动波消失(26.8%)。18例直肠黏膜吸引活检16例未见神经节细胞.2例神经节细胞发育不良。41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4年,获访32例。肛门功能异常者5例(15.6%),污粪3例(9.3%),其中2例是长段型巨结肠。失禁1例(0.3%),便秘1例(0.3%)。结论: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根据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的特点大多数病例可得出正确诊断。根治术安全可靠。长段型巨结肠肠管神经发育不完善易导致术后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6.
结肠脂肪瘤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肠脂肪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6例结肠脂肪瘤惠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肠脂肪瘤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粘液血便及并发肠梗阻;纤维结肠镜、钡灌肠、消化道钡餐、CT等检查是结肠脂肪瘤诊断的重要手段。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 结肠脂肪瘤发病率低,无特殊临床表现,诊断困难,术前确诊率低,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结肠脂肪瘤的结肠钡剂造影及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脂肪瘤的结肠钡剂造影及CT表现,3例作普通钡剂灌肠,5例作结肠双对比造影,3例作腹部CT扫描,结果:本组8例均为结肠黏膜下脂肪瘤。影像学表现:结肠钡剂造影可见边界清晰的肠腔内充盈缺损,双对比相示向肠腔内突出的软组织肿块,表面光滑,肠黏膜无破坏,局部肠壁柔软,加压时病灶容易变形,并发肠套叠很多见;CT扫描见肠腔内异常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楚。CT值一般在-80Hu~-120Hu;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并发肠套时可见肠套叠征象。结论:结肠钡剂双对比造影和腹部CT扫描对结肠脂肪瘤可以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巨结肠灌肠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较常见的肠道发育畸形,其基本病理变化是结肠远端及直肠由于肌层的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小儿排便功能障碍出现便秘,腹胀及营养不良。巨结肠灌肠是该病一种较特殊的治疗方法,也是巨结肠灌肠根治手术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但巨结肠灌肠难度大,临床上常出现肛管难以插入,灌肠液进出困难,难以达到灌肠目的,甚至影响手术进行,引起术后并发症。为了使灌肠顺利进行,达到良好的灌肠效果,本文对巨结肠灌肠方法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2年1月~12月,我院收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36例,其中年龄~60d11例,年龄~3岁的19例,年龄~9岁…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辅助下小儿结肠次全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下小儿结肠次全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分析52例小儿巨结肠同源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术,男12例,女15例,年龄7个月~14岁;25例行开放式腹会阴Soave法结肠次全切除术,男10例,女15例,年龄5个月~16岁。术前常规行钡灌肠、24h延迟拍片、直肠肛管测压及直肠黏膜活检。两种术式会阴部操作相同,均行Soave法直肠结肠全层吻合。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肠蠕动恢复时间及两组并发症。结果2种术式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肠蠕动恢复快(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P〈0.05)。全组无大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开腹和腹腔镜辅助下小儿结肠次全切除术均较安全、可靠;腹腔镜创伤小,外形美观,但手术时间长。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比较多见的胃肠道发育畸形,约2/3的病例在出生后1~6天内发生急性肠梗阻,大部分患儿通过排便灌肠可使梗阻得到有效缓解。但部分长段型巨结肠需在新生儿期行结肠造瘘才能解除肠梗阻。我院自1990年~2003年共行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结肠造瘘术5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