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胺碘酮联合电复律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电复律转复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电复律前服用负荷量胺碘酮.房颤转复服用小剂量胺碘酮0.2g,每天1次维持。结果:62例患者均转为窦性心律。3例患者转复后窦性心律不能维持.早期有效率为95.4%。结论:胺碘酮联合电复律是治疗持续心房颤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阵发性、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的疗效。方法: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注射液,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每支150mg)150~300mg加入5%葡萄糖液20~40ml中于10分内静注完毕,继之再用5~10mg/k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以0.5~1.0mg/分钟速度静滴24小时,同时加口服胺碘酮200mg日3次。持续性房颤于复律前7天给予华法令抗凝,将INR调整到2.0~3.0;阵发房颤者诊断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4100U皮下注射1次后按上述给予胺碘酮药物复律。结果:复律成功者38例,不成功者15例,成功转复率为71.7%。结论:负荷量胺碘酮对阵发性、持续性房颤进行药物复律效果较好,转复率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复律1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2007年11月~2011年6月房颤治疗144例,首次胺碘酮针150mg,于10min内静脉推注,同时口服胺碘酮片0.2g/次、3次/d,继之再用5~10mg/kg(约300~600mg)静滴维持,连续10d。如心房颤动转复者逐渐减量用药,以往未服用胺碘酮者200mg,3次/3d;以往持续服用者可酌减为200mg,1~2次/d。持续性房颤于复律前3~5天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及口服阿司匹林,若复律成功则继续维持抗凝3~5天,若不成功则停用肝素。阵发房颤者就诊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静滴1次后按上述剂量给予胺碘酮药物复律。结果:复律成功者118例,成功转复率81.94%。结论: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复律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4.
氯沙坦治疗老年人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氯沙坦与胺碘酮联合应用对老年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应用胺碘酮口服治疗,治疗组32例应用胺碘酮 氯沙坦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的复律成功率及治疗后12个月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并测量复律成功即刻、复律后12个月的左心房直径。结果治疗组复律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7.7%;41.4%)(P<0.05),治疗9个月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于治疗后12个月左心房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3.53±0.17;3.72±0.25()P<0.05)。结论氯沙坦能有效改善胺碘酮对老年患者持续性房颤的转复率及窦性心律维持率,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及口服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3例患者在房颤发作时给以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负荷量后,继之再用600μg/min静滴维持24h。总量为600~1200mg。同时加口服胺碘酮治疗。结果用药后24h内复律成功者38例,转复成功率为88.4%。43例患者用药后心室率明显下降,且作用迅速。用药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胺碘酮对房颤进行药物复律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和索他洛尔治疗心房颤动的随机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102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1例)和索他洛尔组(51例)。胺碘酮组服胺碘酮600mg/d,7d,400mg/d再服用7d,再减为200mg/d,转为窦律后200mg/d维持。索他洛尔组服索他洛尔40~80mg/a,7d,第2周增至160mg/a,转为窦律后40~80mg/a维持。两组患者服用3周转窦律均停用药物。随访12~24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判断疗效。结果(1)胺碘酮组房颤复律成功40例,有效率78.4%;索他洛尔组房颤复律成功36例,有效率70.6%。(2)胺碘酮组在1周内转复窦律34例,索他洛尔组1周内转复窦律10例。(3)随访12个月,胺碘酮组27例(67.5%)仍维持窦律、索他洛尔组15例(41.7%);24个月,胺碘酮组12例(44.4%)维持窦律,索他洛尔组为4例(26.7%)。(4)随访6~12个月,索他洛尔组(80mg/d)10例患者因发生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停药,而胺碘酮组未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5)房颤持续时间〉12个月是窦律不易维持的预测因素。结论胺碘酮转复房颤有效率和索他洛尔相当,但维持窦律疗效优于索他洛尔.对心脏毒副作用小于索他洛尔。  相似文献   

7.
盐酸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息子新 《中外医疗》2009,28(14):105-105
目的探讨盐酸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方法首剂静脉注射胺碘酮负荷量75~150mg后,以300~600ug/min静点维持3~4d;于静脉给药的同时或次日,开始口服胺碘酮片600mg/d,共7d;此后400mg/d,共7d;再此后200mg/d维持。结果在治疗的68例者中,有效率89.7‰阵发性房颤中21例有效,15例转复为窦性心律,有效率71.4%;31例阵发性室上速中28例有效,26例转复为窦性心律;9例持续性房颤中7例有效,3例转复为窦性心律,4例室性早搏中,3例有效12例室性心动过速均有效,6例无效,占8.8%。结论静脉及口服胺碘酮重叠应用盐酸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是一种危险性小,复律效果好,对于加速患者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有良好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持续性房颤的复律作用、维持窦性心律作用及其对左心房的影响。方法: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坎地沙坦酯加胺碘酮)35例及胺碘酮组(单用胺碘酮)30例,两组均给予胺碘酮口服;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坎地沙坦酯4~8mg/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两组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复律次日及6个月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变化。结果:联合组的1周内转复率为67.6%,胺碘酮组转复率为4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转复时间较胺碘酮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50例完成6个月随访,联合组12.5%房颤复发,胺碘酮组33.3%房颤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0.01)。联合组房颤转复6个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左心房功能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酯联合胺碘酮可提高持续性房颤的转复率,缩短转复时间。长期服用坎地沙坦酯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力,预防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律成功后胺碘酮联合螺内酯治疗与单纯应用胺碘酮治疗对预防房颤复发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64例复律成功的持续性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2例)与胺碘酮联合螺内酯组(联用组,32例),观察两组房颤复发率、复发时间及复发类型。结果:胺碘酮组和联用组分别有31例和30例患者完成研究。随访期间,胺碘酮组房颤复发19例(61.3%),平均复发时间(4±4)个月;联用组房颤复发11例(36.7%),平均复发时间(8±5)个月。两组房颤复发率和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房颤复发的类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持续性房颤复律后胺碘酮联合螺内酯具有更好的预防房颤复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建军 《包头医学》2009,33(2):75-76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型房颤的临床价值。方法:28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型房颤患者给予胺碘酮3mg/kg/次,静脉推注,然后给予1mg/min静脉点滴。结果:成功复律25例,占89.2%.结论:胺碘酮是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型房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Yan H  Chen JZ  Zhu JH  Ni YM  Yu GW  Hu SJ  Tao QM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3):209-213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在心房纤颤(房颤)心房肌的表达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63例接受开胸手术患者(包括慢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窦性心律患者),手术时取心房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心房肌钙调磷酸酶调节亚单位(Calcineurin B)、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细胞外调节激酶1(ERK1)、磷酸化细胞外调节激酶1(P-ERK1)、缝隙连接蛋白40(Cx40)、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蛋白表达量的改变.结果慢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心房与右心耳组织Cx40蛋白表达量(左心房2.2±0.8,2.2±0.6;右心耳2.1±0.5,2.0±0.8 ), 与窦性心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慢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患者Cx43蛋白仅在左房组织表达高于窦性心律瓣膜病组(3.1±0.6,2.8±0.7 vs 1.0±0.2,P均<0.05).Calcineurin B mRNA、 MKP-1 mRNA、P- ERK1蛋白在慢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患者各组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免疫组化显示慢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患者Cx40、Cx43均分布紊乱,聚集于细胞的侧边、胞浆或核周.结论房颤患者心房肌Cx40、Cx43 蛋白基因表达增高且分布异常,可能与ERK1及一些磷酸酶的异常激活、调控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刘胜中  曾富春 《四川医学》2009,30(11):1716-1718
目的评价器质性心脏病(OHD)合并心房颤动(AF)心内直视下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RFA)治疗的手术效果以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8月~2008年11月29例OHD(27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行心脏瓣膜置换及先心病矫治术,同期行Atricure双极RFA改良迷宫术。结果心脏复跳后全组29例患者均转为窦性心律(100%),术后有10例复发房颤(34.48%),给予可达龙治疗后均转为窦性心律。术后随访率为93.10%(27/29,2例住院期间死亡),平均随访(6.8±1.4)个月,96.29%(26/27)维持窦性心律,3.71%(1/27)为AF心律。转窦组AF病史(21.3±34.4)个月,AF复发或者维持组为(84.7±40.9)个月,P〈0.01;转窦组左房内径为(51.6±12.7)mm,AF复发或者维持组为(68.5±13.4)mm,P〈0.05;转窦组心胸比率为55%~62%,AF复发或者维持组为59%~76%,P〈0.05。结论OHD合并AF术中同期行Atricure双极RFA治疗,术后长期窦性心律维持率高。RFA作为心脏手术的辅助手术具有安全、省时、治疗AF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Severalstudieshaveshownthatatrialfibrillation(AF)isalwayscompaniedwithchangesintheelec trophysiologicpropertiesofatrialmyocytesandalter nationsinthestructureoftheatrialtissue[1— 4 ] .Atri alfibrosisisoneoftheimportantalternationsinthestructureoftheatrial…  相似文献   

14.
Cox迷宫Ⅲ型手术同期换瓣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Chen R  Wang Y  Chen Y  Chen S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2):815-817
目的 观察换瓣同时作Cox迷宫Ⅲ型手术与单独换瓣相比较的疗效。方法 选择单独换瓣 +迷宫Ⅲ型手术病例 (迷宫组 )与这一期间另外所作的单独换瓣病例 (对照组 )各 5 6例 ,均系风湿性病变、心功能Ⅲ~Ⅳ级、慢性持续性心房纤颤 1年以上。术后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 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心脏停搏时间迷宫组较对照组长 ,分别为 75min± 2 2min对 4 1min± 11min(P <0 0 5 )和12 4min± 4 0min对 6 8min± 19min(P <0 0 5 )。复跳后出血迷宫组 2例 ,对照组 1例 ,均止血有效。两组术后早期死亡率均为 1 8% (1/ 5 6 )。迷宫组术后窦性心律者占 98 2 % (5 4 / 5 5 ) ,在作最大体力活动时无窦性迟钝现象 ,均有心房收缩功能 ;术后 1年 ,心功能Ⅰ级者占 98 2 % (5 4 / 5 5 ) ,Ⅱ级 1 8% (1/5 5 ) ;无抗凝严重出血 ,亦无血栓栓塞并发症 ;晚期死亡率 1 8% (1/ 5 5 )。对照组中 7例在术后 2 4h内心房纤颤曾暂时消失 ,以后仍为慢性心房纤颤 ,而另有 1例心房纤颤长期消失已 2年 ;术后 1年 ,心功能Ⅰ级者占 94 6 % (5 2 / 5 5 ) ,Ⅱ级占 3 6 % (2 / 5 5 ) ,Ⅲ级占 1 8% (1/ 5 5 ) ;无抗凝严重出血 ,脑栓塞偏瘫 1例 ,占 1 8% (1/ 5 5 ) ;晚期死亡率 3 6 % (2 / 5 5 )。结论 换瓣同期行迷宫Ⅲ型手术安全有效 ,能消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护骨素-核因子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RANK配体(RANK ligand,RANKL)与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行改良迷宫术后转复的窦性心律能否稳定维持的关系。方法: 选取瓣膜病合并持续性房颤行改良迷宫术患者共65例,以术后3个月内房颤是否复发分为房颤复发组39例和窦性心律组26例。术中取左心耳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护骨素、RANK、RANKL的表达,用Masson染色比较两组患者左心耳组织的间质纤维化程度。结果: 房颤复发组左心耳组织中RANK和RANKL的表达水平以及RANKL/护骨素比值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房颤复发组的胶原容积分数(CVF)也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房颤复发组RANKL的表达量、RANKL/护骨素比值与CVF呈正相关。结论: 护骨素-RANK-RANKL轴可能通过影响心房的结构重构参与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行改良迷宫术后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血浆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例阵发性房颤、39例持续性房颤、43例永久性房颤患者及40例窦性心律对照者血浆中OPG、RANKL水平。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患者血浆中OPG、RANK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患者与阵发性房颤组相比血浆中OPG、RANKL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G、RANKL与房颤的发生和持续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8.
血浆脑利钠肽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心脏收缩功能正常情况下,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与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146例心脏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以发生房颤情况分为窦律、阵发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三组,进行血浆BNP水平、左房室大小的横断面调查。结果 三组间年龄、血压水平、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大小等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房颤组的左房内径大于实窦律组(P〈0.05),血浆BNP水平高于窦律组(P〈0.01),而阵发性房颤组血浆BNP虽高于窦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收缩功能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合并永久性房颤后,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左房增大有关。BNP水平是否可为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进行危险分层,及与房颤的相互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个体化消融原则的临床效果及右房的作用.方法 房扑/房颤患者82例,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18~77(48.5±10.3)岁,左房内径26~52(35.4±5.3)mm.其中53例为阵发性房颤,14例为持续性房颤,15例为典型房扑.所有患者在Carto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消融原则,以房扑/房颤被终止且不被诱发、肺静脉电位消失为消融终点.随访成功的定义为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任何症状性房性心律失常发作至少3个月.结果 ①随访时间3~28(13.4±3.3)个月,房扑和阵发性房颤消融随访成功率88.2%,持续性房颤仅为57.1%(P<0.05).2例有心包压塞,1例合并假性动脉瘤.无肺静脉狭窄等血管严重并发症.②阵发性房颤53例,其中10例为局灶性房早、短阵房速诱发的房颤(4例病灶位于右房内),8例行靶静脉线性消融,这类亚组手术无任何心律失常发作.其余4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合并典型(4例)和非典型(6例)房扑者外加三/二尖瓣峡部消融.③15例典型房扑(4例为持续性房扑)患者,均行三尖瓣峡部消融,4例合并房颤者外加双侧肺静脉线性消融.④14例持续性房颤均经历了消融由房颤转变为房扑的过程,6例被消融终止和8例电复律复为窦律,半数分别进行了三/二尖瓣峡部消融和冠状静脉窦内消融,2例合并了起源于右房的房扑和房速.结论 Carto指导下房颤/房扑个体化消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右房的作用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Catheter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F)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be effective in a subsets of patients with AF.However,very few data are available in regard to patients with prior h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