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少波  姚震 《海南医学》1991,2(2):21-23
本文报告导官法心内膜心肌活检术(心肌活检)诊断的原发性心肌病2例,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价值、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心肌活检能通过活体心肌组织学改变而对心肌病的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文中2例分别误诊为缩窄性心包炎、风温性心脏病,最后经心肌活检分别确诊为心内膜心肌纤维化、扩张型心肌病。由此可见,心肌活检有诊断心肌病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心内膜心肌活检(简称心肌活检)是近廿年来出现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心肌活检能提供活体心脏组织进行光镜、电镜、组织化学、免疫学和病毒学等的研究,因此对某些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我院近期已为4例病人行心肌活检术,现简要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3.
经静脉心内膜心肌活体组织检查(心肌活检)是心血管疾病领域内的一项新诊断技术,其目的是通过活体心肌组织学改变为心内膜心肌疾病的诊断提供病理学的依据。1982年11月至83年12月,我院为57例心脏病患者作了心肌活检,其方法已作过报道,在此不再赘述。现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就心肌活检的几个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心包炎(acute myopericarditis,AM)的确诊依据是心内膜心肌活检及病原学检查,但临床应用困难。因急性重症心肌心包炎在临床表现上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很相似,易误诊,故更应提高临床鉴别诊断水平。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经血管心内膜心肌活检(EMB)经多年实践和改进,已成为一种较安全和简便的适用技术,是心内膜心肌疾病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由于该方法易获得心内膜心肌标本,除可以随时取得疾病发展中各个不同时期的心内膜心肌组织,进行形态学、超微结构动态观察,为心内膜心肌疾病提供病理学诊断依据外,还可充分利用标本进行其他方面的同步研究,故目前已公认为心脏活检的常规  相似文献   

6.
心内膜心肌导管活检是心血管疾病诊断上的重大进展和新技术。本文作者将十二指肠活检器稍加改进,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于1982年底为10名患者顺利地进行了心肌活检,取出21块心内膜心肌组织。所有患者术后安全,其中9例病理组织学改变,给诊断提出了明确的病理依据。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又称充血型心肌病)病理改变,通过尸检观察,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尸检所见,多为晚期失代偿阶段的改变,对早期病变很难了解到。在心肌活检标本上可以观察到早期病变。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有关心肌病心肌活检的资料,而活检与尸检的对比观察,在国外文献上也未见报导。自1982年4月至12月作者收集了30例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病理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者18例,能做定量分析的有14例。本文对  相似文献   

8.
经血管心内膜心肌活检(EMB)是目前已公认的心脏活检的有效方法,故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本文就EMB的临床意义、局限性及展望作一介绍。一、心内胰心肌疾病的形态学发现 EMB获得的心内膜心肌标本,一般都要常规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在不同的临床诊断中,EMB有以下一些组织形态学发现,结果见表。从表1可见,不同的心肌疾病在形态学上可有相同的表现,彼此互有重叠,故相当一部分病理改变是非异性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6例限制型心肌病经二维超声心动图(6例)、手术探查(2例)、心导管及心脏造影(5例)、心内膜心肌活检(2例)及尸检(1例)证实。病人均长期生长在农村,广东籍5例。右室型及双室型各3例。易误诊,二维超声心动图、心导管、心脏造影及心肌活检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对经心脏X线造影证实的10例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病病人的临床、超声、心内膜心肌活检的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心肌活检确诊9例,超声诊断4例,普通X线诊断2例,临床诊断仅1例,表明常规检查及临床诊断心内膜心肌纤维化有一定的局限性,心肌活检则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年来右心室(RV)心肌活检从危险的开胸发展至现在安全的经皮方法。此方法首先由Sakakibara和Komno描述,后由斯坦福医学中心改良,现在全世界采用。右心室心肌活检的适应症目前用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可作26种疾病的特异性诊断。浸润和炎性疾病包括心脏移植物排斥、心肌炎、心脏淀粉样变、心脏肉瘤样病、心脏血色素沉着症、心脏纤维弹性组织增生和糖原贮积病。侵及心肌的感染如Chagas氏病(南美锥虫病),弓形体病、Lyme心脏炎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原发性和转移性心  相似文献   

12.
组织活检对诊断疾病的价值是众所周知的,但心肌活检却应用较少。50年代是作开胸活检,以后也用过细针经胸部穿刺,但并发症较多。自60年代初期日本的Konno和Sakakibara设计的经血管导管活检钳应用于临床以来,使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得到了显著改进。目前,EMB的诊断意义虽还有争论,但还是得到普遍的承认和推广。 EMB并非对所有心脏疾病都有价值,部分有特异性改变,部分为非特异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35例病毒性心肌炎(VMC)和1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内膜心肌活检(EMB)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主要病理改变 DCM 为心肌细胞肥大、细胞大小不一、核畸形、灶状纤维化和心肌变性坏死;VMC 则为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变性坏死、间质纤维化。EMB 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 VMC 为65.7%,DCM 为80.0%,合计68.8%。  相似文献   

14.
郭航远  方理刚 《医学综述》1995,1(3):115-116
<正>历史回顾:诊断性心肌活检(Myocarbial Biopsy,MB)已有40年的历史,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开胸活检、经皮穿刺活检和心导管活检三个阶段.1938年Silverman首先设计和描述了活检针.1953年Casten为研究心肌代谢,使用活检针对狗心脏进行了经皮穿刺针吸活检.1956年在心胸外科的配合下进行了局部小切口开胸穿刺活检.1962年Sakakibara和Konno发明了经心导管心肌活检术,这是心肌活检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安全性大大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下降.手术时间缩短,故左右心室的活检得以开展.此后十年,一直沿用Konno方法,即用一根带有活动活检钳的导管行经血管心内膜活检.1972年,Caves和助手改进了Konno活检钳,Richardson和Brooksby小组对改进的活检钳进行了大量的左右心室活检验证.近年来,小的活检针能较安全地应用于儿童和婴儿.  相似文献   

15.
目前对病毒性心肌炎肯定地诊断很困难。有些有关病毒方面的检查缺乏特异性,加之心肌活检还不能广泛开展。即使做心肌活检也只能检查局部心肌,不能反映整体。现在临床上靠慎重的全面病史调查,及有关全面检查、仔细分析,逐一剔除已明原因的心肌炎,如风湿性心肌炎、感染中毒性心肌炎、药物所致心肌炎、然后结合心电图与 X 线检查以及化验结果综合判断,做出临床诊断,诊断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Sutton(1956)首次经局部开胸术对人心脏行针刺活检,此后不少作者改进为经皮针刺活检。1962年Sakakibara等通过心导管行心脏活检。与其他活检方法相比,这种经血管的心内膜心肌活检方法的优点是:(1)较安全;(2)较便利,操作时间短;(3)可选择右室或左室活检。心内膜心肌活检(以下简称EMB)已取代针刺活检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自1962年心内膜心肌活检(EMB)临床应用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EMB已成为一种较为安全的技术,目前已公认EMB是心脏活检的可行性方法。近20多年来EMB的组织学检查方面从光镜、电镜、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原学分离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本文仅就EMB形态学的研究作一综述。 心内膜心肌活检的形态学发现 EMB获得的心内膜心肌标本,一般都要常规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在不同的临床诊断中,EMB有以下一些组织形态学发现,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疑诊心肌炎的患者,病毒血清学分析的结果与心肌病毒感染的诊断并不相关。心内膜心肌活检(EMB)仍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金标准。尽管尚无确凿的证据证明,在疑诊心肌炎的患者中对病毒感染进行血清学分析有价值,但这种检查目前仍在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9.
朱继金  夏树楹 《广西医学》1995,17(4):272-274
对心右心充肥障碍为主,临床上难于确诊10例心内膜心肌纤维病病人和7例缩窄性心包炎的病人的心内膜心肌活检结果分析,前获得病理性诊断9例,后无一例有特征性病变。说明心肌活检对两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90例心脏病患者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EMB)95例次,成功率96.8%,临床诊断原因不明心律失常44例,各型心肌病24例,疑诊心肌炎10例,先心并心律失常4例,缩窄性心包炎5例,二尖瓣脱垂3例,经光、电镜检查确定诊断72例(80%)。其中心肌炎44例,扩张型心肌病19例、肥厚型1例,限制型4例,炎性心肌病4例。排除诊断3例(3.4%),无助于诊断15例(16.6%)。全组均无严重并发症,作者认为EMB对心肌疾病(尤其对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病)及心肌炎有较大诊断价值的新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