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以来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3D-CTA及DSA图像分别由两位神经外科医师及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手术证实72例患者共85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61例;多发动脉瘤11例,9例发现2个动脉瘤,2例发现3个动脉瘤。3D-CTA发现67例80个动脉瘤,而DSA发现70例83个动脉瘤。动脉瘤体最大径及瘤颈宽度的测量值在CTA与DSA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CT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7.65%及94.12%,而DS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则分别为98.82%及97.65%,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3D-CTA是一种快速、价廉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并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及大小,较好评估动脉瘤体、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直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方便、安全、可靠的评价方法 ,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术后评价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显微手术夹闭52例,术后采用3D-CTA随访手术患者20例,其中多发动脉瘤1例,动脉瘤数21个(前交通动脉瘤11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M3段1个,脉络膜前动脉1个,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部1个),随访2~38周,平均(15±11)周,观察术后瘤夹位置,载瘤动脉近段与远段通畅情况,瘤体及瘤颈残留等. 结果 3D-CTA显示动脉瘤夹位置良好19例,瘤央冈合并弹簧圈放射状伪影难以准确显示1例:载瘤动脉近段及远段通畅良好20例,可清楚分辨出瘤夹与载瘤动脉之间关系,未发现动脉瘤体残留. 结论 3D-CTA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评价的重要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均行3D—CTA检查,采用彩色容积重建法重建图像。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同意手术治疗者在工作站电脑上利用软件模拟手术中术者视野及手术径路,观察颅内动脉瘤与相关结构的关系及对手术的影响,以便对术中可能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3D—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包括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Willis环的大血管、以及与附近骨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术后复查3D—CTA示动脉瘤夹闭满意72例,瘤颈残留5例;3例未复查。按COS评分,术后恢复良好75例,植物存活3例,死亡2例。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术前评估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手术头位及入路的设计,有利于术中寻找及辨认颅内动脉瘤,并对影响动脉瘤显露及夹闭的情况提前采取措施,尤其适合于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少见部位及载瘤血管变异较大的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评估多层面螺旋CT皿管造影(multi—slice helic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临床确诊颅内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病例应用Aquilion多层面螺旋CT于术后行MS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遮盖容积重建以及外视镜式血管表面重建。结果 对于使用钛制动脉瘤夹病例,MSCT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关系。但对于使用普通合金动脉瘤夹以及GDC弹簧圈栓塞病例MSCTA术后重建伪影大,难以对动脉瘤体是否消失和载瘤动脉情况作出评价。结论 可以将MSCTA作为使用钻制动脉瘤夹病例的术后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5.
三维CT动脉血管造影(3D-CTA)技术是采用新型三维重建技术配合连续静脉注射对比剂,以显示动脉血管性病变的检查手段,近年来此项技术在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我院自2003年1月-2004年7月应用3D-CTA技术对9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患进行诊断性检查,并将其影像结果作为手术依据,施行手术治疗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成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和对比3D-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6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行3D-CTA,MRA和DSA检查。结果 共发现129个动脉瘤。3D-CTA发现的最小动脉瘤大小为1.6mm×1.7mm×2.0mm。3D-CTA对动脉瘤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而MRA则分别为95.3%和97.6%,DSA为100%和97.7%;对载瘤动脉和分枝动脉的形态描述明显优于MRA和DSA(分别为P<0.05和P<0.01);在阐明动脉瘤颈的形态上明显优于MRA和DSA(P<0.01);对动脉瘤血栓化和钙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和DSA(P<0.001)。3D—CTA在108例(83.7%)动脉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 3D—CTA在动脉瘤检出及其特征描述上优于MRA和DSA。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3D-CTA和DSA对26例非外伤性SAH患者进行检查,3D-CTA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和容积重建术(VRT)方法获得图像.根据3D-CTA和DSA所获得的关于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等进行术前评估。结果在26例中24例3D-CTA检测出27个动脉瘤,瘤体直径3-2mm,1例后交通动脉瘤3D-CTA不能证实,1例未检出动脉瘤;14例行DSA检查,其中1例未检出动脉瘤而通过3D-CTA发现,1例右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因DSA行右椎动脉造影失败而通过3D-CTA发现。12例仅凭3D-CTA手术,3D-CTA在检查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体方向及对载瘤动脉和分支动脉的形态描述均优于DSA,它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和100%。结论3D-CTA是一种准确、价廉、非侵袭性的诊断颅内动脉瘤SAH的方法,在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时较DSA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模拟手术人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价值。方法 72例动脉瘤患者术前行头部CTA检查并三维重建,在工作站上设计并模拟手术入路,利用CTA模拟手术入路指导动脉瘤夹闭术。结果 72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78个,其中多发动脉瘤5例,4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术中所见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瘤体指向、与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均与CTA影像相一致;78个动脉瘤均行显微手术成功夹闭。术后随访1~18个月,按GOS评分评价预后,其中预后良好42例,中残15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3例。结论 CT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利用CTA模拟手术入路,能为动脉瘤的夹闭手术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行MS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46~74岁,平均58.4岁。MSCTA图像后处理包括采用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及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血管显示。结果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发现38个动脉瘤,其中MSCTA发现34个,DSA发现35个,准确率分别是89.5%和92.1%。两者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配对χ2检验,P>0.05)。结论与DSA相比,MSCTA不仅可以准确地诊断颅内动脉瘤,并能精确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方向,以及与邻近血管和骨质的空间解剖关系,可弥补DSA检查的不足,对指导手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一、多层螺旋CT及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helic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MSCT)指采用宽探测器技术,即探测器排列数增加,具有4层以上探测器的螺旋CT。它是在1998年北美放射年会上首次正式推出的,是继1972年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进入临床应用和1991年单层螺旋CT(single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SSCT)研制成功之后,CT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常规螺旋CT扫描采用准直宽的扇形X线束,单排探测器,每旋转1w得到1个层面图像。而MSCT采用可调节宽度的锥形X线束,根据拟采集的层厚选…  相似文献   

11.
64层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及临床评估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比较64层3D-CTA与DSA在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及其评估外科治疗的优缺点,评价64层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6年12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9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3D-CTA检查,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99例SAH患者经3D-CTA检查发现动脉瘤70例,其中41例同时接受DSA检查,除1例外,全部证实DSA的发现, DSA所漏诊的1例经手术证实为微小动脉瘤。结论64层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高,且能够清楚显示解剖结构,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64例71枚动脉瘤进行的直视手术及其疗效。结果 8枚动脉瘤夹闭后切除,1枚梭型动脉瘤作包裹术,其余均作夹闭术。术中动脉瘤破裂13例。Hunt Ⅱ级以内动脉瘤的良好率为94.7%(36/38),无死亡,Ⅲ级以内动脉瘤的良好率为88.1%(52/59),死亡率为3.4%(2/59)。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颅内动脉瘤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但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2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2例手术患者中,有252例行瘤颈夹闭术,19例行夹闭后瘤体切除术,24例行包裹加固术,7例行孤立手术。术后根据GOS评分,治疗效果良好者258例(85.4%),效果不佳者25例(8.3%),死亡19例(6.3%)。结论颅内动脉瘤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以防其破裂出血。充分开放脑池和正确夹闭动脉瘤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积极预防脑血管痉挛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277例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策略、术中脑保护以及疗效等。方法采用夹闭、切除、孤立、包裹等方法手术处理277例共312个动脉瘤。其中在低温停循环条件下手术夹闭5例,行动脉瘤孤立3例,行动脉瘤包裹2例。结果277例中,127例术后行DSA检查,绝大多数动脉瘤夹闭满意。按GOS标准,良好243例(87.7%),差13例,死亡21例。189例得以随访,恢复良好180例(95.2%),中残或重残7例,死亡2例。结论手术夹闭是治疗动脉瘤的确实有效的方法。对复杂性颅内动脉瘤,需采用充分的显露,血管临时阻断,有效的脑保护,动脉瘤切开减压,缩窄瘤颈瘤体成型或载瘤动脉的塑型等措施,方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低血压下手术,采用Yasargil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5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颈夹闭或包裹术(其中8例应用内镜辅助)。结果本组48例行瘤颈夹闭术,4例行包裹术,术中动脉瘤破裂10例。术后45例治愈出院,4例有不同程度的偏瘫,3例死亡。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预见性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及暂时阻断载瘤动脉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重要应急措施;应用内镜辅助可更确切的夹闭动脉瘤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载瘤动脉内预置球囊用于颅内动脉瘤急诊显微手术夹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急诊手术夹闭术中,控制再出血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方法 DSA造影明确诊断同时预置不可脱球囊于载瘤颈内动脉内,继行开颅清除血肿,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在显露瘤颈或术中再出血时充盈球囊,暂时阻断血流。结果 4例前循环HuntIV-V级动脉瘤病人经治疗后DSA复查动脉瘤完全消失,3例随访1~2年,2例恢复良好,1例伴有轻瘫和语言障碍,另1例术后60d,脑积水行脑室-腹查动脉瘤  相似文献   

17.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CTA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病人5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直接手术或进一步行3D-DSA检查。术后均复查3D-CTA。结果共发现58个动脉瘤,6例查3D-CTA及3D-DSA均未发现动脉瘤。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分别是94.8%、100%、0.052。诊断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分别是97.8%、100%、0.022。术前3D-CTA在估计动脉瘤大小及形态方面与术中所见 3D-CTA结果相似。3D-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自身形态和周边的关系。结论3D-CTA是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CTA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根据3D-CTA结果决定直接手术者51例,进一步行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11例(5例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复查3D-DSA56例。结果62例患者中,6例经3D-CTA及3D-DSA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56例依3D-DSA检查及手术所见,共发现68个颅内动脉瘤。3D-CTA在显示动脉瘤大小及形态方面与术中所见及3D-DSA检查发现相类似。3D-CTA和3D-DSA测得的颅内动脉瘤瘤体纵径、颈宽等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尽管3D-DSA目前仍然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3D-CTA也是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亦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