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情志理论是中医学极具特色的理论之一,但长期以来,情志理论一直散落于各种文献之中,缺乏单独的整理研究。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于情志与情志病的研究逐步深入,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对情志病研究成果从概念、沿革、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防治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情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张嘉祥 《光明中医》1998,13(4):43-44
中医情志病刍议张嘉祥青岛市李沧区第三医院(266043)关键词:情志病/治疗人是社会的人,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如果人的社会—文化关系失调,表明主体已不能适应客观现实情境的变化,而出现所谓不适应的情况,这必然会在人的主观内部世界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3.
体质是对个体身心特性的概括,是由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体质与情志是人体表现于外的不可分割的两大特征,体质与情志都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后天各种因素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变化的.体质是情志产生的基础,因此,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和一致性,只是情志突出体现体质的心理活动方面个性特征、情感、意志等.  相似文献   

4.
中医情志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2000多年前《内经》就对情志病有了丰富和深刻的认识,指出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总称,一般情况下是指正常人体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导致情志异常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机体因素及心理因素。强调精神情志的调适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顺四时而调精养神是养生之根本。  相似文献   

5.
中医情志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志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或见情志异常 ,或表现为躯体症状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熟 ,要求医护人员更加重视对情志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现将中医对情志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情志病病因病机《内经》中指出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忧、思  相似文献   

6.
1 情志病病因病机 早在2000多年前<内经>就对情志病有了丰富和深刻的认识,指出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总称,一般情况下是指正常人体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导致情志异常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机体因素及心理因素.强调精神情志的调适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顺四时而调精养神是养生之根本.  相似文献   

7.
少白头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从中医情志理论入手,结合有关文献,探讨少白头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少白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肝肾同源的经络学基础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霞汤立新  孙永章 《中医药学刊》2003,21(7):1211-1212,1181
  相似文献   

9.
浅析朱丹溪对情志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丹溪以《内经》情志观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气机紊乱是情志致病的主要机制,完善了以情胜情和以情解情的治疗方法,并提出情志疗法的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10.
周德生 《河南中医》2011,31(3):214-217
情志病的发病特点为泛因性、极端性、遗传聚集性、自控性,临床表现特点为功能性、多样性、复发性、广泛性,治疗学特点为自主性、差异性、持久性、综合性、社会性.综合治疗为心理治疗、辨证用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适劳逸、广交谊.  相似文献   

11.
论情志病发病机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内经》等古籍论述,认为情志病是外界刺激导致气机运行失调,伤及内脏则影响相应器官气机,并对情志病的转归从宏观上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2.
姚锃钰  张治楠  蔡晓雯  黄泳 《河南中医》2019,39(12):1901-1905
情志与神的关系密不可分,情志病在治疗时必须重视神的调节。根据不同情志病的病位和性质,有所偏重地选择调神方法,必要时可将调元神和调心神二者结合。调神治则不仅可用来指导针灸取穴,同时也应在针刺操作中有所体现。在治疗情志病时,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状态,通过有效的医患沟通,以无痛进针为主,运用和缓轻柔的针刺手法,辨证选择补泻手法,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的同时,有效调节患者的神志,达到安神的目的。根据临床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应选用不同的进针方法和手法。情志除与神密切相关外,也常因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平衡失调所致,其异常变化与肝心脑有密切关系。应重视患者精神情志调节对疾病发展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充分发挥调神的作用,从调神的思路出发,以简驭繁,配合针刺治疗,使人体提及调畅,促进人体气机恢复,使其升降有常、出入有序,气得上下;调和人体气血,促进五脏正常功能的恢复,神运机转,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身心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张从正情志病论治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金代著名医学家,著《儒门事亲》。因以灵活运用汗、吐、下三法,并扩大三法运用的范围而治愈多种疾病,疗效神验而著称,后世称为“攻邪派”。张氏不仅对邪气理论独有发挥,且对情志病亦有较深入的研究,不论是对其病理的认识,还是奇特疗法的应用,对当今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临床,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1 论述病理重在心火张从正以《素问·举痛论篇》九气为病为依据,在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火热理论基础上,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五…  相似文献   

14.
<正> 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包括癫狂、百合病、脏躁、郁证、不寐等。如不及时诊治,常可罹患他种疾  相似文献   

15.
微(公元1080年-公元1154年),字知可,号近泉,北宋著名医家,其代表作为<普济本事方>.许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情志因素颇为重视,创建了治疗情志病的一系列大法,为后世论治情志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介绍如下.1 语言劝说开导法该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采用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疗法.<黄帝内经>就有运用此法治疗疾病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肝肾同源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历代医家所共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医者多从母子相生、精血之间的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来论述。笔者认为肝肾之所以能同源 ,精血之所以能相互化生有其深厚的经络学基础。经络系统作为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对于协调全身各脏腑器官的功能 ,平衡阴阳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为精血的相互化生提供了结构学基础。1 经络学基础经过正经直接贯通 《灵枢·经脉》载 :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 :从肾上贯肝膈 ,入肺中 ,循喉咙 ,挟舌本。其支者 :从肺出 ,络心 ,注胸中。”肝足厥阴之脉“…  相似文献   

17.
郭建新 《光明中医》2016,(22):3234-3235
通过对五志病与情志病的致病因素、受病范围、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理论的比较分析,阐明五志病与情志病不同本质,提出了情志因素阴阳之异,五志病分类认识的整体论特点,正常能动性误用的发病机制,临床病者不限于患者本人的特点,提出广义情志病的概念以及五志病与现代医学疾病分类、现代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领域的相对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以往对"情志致病",理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学与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理论及研究成果,从情志的概念、情志的产生机制、情志病的内涵和外延、情志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和发挥,以进一步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陈常云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0):85-85,87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情志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强烈或持久的刺激,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然而和法通过和解、调和或缓和的方法使气机调畅,阴阳调和,各脏腑功能协调平衡,故和法治疗情志病常常可以使久治不愈,前人缺乏恰当治疗的疾病获得转机。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历来重视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早在《内经》时期即对情志病证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有初步的认识,汉代张仲景对于情志病的治疗就已经有着诸多论述,虽然张仲景对于情志病并没有一个专编,但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中我们已经知道张仲景所述的许多病证已经符合情志病。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外感病引起的多寐﹑烦躁﹑不得眠等均有较为细致的观察,并提出药物和针刺的方法;《金匮要略》中记述了数种精神疾病,其中对奔豚﹑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狐惑﹑产后各种精神障碍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和相应的治疗方案,其代表方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半夏厚朴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等,而今日应用张仲景之方治疗抑郁症更是验之有效而且备受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