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温小凤  蒋忠胜  柯柳  陈念  张鹏  李敏基  覃川  韦静彬 《临床荟萃》2011,26(21):1859-186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观察61例CHB患者,经肝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肝纤维化分期,同时行14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感染的程度。观察Hp阳性组(n=18)和阴性组(n=43)的肝纤维化分期(S0~1=33,S2=15,S3~4=13)的差别及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14 C滴度的差别,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14 C滴度辅助诊断肝纤维化的能力。结果 S0~1和S2~4在Hp阳性组和阴性组中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0~1、S2和S3~43组患者的14 C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C滴度和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系数0.107(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OC下面积(AUC)0.444(95%CI=0.297~0.590)。结论 Hp在CHB中的感染阳性率及其滴度与肝纤维化分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已被确认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近年来有关HP感染的胃外疾病关联性研究备受学关注。本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6、IL-8、TNF-α、HP-IgG以及^14C-呼气试验,旨在探讨HP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8月至10月我院胃镜检查的2574例病人中63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为24.63%(634/2574),男性占72.24%(458/634),女性占27.76%(176/634)。溃疡患者HBsAg携带率为11.04%(70/634),非溃疡患者携带率为10.57%(205/1940)。男性溃疡患者HBsAg携带率12.66%(58/458),女性携带率6.82%(12/176)。HP感染率64.00%(64/100),HBsAg阳性惠者HP感染率80.00%(8/10),HBsAg阴性患者HP感染率62.22%(56/90)。男性HP感染率69.44%(50/72),女性HP感染率50.00%(14/28)。快速尿素酶法、碳14呼气试验、组织学染色检测HP感染率分别为74.68%(177/237)、65.09%(110/169)、38.89%(70/180)。结论:行胃镜检查的患者HBsAg携带率在溃疡与非溃疡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溃疡HBsAg携带率男性高于女性。HBsAg阳性患者与HB8Ag阴性患者溃疡的发生部位差异无显著性。HP感染率男、女无明显差异。碳14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较快速尿素酶法及组织染色法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潘峰 《临床荟萃》2003,18(22):1299-1300
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 ,其发生率占肝硬化患者的18.6 % [1] 。消化性溃疡中幽门螺杆菌 (Hp)的感染率达74 .5 %~ 96 .0 % [2 ] 。为了解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 ,1996年 12月至 2 0 0 2年 9月 ,我们对 35例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情况做了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35例住院患者均经询问病史、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及B超、胃镜检查等确诊为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男性 2 9例 ,女性 6例 ,年龄 37~ 74岁 ,平均 5 4 .7岁。其症状都以上腹部疼痛多见 ,占 86 % (30 / 35 ) ,疼痛无规律…  相似文献   

5.
郭子媛  纪智 《临床》1996,3(3):168-169
对55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0例,口服得乐冲剂,甲硝唑和庆大霉素,根除Hp治疗。设对照组25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溃疡远期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根除Hp对防止溃疡病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儿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小儿不同类型慢性胃炎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我院 2 0 0 0年—2 0 0 2年 14 0 4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 ,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儿进行胃黏膜活检 ,分别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改良Giemsa染色找Hp ,同时患儿行血清抗HpIgG检测和 (或 ) 13 碳 尿素呼气试验 (13 C UBT)和 (或 )粪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 (Helicobacterpyloristoolantigen ,HpSA)。 结果 :14 0 4例慢性胃炎患儿中 ,Hp感染率为 4 5 .3%。各种不同类型慢性胃炎中 ,以胃镜下结节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的患儿Hp感染率为最高 ,分别为 71.2 %和 6 8.0 % ,明显高于其他胃炎组 (P <0 .0 1)。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 ,Hp感染组引起的黏膜炎症程度较重 ,淋巴滤泡形成比例明显较对照组高 (P <0 .0 1)。结论 :小儿时期Hp感染率已较高 ,随年龄增长Hp感染率增高。并且与小儿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密切 ,其中与胃镜下结节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最为密切。胃黏膜组织炎症程度越重 ,Hp感染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注意到胃黏膜组织中存在一种螺旋形微生物,其后陆续有类似报道,但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报告,在人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这种细菌,即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并认为该菌可能是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原菌。目前HP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在其致病的严重性和诊疗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就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一氧化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年研究者发现一氧化氮(NO)是一种内源性的神经递质,具有广泛地生理作用,同时发现NO也是重要的炎性介质,直接影响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内源性NO是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介导下与分子氧化作用产生。NOS具有两种类型,原生型(cNOS)和诱生型(iNOS)。前者存在于神经系统和血管内皮等处,后者则在内毒素和(或)细胞因子介导下,由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产生。目前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消化道致病菌,在消化溃疡和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复发中起主要作用,且与胃癌的发生有关。HP是一种致炎因子,可以引起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诱导产生iNOS,使NO产生大量增加,NO在HP的致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现将HP与NO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是胃癌和胃淋巴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Hp感染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成年人群的感染率>50%,WHO已将Hp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Hp的发现极大推动了胃肠病学的研究,Hp对很多种抗菌药物敏感。对于感染Hp的消化性溃疡病人应采用根除疗法,抗生素、制酸和保护黏膜的药和联合应用,能取得良好疗效。口服疫苗正在研制中,疫苗用于预防和治疗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对幽门螺杆菌(Hp)的治疗作用。方法4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前确诊为Hp感染,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和法莫替丁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率为91%,对Hp有效率为22%;治疗组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率为96%,对Hp有效率为92%。结论奥美拉唑能明显缓解消化性溃疡症状,对溃疡有较高的愈合率及Hp清除率。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对143例肝硬化病人行胃镜检查,确诊食道静脉曲张(EV)、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及消化性溃疡,部分患者做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检测,并与100例健康者对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PU的检出率为22.4%,明显高于对照组(4%,P<0.01)。PU与PHG内镜下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24.7%、22.2%、18.8%;P>0.05)。与EV的严重程度无相关性(20.8%、30%、25%;P>0.05)。肝硬化并PU患者胃粘膜Hp检出率为34.4%,与无PU者检出率(18.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PU高发病与Hp感染无相关性,与PHG及EV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李锟  陈学芝  王秀华 《中国综合临床》2012,28(11):1158-1160
目的 探讨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补救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消化科门诊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2例,均为根除幽门螺杆菌(Hp)初治失败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疗法组与四联疗法组,每组各31例,序贯疗法组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共5d,然后给予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共5d.四联疗法组给予奥美拉唑+铋剂+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共10 d.治疗后分别监测两组患者Hp根除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序贯疗法组Hp根除25例,根除率为80.6%(25/31);四联疗法组Hp根除22例,根除率为71.0%(22/31).两组患者Hp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79,P>0.05).结论 序贯疗法与目前作为首选补救治疗方案的四联疗法相比,疗效相当,可以作为补救治疗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从胃炎患者中培养出一个新的病原体“未鉴定的弯曲状杆菌”后,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兴趣,至1989年正式将其命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随着新的幽门螺杆菌的不断发现,为了避免缩写的混淆,推荐Helicobacterpylori缩写为H.pylori[1]。各国学者对H.pylori与胃黏膜病理进行了广泛研究,显示其能引起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H.pylori已被确定为胃慢性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且与胃癌密切相关。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将H.pylori纳入第一类致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上为快速缓解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症状控制溃疡,常常单独使用奥美拉唑,而此类患者往往需要进一步接受抗Hp治疗。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观察近期内使用奥美拉唑对抗Hp治疗的影响。方法:将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A组69例(奥美拉唑20mg,2次/日,阿莫西林0.5g,3次/日,甲硝唑0.2g,3次/日,治疗15天);B组66例(奥美拉唑20mg,2次/日,治疗15天后以A组相同方案继续治疗15天)。结果:A组61例Hp转阴,转阴率88.4%;B组为51例Hp转阴,转阴率77.3%。两者比较0.10〈p〈0.20。结论:在使用奥美拉唑后近期内开始抗Hp治疗疗效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溴甲酚紫色素内镜诊断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思凤  潘伯荣 《内镜》1993,10(4):205-207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中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消化内科就诊的23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同时分析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影响因素。结果在234例患者中,Hp阳性者161例,总感染率68.9%,胃溃疡为72.1%,十二指肠溃疡为66.7%,复合性溃疡为78.6%,各单因素分析,Hp的感染率与文化程度、吸烟、辛辣食物、暴饮暴食、工作或生活压力密切相关。结论提高文化程度,戒掉不良生活习惯,适当减压,可降低Hp感染,控制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200例患者活检标本的对比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与活动期慢性胃炎中有较高的感染率,分别为68% ̄92%和62.9% ̄92.6%;而非活动期慢性胃炎仅为36.6% ̄39.8%。同时证明,用pH试纸检测尿素酶的存在是一个经济、简易、快速、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源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145例肝硬变患者进行了胃镜检查,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Giemsa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HP),并与对照组100例比较。结果 肝硬变H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肝源性溃疡(HU)组HP阳性率与肝硬变非HU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消化性溃疡(PU)组HP阳性率100%比较,HU组HP阳性率为45.2%,显著降低(P<0.05);HU患者HP阳性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状态、食管静脉曲张无明显关系(P>0.05);伴发上消化道出血的肝源性溃疡患者HP阳性率(50%)与无上消化道出血的肝源性溃疡患者HP阳性率(38.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P感染不是HU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与肝源性溃疡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无关。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已公认它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随着对Hp研究不断深人,人们发现Hp感染与许多胃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其与胃肠外疾病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分析多种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Hp感染的情况,以探讨Hp感染对多种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