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芮世宝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406-1407
目的: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DDD)治疗术后随访6-84月房颤的发生率。方法:7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均于术后6、24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程控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部分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出现房颤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84个月。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心脏起搏治疗24月后总的房颤发生率为25.64%(20/78),其中经VVI起搏的46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36.96%(17/46),经DDD起搏的32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9.38%(3/32),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P<0.05)。结论:在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患者中,DDD起搏器较VVI起搏器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生理起搏对心房颤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9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其中,生理性起搏者56例,非生理性起搏者35例,对其房颤的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状况进行回顾性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生理性起搏患者起搏心脏LVEF明显增加(P〈0.01),DDD起搏者E/A比值显著增加(P〈0.01),AAI起搏者E/A比值增加(P〈0.05);VVI起搏者LVEF明显降低(P〈0.05),且LAD明显增大(P〈0.01),E/A比值下降。生理性起搏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VVI起搏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可以降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尤其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血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6例患者拟行人工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分为单腔起搏(VVI,n=42例)和房室双腔或房室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DDD(R)。n=54例],术前及术后1、6个月按照NYHA法进行心功能分级及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Holter检查。Triage快速测定BNP水平,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VVI组血BNP水平明显升高,高于DDD(R)组(P〈0.01),而DDD(R)组则下降;相关分析显示DDD(R)和VVI两组BNP水平与NYHA分级变化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0.59,均P〈0.05),与LV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71、-0.68,均P〈0.05);术后VVI组房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DD(R)组,BNP水平与房颠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DDD(R)组和VVI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0.70,均P〈0.05。结论与生理性起搏[DDD(R)]相比,非生理性心脏起搏(VVI)可引起BNP明显升高,而且BNP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心脏起搏后预测房颠发生和心功能变化的敏感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DDD)治疗术后随访6~84个月房颤的发生率.方法:7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均于术后6、24个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程控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部分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出现房颤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84个月.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心脏起搏治疗24个月后总的房颤发生率为26%(20/78),其中经VVI起搏的46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37%(17/46),经DDD起搏的32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9%(3/32),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P<0.05).结论:在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患者中,DDD起搏器较VVI起搏器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心房起搏预防和治疗合并窦房结功能低下患者的阵发性心房纤颤的效果。方法对40例合并有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病窦患者(房速、房扑、房颤)分别行右心耳、右心房间隔十部(Koch三角),右心耳+冠状静脉窦(左房)双房AAI或DDD起搏,三组分别为20、12、8例,所使用的起搏器为Medtronic、Vitatron、Biotronic公司生产。起搏器植入后随访跟踪患者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结果(1)三组术前临床资料对比无差异;(2)右心室VVI起搏组、右心耳起搏组、Koch三角起搏组、双心房同步起搏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年平均发生率分别为78%、56%、25%、23%;(3)各组均无并发症,无起搏及感知功能障碍,无电极脱位情况发生;(4)提高心房起搏频率能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结论双心房同步起搏、右心房房间隔下部Koch三角起搏,因为能减少或消除房间传导阻滞,有防治心房纤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心房起搏术(AAI)与双心腔起搏术(DDD)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中的疗效。方法:74例患者分为AAI组(共36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2例;平均66.8&#177;7.9岁)和DDD组(3共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2例;平均65.8&#177;9.7岁),回顾分析比较两组心功能变化、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心动超声心功能测定,术前和随访结果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AAI组从(55.8&#177;3.1%)上升至(56.5&#177;2.4%)(P〉0.05)。DDD组LVEF从(55.5&#177;2.8%下)降至(54.7&#177;2.8%)(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与DDD比较,安装AAI起搏器不仅手术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而且价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近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2月至2008年6月,本院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45例,回顾分析患者资料。观察术后生理性起搏组(18例)与非生理性起搏组(27例)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并发症、脑卒中、新发房颤、死亡等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囊袋血肿2例。两组各1例发生脑梗死,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62,P〉0.05)。两组均无新发房颤病例。非生理性起搏组死亡1例,死因心室颤动。结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近中期较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用心房按需起搏器(AAI)或房室顺序起搏器(DDD)治疗慢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1997年1月—2005年12月34例慢快综合征患者接受心脏起搏器治疗,其中用AAI16例,用DDD18例,术后长期随访心功能,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结果:经过平均6.8±2.5年随访发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AAI组术前(57.1±6.4)%,术后(61.2±8.1)%;DDD组术前(57.3±4.3)%,术后(58.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AAI组12.5%(2例),DDD组33.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AAI与DDD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同样有效,初步观察发现AAI组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低于DDD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Medtronic Adapta ADD01/ADDR01/ADDRL1)的SSS患者,先以双腔起搏(DDD/R)模式工作6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6个月,统计两种模式下右心室起搏比例,并比较两种模式下患者心功能的变化.结果:在DDD/R模式下,平均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例达43.6%,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从(56.5±2.6)%下降至(54.1±3.0)%(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从(49.6±2.6)mm升高至(51.4±2.4)mm(P=0.002),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从(77.0±16.2) pg/mL升高至(87.2±16.4) pg/mL(P=0.032).在MVP模式下,平均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例仅为1.8%,LVEF从(54.1±3.0)%上升至(55.4±1.4)%(P=0.042),LVEDD从(51.4±2.4)mm下降至(50.2±2.0)mm(P=0.016),BNP从(87.2±16.4) pg/mL下降至(86.5±14.9) pg/mL(P=0.852).另外,DDD/R模式下有4例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而MVP模式下仅1例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0).结论:与DDD/R模式比较,MVP模式能显著减少右心室起搏比例,且对心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理性起搏治疗对心房颤动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庆风 《临床医学》2003,23(7):55-56
目的 :观察生理起搏对心房颤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 9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其中 ,生理性起搏者 5 6例 ,非生理性起搏者 3 5例 ,对其房颤的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状况进行回顾性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生理性起搏患者起搏心脏LVEF明显增加 (P <0 0 1) ,DDD起搏者E/A比值显著增加 (P <0 0 1) ,AAI起搏者E/A比值增加 (P <0 0 5 ) ;非生理性起搏 (VVI)者LVEF明显降低 (P <0 0 5 ) ,LAD明显增大 (P <0 0 1) ,E/A比值下降。生理性起搏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P <0 0 5 ) ,VVI起搏者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生理性起搏可以降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尤其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 ,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VVI起搏后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42例植入VVI型起搏器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后.分成2组;A组为植入VVI起搏器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共21例;B组为在植入VVI起搏器后,按标准方案给予胺碘酮治疗,共21例。术后所有患者分别于出院后第1、6、12、24、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A组19例患者达到随访终点,8例(42.1%)发生慢性房颤;B组20例患者达到随访终点,3例(15.0%)发生慢性房颤。结论:胺碘酮对植入VVI型起搏器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期生理性起博对慢-快综合征患者阵发性房颤转归的影响。方法:36例患者均于术后1,3,6个月复查常规体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随访时间13-97个月,观察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经长期随访,生理性起博治疗者术后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AAI组转复率为75%;DDD起搏治疗组转 复率为87.5%,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合并的房颤有良好的长期治疗作用,应是慢-快综合征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张贵生  张婷婷  瞿玲玲  陆燕 《新医学》2011,42(5):301-304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起搏治疗后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5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双腔起搏器(DDD)治疗,心房起搏电极植于右心耳梳状肌内,心室电极植入RVIS。在起搏治疗时、治疗6个月后测定患者血浆环磷腺苷(cAMP)、环磷乌苷(cGMP)、肾素、血管紧张素(Ang)Ⅱ、醛固酮、脑钠肽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心排血量、每搏输出量(SV)、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心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结果:RVIS起搏治疗6个月后,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cAMP、cGMP、肾素活性、Ang Ⅱ、醛固酮、脑钠肽和NE)水平较起搏治疗时明显下降;心功能较起搏时明显改善(心排血量、SV、LVFS和LVEF增加,LVDd降低)。结论:RVIS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防止心力衰竭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快速起搏支架定位方法治疗前降支开口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11月我院收治前降支开口病变患者38例,随机分为起搏组19例及非起搏组19例,起搏组应用右心室快速起搏支架定位方法释放支架,非起搏组直接支架定位方法释放支架,对上述两组患者进行术后9个月临床随访并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术后住院及随访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以及晚期管腔丢失、支架内血栓、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基线特征、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即刻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中支架定位时间起搏组和非起搏组分别为(16.5±0.5)、(46.6±1.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256,P=0.004)。起搏组术后无一例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血栓、支架内再狭窄或支架内闭塞,非起搏组1例术后出现支架急性血栓闭塞,经血栓抽吸及球囊扩张急诊介入处理症状消失。随访270~275d,起搏组及非起搏组于介入治疗术后9个月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均无死亡和心肌梗死以及靶病变重建事件发生,无再狭窄及闭塞,非起搏组5例患者发生左前降支支架近端再狭窄50%~60%,因无症状而未再行靶病变重建。结论应用快速起搏支架定位治疗前降支开口病变安全、有效,有利于支架精确定位,改善预后,减少急性血栓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胺碘酮联用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双腔起搏(DDD)起搏后房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窦综合征并阵发性房颤患者60例,DDD起搏后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0例)和厄贝沙坦+胺碘酮组(30例),胺碘酮组治疗方案:DDD起搏后,给予胺碘酮0.2 g,口服1次/d;厄贝沙坦+胺碘酮组在上述方案基础上加厄贝沙坦75~150 mg/d,疗程观察18个月。结果与胺碘酮组比较,厄贝沙坦+胺碘酮组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且厄贝沙坦+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胺碘酮组。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植入DDD型起搏器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下病人生活质量状况。[方法]选取均能进行日常活动且植入全自动双腔起搏(DDD)型或全自动双腔起搏频率适应(DDDR)型起搏器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32例)和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51例)病人83例,进行前瞻性、随机、交叉、双盲对照研究,对起搏器随机程控为不同模式各1个月,在每种模式末,所有病人均填写Hacetepe生活质量问卷和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中心血管症状学问题问卷。[结果]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与心室起搏感知频率适应(VVIR)模式相比,DDD起搏模式下,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病窦综合征病人,与DDD模式相比,DDDR、VVI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VVIR模式相比,DDD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总分显著改善,但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各维度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DDD模式是较佳的起搏模式;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病人,DDDR模式是最佳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7.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电子植入装置(CIEDs)对无症状性心房颤动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起搏器门诊全部连续随访监控患者497例,利用CIEDs观察起搏器术后患者无症状性房颤的发生率,并分析无症状性房颤的相关因素。结果约89. 0%患者CIEDs记录到持续时间超过5 min的心房高频事件,在无房颤病史组中该比例为46. 0%,提示既往的房颤病史与更高的房颤负荷相关。在所有CIEDs记录到的心房高频事件(AHRE)中,绝大多数为无症状的。结论 CIEDs可检测出更多的房颤事件,特别是无症状性房颤。  相似文献   

19.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预后的影响。方法:136例病窦综合征患者安装了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其中VVI54例,DDD70例,AAI12例,分别随访了2~7.5年,观察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DDD,AAI与VVI起搏相比,房颤、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起搏治疗应选择DDD和AAI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