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和骨量减少,进而引起骨脆性及骨折风险的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逐年增高,如何防治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抑制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该文就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密度和骨质量不断减少为特征,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的疾病[1].临床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及脊柱压缩性骨折等.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病因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以及原因不明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2-4].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根据病因的不同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除了绝经和增龄以外的疾病状态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骨质疏松。常  相似文献   

5.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量下降,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骨质疏松症[1]。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从而导致病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增加。我国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女性病人普遍存在,据调查显示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占总患病率为26.7%,随着年龄增长,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骨质疏松症患者人口大国,其中大多数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积极深入探求病因,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重要意义。干细胞衰老及功能退化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干细胞的衰老导致其增殖能力下降,成骨分化能力下降,成脂分化能力增强,骨矿盐沉积减少,进而导致骨细微结构破坏,整体骨质疏松。研究人员尝试将干细胞自体、同种异体或者基因修饰后移植到骨质疏松位点发现能够有效增加移植位点的骨量,提高骨密度,增强骨的机械强度,改善骨质疏松症状。通过干细胞移植增加骨量有望成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常于绝经后5~10年发病,是危及中老年妇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据调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在50岁以后至80岁之间,其发病率由20%增至80%犤1犦。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可以预计,今后中老年妇女的发病率将会逐年增加。因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十分必要的。1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方法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取决于骨峰值、骨丢失率这两个因素。提高骨峰值并减少骨丢失率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根本途径。其预防的基本原则是:在青少年期获得最高骨峰值,中老年期避免各种促进骨量丢失的因素,合理膳食及加强体育锻炼。1.1提高骨峰…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补肾壮骨冲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观察了4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服用补肾壮骨冲剂前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变化。结果表明服药6个月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明显改善,但骨代谢指标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9.
正骨质疏松症(OP)是因单位体积骨组织量变少,骨微细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增加骨脆性,患者常发生骨痛、骨折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1-2]。PMO是由于妇女绝经后卵巢功能下降,雌激素水平随之降低,破骨细胞骨吸收高于成骨细胞骨形成,患者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进而导致骨代谢疾病的产生[3]。本研究探讨骨化三醇联合钙尔奇D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骨代谢指标影响,报告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2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但多见  相似文献   

11.
杨凡  单咏梅  沈英  万海英 《检验医学》2010,25(10):768-770
目的研究骨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变化,探讨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34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及64名正常对照者(均按男性、绝经前女性及绝经后女性分别分组)的骨生化标志物。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生化标志物与同类型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联合应用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有助于提高检测阳性率。结论联合检测骨生化标志物能提高临床骨质疏松症捡出率。  相似文献   

12.
鲍惠红 《护理研究》2008,22(5):444-445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日趋严重地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其发病率已跃居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低骨量(即单位体积骨量减少,矿盐和骨基质均减少,但二者的比例正常)和骨微细结构破坏,致使骨的脆性增加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1].  相似文献   

13.
综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背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易致骨折的退行性病变。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腰背痛。我院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背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强度损害、骨折危险性增加。近年来人们开展了大量有关骨代谢机制的研究,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其中瘦素(1eptin,LP)的发现并克隆使骨代谢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LP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LP有望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钙剂和维生素D作为骨健康基本补充剂,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就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钙剂和维生素D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口老年化现象日趋严重,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骨骼变形、骨折及呼吸功能下降,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有明确病因引起以骨量减少,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致骨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病。  相似文献   

17.
密钙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是一种全身性骨病。主要表现为骨量低下和骨微细结构的破坏,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如何防治骨质疏松症,减少骨折的发生率将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对76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  相似文献   

18.
运动对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骨量逐渐减少,骨的重建处于负平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由于骨质疏松症早期大多无症状,多数人在发生骨折后才发现,一旦发生骨折,就会造成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早期诊断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对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十分重要。我们回顾性研究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代谢生化指标,为中老年人合理参加健身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症提出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正逐年增加~([2])。OP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ory asteoporosis,POP)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症,POP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好发于髋部、椎体及腕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可以看作是机体衰老过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检查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险峰 《新医学》2007,38(1):8-11
1引言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分为3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某些疾病或药物所引起骨质疏松症和废用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再分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当骨形成速率缓慢下降后和骨量减少至一定程度后,才会表现出如疼痛、身材缩短、脊椎变形、骨折等症状和体征,只有少数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迅速或亚急性出现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