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是由神经元的功能改变所引起的。然而,近来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后,释放出大量的神经活性物质、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这些物质的释放都会引起神经炎症和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尽管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众多学者认为,小胶质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30%~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表现为自发痛、痛觉过敏和异常性疼痛,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1].以往研究认为,由于持续高血糖、长期代谢紊乱、神经营养不足、外周炎症因子以及氧化应激造成的外周Aδ神经纤维和C类神经纤维损伤是患者发生DNP的重要原因.脊髓背角含有丰富的神经递质、神经肽及其受体,是脊髓中神经结构和化学组成最复杂的区域,也是各种感觉的初级整合中枢[23].近年研究表明,存在于脊髓的胶质细胞也参与了DNP的发生与维持.本文就目前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Toll样受体(TLR)是Ⅰ型跨膜蛋白质,是天然免疫细胞膜上最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可以识别内源性分子。内源性分子可通过死亡细胞释放、应激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降解释放等使组织损伤。多项研究表明,脊髓胶质细胞表达的TLR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治疗标靶。研究TLR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可以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神经病理性痛是临床的常见病和慢性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对神经病理性痛发病机制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将有助于控制和治疗该疾病。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神经胶质细胞主导的神经炎症及免疫反应在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和维持中的重要作用,经炎症和免疫反应,最终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尽管目前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有学者认为,胶质细胞与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顽固性的慢性疼痛综合征,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胶质细胞网络中最为活跃的分子,其细胞膜上存在着许多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受体,通过复杂的信号转导通路产生和释放神经活性物质参与疼痛信号的转导与调控,在慢性疼痛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总结分析小胶质细胞表面受体在NP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对于促进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小胶质细胞上P2X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引起的疼痛,这些损伤包括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病毒感染和脊髓损伤等[1].其特点是弱或无伤害的轻微刺激就可以引起剧烈的疼痛感受,与中枢和外周神经重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Expression of fibroblast 3 growth factor receptor of spinal astrocytes in rats with neuropathic pain
目的 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大鼠脊髓的表达变化.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和手术组(SNI),每组20只.使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方式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观察sham组和SNI组大鼠术前1d以及术后1、3、5、7d的行为学改变并检测2组大鼠的机械痛阈,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观察2组大鼠术后7d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FGFR3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共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NI术后各时间点2组大鼠FGFR3蛋白表达.结果 术前1d2组大鼠机械痛阈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3、5、7 d SNI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分别为(6.67±2.12)、(3.17±0.99)、(2.33±0.65)、(1.75±0.31),相应时间点sham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分别为(12.75±2.83)、(12.33±2.84)、(12.08±2.57)、(11.50±2.65),SNI组大鼠机械痛阈在各时间点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7d患侧脊髓背角GFAP阳性表达的细胞,FGFR3也呈阳性表达;术后1、3、5、7 d sham组大鼠脊髓FGFR3蛋白表达分别为(0.192 8 ±0.013 0)、(0.213 6±0.021 4)、(0.2946±0.025 1)、(0.2664±0.027 3),相应时间点SNI组大鼠脊髓FGFR3蛋白表达分别为(0.280 4±0.015 3)、(0.328 2±0.026 3)、(0.567 7±0.027 0)、(0.528 8±0.032 8),与sham组比较,SNI组脊髓FGFR3蛋白表达随时间增长而上调(P <0.05).结论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中FGFR3表达下调并可能参与GFAP的激活,提示FGFR3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1表达与甲状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I)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8例甲状腺癌bFGF和FGFR-I表达,并以15例甲状腺腺瘤,30例正常甲腺组织作对照,同时对33例甲状腺癌应用图像分析方法检测细胞核DNA含量。结果:bFGF与FGFR-I表达均呈癌>腺瘤>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bFGF表达和FGFR-1表达正相关(P<0.05),bFGF和FGFR-I表达与甲状腺癌细胞核DNA含量正相关(P<0.01),两者表达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阴性组(P<0.05),结论:bFGF,FGFR-I表达反映甲状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与甲状腺癌侵袭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豚鼠前庭中的定位和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b FGF)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 FGFR)在豚鼠前庭终器的定位和表达。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b FGF位于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的胞浆及胞核 ,FGFR位于支持细胞表面。b FGF及 FGFR在成年豚鼠表达较弱 ,新生豚鼠及庆大霉素内耳损伤豚鼠表达较强。结论 :提示 b FGF在豚鼠前庭终器发育、结构功能维持及损害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在小鼠肾发育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factor receptors 1,FGFR1)在小鼠肾发育中的时空性表达,探讨FGFR1与肾发育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体视学方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不同胚龄(E)11.5、13.5、15.5 d和17.5 d及生后日龄(P)1、7、14、21d和40d小鼠肾组织内FGFR1的表达及其含量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FGFR1在各期肾小体、远端小管及集合管内均有表达,但在各期远端小管和集合管表达较强,而在各期肾小体表达较弱.体视学测量和免疫印迹结果均显示随着胚日龄的增加,FGFR1在各期肾小体、远端小管及集合管的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FGFR1可能对肾各结构的发育以及成熟肾的形态维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4只8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
只:对照组(C组),单次腹腔注射柠檬酸钠溶液10 mL/kg;模型组(M组),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65 mg/kg;干预组(T组),单次腹腔注射STZ 65mg/kg建立模型,且在造模后第1,3,7,10天分别单次腹腔注
射抗VEGF抗体10 mg/kg。C组和M组分别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体积柠檬酸钠溶液。注射STZ前1 d(基础值)、注
射STZ后第1,3,7,14天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值;注射STZ前1 d、注射STZ后第1,3,5,7,10,14天分别测定大鼠
体重及后足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应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腰段脊髓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 protein kinase B,p-Akt)
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的蛋白表达。结果:注射STZ后,M组及T
组大鼠与C组大鼠各时间点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大鼠体重增加(P<0.01)。与C组大鼠相同时间点比较,M组
及T组大鼠空腹血糖升高(P<0.01)。3组大鼠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足底
皮肤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 thermal latency,PWTL)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组相
同时间点比较,M组(第3,5,7,10,14天)及T组(第5,7,10,14天)PWMT和PWTL降低(P<0.01)。与M组比较,
T组大鼠第10和14天PWMT和PWTL升高(P<0.01或P<0.05)。与C组比较,M组和T组大鼠脊髓p-Akt和TRPV1表达升高
(P<0.01);与M组比较,T组大鼠p-Akt和TRPV1表达降低(P<0.01)。结论:VEGF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TRPV1的表达参与大鼠DPNP,抗VEGF治疗可能
成为DPNP治疗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氨致星形胶质细胞p38MAPK活化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转激活间的关系。方法以3 mmol/L氯化铵刺激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建立高血氨模型,EGFR选择性抑制剂AG1478,src选择性抑制剂PP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选择性抑制剂GM6001分别于加入氯化铵前30 min加入,以检测上述信号分子在氨致星形胶质细胞p38MAPK活化中的作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p38MAPK的表达及活化,以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检测p38MAPK与EGFR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氨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p38MAPK活化可被EGFR选择性抑制剂AG1478所阻断,亦可被src选择性抑制剂PP1所阻断,但不受基质金属蛋白酶选择性抑制剂GM6001的影响。对于EGFR-p38MAPK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结论氨刺激可通过EGFR转激活诱导星形胶质细胞p38MAPK的活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配体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上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肝素结合上皮生长因子和双调蛋白的表达。结果: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肝素结合上皮生长因子在星形胶质细胞上均有表达。而双调蛋白在星形胶质细胞上无表达。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在促进神经发生和有丝分裂后期神经元存活和分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软骨细胞在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表达的变化趋势,以及它对软骨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合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猪耳软骨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传代,收集第1~6代的细胞样品行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从mRNA和蛋白水平来反映bFGF和FGFRs的表达。另取第1~6代软骨细胞,以含10ng/mL bFGF的培养液进行培养,比较其与空白对照组细胞在增殖速率和ECM合成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bFGF、FGFR1和FGFR2在第1~3代软骨细胞中表达减少的趋势较为平缓;第4、5代时,有大幅的向下跃迁;在第6代时仅微量表达或消失。这一现象与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增殖速率的下降相平行,第4代及以后代次细胞对bFGF刺激无反应。结论 bFGF和FGFRs表达的减弱与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老化进展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成釉细胞瘤(AB)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例正常口腔黏膜,1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OKC),61例AB中bFGF的定位表达.结果:bFGF在AB中的表达明显高于OKC及正常口腔黏膜(P<0.05),在AB原发、复发、恶变的不同病变中,bFGF的表达强度逐渐增加(P<0.05).结论:AB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与bFGF的高表达密切相关,bFGF可能为AB血管生成的主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鼓膜穿孔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可能变化特征与规律,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鼓膜穿孔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①选择12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个序列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损伤后1、4、6、8、10 d组,每组动物20只。③RT-PCR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bFGF mRNA在鼓膜的表达。结果①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bFGF mRNA的表达,定位于上皮下结缔组织层,且急性穿孔组有时效性。②RT-PCR方法检测鼓膜穿孔后 bFGF mRNA的表达规律,同样具有明显时效性。③bFGFmRNA的积分光密度值急性穿孔组与正常对照组bFGF mRNA的表达量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①bFGF mRNA在急性穿孔后的鼓膜上有明显表达,表明其在急性穿孔鼓膜的愈合过程中可能意义重大。②bFGF mRNA在急性穿孔后鼓膜上的表达具有时序性,为医疗干预时机的选择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