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检查老年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冠脉内病变性质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CTA)及常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CTA增强扫描轴位图像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仿真血管内镜等后处理,评估冠脉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成像、造影以CAG为金标准,分析CTA的诊断价值。结果CAG发现狭窄段174个,CTA正确检出155个(89.1%)。其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89.1%,特异性为92.8%,准确率91.9%,阳性预测值81.2%,阴性预测值96.1%。结论CTA对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对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因胸痛住院患者先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其中符合冠心病诊断的30例患者于2周内再行冠脉造影(CAG)检查,分析CCTA对冠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根据不同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3类,观察3类斑块在两组患者中的不同构成。结果以CAG为金标准,CCTA对冠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1.84%,特异性97.83%,阳性预测值93.75%,阴性预测值97.12%,正确率96.26%,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0.829);ACS患者以软斑块为主(55.9%),而SAP患者以钙化斑块为主(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CTA能准确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且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判断有一定意义,CT值较低的软斑块与ACS有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256层螺旋CT (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资料。以 CAG结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分析 CTA检测冠心病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与阳性预测值,并分析二者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结果:以CAG结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CTA 检测393段冠脉节段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89.3%,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4.9%,阴性预测值为82.3%,阳性预测值为92.8%,Kappa值=0.755,P<0.01。结论:256层螺旋CT可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作为简单易行的无创性检查,对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高。可作为亚健康人群的早期筛查和冠心病的复查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Flash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与心肌灌注显像(DS—CTP)一站式检查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考虑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狭窄〈50%和狭窄≥50%,计算对于狭窄≥50%者双源CT冠脉成像及联合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60例患者行DSCT冠脉成像与心肌灌注显像,其中59例均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①对于血管狭窄≥50%的血管,Flash双源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O%、92.7%、88.9%和89.1%;②DS—CTA联合DS—CTP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8%、90.7%%、88.5%和97.5%。结论DS—CTA联合DS—CTP对冠心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双源CT这种融合解剖学及功能学成像的“一站式”检查方法在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方面有重要优势。  相似文献   

5.
16排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病变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对 40例冠心病病人进行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并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CAG)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TA能显示所有主要的冠状动脉分支及节段,以 CAG为金标准,CTA发现76支主干支有病变,其中67支病变部位与CAG一致;75 支畅通程度一致。118个节段血管有病变,其中96段病变部位与CAG一致;321段畅通程度一致。CTA检查冠状动脉主干支的敏感性为84.8%,特异性为89.3%,阳性预测值(PPVS)为88.2%,阴性预测值(NPVS)为86.2%。结论:CTA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较可靠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62例冠脉支架术后患者的64排螺旋CT与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86枚支架行64排螺旋CT扫描,对照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评价64排螺旋CT在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针对62例患者置入的86枚支架进行了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的诊断试验评价,无创冠状动脉造影(冠脉CTA)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98.6%、66.7%和98.6%。结论冠脉CTA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有高的阴性预测值,可应用于冠脉支架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双源CTA)诊断较高心率者(≥75次/m in)冠状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51例冠心病患者,心率均≥75次/min,均接受双源CTA和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检查。结果双源CTA、CAG均检出冠状动脉狭窄者94段,均未检出者359段,仅CAG检出者34段,仅双源CTA检出者20段。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双源CTA诊断高心率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73.44%,特异度为94.72%,符合率为89.34%,阳性预测值为82.46%,阴性预测值91.35%。结论 双源CTA诊断偏高心率冠心病患者(心率≥75次/m in)冠状动脉狭窄(≥50%)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56层CT冠脉成像(CTA)评判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40例,分别依次完成256层CT冠脉及冠脉造影(CAG),对比分析"罪犯"血管内"罪犯"斑块处的CT值及CAG的表现。结果以临床诊断以及CAG影像表现为标准,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稳定心绞痛病人的"罪犯"血管及"罪犯"斑块,其检出率为100%,均能完成CT值的测量及CAG测量。CT测量病变狭窄程度:UAP组"罪犯"斑块处血管狭窄率为(77.17±12.86)%,SAP组"罪犯"斑块处血管狭窄率为(82.30±6.16)%。病变的狭窄程度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病变斑块的CT值方面:UAP组"罪犯"斑块CT值为(78.70±36.79)Hu,SAP组"罪犯"斑块CT值为(180.63±86.14)Hu。UAP组"罪犯"病变斑块的CT值较低,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56层CT冠脉成像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对检出冠脉斑块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能较准确地对斑块密度做出定量的诊断,间接反映CHD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两个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类型分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36例,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螺旋CT值分为软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分析各种不同性质的斑块在两个类型冠心病组的分布。结果两个类型冠心病组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以软斑块为主(占50%),混合斑块次之(3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则以硬斑块为主(占62%)。结论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可较准确地显示斑块性质,结合冠心病临床分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用于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66名冠心病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冠脉三雏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为“金标准”,计算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对照冠状动脉造影,64排螺旋CT诊断冠脉病变的敏感性为93.02%,特异性为98.21%,假阳性率为1.79%,假阴性率为6.98%,阳性预测值为97.56%,阴性预测值为94.83%。结论64排螺旋CT对于诊断冠脉病变有较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用于冠心病患者的筛查。但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各项技术指标仍有待提高,还无法替代传统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1.
血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通过检测85例冠心病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特征对比分析,探讨血CRP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互关系。方法:入选诊断明确的冠心病患者85例,分为研究组5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STEMI组)21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6例;对照组为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所有患者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CR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TnⅠ)水平。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冠状动脉病变斑块血管形态按照Ambrose分型分为Ⅰ~Ⅲ型,与血CRP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NSTEMI组和UAP组血CRP和TnⅠ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20.2±8.3、8.6±4.2、15.6±5.3、2.56±1.38)vs(9.61±4.1、0.20±0.03,P<0.05);2.血CRP水平与冠状动脉Ambrose斑块形态分型有关,尤其是Ⅱ型不稳定斑块者明显增高,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无关。3.NSTEMI组(95%)和中高危UAP组(92%)大部分患者的斑块病变为Ambrose斑块形态分型的Ⅱ~Ⅲ型。结论:ACS组患者血CRP水平显著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可作为预测不稳定斑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冠脉血管成像(CTA)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单县海吉亚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疑似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参照评价CTA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价值。 结果CTA、CAG对不同冠脉血管分支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灵敏度为90.51%(124/137),特异度为93.16%(245/263),准确度为92.25%(369/400)。 结论CTA在冠心病心绞痛诊断中可与CAG保持高度一致性,但CTA具有操作便捷、无创等优势,可作为临床筛查疑似心绞痛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女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7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的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48例(62.33%),阴性29例(37.67%)。阳性患者中单支病变10例,双支病变25例,多支病变13例。有胸痛症状者45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40例;无明显症状者32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8例。结论女性平板运动试验结果中,无临床症状者假阳性较多,有危险因素和临床症状者,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与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结果的符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冠状动脉256排CT成像技术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疑似冠心病患者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7~68岁。先行冠状动脉256排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两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狭窄≥50%者为阳性。冠状动脉256排CT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40.00%,特异度98.18%,阳性预测值88.89%,阴性预测值81.82%,正确指数38.18%,符合率82.67%,KAPPA值46.28%。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准确性优于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CT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初筛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变化.方法 4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5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5例,均行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其中24例行PCI术,16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  相似文献   

16.
任丽  王阶  冯玲  赵晶  康德强  刘贵建  冯雪 《心脏杂志》2011,23(6):790-793
目的:通过64层计算机体层摄影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识别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冠脉斑块成分,并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探讨其斑块稳定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经64层计算机体层摄影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证实至少有1支冠脉某一阶段狭窄30%~70%的患者6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9例,通过斑块CT值及冠脉管腔碘造影剂CT值确定其斑块类型: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并用ELISA方法测定患者及37例无心血管疾病对照组血清MMP-9、sCD40L水平,比较其差异性并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 冠脉临界病变患者混合斑块最多,其次为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最少,“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显著多于钙化斑块数目;患者血清MMP-9、sCD40L水平显著高于无心血管疾病对照组。结论: 冠心病冠脉临界病变斑块多为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水平,并探讨其与易损斑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冠状动脉CT造影(CCTA)证实一支某一节段或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70%患者97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46例;无心血管病者3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性并指导其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和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初发劳力性、恶化劳力性、静息性)患者,并对所有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发劳力性心绞痛单支病变较其它组心绞痛多见(P<0.05);恶化劳力性、静息性心绞痛左主干病变较初发劳力性多见(P<0.05);稳定型心绞痛冠脉病变形态以A型病变多见,不稳定型心绞痛以C型病变多见,两者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总的血栓检出率高于前者(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形态复杂、血栓发生率高,病变的不稳定导致其病情严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