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经肱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经不同穿刺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自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48例,肱动脉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16例,比较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穿刺部位出血及血管损伤发生率、迷走反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在平均术后住院时间、穿刺部位出血及血管损伤发生率、迷走反射发生率方面较股动脉组明显减少;但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较股动脉组低,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长(P<0.05)。结论经肱动脉、经桡动脉与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一样安全可行,且并发症更低,经济实用,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桡动脉途径PCI术在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骥  郝恒剑  胡少东  李东宝  孔强 《山东医药》2009,49(34):103-104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STEM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14例老年STE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桡动脉、股动脉行PCI治疗。结果两组血管穿刺及手术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相比,P均〉0.05;经桡动脉途径者并发症明显少于经股动脉者(P〈0.05)。结论桡动脉途径PCI治疗老年STEM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介入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62例,对比经桡动脉介入(TRI,38例)及经股动脉介入(TFI,24例)穿刺成功率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血管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出血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结果:血管穿刺成功率:TRI组为97.4%,TFI组为100%,PCI成功率分别为94.7%和95.8%(P〉0.05),均无明显差异。两组血管穿刺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TRI组总PCI时间明显短于TFI组[(38.56±11.55)min比(43.77±10.62)min,P〈0.05];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FI组(5.26%比16.67%,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不逊于经股动脉途径,对于选择性手术可以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195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分为经股动脉途径组105例、经桡动脉途径组9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血管穿刺成功率、鞘管置人时间、穿刺至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成功率、6个月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生存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手术操作时间长、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P均〈0.05)。结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行急诊PCI的效果相同,但前者具有穿刺点血管并发症少、患者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经同侧肱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我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16 153例介入手术中桡动脉穿刺失败后改用经股动脉、肱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患者141例,其中股动脉组83例,肱动脉组58例,比较2组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住院时间。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对2组间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肱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手术时长与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35±40.55)vs(104.33±43.57)min, 95.2%(79/83)vs 91.3%(53/58);P0.05]。但肱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5.17%(3/58)vs 10.84%(9/83),P0.05]、生活质量改善[(46.15±15.34)vs(33.00±18.01)分,P0.05]、焦虑程度更低[(51.22±30.11)vs(35.00±27.18)分,P0.05]、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4.74±1.25)vs(2.52±1.09)d,P0.05]。结论桡动脉穿刺失败后,改经肱动脉较股动脉入路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改善,不影响复杂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经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27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方法经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TBCA)组278例,采用经右侧肱动脉穿刺途径.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TFCA)组144例,采用经右侧股动脉穿刺途径.观察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两组穿刺插管及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率分别为94.2% 与100% 及92.3% 与94.3%,两组间P>0.05.两组并发症分别为5.8%与5.6%,P>0.05.术后持续卧床时间两组分别为0与(11.4±4.6)h,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经肱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安全、有效,不影响术后患者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3DRC)和Judkins右冠造影管(JR)在右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417例患者中随机分为两组: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组(3DRC组,n=194)和Judkins右冠造影导管组(JR组,n=221)。两组患者均进行右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两组右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右冠状动脉造影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等。结果右侧冠脉造影成功率3DRC组为99.O%,JR组为96.8%(P〈0.05);手术操作时间3DRC组为(30.2±8.2)min,JR组为(33.1±12.5)min;X线曝光时间:3DRC组为(5.8±1.8)min,JR组为(6.3±2.0)min,(P〈0.05);右冠造影x线曝光时间:3DRC组为(2.5±0.8)min,JR组为(2.9±1.5)rain,(P〈0.05);造影剂用量:3DRC组为(68.5±10.6)ml,JR组为(72.8±12.2)ml,(P〈0.05);有冠状动脉造影管压力嵌顿率:3DRC组0.5%;JR组2.7%(P〈0.05)。结论在右侧冠状动脉造影中三维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优于传统的JR造影导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和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选择我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60例,均为Allen试验阴性患者,随机分为肱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曝光时间、术后压迫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与股动脉组比较,肱动脉组术后平均压迫时间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患者无需卧床。而两组在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曝光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Allen试验阴性不能经桡动脉穿刺的患者,包括桡动脉痉挛或闭塞的患者,经肱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可靠的替代方法,避免了股动脉穿刺后长时间卧床。  相似文献   

9.
晋辉 《山东医药》2011,51(35):67-68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AMI的疗效。方法将8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各40例,分别桡动脉及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均〈0.05)。结论桡动脉和股动脉入径PCI术其临床疗效相当,桡动脉入径以其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的优势,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桡动脉人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7有至2006年5月我院收治的157例临床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TRCA)组71例和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TFCA)组76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成功率、介入治疗时间、并发症等。结果两组病例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CA组与TFCA组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2%比98.6%,P〉0.05)。从穿刺到指引导管撤出时间,TRCA组为(51.2±18.3)min,TFCA组为(46.7±16.9)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TRCA组出现桡动脉痉挛2例,局部血肿1例。TFCA组出现局部血肿3例,迷走反射5例,假性动脉瘤1例,排尿困难6例,腰痛4例。结论对ACS患者,两种人径的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TRCA治疗血管、出血、血栓/栓塞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可作为ACS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PCI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使随机被分为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TFA组,50例)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TRA组,50例),对比两组 X穿刺点压迫时间、手术参数差异、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FA组比较,TRA组门球时间[(18.7±5.6)min比(20.1±6.7)min]、X线曝光时间[(16.7±5.6)min比(22.1±6.7)min]显著增加,穿刺点压迫时间[(14.8±5.7)min比(3.9±1.6)min]显著缩短,并发症发生率(16.0%比4.0%)显著下降(P<0.05或<0.01)。结论:与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相似,但穿刺点压迫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故可作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首选方案,更适用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行PCI的患者1011例,分为桡动脉组(355例)和股动脉组(656例),分析比较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7% vs 99.2%,P0.05)。2组患者1、2和3支病变行PCI时,手术和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患者复杂病变和慢性闭塞病变行PCI时,手术和透视时间明显延长,穿刺局部血肿明显降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疗效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并发症少,复杂病变和慢性闭塞病变行PCI时选择经股动脉途径优于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1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通过对比桡动脉、股动脉2种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北京丰台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236例,随机分为桡动脉组618例,股动脉组618例,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X线透视时间、手术总时间、不同指引导管的使用率、术中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夹层及穿孔和闭塞)、术后不良事件(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患侧肢体假性动脉瘤及血肿)及总住院时间等。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成功率为95.8%,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血管开通时间、X线透视时间、手术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股动脉组相比较,桡动脉组术后血肿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显著减少。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但需要熟练掌握手术技巧,术中宜直接选择支撑力较好的指引导管,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经桡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选择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经桡动脉造影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后即刻采取经桡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17例(桡动脉组),与同期经股动脉途径造影后即刻PCI者(股动脉组,共409例)进行比较,分析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4.0%,与股动脉组(97.6%)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桡动脉组造影显示明显病变(管腔狭窄程度≥70%)的血管数量累计为210支,其中182支作为靶血管进行了成功的PCI,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6.7%,低于股动脉组(93.4%),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而且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的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平均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随访PCI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具有可行性。但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途径PCI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经远端桡动脉与经典桡动脉途径在PCI中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或)PCI的老年患者200例,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远端桡动脉组及经典桡动脉组,每组100例。比较2组血管内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置入支架数、手术时间及手术成功率;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置入支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远端桡动脉组较经典桡动脉组血管内径略细,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2)mm vs(2.6±0.3)mm,P>0.05]。2组患者PCI术中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远端桡动脉组桡动脉痉挛(3.0%vs 9.0%,P=0.048)、桡动脉闭塞(1.0%vs 8.0%,P=0.031)、并发症发生率(6.0%vs 21.0%,P=0.013)明显低于经典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局部血肿、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桡动脉途径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及闭塞率更低,安全性好,可以作为经典桡动脉的替代途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冠脉旋磨术(CRA)在冠状动脉钙化(CAC)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治疗,且需行PCI治疗的CAC病变患者104例被随机分为旋磨治疗组(52例,接受CRA)和球囊扩张组(52例,接受球囊扩张术),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指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最小管腔直径无显著差异(P=0.304)。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旋磨治疗组手术时间[(96.29±7.15)min比(72.96±5.76)min]、对比剂用量[(113.25±14.54)ml比(83.27±13.18)ml]、放射线暴露时间[(12.74±1.58)min比(9.07±1.26)min]、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6.92%比5.77%)显著降低,支架置入数量[(1.75±0.28)枚比(2.27±0.35)枚]、术后最小管腔直径[(3.15±0.53)mm比(4.31±0.86)mm]、病变残余狭窄<10%率(65.38%比94.23%)、手术即刻成功率(76.92%比98.08%)均显著升高(P均<0.01)。随访期间,旋磨治疗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球囊扩张组(13.46%比38.46%),P=0.004。结论:CRA能显著提高CAC病变患者PCI治疗手术成功率,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This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incidence of significant vascular complications delaying hospital discharge after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between the radial approach (n = 192) and the femoral approach (n = 185) in octogenarians, a rapidly growing population with numerous risk factors for complications. By 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 the incidence of vascular complications was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e radial group (1.6% vs 6.5%, p = 0.03), without any decrease in the efficacy of PCI and only a slight increase in procedure duration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All vascular complications, except for 1, occurred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transfemoral approach.  相似文献   

18.
Boomerang封堵器的效果和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型血管止血装置Boomerang封堵器临床使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106例,以Boomerang封堵器止血。分析置入成功率、止血成功率、人工压迫时间、制动时间、外周血管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置入成功率97.2%,止血成功率94.3%,人工压迫时间在冠状动脉造影组和介入组分别为7.8min和12.2min,卧床时间在冠状动脉造影组和介入组分别为146min和327min,无严重外周血管并发症,轻微外周血管并发症率5.7%,术后住院时间在冠状动脉造影组和介入组分别为1.8d和6.6d。结论 Boomerang封堵器止血效果良好,严重并发症少,可以缩短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