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痰热闭肺证中舌象与肺部啰音变化的关系。方法:观察93例痰热闭肺证肺炎患儿舌象及肺部啰音在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的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痰热闭肺证中第1 d舌象大多数为舌红、苔黄,占89.2%;至第3 d,逐步转变为舌质红、苔白,占23.7%;第5 d,舌苔颜色多由黄转白,转变为舌质红、苔白者占39.8%,少数由于痰热凝集日久耗伤气阴,或致气虚血瘀,出现舌质暗红有瘀斑或舌红苔剥脱,占7.5%;第7 d舌质暗红或淡、苔少或苔剥脱者增多,占18.3%。肺部啰音的变化为第1 d肺部听诊固定湿啰音的占88%,至第3 d消失5%,第5 d消失37%,第7 d消失69%。结论:痰热闭肺证肺炎患儿随着舌象转为正常而啰音相应逐步消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宣肺涤痰方内服外敷辅助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宣肺涤痰方内服外敷治疗,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退热、咳嗽消失、胸部X线片吸收和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住院时间为(5.23±1.2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56±1.53)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宣肺涤痰方内服外敷辅助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10216例胃病患者消化内镜与舌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胃粘膜病变与舌诊的关系,采用GIF-P20、GIF-P30纤维内镜对10216例胃病患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同时在自然光线下进行舌诊观察,包括舌苔和舌质。结果表明,胃病患以黄苔多见,占65.3%,舌质以红舌多见,占74.38%;糜烂性胃炎以黄苔发生率最高,为93.5%,胃溃疡及浅表性胃炎发生率分别为72.98%和69.57%;萎缩性胃炎以薄苔或剥脱苔为主,占84.1%;十二指肠溃疡多见正常舌象,与胃溃疡舌红苔黄不同; 胃癌以厚苔、暗红或紫舌多见,分别为69.93%及71.17%。结论:舌象与胃粘膜病变有密切的联系,舌诊能 比较灵敏地反映胃粘膜的气血寒热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患儿采用中医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这段时间诊治的60例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30例用清肺口服液行清肺解毒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止咳时间、痰壅消失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积分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肺口服液行清肺解毒法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痰热闭肺证患儿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透皮给药佐治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风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风热闭肺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中药透皮给药,治疗7 d后观察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90.0%,2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中药透皮给药佐治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风热闭肺证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解热止咳散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绍兴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患儿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解热止咳散口服,2组均连续用药1周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咳痰、肺部湿啰音)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20%(46/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43%(40/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各有2例患儿出现胃肠道反应,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解热止咳散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痰热闭肺证临床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了解支原体感染肺炎儿童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治疗的60例支原体感染肺炎的儿童患者进行临床分析,3岁以下婴幼儿组21例,3岁以上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组39例,记录、分析、比较两组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的肺部啰音、肺外并发症等的发病率。结果婴幼儿组出现肺部啰音的为11例,占52.4%,出现肺外并发症的7例,占33.3%;而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组肺部啰音患者6例,占15.4%,肺外并发症19例,占48.7%,两组相比较肺部啰音与肺外并发症数据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支原体感染肺炎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主要以肺部体表现为主,多出现肺部啰音现象,而3岁以上患儿的肺部体征较少,更易出现肺外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风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诊断支原体肺炎的123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医组(60例)、西医组(63例)。西医组给予常规西医阿奇霉素干混剂治疗5 d,中医组给予口服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5 d。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患儿发热、咳嗽、咳痰、气促、肺部啰音等症状消失时间,中医症状积分。结果西医组愈显率为71.43%,中医组愈显率为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医组发热、咳嗽、咳痰、气促、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医组中医症状积分改善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组口服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风热闭肺证)的临床效果较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且可显著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祛痰清肺汤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痰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嘉兴市中医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小儿支气管肺炎痰热闭肺证患儿13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祛痰清肺汤治疗,2组均治疗7 d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7%,治疗组为95.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前,2组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痰清肺汤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痰热闭肺证,能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有效调节炎性指标,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两年来,我院以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闭喘咳症395例(包括喘息性支气管炎266例,支气管肺炎129例),并随机抽取前一年用抗菌素治疗的相应病例(对照组)作比较,现将疗效小结如下。一、诊断依据: 1.主征:身热、喘咳、脉数、舌红、苔薄黄或厚腻。 2.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气促、鼻煽和三凹征,重症者出现青紫或苍白,肺部听诊有散在性中、细湿啰音或兼有喘鸣音,并发心力衰竭者多有肝肿大。 3.约2/3病例白血球总数超过12,000,最高达33,700。 4.不典型病例以X线胸部透视诊断为准。二、临床资料:见表1  相似文献   

11.
高海拔低氧环境下,持续发生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能够诱导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的发生和发展。HPV是机体对低氧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射机制,是肺组织特有的生理现象。但是在高原低氧环境下,HPV的持续发生会促进肺血管重构,导致右心室肥厚,从而加重肺泡缺氧的程度,造成缺氧的恶性循环,进而导致肺水肿、肺心病等重度高原病的发生。HPH早期出现HPV,慢性期形成难以逆转的低氧性肺血管重塑。因此,明确HPV的发生机制以及其在HPH中的作用,能够为高原病的防治提供靶点和思路;HPV发生时,及时、有效的治疗也能够为重度高原病的预防奠定基础。但是目前的研究,尚未能对HPV的发生机制和其在HPH中扮演的角色做一个清晰、全面的阐明。该文将对近年HPH中HPV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该领域内的研究者以及HPH的临床治疗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常见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及呼吸困难等,其病死率较高。2017年欧洲呼吸学会和美国胸科协会明确提出COPD患者的肺康复治疗。肺康复治疗作为COPD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本文主要综述了肺康复的概念、肺康复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及疗效评估的最新研究,同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心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肺心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27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对肺部真菌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措施.结果 27例患者治愈20例,好转5例,死亡2例,死亡患者为肺心病导致多种脏器功能障碍所致.结论 长期的疾病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且侵人性操作以及广谱抗生素在肺心病治疗中的大量使用,导致肺部真菌感染的概率上升,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对真菌感染进行预防及控制.  相似文献   

14.
钙拮抗剂(CCB)长程治疗仅对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AVT)筛查阳性患者有效,因此AVT筛查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策略具有关键作用,本文综述AVT筛查在肺动脉高压诊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致病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6 6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16例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结果 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容易漏诊。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广谱联合应用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营养不良 ,呼吸机辅助通气 ,高龄是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诱因。结论 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 ,预防医源性感染 ,增加患者免疫力 ,是降低COPD继发真菌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25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CT检查特征。结果 25例患者均确诊为肺动脉栓塞,25例患者均见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改变。6例出现中央性充盈缺损,呈双轨征和靶征;10例出现偏侧性充盈缺损;4例出现附壁性充盈缺损;5例出现完全性阻塞;部分患者可见肺梗死、支气管动脉扩张、胸腔积液和右室功能不全等肺动脉栓塞的间接征象。结论 CT检查对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可提供较为客观的资料,可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功能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1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OPD的漏诊率及肺功能检测情况.结果 135例COPD患者漏诊63例,漏诊率为46.7%.漏诊率随COPD的严重程度增加逐渐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COPD组患者的FEV1%、FEV1/FV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随着COPD的严重程度增加,FEV1%、FEV1/FVC(%)均呈降低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肺功能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必要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以利于COPD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诊治的COPD合并PH 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首剂10~20 mg/d,若无不良反应,则维持剂量10 mg/d,疗程6个月,观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endotheli,ET)、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pressure,PAP)、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6MWD、NO较治疗前升高,PAP、E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ET与PAP呈正相关(r=0.452),NO数值与PAP呈负相关(r=-0.557)。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COPD合并PH患者肺动脉压,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其机制可能与阿托伐他汀能增加NO含量,降低ET的分泌,改善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