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2例ACS患者根据冠脉介入术中是否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分为标准治疗组(50例)和替罗非班组(52例),对比两组介入治疗术后梗塞相关血管的TIMI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相关血管支配心肌的Blush分级,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和出血情况。结果:冠脉介入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替罗非班组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94.2%:76.0%,P〈O.05),TIMI计帧数显示替罗非班组血流快于标准治疗组[(21.9±8.7)帧:(30.8±3.6)帧],P〈0.05;而替罗非班组心肌Blush分级3级获得率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75.0%:32.0%,P〈0.01)。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发生率高于标准治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是安全的,可以明显改善PCI术后的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纳入ACS患者行PCI治疗术后无复流患者72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经冠状动脉给予硝普钠0.9μg/kg,替罗非班组经冠状动脉给予盐酸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3min内注完,随后以0.15μg/(kg·min)微量泵持续静脉泵入24h。观察两组患者冠脉给药前、给药后20min靶血管前向血流的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改变及术后2周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冠状动脉内给药20min后造影显示,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均较给药前有改善,替罗非班组IRA的TIMI血流0级、1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IMI血流3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给药2h后与给药前比较,对照组心电图改善不明显,而替罗非班组患者心电图获得显著改善,两组冠脉给药2h后ST抬高及压低程度、缺血损伤导联数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内替罗非班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2周内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可有效地改善ACS患者术后无复流现象,并减少术后2周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在应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拟行急诊PCI的患者67例,根据替罗非班给药时间随机分为早期组(救护车上或一进入急诊室即开始给予替罗非班)37例,晚期组(冠脉造影结束后给予替罗非班)30例。应用TIMI血流、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ST段回落评价PCI术后梗死血管血流及心肌再灌注疗效,并记录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的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TIMI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再灌注早期组优于晚期组(P〈0.05)。使用替罗非班期间,两组均有轻微出血,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早期给予替罗非班能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慢血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无复流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3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介入术后无复流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用药后两组心电图、血小板聚集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冠脉造影(CAG)前向血流的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心电图ST段明显改善,缺血损伤导联减少;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ICAG前向血流TIMI分级明显提高(P均〈0.05)。提示替罗非班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微血管灌注。明显改善ACS患者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NSTE-ACS的中高危患者95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试验组(n=48)和对照组(72=47),均于入选后72h内接受早期PCI治疗。比较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PCI前后病变血管血流TIMI分级、术后12h血清肌钙蛋白(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以及30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分别入选了47例和44例患者。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应用替罗非班后PCI术前病变血管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的比率高于对照组(61.7%VS47.7N,P〈O.05),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试验组较对照组高(95.7%VS88.6%),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术后试验组cTNT和CK-MB升高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10.6%VS20.5%,P〈0.05)。两组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以及30d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提高PCI术前病变血管前向血流,并减少PCI术后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6.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开始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的疗效。方法入选84例STEMI患者,根据是否有胸痛症状分为替罗非班组(n=61)和对照组(n=23)。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药物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替罗非班对患者冠状动脉血流、PCI术后1hST段回落、CK-MB峰值及出血副作用的影响。结果支架置入术前替罗非班组TIMI1级血流发生率及支架置入术后TIMI3级、2级血流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CK-MB峰值、PCI术后1hST段完全回落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发生轻微出血的比率分别为29.51%、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改善支架置入前后的TIMI血流,有利于缺血心肌的再灌注,但同时增加轻微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刘庆  张新金  李建美 《山东医药》2012,52(16):77-79
目的评估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防治无复流现象的作用以及安全性。方法 116例ACS患者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PCI术后TIMI血流级别、24 h肌钙蛋白T(CTnT)水平、24 h及30 d复合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及出血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96.8%和88.9%,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分别为3.2%和11.1%,P均<0.05。替罗非班组24 h CTnT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主要复合终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ACS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发生,并改善无复流现象程度。  相似文献   

8.
国产替罗非班对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的疗效。方法: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STEMI)直接PCI术病人95例,A组(45例)PCI术中给予国产替罗非班10bLg/kg的负荷量,然后以0.15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18h,B组(50例)术中不予替罗非班,两组患者均在PCI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口服、肝素泵人,对比给药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及术前、术后ST段回落率及室壁运动记分(WMSI),围术期出血倾向。结果:A组患者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ST段完全回落率明显优于B组(P〈0.05),随访1月时,两组患者WMSI、EF均有改善,但A组的wMSI较B组改善更多(P〈0.05),A组治疗期间轻微出血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国产替罗非班对老年(≥60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325例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n=210)和对照组(n=115),所有患者术中均植入了药物洗脱支架;替罗非班组在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支架植入即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3级比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轻微出血、大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术后30d死亡、心肌梗死(MI)和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率。结果替罗非班组PCI后即刻TIMI血流3级比率高于对照组(99.05%VS94.78%,P〈0.05);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47%vs3.47%,P〈0.01);术后30d,替罗非班组死亡、MI和TVR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00%VS2.61%、0.47%VS3.47%和0.47%vs1.73%,P〈0.01);替罗非班组轻微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7.14%VS4.35%,P〉0.05),两组大出血发生率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0.00%12S0.00%和0.95%vs0.87%,P〉0.05)。结论国产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状况;有效降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减少术后30d死亡、MI和TVR发生率,且不增加大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纯使用血栓抽吸导管“一抽一推(抽吸血栓,推注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再灌注”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所收治因急性STEMI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并符合纳入条件的梗死相关动脉(IRA)高血栓负荷患者,其中32例为导管抗栓组,均是经导管进行血栓抽吸并推注Ⅱ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国产欣维宁)后IRA血流已达TIMI3级者;另28例为静脉抗栓组,是经使用血栓导管抽吸,同时经静脉通路推注II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即刻冠脉IRA血流也达到了TIMI3级者。观察两组术后即刻的MBG分级,以及两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一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峰值,术后1.5h心电图sT段恢复(STR)比率,化验术前及术后1周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比较术后10—14d(择期PCI之前)的心脏超声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比较两组消化道出血及主要心『lIL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冠脉造影MBG分级:2级所占比例导管抗栓组低于静脉抗栓组(P〈0.05),而3级所占比例导管抗栓组则高于静脉抗栓组(P〈0.05)。发病10-14d检查心脏超声指标LVEDd值导管组明显小于静脉抗栓组(P〈O.05),而LVEF值导管抗栓组则明显高于静脉抗栓组(P〈0.05)。术前CK—MB、NT—proBNP、hs—CRP及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心肌酶CK—MB、cTnT、NT—proBNP、hs—CRP、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导管组均优于静脉抗栓组。术后消化道出m及MACE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在进行急诊导管血栓抽吸即刻从中推注1Ibm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即用“一抽一推”法能较好地恢复心肌再灌注,减轻心肌损伤,近期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及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113例,随机分为:早期替罗非班组(60例),诊断明确后立即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继以0.15μg.kg-1.min-1维持泵入48h;常规治疗组(53例),于冠脉造影开始时给予替罗非班,用药方法及剂量同早期替罗非班组。比较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情况,PCI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ST段回落情况,术后心功能情况,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早期替罗非班组术前TIMI血流2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3.3%比1.9%,P=0.037),术后即刻两组TIMI血流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188);术后早期替罗非班组TMPG 3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8.3%比73.6%,P=0.034),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50%比例早期替罗非班组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8.3%比60.4%,P=0.038),术后7d两组LVEF水平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TIMI血流和术后心肌灌注,并不增加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d-PCI)后心肌灌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联合TIMI计帧分级(CTFC)与ST段的回落(STR)评价心肌灌注,并依此分为心肌灌注良好和灌注不良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随访6个月心室功能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前壁梗死、IRA重建时间长是心肌灌注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周、1个月灌注不良组LVEF低于灌注良好组,而节段运动比率灌注不良组高于灌注良好组。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左室收缩功能均较前改善,LVEF增加。随访6个月累计MACE、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率灌注不良组高于灌注良好组(均P<0.05)。结论IRA重建时间与心肌灌注显著相关;心肌灌注显著影响AMI患者的心功能,灌注不良者近期MACE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发病12 h急诊PCI的STEMI患者240例随机分为早期组(冠状动脉造影前1~3 h应用替罗非班)和即刻组(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应用替罗非班),每组120例。观察2组PCI前后TIMI血流分级和梗死区心肌灌注(TMP)分级,PCI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结果与即刻组比较,早期组PCI前TIMI 3级血流和TMP 3级比例明显升高(30.8% vs 10.8%,33.3% vs 12.5%,P0.05);早期组PCI后TMP 3级明显升高(77.5% vs 51.7%,P0.05)。早期组发生MACE 3例,即刻组4例(2.5% vs 3.3%,P0.05)。结论对STEMI急诊PCI的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及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时国产替罗非班的不同应用途径(静脉内/冠状动脉内)对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与临床预后影响的差异。方法 连续选择6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拟行急诊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静脉内应用组(静脉组,n=30)与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应用组(冠状动脉组,n=30),比较两组术后即刻造影结果、住院期间以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差异。结果共有54例完成试验,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29~75(58.80±12.57)岁,冠状动脉组在术后心外膜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心电图ST段回落、梗死相关血管远端末梢栓塞、以及治疗后5~7天的心脏彩超射血分数值、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等方面均显著优于静脉组,虽然心脏肌钙蛋白I(cTnI)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两组无差异,但是冠状动脉组CK-MB达峰值的时间显著缩短,两组院内MACE事件发生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平均住院日亦相同,但是30~90(平均57±21)天随访期间冠状动脉组总的MACE事件发生显著少于静脉组(7.1%与30.8%,P=0.02)。应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在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吸烟等危险因素以及心肌梗死部位、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后,计算冠状动脉组在平均57天随访期间发生总的MACE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为0.14(P=0.03)。冠状动脉组发生轻度出血与严重出血并发症有增多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与静脉内应用相比可以进一步改善心肌水平再灌注状态并能提高临床预后,这对于在急诊室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提前应用替罗非班的患者来说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163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替罗非班组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之后予替罗非班0.1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24 h。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入院后30 d 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3级和TMPG 2~3级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IMI血流0~2级和TMPG 0~1级比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主要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减少无复流,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老年STEMI患者早期维持量联合冠脉内团注负荷量替罗非班的可行性,初步观察该治疗方案对PCI术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80例接受急诊PCI的老年STEMI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诊断明确后立即静脉给予替罗非班维持量0.15 μg;kg-1;min-1泵入,IRA恢复前向血流时,于冠脉内团注负荷量替罗非班10μg/kg;对照组静脉给予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 μg/kg,继以0.15 μg· kg-1·min-1维持泵入.两组患者术后均持续泵入48 h.观察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比较PCI术前、术后罪犯病变TIMI血流情况,PCI术后心肌灌注TMPG分级,ST段回落情况,围手术期出血情况,术后心功能情况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血小板聚集率、术前术后TIMI血流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心肌灌注TMPG分级及ST段回落情况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d和9个月MACE及围手术期出血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术后9个月超声心动图及无MACE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维持量联合冠脉内负荷量团注替罗非班对老年STEMI患者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国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DM合并ACS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80例,PCI时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抗凝治疗;替罗非班组8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及30d,180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情况及冠脉介入情况无明显差异。替罗非班组24 h、30d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24 h:5.0%∶27.5%,P=0.023;30 d:2.5%∶22.5%,P=0.036),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轻微出血并发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297)。在30 d至180 d的随访中两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672)。结论: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支架植入术中使用,能进一步减少24 h、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没有显著增加,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将256例高危ACS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PCI,130例)和常规PCI组(126例),替罗非班组又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8例,≥60岁)和非老年组(62例,<60岁)2个亚组.两组患者PCI术后罪犯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血流达标率、校正的TIMI帧计数(CTFC)、心肌灌注分级(TMPG),以及36 h和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3级血流发生率较常规PCI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6%比91.3%,χ~2=1.02,P=0.313),TMPG 3级所占比例替罗非班组高于PCI组(83.1%比67.5%,χ~2=4.05,P=0.046),CTFC示替罗非班组血流快于PCI组(31.6±7.7比23.8±6.1,t=2.49,P=0.026).两组在36 h和30 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9%比19.0%,χ~2=6.30,P=0.013;3.8%比11.90%,χ~2=5.82,P=0.018).与常规PCI组比较,替罗非班组TIMI轻度出血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20.2%比15.2%,χ~2=3.65,P=0.065).亚组分析表明,老年组轻度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非老年组稍增高(25.0%比14.5%,χ~2=4.98,P=0.026),但两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相似. 结论 老年ACS患者介入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是有效和安全的,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但轻度出血风险有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半剂量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的AMI患者55例作为肾功能不全组,56例肾功能正常的AMI患者作为AMI对照组,两组均应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肾功能不全组于穿刺成功后开始应用半剂量替罗非班,AMI对照组全量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间住院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及对比剂肾病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AMI对照组比较,肾功能不全组3支病变比例(21.1%比43.60)、术后肌酸激酶峰值浓度[(1863.1±86.7)IU/L比(2371.5±126.3)IU/L]明显升高(P均〈0.05);两组术后TIMI3级血流率、校正的TIMI计帧数和Blush3级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h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及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P〉0.05)。对比剂肾病:AMI对照组无发生,肾功能不全组有3例发生(0%比5.45%,P〈0.05)。结论:合并早期。肾功能不全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比例高,半剂量替罗非班联合PCI能有效再灌注心肌,降低住院心血管事件发生,未见明显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增加,但需警惕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术后应加强监测与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