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CT灌注成像对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T灌注成像对20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的放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放疗后瘤体实质区CT灌注相对参数值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脑血管表面通透性(PS)均明显降低(P〈0.01),正常脑白质、正常脑灰质各指标无显著差异;rCBF〉3.0者rCBF、rCBV下降率均高于rCBF〈3.0者(P〈0.05)。认为CT灌注成像能有效评价脑胶质瘤术后放疗效果,并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脑胶质瘤复发与放疗后脑损伤的磁共振灌注成像( MRPWI)特点。方法选择经手术及放疗后发现颅内再次出现异常占位的脑胶质瘤患者38例,均行MRPWI检查,记录相对脑血容量( CBV)、相对脑血流量( CBF)、平均通过时间( MTT)、达峰时间( TTP)及团注到达时间( BAT),最终各参数结果等于病灶区值/对侧正常脑组织值,分别用rCBV、rCBF、rMTT、rTTP、rBAT表示。 MRPWI检查结束后行肿瘤切除手术,并送病理检查。结果病理检查显示,33例为胶质瘤复发,5例为放疗后脑损伤。 MRPWI、MR常规检查显示胶质瘤复发的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80.0%、40.0%。胶质瘤复发者的rCBV、rCBF、rMTT均高于放疗后脑损伤者,P均<0.05。胶质瘤复发患者的rCBV与rCBF呈正相关(r=0.32,P=0.031)。结论 MRPWI检查是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疗后脑损伤的可靠方法,脑胶质瘤复发者的rCBV、rCBF、rMTT均明显高于放射性脑损伤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53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发病6h内应用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对患者健侧正常区与脑梗死区的局部脑血流容积(CBV),局部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进行统计对比,53例患者均在1周内CT复查确诊为脑梗死。结果 53例患者患侧脑组织16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显示,脑梗死区CBF平均值与CBV平均值均较健侧平均值降低,MTT平均值明显长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在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面具有优越性,能有效发现梗死灶的部位,确定病变大小范围,及时发现梗死区缺血性半暗带的存在,评价血流灌注情况。为医生早期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提高影像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28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例行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给予128排容积CT进行全脑灌注扫描,应用后处理软件重建生成全脑灌注3D图像,分析患侧病灶区与健侧对照区脑血容量(r CBV)、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差异及治疗后1、7、14 d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变化。结果两组患侧病灶区r CBV、r CBF、M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侧病灶区治疗后1、7、14 d与治疗前比较,r CBV、r CBF增高,MTT降低(均P0.05),治疗后1、7、14 d各指标呈逐渐改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28排CT全脑灌注成像准确快速地诊断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可敏感反映老年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溶栓治疗后的脑血流改善情况,为治疗提供有力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对1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头部CT平扫,选择基底核区或感兴趣区行CT脑灌注成像,获 取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出院时复查CT,与 入院时CT片比较。对同一例患者脑灌注后资料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患者发病90min后,CT 脑灌注即可显示出病灶区域血流灌注异常,与对侧相比CBF、CBV下降,MTT延长。对于CT平 扫未见病灶的患者,可预示有无梗死灶的存在、位置及范围;对于已有梗死灶的患者可预示病灶 的发展趋势。12例CT脑灌注异常的同一例患者,左、右两侧半球脑实质内CBF、CBV及MTT差 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0.01),6例无CT脑灌注异常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0.01)。 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可超早期预示脑梗死病灶及其发展趋势,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价值。统计学分析可作为诊断脑血流灌注异常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口服乙酰唑胺CT灌注显像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病变血管分布区脑血流储备力的变化。方法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首先行常规脑CT灌注检查(基础态),结束后即刻口服乙酰唑胺1.0g,延时2h后再次行脑CT灌注检查(激发态)。比较激发前后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Y)、负荷前后双侧相对值(rCBF、rCBV、rMTr)及CBF变化率(RCBF)。结果负荷试验:基础态:病变侧MCA供血区CBF较对侧明显减低,CBV轻度增加,MTT明显延长(P均〈0.05)。激发态:健侧CBF明显升高、MTY明显缩短、CBV无明显改变;病变侧CBF、CBV及MTT均无显著变化;病侧与健侧负荷前后RCBF、RMTT及rCBF、rMTT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RCBV及rCBV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口服乙酰唑胺负荷试验CT灌注显像是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储备能力的简单有效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脑缺血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支架植入前颈内动脉狭窄侧脑血流容积(CBV)和对侧CBV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颈内动脉狭窄测的脑血流量(CBF)明显比对侧CBF低,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比对侧长(P<0.05);50例患者支架植入后,41例患者术后血流明显改善,9例患者没有明显的MTT恢复,分别占总数的82%和18%。术后对应供血区的rCBF明显比术前高,rMTT明显比术前短(P<0.05);所有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均显著改善。结论脑灌注CT成像能够对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学流改变进行敏感检测,在对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星辉 《山东医药》2015,(10):72-74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临床效果,探讨脑CT灌注成像检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方法对19例因颅内外动脉狭窄导致的ICVD患者行颅内外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颈内动脉放置支架15枚、大脑中动脉M1段放置支架4枚。术前及术后1周内行脑CT灌注成像检查,记录相对脑血流量(r CBF)、相对脑血容量(r 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 MTT)。结果与术前比较,19例患者术后r CBF升高、r MTT降低(P<0.05),r 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明显改善ICVD的脑血流灌注,CT灌注成像检查是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手术效果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机械取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性卒中绿色通道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AIS患者。收集患者入院后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距最后正常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等。收集手术相关资料,包括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M2段)、是否术前静脉溶栓、术后血管再通程度[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以及术后患者临床预后情况。所有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前及术后3 d内行头部CT平扫及CTP。通过CTP图像识别灌注异常区,灌注异常表现为缺血区域脑血流量(CBF)减低、伴或不伴脑血容量(CBV)减低,且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延迟。比较手术前后灌注异常区范围及各灌注参数相对值[病变侧数值除以健侧数值,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残余功能相对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延迟性脑缺血(DC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5年1至8月诊治的52例a SAH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发病6~8 d接受头部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及CT灌注成像(CTP)一站式检查。采用CTA观察颅内大血管的形态。CTP检查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计算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及其镜像脑实质区域的各参数比值,获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根据有无发生DCI,将患者分为DCI组(12例)及非DCI组(40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低灌注区域或a 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 MTT相对均值的差异。结果 CTA可以显示脑血管痉挛(CVS)。CTP显示DCI组低灌注区域或aSAH周围脑实质的rCBF、rCBV及rMTT分别为0.75±0.22、0.96±0.23及1.6±0.4;非DCI组的r CBF、rCBV及rMTT分别为0.93±0.21、1.01±0.32及1.1±0.3。与非DCI组相比,DCI组rCBF降低、rM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rCBF)=-3.038,P_(rCBF)=0.004;t_(rMTT)=4.679,P_(rMTT)0.01);两组间r 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CBF和rMTT值在a SAH后的DCI患者中分别显著降低和延长,对诊断DCI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模式CT检查对脑缺血后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3 d内行多模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CT灌注(CTP)成像、CT血管成像(CTA),采用德国西门子64层螺旋CT系统的后处理软件,对受检者脑组织灌注状态及脑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对侧支循环良好者与侧支循环不良患者的CTP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平均达峰时间(TTP)]及出院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39例患者中,多模式CT检查阴性者2例,其中1例随访头部MRI,证实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为腔隙性脑梗死;阳性者37例。多模式CT检查发现病灶侧责任血管闭塞或狭窄24例,其中11例病灶侧可见侧支循环生成,另外13例患者病灶侧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病灶侧与健侧比较,侧支循环良好患者表现为CBF降低(t=-5.92),MTT、TTP延长(t值分别为4.27、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侧支循环不良患者CBV、CBF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4.27、-14.82),MTT、TTP延长(t值分别为7.26、7.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病灶侧CBF、CBV、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4、4.11、-2.34,均P0.05)。侧支循环良好与不良患者90 d mRS评分分别为(1.3±0.6)、(4.0±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9,P0.01),有侧支循环形成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多模式CT检查对于评估脑血流灌注状态、了解脑侧支循环建立或开放情况、判断临床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胶质瘤CT灌注成像参数相对脑血容量(rCBV)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以及在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30例胶质瘤患者中低级别11例和高级别19例,术前均行CT灌注成像检查,测量肿瘤实质部分rCBV值;术后病理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VD水平。应用Spearson分析法分析rCBV与MVD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与高级别者rCBV分别为2.31±0.28、4.69±1.65,P〈0.05;MVD分别为(40.12±8.52)、(68.87±10.35)条/HP,P〈0.05;rCBV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562,P〈0.05)。结论 rCBV与MVD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对胶质瘤术前分级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学庆  陈莉 《山东医药》2006,46(35):31-32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共28例,其中+级(低级别)13例、+级(高级别)15例。术前均行常规MR及磁共振灌注成像(MRPWI)检查,原始灌注图像数据经工作站软件处理,构建脑血流容积(CBV)图,计算最大相对CBV(rCBV)值。结果胶质瘤最大rCBV值低级别为1.45±0.36,高级别为4.72±2.13,P<0.01。认为MRPWI对胶质瘤术前分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DSC)技术在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经病理证实为脑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分别行常规MR、DSC及常规T1增强扫描,获得灌注伪彩图及曲线图,测量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区最大灌注区的rCBV值。结果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灌注曲线与伪彩图像特点有明显差异,低级(11例)、高级(14例)星形细胞瘤的肿瘤实质区最大灌注区相对脑血容量rCBV(与对侧正常脑白质相比)分别为1.966±1.778、4.674±2.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7,P0.05);低、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最大灌注区相对脑血容量rCBV分别为0.993±0.501、0.654±0.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3,P0.05);低级别胶质瘤实质最大灌注区信号曲线下降幅度与对侧正常脑白质相近或略高,瘤周水肿最大灌注区大多略低于对侧正常脑白质;高级别胶质瘤实质最大灌注区曲线下降幅度大多高于对侧正常脑灰质,瘤周水肿最大灌注区多低于对侧正常脑白质。结论 DSC灌注技术可反映肿瘤实质及瘤周水肿区的血流微循环及分布情况,对胶质瘤的术前分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探讨陈旧性脑梗死缺血脑区的影像学特点和加压灌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灌注脑缺血区的影像学特点,检验经动脉内加压灌注治疗陈旧性脑梗死的可靠性和疗效,以探讨加压灌注治疗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对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责任病灶进行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测定(患侧/健侧),确定低灌注脑区的影像学特点和缺血分期:代偿期(rCBF保持正常,rCBV升高,MTT延长);失代偿期(rCBF轻度下降,rCBV正常或下降,MTT延长);梗死前期:(rCBF下降,rCBV下降,MTT延长)。结合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加压灌注治疗;术后复查PWI,对比相应区域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评定治疗效果;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标准对45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45例脑梗死患者经加压灌注治疗后,神经缺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NIHSS中位数由10分降到8分;对比术前和术后的脑灌注磁共振影像,大部分皮质型脑梗死(14/19)、所有分水岭区脑梗死(23/23)血流灌注状态有所好转,2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无效(2/3)。结论脑梗死后长期存在低灌注脑区,DSA结合PWI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价低灌注脑区的缺血损害程度以及治疗价值,侧支循环的建立是加压灌注治疗能否起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病人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将经知情同意并符合入组条件的80例脑梗死急性期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行磁共振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检查,计算脑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脑血流量(CBF)比值(rCBF)、脑血容量(CBV)比值(rCBV)均有提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rMTT)和达峰时间(TTP)比值(rTTP)均有降低。治疗后观察组rCBF、rCBV提高,rMTT降低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后病灶区脑血流灌注较对照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通过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可提高脑梗死急性期病人病灶区域的脑血流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对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评价.方法 将6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分别于用药前和用药14 d后行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测定相应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IP).观察治疗前后患者CT灌注图像变化、VCTDSA图像结果.结果 60例患者用药前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值下降、CBV值下降、MTT值延长、TF值延长.用药14 d后,对照组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CBV值升高,TTP、MTT值缩短.而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VCTDSA可见51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9例患者未检出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用药14 d后,VCTDSA可见36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区侧支循环增加,其中对照组10例,治疗组26例.结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的药物.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临床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对先天性血管狭窄脑组织血供评估与临床治疗价值的研究。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就诊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除外其他病变通过DSA或CTA已确诊的先天性血管狭窄患者64例,选择感兴趣区通过后处理软件处理后得到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达峰时间(rTTP)等相关参数的数值。比较存在临床症状患者与无临床症状患者灌注上差异及存在临床症状患者不同区域的灌注情况。 结果比较存在临床症状患者与无临床症状患者灌注rCBV、rCBF、rMTT及rTTP差异,rCBF数值减低、而rMTT和rTTP数值呈现出延长(P<0.05),而两组间rCBV值无统计学差异;先天性血管狭窄患者狭窄区供血rCBF及rCBV值的减低、rMTT及rTTP值出现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共振脑灌注功能成像技术可以有效评估先天性脑血管狭窄脑组织血供情况,对临床脑血供情况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与CT融合在脑胶质瘤术后临床靶区勾画中的价值。方法对8例脑胶质瘤术后接受三维适型放疗的患者分别采用CT、MRI与CT融合、MR灌注成像与CT融合方法勾画放疗靶区,分析其优缺点。结果三种方法勾画的临床靶区体积(CTV)无统计学差异;根据MR灌注成像时伪彩图显示无脑血容量区可准确勾画临床靶区边界。结论 MR灌注成像与CT融合法能为脑胶质瘤术后勾画临床靶区,尤其是生物靶区提供影像基础,符合当前由解剖影像向生物功能影像为基础的放射治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在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诊断缺血半暗带和缺血部位的作用。方法回顾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发病24h之内均行CT灌注检查,8例行CT血管成像,获取梗死侧与正常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参数图和脑血管影像,将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急性脑梗死16例,4例TIA患者,经CT灌注检查梗死侧缺血中心区的CBV、CBF为(2.1±0.6)ml/100g、(22.8±26.2)ml.100g-1.min-1,较正常侧明显减少,MTT为(7.6±3.2)s,与正常对照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15例可见缺血半暗带存在,CT血管成像8例,与CT灌注判断的梗塞血管基本相符。结论CT灌注成像能快速、准确反映缺血半暗带的部位、范围,结合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判断栓塞血管部位,对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和抓住动脉溶栓时机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