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血疗法首载于《内经》,是针灸疗法中的操作手法之一。《内经》中不少篇幅都记载了刺血疗法,可见古人极为重视此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素问·针解》篇说:“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灵枢·官针》篇中提出了“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血方法。《素问·调经论》中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临床上凡是经络中气血壅滞不通,瘀血形成,或久病入络,或热毒蕴结,或气血逆乱所致昏厥,皆可用此法治之。刺血疗法具有开窍醒神、泄热解毒、通经活络等功效,临床  相似文献   

2.
刺血疗法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血疗法,首载于《内经》,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菀陈则除之”就是指刺血疗法的治疗原则。《素问·针解》中说:“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灵枢·官针》中还提出了“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刺血之法;《素问·调经论》中说“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可见古人对刺血疗法极为重视,其应用范围广泛,是针灸临床中常用操作方法之一。1 痤疮齐某,女,25岁,学生。于2001年5月10日就诊。主诉:患面部痤疮1年余。每于月经来潮、…  相似文献   

3.
1 血瘀致病的各类血瘀致病最早源于《内经》,有血瘀腰痛(《素问· 生气通天论》)、血瘀痹证(《素问·痹论)》)、血瘀成痈(《素问·痈疽》)、血瘀(《素问·举痛论)》)、血瘀腹痛(《素问·举痛论》)等;气血病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擎之。”《素问·针解》则针对经脉中的血瘀明确提出:“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汉·张仲景,创立了“瘀血”病名,创制了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度虫丸、大黄牡丹皮汤等。初步奠定了血瘀证辨证论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刺血精义     
刺血,也称刺络。它是根据“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宛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难经·第二十八难》)的治疗原则而直接针刺于络脉,并使之出血的一种方法。古人对刺血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黄帝内经》中有30余篇谈及刺血,尽管零星分散,然而对于刺血的依据、作用、方法、临床运用、注意事项等,阐述得非常清楚,并提出了“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具体刺法。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刺血具有泄热开窍,宣通经脉,调和营卫,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对高热、神昏、中暑、癫狂、头痛目疾、急性扭伤、丹毒、喉痹、风湿痹痛等属热属实的病证,可引起“先行宫”的治疗作用,《素问·血气形志篇》所谓“凡  相似文献   

5.
刺法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其遗篇有“刺法论”。是否为《内经》原文难于卒考,从其内容看,当与“运气七大篇”相同,与其他篇之内容多有不合者。但在《素问·评热病论篇》中有“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王冰注曰:“《刺法》,篇名,今经亡”。可见《刺法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法在妇科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妇人以血为主,其经、孕、产、乳等生理现象的常与变,无不与血的盛、衰、畅、滞有密切关系。《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瘀即是血气不和的主要方面之一。瘀血是一种有形之邪,多属实证。治之之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宜决之”。指出瘀血证可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中医妇科学对瘀血致病非常重视,所以活血化瘀法在妇科运用也较广泛、普遍,其法灵  相似文献   

7.
一、活血化瘀法效验分析活血化瘀是针对瘀血病变提出的治疗法则,《素问·调经论》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内经》强调:“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乃至和平。”并提出“血实宜决之,去菀陈莝,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等方法。从活血化瘀药物的主要功效分析,确具有疏通脉络,软坚散结,祛  相似文献   

8.
笔者根据《内经》所说:“血实者,宜决之”、针刺“出血者,所以养血也”的理论,以三棱针在患者穴位上进行刺血,加快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治未病”的理论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伤寒杂病论》原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  相似文献   

10.
中医各型肝炎病人骨髓细胞HBV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指出,肝与血有密切关系。肝藏血”(《素问·调经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气血”(《素问·六节藏象论》)。同时还指出肝藏与血与骨髓的关系,“肾生髓,髓生肝”(《素问·上古天真论》)。“骨髓坚固气血皆从”,(《素问·六气通天  相似文献   

11.
真气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对其组成历来就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执已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相合而成;②真气是由先天之气、水谷之气、空气相合而成;③真气是由水谷之气与空气相合而成。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理解有明显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集中于一个“天”字,有的理解为“先天”;有的理解为宇宙天地之“天”;有的理解为“先天”和宇宙天之“天”。查《内经》各篇章中之“天”,无一处是指“先天”而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以及运气七篇大论中之“天”等,不胜枚举。《内经》中虽然也有“先天”、“后天”的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胜  相似文献   

12.
瘀血学说源流与发展:瘀血学说和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血实者宜决之”。所谓决之,即常说的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13.
“痹”症之论首见于《内经》,《内经》言及“痹”处甚多,《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为论“痹”专篇,其所言“痹”字,涵义颇丰,本文拟就“痹”之含义、病因、病机、及其病证分类、预后作一追溯探析。痹之含义《说文解字》云:“痹、涩病也。”《集韵》:“涩,或作湿”与湿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病挛痹,”歧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痹”的原义是指风寒湿邪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实,“痹”作为病名言,其为“痹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素问·痹论》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又《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虚邪之中人  相似文献   

14.
“(骨盾)”字见于《素问·长刺节论》篇,在《内经》全书只见一次。原文云:“病在少腹有积,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历代注家对此“(?)”字,所言不一。如《素问》  相似文献   

15.
“肺藏于右”,语出《素问·刺禁论》,是《内经》对肺脏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肺藏于右”的内涵 “肺藏于右”,并非指肺的解剖位置,而是对脏象肺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是指肺气具有从右肃降的生理功能,这是《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理论体系的具体体现。《素问·阴阳离合论》指出:“圣人南面而  相似文献   

16.
扬刺针法,出自内经《灵枢·官针篇》,经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五日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又云:“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清代名医张志聪也对本法作了解释,如“扬刺者,从中而发扬于四傍也。”它是在病变正中刺一针,而后在病变周围下四针,进针较浅的一种刺法,以治疗寒气稽留面积较广而浅的病证。《素问·刺要论》的“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名至其理,无过其道。”《素问·刺齐论》的“……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以及《素问·长刺节论》的“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再结合“而浮之”三字,不难悟到进针之浅深当视具体病情而  相似文献   

17.
谈针灸"治未病"的介入时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晓泓  李学武 《中医杂志》2003,44(8):586-588
“治未病”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学术观点之一。“治未病”应具有三方面的意义:一是未病无防,有预防疾病的意义。二是“上工救其萌芽”,有早期治疗意义。三是已病防变,有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根据传变规律,及早防变的意义。《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是对“治未病”的具体描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宝贵的祖国医学中,养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早在《内经·素问·四气论神论》中古人就已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地阐明了防病重于治病,防病备乱的原则,我国后世的各代医家都严格地遵循这个原则。《内经·素问·刺治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评论》又指出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人体正气的盛衰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即疾病的产生,不外阴阳失调,而虚弱病疾的出现,总的也就不外阴虚阳虚这两大原因。在《内经·灵枢·官能篇》中说:“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相似文献   

19.
浅谈《内经》尚阳思想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内经》把阴阳置于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同等地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但是《内经》在论述其相互为用关系的同时,又特别重视阳气在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中的主导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通篇专论阳气的重要生理功能及阳气失常致病情况。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种“尚阳”思想无疑是受先秦汉初人文社会及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深重之故,亦与当时中原地区气候寒冷有些许关联[1]。一、《内经》尚阳思想与自然环境的关…  相似文献   

20.
《内经》“缪刺”探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中医药学报》2001,29(4):66-66
缪刺是《内经》对疾病治疗的特殊刺法 ,属络脉的浅刺法。对于具体的针刺方法 ,后世医家多定义为“病在络脉而左病取右 ,右病取左的一种针刺方法”。代表医家如张介宾、吴等。《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素问注释汇粹》、《内经讲义》(五版教材 )、《内经选读》(六版教材 )等均取此注。其根据是《素问·缪刺论》篇中多次论及“左刺(取 )右 ,右刺 (取 )左”的缪刺法。亦有注家认为“缪” ,谬也 (错误的意思 ) ,并将此义引申为交错 ,如《针灸医藉选》注[1] :缪刺 ,“《辞海》 :‘缪通谬 ,错误’。如纰缪 ,在此有交错之意。”还有少数医家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