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操作是否会导致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方法选择14例无远处转移并行肝癌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提取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标本,于术中肿瘤切除后提取门静脉和肝静脉血标本.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血中AFP-mRNA的表达,观察手术前后血液中AFP-mRNA表达阳性率及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术前外周血、手术切除肿瘤后门静脉血和术后外周血中AFP-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2.9%,42.9%和35.7%,术中切除肿瘤后肝静脉血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7.1%,虽高于前三者,但无统计学差异,但AFP-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及术后外周血和术中门静脉血(P<0.05).结论手术中有包括肝癌细胞在内的肝脏来源的细胞经肝静脉进入血循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对肝癌细胞血道播散的影响。方法 应用Nested RT PCR技术检测19例患者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前、后外周血AFPmRNA的表达 ,观察其对肝癌细胞血道播散的影响。结果 ①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前 ,19例肝癌患者外周血检出AFPmRNA表达者 11例 ( 5 7.9% ) ,良性疾病对照组均未检出。治疗前AFPmRNA表达阳性率与血清AFP水平、肿瘤直径、门静脉癌栓、远处转移等临床参数明显相关 (P<0 .0 5 )。②余 8例治疗前AFPmRNA表达阴性者 ,有 2例于术后即刻转为阳性 ,其中 1例于 72h后又复转为阴性 ;19例患者于治疗后 1周时其AFPmRNA表达阳性率 ( 31.6 % )低于治疗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③治疗后 1周时 ,肿瘤直径≤8cm者AFPmRNA表达阳性率低于直径>8cm者 (P<0 .0 5 )。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可能会降低肝癌的血道播散 ,特别是对于肿瘤直径 ≤8cm的肝癌患者 ,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外周血AFP mRNA表达在血行播散中的意义.方法:抽取30例HCC患者外周静脉血5ml,应用RT-PCR对血中AFP mRNA进行扩增检测,并与各对照组比较.结果:30例HCC患者中,AFP mRNA的阳性率为46.7%(14/30);AFP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与肝癌TNM分期、肿瘤大小、有无门脉癌栓及有无肝外转移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与血清AFP水平无关(P>0.05).结论:AFP mRNA是反映原发性肝癌患者血中是否存在肝癌细胞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检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前和术中肿瘤细胞播散状况的意义,观察其与肿瘤1年复发率和患者存活率的相关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共为30例甲胎蛋白(AFP)阳性的肝癌患者进行肝移植,术前和术中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外周动脉血、门静脉血和肺动脉血,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RT-PCR)联合荧光标记探针杂交法定量,检测血液中游离的肝癌细胞内特异AFP mRNA的表达,计算各部位血液的AFP mRNA阳性率及其拷贝数(1g值),统计患者1年肿瘤复发率及存活率。结果 30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中外周静脉血、外周动脉血、门静脉血、肺动脉血中播散的肿瘤细胞内AFP mRNA阳性率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且以肺动脉血最为敏感,阳性率为63.3%(P〈0.01);在各相应部位的血液中,术中播散的肿瘤细胞内AFP mRNA拷贝数(1g值)也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前和术中肿瘤细胞播散的患者中,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高,但患者的1年存活率与无肿瘤细胞播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CR联合荧光标记探针杂交法能够检测到肝癌患者血液中播散的肿瘤细胞,并且以肺动脉血中阳性率最高。肝移植手术操作过程中可以引起肿瘤细胞播散,其结果与肿瘤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和CK20的表达对结直肠癌微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4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及18例非恶性病变腹部手术患者(良性病变组)门静脉血和外周血CK19和CK20的表达。结果良性病变组患者门静脉血和外周血均无CK19或CK20阳性表达。结直肠癌组患者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CK19和(或)CK20均阳性表达者34例(77.3%)。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外周血CK19和CK2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4%和52.3%.门静脉血则分别为59.1%和72.7%,高于外周血的阳性表达率(P〈0.05):Ⅲ期结直肠癌患者CK19和(或)CK20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外周血CK19和(或)CK20阳性表达者术后转移或复发率61.5%,明显高于仅在门静脉血中CK19和(或)CK20阳性者的25.0%(P〈0.05)。结论外周血和门静脉血中CK19和CK20的RT—PCR检测是判断结直肠癌患者有无血行微转移的敏感和特异性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周血甲胎蛋白(AFP)mRNA和黑色素瘤抗原-1(MAGE-1)mRNA联合表达在早期发现肝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意义。方法 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和2个月检测142例行根治性切除的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AFPmRNA和MAGE-1mRNA的表达,随访时间从术后至2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5个月。结果 外周血中MAGE-1mRNA和/或AFPmRNA的阳性率和肿瘤的病理分期呈正相关:肿瘤病期越晚,外周血中肝癌细胞的检出率越高(χ^2=17.873,P〈0.01)。AFPmRNA和Mage-1mRNA阳性率均与癌结节数目、门静脉癌栓、肝内、外转移等临床参数显著相关(χ^2=11.510,χ^2=15、149,χ^2=11.653,χ^2=6.805,均P〈0.01),而与肝癌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等无相关性(χ^2=1.513,χ^2=1.343,均P〉0.05)。术后55例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其中38例患者外周血MAGE-1mRNA和/或AFPmRNA持续阳性,14例由术前阴性转为阳性。而62例由术前阳性转为术后阴性者,随访中未见复发或转移。术后外周血AFPmRNA和/或MAGE-1mRNA阳性组中,有88.1%(52/59)的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而阴性组中复发或转移者仅占3.6%(3/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3.817,P=0.000)。结论 联合检测外周血MAGE-1和AFPmRNA的表达可能早期发现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可以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外周血γ 谷氨酰转移酶 (GGT)mRNA H亚型及甲胎蛋白 (AFP)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 (HCC)诊断及肝外转移的关系。方法 以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HCC及对照组外周血GGTmRNA H亚型 ;运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外周血AFP水平。结果  65例肝癌中 ,GGTmRNA H亚型阳性率为 46.2 %。小肝癌AFP阳性率 (3 0 .0 % )明显低于大肝癌 (75 .6% ) ;其余各组AFP阳性率无差异 (P >0 .0 5 ) ;有肝内转移 (82 .1% )、门静脉癌栓 (86.4% )及远处转移组(90 .0 % )其外周血GGTmRNA H亚型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肝内转移 (18.9% )、门脉癌栓 (2 5 .6% )及远处转移组 (3 8.2 % ) (P <0 .0 5 )。血清AFP值的高低与肝癌患者外周血GGTmRNA H的阳性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检测HCC患者外周血细胞GGTmRNA H亚型表达对估计有无血行播散和远处转移有临床实用价值。对血清AFP值低或阴性患者进行周围血GGTmRNA H测定可以显著提高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深入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病人外周血谷氨酰转肽酶(GGT)mRNA—H亚型表达与肝癌术后预后指标的关系,并与AFP比较,寻找评估肝癌预后更可靠的新指标。方法对78例HCC病人外周血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GGTmRNA—H亚型;并运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AFP水平。对49例无门脉和(或)肝外转移的HCC病人进行随访研究。结果有肝内转移、门静脉癌栓及远处转移组其外周血GGT mRNA—H亚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随访期内外周血GGTmRNA—H阳性组门脉及肝外转移的发生率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而AFP阳性及阴性组的转移发生率相似。结论HCC病人外周血细胞GGTmRNAH亚型表达阳性者,术后出现转移的可能性高、预后差;GGTmRNAH亚型与AFP相比,有望成为评估肝癌预后更可靠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水酒精局部注射(PEI)术治疗复发性肝癌对癌细胞血行播散的影响。方法:应用巢式RT-PCR检测复发性肝癌患者PEI术前后周围静脉血液中肝癌细胞的变化。结果:29例复发性肝癌患者PEI术前有14例(48%)周围血清中肝癌细胞阳性者;PEI治疗4次(1个疗程)后阳性者减至2例(7%)。结论:PEI治疗复发性肝癌可以有效地预防或阻止肝癌再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外周血微转移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治疗是否促进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血源性转移。方法:应用RT-PCR检测32例PHC患者RFA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AFPmRNA的表达。结果:32例PHC患者RFA治疗前外周血AFPmRNA表达阳性18例(56.3%),阴性14例(43.7%);治疗后阳性12例(37.5%),阴性20例(62.5%)。RFA治疗前后PHC患者外周血AFPmRNA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RFA治疗肝癌不会促进肿瘤的血源性转移。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评价脾大部切除、残脾腹膜后包埋及食管横断吻合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均进行食管横断吻合术,对照组做全脾切除,研究组保留部分带血管蒂脾脏移植于腹膜后.手术前后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测量门静脉主干的管腔横截面面积、血流量、血流速度和流向;观察自体移植脾在腹膜后的血供及侧支循环.结果 两组术前均存在胃底食管曲张静脉,术后6个月MRA复查均消失或改善.术后6个月两组门静脉主干的管腔横截面积明显减少[研究组(1.81±0.73)cm~2比(1.20±0.52)cm~2,P<0.01;对照组(1.78±0.52)cm~2比(1.30±0.12)cm~2,P<0.01];术后两组门静脉主干的平均流速均下降[研究组(9.86±0.10)cm/s比(7.06±1.92)cm/s,P<0.01;对照组(10.0±0.6)cm/s比(8.2±2.4)cm/s,P<0.01],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两组门静脉主干的平均流量均下降[研究组(15.0±1.9)ml/s比(10.5±2.7)ml/s,P<0.01;对照组(14.9±2.1)mI/s比(11.6±2.1)ml/s,P<0.01],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移植脾在腹膜后成活,并建立了广泛的侧支循环.结论 脾大部切除、带血管蒂残脾腹膜后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不仅保留了脾脏的功能,而且具有断流和分流为一体的联合性术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静脉移植改道修复腘动脉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动脉钝挫伤修复的成功率。方法 大隐静脉游离移植修复损伤的动脉 ,改变修复后的动脉在窝的走行途径。结果 治疗 8例 ,7例成活。结论 大隐静脉移植改变动脉在窝的走行途径修复损伤的动脉 ,避免了损伤血管在张力下修复 ,为修复后的动脉提供一个条件较好的组织床。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评估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实施手术切除联合术后门静脉化疗加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化前瞻性临床试验方案,选取术后确诊为肝癌合并门静脉主干及第一级分支癌栓患者随机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行肿瘤切除+癌栓取出术,研究组术后经门静脉途径行PIAF(5-FU、阿霉素、顺铂,α-IFN)方案化疗,对照组术后仅行常规治疗.随访观察复发或转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中位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12.5个月vs.7.0个月,P=0.0073);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法选择(是否化疗)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研究组肿瘤中位复发时间较对照组延长(7.0个月vs.3.0个月,P=0.0089);Cox多因素分析表明仅治疗方案的不同(手术后化疗与否)和AFP值对患者的复发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 HCC合并PVTT患者,行肿瘤切除+癌栓取出术,手术后辅以经门静脉+皮下的PIAF免疫化疗是有效治疗HCC合并PVTT患者的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18.
19.
高出血倾向与高血栓风险共存的情况是静脉血栓防治的难点.本文报道因手术结扎髂总静脉造成下肢血管血栓形成的高危风险,同时,因纠正失血性休克大量输注库存异体血导致出血倾向的特殊病例,通过总结病例处理过程中因顾忌出血而放弃抗凝治疗,最终导致广泛下肢静脉血栓的失败教训,强调对于复杂临床状况的静脉血栓防治,需要综合评估抗血栓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自体大隐静脉片作为包窄材料行下肢深静脉瓣膜包窄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通过静脉造影等特殊检查,确诊为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倒流3~4级,其倒流程度轻度和中度的67例(69条肢体),作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结果 49条肢体随访3~18个月,效果良好的(41/49)占83.67%;病情好转的(6/49)占12.24%;无效者(1/49)占2.04%;血栓形成(1/49)占 2.04%。结论 本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本院改进的手术方法,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但大隐静脉片作为包窄材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