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将42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非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男性比例增高,多首发在肩关节,易出现关节破坏,关节外表现以肺纹理增多及纤维化多见,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及抗角蛋白抗体的阳性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病变程度严重,应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类风湿的临床效果。方法:口服中药,局部注射蜂毒,加按摩疗法。结果:47例中,41例临床治愈,6例显著,有效率100%。结论:疗效显著,前景广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就诊初期正确削断RA治疗难易与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本文对经正规治疗3个月以上的RA患者44例,根据治疗后的效果分为难治性RA16例及非难治性RA28例两组,对初诊时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前瞻性分析研究。结果存临床表现方面,难治性RA晨僵稍高于对照组,病变累及的关节平均数大于非难治性RA组。难治组RA的手MP、手PIP、跖趾关节受累及肌痛着明显高于非难治性RA组,而肩关节,颞颌关节受累却少于非难治性RA组。在实验率指标方面,ESR、RF、CRP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但难治性RA出现Hb下降、WBC上升者,均高于非难治性RA组。PLT升高者,却低于非难冶性RA组。结论在就诊时遇到关节累及较多,手MP、手PIP、跖趾关节受累,结合Hb下降,PLT增高不明显的活动性RA,应该按照难治性RA治疗,加大慢作用抗风湿药的剂量,联合应用慢作用药,选用治疗难治性RA有效的慢作用控制病情药物,如爱若华、环磷酰胺等,或采取免疫净化(如免疫吸附)等治疗,以尽快缓解病情,减轻病痛,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护理,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缓解症状的目的。方法心理护理,功能锻炼,生活护理。结果治愈28例,好转55例,无效4例。结论通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护理,可以达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缓解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来氟米特(LEF)联合甲氨蝶呤(MTX)与柳氮磺氨嘧啶(SSZ)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方法:将8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LEF+MTX组42例。SSZ+MTX组39例,LEF20mg/d口服,MTX每周7.5mg口服,SSZ 1.0g,2次/d口服。观察握力、晨僵、关节肿胀数、病人评价、医生评价、血沉、C反蛋白、类风湿因子滴度等指标。结果:从临床症状、体征、关节功能改善方面,MTX+LEF联合治疗组优于MTX+SSZ联合治疗组。观察时间有待进一步延长,追踪随访。结论:两组治疗方案疗效均较满意.大多数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6.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密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5例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进行全身多部位的骨密度(B.M.D.)检查,及血钙、血磷的测定,发现女性RA患者伴有全身多部位不同程度的骨密度下降,尤以松质骨含量丰富的部位为甚。并且病程越长,骨密度下降越明显。因此,早期对RA患者进行骨密度检测对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关节、肌肉疼痛是社区门诊患者的常见主诉,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内科医生,我们每天都会面对这些病人,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是困扰我们的疾病之一。我们知道类风湿关节炎很容易引起关节变形,导致病人疼痛甚至残疾,需要积极治疗,但是我们对这种病的诊断没有把握,像我们医院目前已经可以进行类风湿因子的检测,我们通常根据类风湿因子的有无来诊断类风湿关节炎,这种诊断方法对吗?是不是类风湿因子阳性就代表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而类风湿因子阴性就不能诊断类风湿关节炎?请指教。  相似文献   

8.
一些风湿性疾病与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如皮肌炎与各种实体肿瘤、干燥综合征与淋巴瘤、系统性硬化与肺腺癌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导致肿瘤的发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情况国内外均有报道,其具体发病机制不详。本文就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及发病机制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抑郁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采用SDS抑郁量表对121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抑郁情况进行评价并调查有关节畸形及无关节畸形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抑郁症患病率。结果50.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有关节畸形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抑郁症患病卒71.1%,无关节畸形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抑郁症患病率41%,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出现抑郁症的常见原因主要为担心残疾或残疾,无法根治、经济负担、药物的副作用。结论要关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特别是要关注有关节畸形的患者的心理现状并积极治疗,会增强患者治疗RA的信心和依从性,也更有利于躯体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6例未肯定关节炎/关节痛患者,91例RA患者,45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A—CCP抗体,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RF,观察未肯定关节炎/关节痛患者6个月后转归情况。结果:A—CCP抗体对RA及未肯定关节炎/关节痛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5%、95.6%和52.2%、95.6%;6个月后随访,46例未肯定关节炎/关节痛组患者中有32例为早期RA;A—CCP抗体在早期RA的阳性率为71.9%(23/32),95.8%(23/24)的未肯定关节炎/关节痛组A—CCP抗体阳性患者为早期RA;RA组RF诊断RA的敏感性高于A-CCP抗体(P=0.759),A-CCP抗体特异性明显高于RF(P=0.007);联合检测A—CCP抗体和RF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7.8%),较单独检测RF具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P=0.026)。而未肯定关节炎/关节痛组A-CC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PPV明显高于RF,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34、0.007,0.003)。结论:与RF比较,A-CCP抗体对早期R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利于RA早期诊断,可作为RA早期诊断新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及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三种抗体之间的相关性和与RA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为45例RA患者,46例非RA的风湿性疾病患者及20例健康人,分别以人颊黏膜和大鼠食管冰冻切片为底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PF、AKA及RF。结果APF、AKA和RF在RA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57.78%(26/45)和97.01%(65/67),68.89%(31/45)和94.03%(63/67)及86.67%(39/45)和89.55%(60/67);三种抗体任两种以上抗体阳性时,在RA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8.51%(66/67)和75.56%(31/45);三种抗体之间比较无相关性;据阳性抗体数分组,组间在x线分期,关节外表现、CRP水平的差异上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对RA诊断特异性及诊断率;两种以上抗体阳性RA患者,骨破坏更严重。三种抗体均阳性较抗体均阴性RA者,关节外表现更多,炎症反应更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关节损害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39例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阳性RA患者的血清分别用ELISA法检测抗CCP抗体,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RF和IgG,用魏氏法检测血沉(ESR)。将RA患者的抗CCP抗体和RF水平分级,采用Kendall’tau-c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其与关节损害不同分期的相关性。结果Ⅲ期RA患者抗CCP抗体水平明显高于Ⅱ期和Ⅰ期(P〈0.05,P〈0.01);Ⅲ期RA患者组RF水平明显高于Ⅰ期(P〈0.05)。3期患者组的血沉、IgG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A患者抗CCP抗体水平和RF与关节损害分期均具明显相关性,但抗CCP抗体的相关系数(r=0.582,P〈0.01)高于RF(r=0.312,P〈0.05)。结论抗CCP抗体是一种衡量RA患者关节损害程度及预后的良好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钟洪波:我患类风湿多年,最近听说激素助减剂可以帮助激素减量,但是搞不清楚这种激素助减剂倒底是些什么药。  相似文献   

14.
金俏  黄茜 《世界感染杂志》2006,6(3):239-240
目的探讨大剂量胸腺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临床症状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7例RA病人随机分成胸腺素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甲氨蝶呤治疗,胸腺素组同时给予胸腺素80—10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内,静脉滴注,1次/d,连续8wk。结果胸腺素组在休息痛、晨僵、关节肿胀指数及CRP指标、医生的客观评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在a-酸性糖蛋白(AAG)及病人自身评估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综合疗效评价胸腺素组也优于对照组。结论大剂量胸腺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作用肯定,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崔惠淑  池松鹤 《吉林医学》2008,29(17):1488-1489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风湿性疾病,病因不明。中医学认为RA是由于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湿、瘀血,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筋骨气血受阻,失于濡养而出现肢体疼痛、肿胀、酸乏、重着、变形。治疗有内服药和外治法,笔者在近几年中应用针灸治疗RA,现将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与细胞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疾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预期生命。因此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进展,使风湿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RA免疫反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gM型、IgG型及IgA型类风湿因子(RF)定量检测方法的意义。方法应用生物素—亲和素结合ELISA法(ABC—ELISA)测定类风湿关节炎57例,其他疾病66例,并以10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各型RF的阳性率及滴度均明显高于其他病患者(P<0.005),其中IgARF与IgMRF相关性较大(P<0.01)。结论定量方法检测各型类风湿因子,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93例肝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进行了类风湿因子(RF)测定及相关检验。结果:急性肝炎、HBsAg阳性携带者,RF测定均为阴性,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均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两者RF测定均为阳性,白蛋白相对降低,γ球蛋白升高,免疫球蛋白升高。11例肝癌患者,有6例RF阳性,这6例均有肝炎史。结果提示RF测定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尤其对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 关于本病的具体分型尚未完全统一,各个学者多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分证治疗。商氏等提出本病常见证候有6型:①风寒湿痹型,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②风湿热痹型,治宜清热祛风、利湿通络,方用白虎汤合宣痹汤加减;③寒热错杂型,治宜祛寒清热、散风除湿、通经活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④痰瘀凝滞型,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⑤肝肾亏虚型,治宜补益肝肾、强壮锦罟.仿以祛风散寨、除湿诵络.  相似文献   

20.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NSAIDs的主要作用在于减轻患者的关节肿痛及全身症状。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有无伴随疾病及肝、肾功能等,选择最合适的一种NSAIDs,如双氯芬酸、尼美舒利、塞来昔布等。当患者的病情改善时应将药物减量,争取以较小的剂量予以治疗。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须慎用塞来昔布,有胃溃疡的患者避免使用双氯芬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