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医专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手机依赖综合征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资料及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医专107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专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征检出率为13.14%;手机依赖者比非手机依赖者更多地选择社交软件,非手机依赖者使用打电话、看电子书的频率比手机依赖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天手机使用时间越长,每周睡前使用手机次数越多,睡眠质量越差(P<0.05);手机依赖者睡眠质量显著低于比非手机依赖者(P<0.0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每天手机使用时间、手机依赖量表总分均是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每天手机使用时间越长,每周睡前使用手机次数越多,手机依赖越严重,睡眠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移动电话(手机)微波辐射状况,为减少手机微波辐射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与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整群抽样原则,选择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在校大学生进行移动电话微波辐射相关知识问卷调查,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手机进行微波辐射强度检测。结果 GSM手机在人体头部、胸部微波辐射强度均高于CDMA手机;在同一工作状态下,GSM手机辐射强度均高于CDMA手机;对人体头部微波辐射强度高于胸部;医学类大学生对手机微波辐射采取防护措施的问卷调查,仅在"信号差的地方避免通话""手机充电时远离头部"高于非医学类大学生。结论 GSM手机辐射强度高于CDMA手机,且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辐射强度与其距离有关;有关部门应加强手机辐射危害知识宣传及防护措施应用;手机开发商应尽可能选用防手机辐射的材料,或研制低辐射制式的手机,从源头上减少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探讨大学生的人格特质、手机使用行为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并建立结构模型,为进一步采取干预和调节措施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哈尔滨市6所高校大学生共956名,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自编手机使用行为量表和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检出率为10.1%,大一、大四学生的手机成瘾率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外向性和神经质对手机成瘾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外向性可通过手机使用行为中的每周使用短信条数、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间接影响手机成瘾,神经质可通过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间接影响手机成瘾,手机使用行为中的每周短信条数、每周通话时间、每周手机上网时间对手机成瘾有直接影响;模型拟合较好(x2/df=3.435,RMSEA=0.071,GFI=0.901,A GFI=0.884,CFI=0.912).结论 大学生人格特质、手机使用行为与手机成瘾存在相关性;应根据大学生不同人格特点,对手机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和调节.  相似文献   

4.
现今,手机早已成为不同人群生活中的必需品,对于手机的使用也远远超过了"传递信息"这么简单。"早上,手机闹铃叫我起床;上班路上,用手机听歌、看电子书;出去玩,用手机拍照、发微博……"这是很多城市白领手机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手机在世界各地、各个年龄层次得到了普及,在功能上也不断进化。而近些年来,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亿万级用户量的手机应用软件不断涌现,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和强度较功能机时代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地的调查中,与手机相关的成瘾问题显现出了很高的流行率。本文通过整合目前相关学者对于手机成瘾的不同描述,采纳了合适的手机成瘾定义,从而归纳了世界各地手机成瘾的流行率和危险因素,总结了目前发现的手机成瘾的危害,并汇总了手机成瘾的预防干预措施,以期对手机成瘾进行全面的描述,为分析手机成瘾的机制、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和寻找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整合性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某市市级医院医务人员手机使用及其表面带菌状况,探讨手机使用行为和带菌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4—6月对某市24所市级医院中111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及手机表面采样。结果共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11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00%。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2.00±9.03)岁,以女性和护士为主。调查对象中95.50%使用触屏手机,24.32%的医务人员诊疗时有使用手机的现象,65.77%的医务人员每天手机使用时间2 h,93.69%对手机进行过清洁消毒。98.20%医务人员认为手机表面存在病原微生物。共采集111份手机表面样本,合格率80.18%,污染率95.50%,平均菌落数为2.90 CFU/cm~2,最大细菌含量为111.60 CFU/cm~2。44份手机样本表面共检出18种55株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年龄、性别、职业是手机使用行为和对手机认知态度的影响因素。性别、职业、手机使用持续时间的手机表面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性别、职业、手机使用持续时间、是否使用手机壳/套的手机表面细菌染菌量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手机表面存在的潜在致病菌可能会通过医务人员诊疗过程中使用手机的行为引发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调查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及手机依赖与性格之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在90%以上,并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增加。大学生对手机的选择受手机质量和价格的影响。手机依赖与内、外向性格无关,与孤独感呈低相关。是否在班内担任职务和是否恋爱在有无手机依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性与自身性格和社交情况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手机依赖大学生的抑制控制特点以及抑制控制资源消耗后渴求感的变化,为开展相应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在沈阳师范大学采用海报招募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使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手机依赖和非依赖大学生各40名,各分为两组,进行有无手机震动干扰的数字Stroop任务,并在任务前后测量手机渴求感.结果 无论有无手机震动干扰,手机依赖组的Stroop冲突效应量高于非依赖组(F=19.34,P<0.01).在手机震动铃声干扰下完成抑制控制任务后,手机依赖大学生对手机渴求感提升(t=-6.02,P<0.01).手机依赖大学生所在的实验组1、实验组2渴求感后测成绩与Stroop冲突效应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0.51,P值均<0.05).结论 手机依赖大学生一般抑制控制和手机相关抑制控制均较差,抑制控制任务完成会导致手机渴求感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9.
《生活与健康》2009,(10):26-27
近年来手机的风潮吹遍了大江南北,几乎是人手一机。未成年人是一个庞大群体,中小学生中拥有手机的人数不少,并有与日俱增的趋势。有人测算,到2008年底全国手机用户巳达6亿,其中少年儿童拥有手机者可达5000万,约占手机用户的12%。可见我们不愧是一个手机大国。不仅如此,随着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被市场上眼花缭乱的手机造型、手机功能所吸引,不断地追求时尚,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刻不离,甚至着迷。同时,有关专家却发出少年儿童慎用手机的警告。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工作人员手机的污染情况,探讨手机定期消毒频率对手机卫生的影响,为降低手机污染途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医院NICU医务人员手机使用现况;采用无菌海绵棒对不同消毒频率的三组工作人员手机采样进行病原菌培养;通过χ2检验分析工作人员手机使用习惯对手机卫生的影响、不同消毒频率对手机卫生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计调查46名工作人员,调查对象全部使用触屏手机,97.83%的工作人员工作时有使用手机的现象,17.39%的人经常使用;13.04%的人在使用完手机后从不进行手卫生,仅有1人(2.17%)每次会进行手卫生;有69.57%的人手机定期清洁的频率为<1次/天;大部分工作人员手机清洁的方式采用一次性消毒湿巾;有15.22%的工作人员会对手机使用一次性保护套;对其中32名工作人员手机进行采样,抽样合格率为34.38%,未分离到致病菌。使用一次性保护套能较好的保持手机相对清洁;不同消毒频率手机卫生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定期对手机进行清洁消毒能够有效地降低手机表面细菌的定植,使用一次性保护套能较好的保持手机相对清洁。  相似文献   

11.
宗一楠  徐英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22-1724
目前,手机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已高达99%以上[1].由于大学生群体具有易于接受新事物而心理发育不成熟等特点,使他们在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也成为了手机依赖的高危人群.手机依赖也称"手机依赖综合征""手机成瘾""手机焦虑症"等.韩登亮等[2]将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不适应的一种病症[2].徐华等[3]从操作层面界定手机依赖为由于重复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对手机短信的依赖,缺乏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影响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4].本研究于2013年11月以广州某高校不同专业的各个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为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南宁市医学大学生手机的使用以及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对619名医学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医学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因素。结果 619例医学大学生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平均得分为(41.12±11.96)分,手机成瘾率为14.1%;生源地、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有无男女朋友、是否为智能机、手机话费、手机的价格、孤独感等是影响手机成瘾的因素(P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沟通交流的需求和获取信息能力可以直接影响手机成瘾,并且可以通过手机使用行为间接影响手机成瘾。结论医学大学生使用手机应该扬长避短,利用手机的优势,帮助医学大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  相似文献   

13.
调查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手机使用依赖状况及其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手机依赖的预防干预及睡眠质量改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市中职卫生学校的542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一般情况、手机使用状况、青少年使用手机依赖自评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结果 手机依赖程度较高者138名(25.5%).不同年龄、家庭经济状况、每天使用时间、月手机消费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819,6.391,32.872,14.817,P值均<0.01).手机依赖总分与睡眠质量PSQI总分呈正相关(r=0.409,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手机依赖为睡眠质量的预测因素(β=0.113,P<0.01).结论 中职护生手机依赖程度较高,手机依赖影响睡眠质量;有效减少手机使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及对心理因素(焦虑与抑郁)的影响,为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个医学院共1 439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手机使用情况、辐射、依赖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和生活事件量表。结果研究对象手机拥有率为99.1%,手机依赖检出率为15.8%,男生手机依赖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59,P=0.01)。单因素分析发现,手机依赖与恋爱状态,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未担任职务和生源地等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提示,女性可能是手机依赖的保护因素,而每月发短信量、手机话费、焦虑和抑郁症状可能是手机依赖的危险因素。手机依赖组和手机非依赖组抑郁标准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28,P=0.000);焦虑标准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53,P=0.000)。结论手机依赖与医学生的抑郁、焦虑心理因素有关,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疏导,指导其合理利用手机,有助于减少医学生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5.
两种不同消毒方法对牙科手机消毒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超声波清洗高压真空消毒法和碘伏紫外线照射法对牙科高速涡轮手机的消毒效果。 方法  66个工作后的牙科手机随机分两个消毒组 ,分别于消毒前和消毒后对手机前端表面和管道喷出液采样作细菌培养并进行比较。 结果 超声高压组对工作后手机消毒后 ,手机表面和手机内水气道采样作细菌培养 ,只检出极少量或未检出细菌 ,细菌杀灭率分别为 99.68%和 99.71% ;碘伏紫外线组消毒工作后手机 ,手机表面和手机内水气道细菌杀灭率分别为 99.67%和 4.3 3 % ;两种消毒方法对手机表面消毒效果之间无明显差异 (t=1.92 5 ,P>0 .0 5 ) ,而对手机内水气道消毒效果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t=13 .5 89,P<0 .0 0 1)。 结论 超声波清洗高压真空消毒法对牙科高速涡轮手机的消毒效果优于碘伏紫外线照射法  相似文献   

16.
牙科手机集中灭菌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保牙科手机集中灭菌的管理工作有序规范地进行。方法成立手机消毒供应中心,配置手机清洗灭菌设备,规范牙科手机椅旁预清洁、回收、预处理、清洗、干燥、注油养护、塑封、灭菌、下收环节的管理。结果手机集中灭菌管理保障了手机灭菌的规范处置,真正做到了牙科手机一人一用一灭菌,有效地避免了外源性感染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结论牙科手机集中灭菌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和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更有效预防干预儿童青少年手机使用和成瘾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 213名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孩子自我报告和父母报告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每日手机使用时间中位数均为120.00 min。孩子年龄越大、具有更强的享乐和社交动机的儿童,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β值分别为0.12,0.11,0.09,P值均 < 0.01);父母更多地与孩子沟通手机使用并知晓孩子手机使用情况,以及孩子具有更强的工具性和自我表现手机使用动机可以降低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时长(β值分别为-0.06,-0.03,-0.04,-0.16,P值均 < 0.05)。年龄更大的孩子手机成瘾水平更低(β=-0.04,P < 0.05);父母经常与孩子沟通并知晓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能够有效降低孩子的手机成瘾程度(β值分别为-0.09,-0.14,P值均 < 0.01);有更强的工具性手机使用动机的孩子手机成瘾程度更低(β=-0.22,P < 0.01);与手机相关的父母监控、自我表现和享乐手机使用动机与儿童青少年手机成瘾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7,0.03,0.29,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手机使用时间和手机成瘾受到手机使用动机、父母教养方式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未来的学校教育应帮助孩子养成科学的手机使用动机;家庭教育应帮助父母培养沟通、知晓等积极教养行为,以减少不当手机使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王加薪 《健康向导》2010,16(3):41-41
医生手机易携带病菌《临床微生物学》杂志有文章报道,与手机有关而且可能会威胁到健康的并非自己的手机,而是医生的手机。研究者收集到200名卫生保健工作者的手机,并进行了病菌检测,最终发现94.5%的手机检测到了有关病菌。更糟糕的是,其中一些是超级病菌——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者还发现仅有10%的卫生保健工作者会对自己的手机进行常规清洁。  相似文献   

19.
李勇 《保健医苑》2010,(6):30-31
<正>医生的脏手机可能会传播疾病最近有研究表明,可能会威胁到健康的并非自己的手机,而是医生的手机。研究者收集到200名卫生保健工作者的手机,进行对人们健康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最终发现94.5%的手机中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由对卫生手机细菌回吸量的研究来分析使用卫生手机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卫生手机和常规手机各10支,在不同细菌浓度下,对各取样点的回吸细菌量进行比较。结果卫生手机在不同细菌浓度中各取样点检测的细菌量小于常规手机,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卫生手机可以大幅度降低细菌回吸量,有效的防止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