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忠英 《家庭护士》2009,7(15):1329-1330
[目的]探讨针对性综合干预对住院精神病病人间冲突事件及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病室管理、病人、护理人员三方面综合干预方法,对43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与往年同期412例住院病人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发生冲突事件5例(1.16%),对照组12例(2.91%),并且冲突导致的损伤情况存在差异.[结论]对住院精神病病人进行综合性干预,可以减少冲突事件的发生,降低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
吴泽敏 《家庭护士》2009,7(1):26-27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病人合并乙型肝炎感染情况,探讨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精神病病人临床资料.[结果]15.0%病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5.0%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31.5%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其中5.5%病人为大三阳,8.0%病人为小三阳,29.5%病人转氨酶异常.[结论]应提高医护人员对住院精神病病人乙型肝炎感染情况的认识,并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3.
危机干预在妇科肿瘤初诊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邬真  李小萍 《护理研究》2005,19(12):2687-2688
妇科肿瘤病人手术前后存在情绪障碍,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变化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病人的心身状态,对保证手术的成功和促进疾病康复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引入危机干预理念,将其和心理护理程序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首发精神病病人家庭关系调查及干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汝兰 《护理学报》2005,12(11):15-17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病病人家庭关系对其病情的影响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首次发病的精神病病人7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9例。分别对两组病人的家庭关系进行调查,找出影响因素,然后对干预组家庭实施干预措施,对照组进行一般卫生宣教,于患者出院后半年,对两组病人病情及家庭关系再次进行调查。结果 干预组病人临床痊愈率、遵医服药率等均优先于对照组,且家庭关系更为融洽,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首发精神病病人家庭关系进行干预,可明显改善其家庭关系,改善照料者对患者的照护水平,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对精神病病人探视后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住院精神病病人探视后病情变化的观察,认为不适宜的探视可加重病情或致疾病复发,甚至发生意外事件。做好对探视者的宣教、严密观察探视后病人的病情变化,采取适当的护理和管理措施,是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利于病人疾病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预测患者危机状态发生。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计算机诊断系统,对307例住院精神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测试。结果:自杀自伤、暴力行为的风险倾向高的患者年龄分布在20~40岁之间,疾病类型以情感性精神障碍最为明显。结论:对住院精神患者进行MMPI测查,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制订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自杀自伤、暴力行为等危机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预测患者危机状态发生.方法: 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计算机诊断系统,对307例住院精神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测试.结果:自杀自伤、暴力行为的风险倾向高的患者年龄分布在20~40岁之间,疾病类型以情感性精神障碍最为明显.结论:对住院精神患者进行MMPI测查,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制订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自杀自伤、暴力行为等危机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提高综合医院对精神障碍自杀者的识别率,强化对心理卫生的重视,对精神障碍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强调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工作的开展对自杀干预的重要意义。目的:分析自杀患者的自杀原因及其方式,寻找对自杀进行危机干预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一所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对象:2002-07/2004-08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和第二临床医学院门诊自杀急诊入院的患者共100例。男36例,女64例;年龄13~82岁,平均年龄(36±16)岁。方法:通过详细记录应用统计学原理进行组间单纯百分比比率对照观察。精神障碍者评定…  相似文献   

9.
背景:提高综合医院对精神障碍自杀者的识别率,强化对心理卫生的重视,对精神障碍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强调会诊联络精神病学工作的开展对自杀干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长期住院精神病病人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对48例发生骨折的长期住院精神病病人根据X光片结果 确定骨折部位,查阅交班本、病历记录及询问方式调查病人骨折发生时的状态和诱发因素、有无纠纷.结果 男性骨折占64.58%,女性骨折占35.42%;骨折发生频率依次为股骨颈、椎体、前臂远端.跌倒是导致长期住院精神病病人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有5例病人因骨折发生纠纷,占10.41%.结论 长期住院精神病病人活动量少、骨质疏松、因精神症状易冲动、自理能力降低及抗精神病药物的副反应等,受较轻的外力撞击、地面湿滑等易跌倒而发生骨折,针对其骨折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降低长期住院精神病病人骨折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精神病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1例住院精神病患被探视后发生意外事件的原因分析,认为不适宜的探视可加重病情或致疾病反复,甚至发生意外事件。做好对探视的宣教,及时对患采取适时的护理,是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促进疾病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lon,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比较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MMSE总分高于对照组(t=3.157,P=0.040);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6.152,P<0.001)。结论 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高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2例SARS病区病人心理危机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例SARS病区的病人因对SARS的恐惧、对隔离病区的不适应以及将失去亲人的打击,引起了情绪危机,产生了自杀的意愿和计划。笔者采用倾听、接纳、充分利用病人的个人资源、提供适当的建议和指导等技术与病人沟通,从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家庭支持、利弊分析、认识自我价值等方面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达到了改变病人认知、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围术期疼痛干预对降低骨科老年病人术后精神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116例60岁以上老年病人为观察组,疼痛使用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法测量,从入院开始到术后3d内给予疼痛干预,根据痛觉评分调节镇痛用药,确保病人疼痛评分在4分以下,观察病人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为7.76%,与本院2009年之前观察所得发生率为11.29%比较有明显降低;术后低氧血症:观察组为7例,发生率6.03%,对照组为9例,发生率1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2例,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合理镇痛能有效降低骨科老年病人术后低氧血症及护理并发症,间接降低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加快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群组干预模式对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群组干预模式,对53例住院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群组干预训练。应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生活技能评定量表(SST)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经过4周的训练,患者的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从干预后1周起,SSPI评分逐渐下降,SST评分逐渐升高,4周后SSPI评分(8.02±3.03)分、SST 评分(69.45±15.13)分,随访半年后 SSPI 评分(8.92±2.53)分、SST 评分(67.48±14.18)分,与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群组干预模式能有效地改善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技能,促进康复,符合精神康复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进行比较。方法将135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68)和对照组(n=67)。研究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2组于治疗前,治疗第2、4、8个周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6)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研究组治疗第2个周末的SCL-90焦虑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8个周末,研究组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个周末,2组TAS-26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TAS-26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疗效肯定,能显著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罗华 《中国临床护理》2018,10(4):290-293
目的 探讨危害行为风险评估和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115例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按住院号的单双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58例实施危害行为风险评估和基于危害行为风险评估的护理干预,对照组57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比较2组WHO残疾评定量表Ⅱ(WHO-DAS Ⅱ)评分和观察危害行为发生情况。 结果 干预前,2组WHO-DASⅡ总分、各领域因子得分及危害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研究组的WHO-DASⅡ总分及理解与交流、自我照料、生活活动、社会参与的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吵架斗殴、吐痰、毁物、色情行为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 基于危害行为的风险评估和护理干预对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理解与交流、自我照料、生活活动、社会参与等领域的功能有改善作用,有利于防止患者发生危害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睡眠干预对提高睡眠—觉醒节律紊乱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9例睡眠—觉醒节律紊乱老年患者实施睡眠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阿森斯(athens,AIS)失眠量表、爱泼沃斯思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对患者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程度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3个月,患者睡眠—觉醒紊乱程度较干预前改善,干预前后比较,Z=13.56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睡眠—觉醒节律紊乱老年患者实施日间及夜间睡眠干预,可使其逐步建立正常睡眠—觉醒节律,从而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心理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抑郁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AS)患者抑郁情绪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168例ACAS患者,其中102例并发抑郁的ACAS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干预组则在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干预,抑郁情绪严重者服用适量抗抑郁药物治疗,疗程1个月;治疗前后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RSD)进行评估,并应用超声心动图对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评价。结果本组ACAS患者抑郁发生率为60.7%。1个月后,心理干预组SDS及HRS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1.79±5.58)vs(36.95±6.96);(9.89±4.42)vs(18.04±6.54),P<0.05~0.01],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55.6±6.1)%vs(47.2±4.3)%,P<0.05]。结论在心血管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心理干预能有效消除ACAS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65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65例癫痫伴发精神障碍首次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在患癫痫后平均11.3a出现精神症状,首次出现精神症状平均年龄36.35±7.96a,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症组的26.77±5.85a;精神症状以原始性幻觉,被害妄想,强制性思维,病理性赘述,易激惹为主;治疗以中等剂量抗精神病药合并抗癫痫药物为主,精神症状的控制优于精神分裂症。结论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的激惹症状和攻击行为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的变化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均带有粘滞性和刻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