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王桂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221-1222
目的:(1)了解2~7岁儿童乙肝病毒(HBV)感染率及感染模式。(2)通过实验检测了解2~7岁儿童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方法:用Tecan 150/8全自动酶免分析仪,采用ELISA实验方法,检测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结果:通过检测结果分析,乙肝病毒感染率0.53%,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31.02%。结论:2~7岁儿童乙肝感染率降低,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抗-HBS阳性率低,无抗-HBS阳性的儿童比例较大,应加强乙肝疫苗的接种。  相似文献   

2.
万春阁 《医学动物防制》2012,(10):1127-1129
目的了解安康市汉阴县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评价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及GAVI项目实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县抽取1~59岁人群306人,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血清HBsAg、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安康市汉阴县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4.9%,抗-HBs阳性率为57.2%,抗-HBc阳性率为32.7%,HBV感染率为50.7%。免疫组HBV感染率显著低于未免疫组和免疫史不详组,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免疫组和免疫史不详组。HBV感染率15~59岁组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5~14岁组高于1~4岁组。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降低乙肝感染率,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控乙肝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台山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后儿童血清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HBVM)的变化。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全市共抽2个村的138名儿童为研究样本。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2002年1~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81.88%,全程接种68.84%。其中1~9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1.52%,10~14岁为69.56%。1~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抗-HBc阳性率、HBV感染率分别从1992年的21.09%、53.91%、57.81%降至2002年的4.35%、22.46%、34.78%,其中1~9岁儿童的HBsAg携带率、抗-HBc阳性、HBV感染率分别从1992年的18.95%、42.48%、45.10%降至2002年的2.17%、15.22%、29.35%。乙肝疫苗接种后,1~3岁儿童抗-HBs阳性率为28.57%~55.56%。由于实施了加强免疫,4~14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维持在69.81%。结论台山市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后,全市1~14岁儿童HBV感染率已大幅度下降,抗-HBs阳性率大幅度升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时代泉州地区14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与抗体水平.方法 2006年11月以来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全市共抽取11个县区,22个村、街道办事处,1107名儿童作为研究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分析并比较各组HBV携带率与感染率.结果 HBV携带率与感染率随着年龄下降有显著下降,其中以实行计划免疫以来1~4岁儿童下降更为显著;HBV携带率男性(3.75%)高于女性(3.38%),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但农村(4.23%)高于城市(1.8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效果显著,人群HBsAg阳性率、HBV流行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4岁儿童下降最为明显,因此,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是控制及消除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市10年来城区和农村学龄前儿童HBsAg感染情况和乙肝疫苗接种产生保护性抗-HBS情况。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全市学龄前儿童HBsAg和抗-HBS,结果 城区和农村学龄前儿童HBsAg阳性率逐年下降,抗-HBS阳性率在逐年上升,HBsAg阳性率下降以城区显,抗-HBS阳性率上升也以城区显。农村较慢,结论 HBsAg阳性率下降与接种乙肝疫苗产生抗-HBS有关,今后应加大对农村学龄前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6.
王林清 《医学动物防制》2006,22(10):745-747
目的:评价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为防治乙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应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儿童青少年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平均为97.9%,HBsAg阳性率为2.62%,HBV感染率为5.82%,抗-HBs阳性率为58.5%,接种乙肝疫苗后有9.54%的儿童无抗体应答。结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显著;在保持高接种率的同时,加强对孕妇及所生子女HBsAg检测管理,开展对无抗体应答者的再免疫,是控制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及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为制定或调整乙肝疫苗接种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无锡市某社区534名1-14岁常住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问卷调查,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三项指标。结果该社区1-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7.75%和91.57%,6岁以下两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岁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均低于1-6岁儿童(P〈0.01);HBV感染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1-6岁儿童HBV感染率低于7-14岁儿童(P〈0.05)。结论近年来无锡市儿童乙型肝炎防治效果显著,加强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提高疫苗接种率对于防治HBV感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2005-2008年柳州市9150名1-7岁儿童进行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效果监测,了解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的阳性率和人群乙肝病毒(HBV)的感染率,为防制乙肝制定科学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所有调查对象均采集静脉5ml,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统一检测表面抗原(HBsAg),抗-HBs,核心抗体(抗-HBc),对HBsAg阳性者再做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检测.结果 HBsAg阳性率为0.08%,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7.89%,抗-HBs阳转率为83.88%,4年间抗-HBs阳转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抗-HBs阳转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对全人群的免疫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提高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达到有效保护低年龄组儿童,降低乙肝发病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乙肝疫苗和乙肝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简称乙肝特免)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比较不同方法阻断效果,探索较好的乙肝母婴阻断方式.方法:本研究采取流行病学实验方法.在孕妇中筛选乙肝病毒感染者,将乙肝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随机分组,一组(A 组)在婴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特免,另一组(B 组)婴儿出生后只使用乙肝疫苗,不使用乙肝特免.两组婴儿出生后都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两组婴儿在1岁和2岁时分别检测乙肝相关标志物,判定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在3岁时采集2岁HBsAg 阳性者的血清进一步做乙肝标志物和HBVDNA 监测.结果:128 名婴儿完成了实验,1 岁时检测HBsAg 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24.2% 和97.66%,2 岁阳性率分别为5.3% 和97.66%,3 岁时确定了4例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A 组(接种疫苗加乙肝特免组)1 例,感染率为1.75%(1/57),B 组(单纯接种疫苗者感染)3 例,感染率为4.23%(3/71).A组感染率低于B组.保护率为58.48%,绝对危险度降低25%.结论:乙肝特免和乙肝疫苗联合使用能提高乙肝母婴传播的阻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感染乙肝病毒原因方法:使用ELISA检测HBeAg试剂。通过酶连免疫试验对接种乙肝疫苗后的2832名婴儿进行HBV--M测定,结果:接种乙肝疫苗的2832例婴幼儿中有12例HBV--M阳性(即感染乙肝病毒),感染率为0.42%.结论 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感染乙肝病毒主要原因是未能加强已感染乙肝孕产妇管理和按程序完成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时代泉州地区14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与抗体水平。方法 2006年11月以来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全市共抽取11个县区,22个村、街道办事处,1107名儿童作为研究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分析并比较各组HBV携带率与感染率。结果 HBV携带率与感染率随着年龄下降有显著下降,其中以实行计划免疫以来1~4岁儿童下降更为显著;HBV携带率男性(3.75%)高于女性(3.38%),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但农村(4.23%)高于城市(1.8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效果显著,人群HBsAg阳性率、HBV流行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4岁儿童下降最为明显,因此,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是控制及消除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我市街道在校儿童乙肝疫苗的接种情况、免疫效果、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乙肝疫苗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辖区3~12岁在校所有常住儿童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测,同时调查乙肝疫苗免疫史.结果:辖区内在校常住儿童1 522名检测对象中,乙肝抗体阳性728例,抗体阳性率为47.83%(728/1 522);乙肝...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沈阳地区不同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情况。方法:对6974例在我院住院的病人分为14岁以下、15岁以上和孕妇3组,用ELISA法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比较各组间HBV的感染情况。结果:14岁以下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15岁以上组(P〈0.05),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阳性率高于15岁以上组,孕妇HBV感染率与普通人群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沈阳地区儿童HBsAg阳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洪山区2~7岁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接种的群体防治效果,有针对性地指导该地区乙肝预防工作。方法:抽取儿童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乙肝5项标志物进行检测。结果:2~3岁组与4~7岁组儿童HBsAg阳性率分别为0.1%、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抗-HBs阳性率在性别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岁组抗-HBs阳性率高于4~7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区在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方面工作成效显著,乙肝感染率低;儿保工作者应加大对家长的宣传力度,至少在儿童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3年后,应对其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并及时补种或加强免疫,同时对于反复接种乙肝疫苗无应答或低应答者可应用转移因子口服液提高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邹城市3~7岁儿童乙肝感染状况及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贻庆  魏瑞芳  刘德艳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595-1595,1584
目的 了解邹城市3~7岁儿童乙肝感染情况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对来邹城市卫生防疫站门诊接种疫苗和预防检测的3~7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乙肝五项指标。对抗-HBs阴性者进行5μg疫苗加强免疫1~3针,免疫后三个月进行抗-HBs检测。结果 邹城市3~7岁儿童出生后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65.42%。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抗HBc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抗一HBs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对479名儿童进行加强免疫,加免后总的抗体阳转率为87.89%,加强1针与多针抗体阳转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邹城市3~7岁儿童乙肝疫苗按程序接种率较高、免疫效果良好,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阻断乙肝传播,对抗-HBs阴性儿童只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5μg即可得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静宁县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现状、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本辖区7个乡镇的15岁以下的1260人作为调查对象,检测HBsAg、抗-HBs、抗-HBc等HBV感染标志物,以问卷和查验预防接种证或卡片的方式对乙肝疫苗接种率进行调查。结果:15岁以下人群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0.95%、78.97%、5.16%,HBV感染率为6.98%。HBsAg、抗-HBc阳性率和HBV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0.95%,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χ2趋势=60.569,P=0.000)。结论:15岁以下人群HBV感染率已处于较低水平,乙肝保护性抗体水平随年龄的减小而升高;乙肝疫苗接种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保护因素,年龄是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区自1992年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以来,4岁幼儿班及小学1~6年级学生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效果及乙肝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于2003年8~10月对我区4岁幼儿班及小学1~6年级的学生进行HBsAg、抗-HBs指标检测。结果 HBsAg阳性率为0.64%,其中HBsAg阳性率最高是小学六年级,阳性率为1.12%,最低是4岁幼儿班,阳性率为0.08%;抗-HBs阳性率为66.25%。结论 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对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注射时间进行研究性探讨。方法:对接种的1 757名儿童的乙肝标志物进行检测,通过对检测结果的比较确定乙肝疫苗注射的最佳时间。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新生儿乙肝疫苗注射时间以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对于普通儿童,按0~1~6程序接种(即出生后24 h内及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注射)。免疫效果会维持4~5年,至3~6周岁时再加强注射一次就可产生较高抗体。通过对1 757名3~14岁儿童注射乙肝疫苗后的乙肝表面抗体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1 757名3~14岁HBs Ag成阴性的测试者中,抗-HBs Ag阳性率为67.59%,不同年龄组儿童的阳性率存在差异,其中3~6岁年龄组儿童的阳性率为78.68%,7~10岁年龄组儿童的阳性率为66.80%,11~14岁年龄组儿童的阳性率为57.28%,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学龄前儿童是HBV的易感者,此时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较高抗体,所以学龄前儿童是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时期。虽然成年人和老人也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病毒感染率也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舒桂梅  李虹  钟逸雯 《微创医学》2004,23(2):186-187
目的了解我区自1992年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以来,4岁幼儿班及小学1~6年级学生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效果及乙肝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于2003年8~10月对我区4岁幼儿班及小学1~6年级的学生进行HBsAg、抗-HBs指标检测.结果 HBsAg阳性率为0.64%,其中HBsAg阳性率最高是小学六年级,阳性率为1.12%,最低是4岁幼儿班,阳性率为0.08%;抗-HBs阳性率为66.25%.结论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对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蓟县201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流行特征和血清学感染免疫现状。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蓟县2010年乙肝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血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个调查点,对244名1~59岁常住人口进行乙肝病毒感染指标血清学检测。结果乙肝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中青年农民和家务及待业者发病率较高,男女性别比为1.94∶1,血清学调查人群HBs Ag、抗-HBs、抗-HBc阳性率和HBV感染率分别为2.46%、37.30%、7.38%和7.38%,抗-HBs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结论蓟县2010年乙肝感染发病以中青年为主,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效果明显。应加强对中青年人群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