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提高苍白球毁损术的定位精度.方法:通过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对70例71次苍白球毁损术进行苍白球内细胞电生理记录,分析电信号,确定手术靶点.结果:经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及分析.最终手术靶点较CT靶点更换率为82.8%,手术效果显著,并发症少.结论:通过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对苍白球毁损术进行术中定位监测,能够克服个体脑内靶点在解剖上和功能上的变异,提高了定位的精确度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技术在帕金森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监测术中靶点,对帕金森病31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苍白球毁损术14例、丘脑毁损术6例、深部脑电刺激术11例。结果最终毁损靶点较MR定位靶点位置更换率为80.6%,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达87.1%,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的应用能显著提高定位精度,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技术在帕金森病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监测术中靶点,对帕金森病31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苍白球毁损术14例、丘脑毁损术6例、深部脑电刺激术11例。结果:最终毁损靶点较MR定位靶点位置更换率为80.6%,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原发有太术后改善率达87.1%,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的应用能显著提高定位精度,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帕金森病手术大多应用MRI和CT扫描、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术中采用微电极记录技术从细胞水平进行电生理定位,使靶点定位准确性、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提高.本文对这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微电极记录技术提高帕金森病手术的靶点定位精度。方法 在苍白球毁损术(14例)、丘脑毁损术(8例)病人中,采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结果 最终毁损靶点较MR更换率为81.8%,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无永久并发症。结论 应用微电极技术能显著提高靶点定位精度,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对240例帕金森病人的苍白球和(或)丘脑腹外侧核进行射频毁损术治疗。结果 手术效果优良,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97.6%。结论 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立体一定向微电极导向射叔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对108例帕金森病人的苍白球和(或)丘脑腹外侧核进行射频毁损术治疗。结果 手术效果优良,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98.1%,无永久并发症。结论 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现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靶点毁损术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 ,对 12 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内侧苍白球腹后部 12例 ,丘脑腹外侧核 16例 ,苍白球腹后部和丘脑腹外侧核 92例毁损术 ,患者术前、术后评估采用Webster积分。结果 :手术效果优良率 98.4 % ,原有症状显著改善率平均达 98.4 % ,无永久并发症。结论 :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手术并发症少 ,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信号强度在帕金森病定向手术中的定位作用。方法:在14例次丘脑毁损术和43例次苍白球毁损术微电极行进过程中连续记录神经元放电,计算信号强度,绘制信号强度距离分布曲线,研究丘脑毁损术和苍白球毁损术中各核团的信号强度的差异。结果:丘脑毁损术中微电极进针路径上各核团的信号强度具有很好特异性。尾状核与丘脑间的白质同尾状核和丘脑之间以及丘脑与丘脑腹中间核之间相差数倍以上,更易辨别,绘制信号强度距离分布曲线结果更加明显。苍白球毁损术中微电极进针路径上各部位的信号强度虽有明显差异,信号强度距离分布曲线呈现波动性。结论:信号强度可以作为丘脑毁损术中一种神经电生理定位方法,但在苍白球毁损术中应用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立体定向手术的定位精确度。方法:32例帕金森患者均采用CT定位。通过微电极描述和记录苍白球腹后内侧部(Gpi)及丘脑腹外侧核(Vim)的电生理信号。从而pi和Vim核的电生理靶点。结果:电生理靶点坐标与原始CT靶点坐标的更换率为64%。总有效率为90%,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记录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降低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术后并发症附:12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后出现的并发症的疗效。方法: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将240例帕金森病人的苍白球和(或)丘脑腹外侧核进行射频毁损术治疗后出现半身不遂、走路不稳、口眼Wai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单纯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显效率与单纯西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对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后出现的并发症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在帕金森氏病患者微电级导向丘脑和苍白球毁损定位和疗效观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0例患者术前CT定位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靶点比较:术后CT测量毁损灶的径直,探讨毁损灶大小与疗效的关系。结果:CT靶点与电生理靶点的符合率是45.8%,相差1~5 mm(平均2.7 mm);毁损径值≤8 mm疗效与>8 mm,各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着毁损范围的增大而增加。结论:CT对帕金森氏病患者丘脑和苍白球毁损术的术前定位有重要意义,疗效与毁损范围有关,以8~12 mm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帕金森病 (PD)在微电极导向下行丘脑腹外侧核 (Vim核 )和苍白球腹后部 (PVP核 )毁损术的CT影像学定位作用及术后 CT表现。方法 术前对 1 80例 PD患者行 CT定位 ,并与术中微电极记录电生理定位靶点对比分析。术后 2 4小时内 CT复查。 1 0例 6~ 8月内 CT复查。结果  1 CT定位靶点吻合率为 34% ,更正率为 66% ,更正范围为 2± 1 .5mm。 2术后靶点毁损灶及周围水肿 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 ,其范围波及内囊区 (1 0 0 % )或 /和视束 (2 5% ) ,平均大小分别为 :单靶点毁损为 486± 1 0 8mm3 ,双靶点毁损为 977± 2 34mm3。1 0例术后 6~ 8个月 CT复查 ,毁损灶大小为 2 9.5± 1 9.8mm3 。 3术后并发症 :毁损灶出血 1 0例 ,针道出血 4例。结论 影像学定位是手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术后 CT表现对了解和评价术后情况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中的靶点定位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总结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中靶点定位方法。方法:进行MRI扫描,前50例采用坐标定位法计算靶点坐标,记录微电极2-4个针道,平均2.6个针道;后191例采用坐标定位和图像定位相结合方法计算靶点坐标,每例记录1-2个针道,平均1.3个针道。结果:MRI图像能清晰显示苍白球各部分、髓板、内囊及视束等结构。微电极记录可确认苍白球内侧部上下界、视束等结构。前50例患靶点X、Y和Z轴坐标调整的百分数均明显高于后191例患,分别为40.0%vs18.8%,38.0%,vs15.2%和82.0%vs62.3%。结论:MRI坐标定位和图像定位相结合,减少了个体差异引起的误差,使MRI定位更加准确。微电极记录技术是MRI定位方法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微电极记录技术对提高手术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意义。我们对1000例帕金森病病人进行了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术中利用微电极进行定位,以微电极确定靶点为最终毁损靶点。结果显示术中靶点更换率为87%,手术效果优良。原有症状术后显著改善率平均达89.4%,无永久并发症。实践证明微电极的应用能显著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脑立体定向术磁共振靶点定位最佳方式。方法 对 68例帕金森病患者行磁共振结合微电极记录定位 ,立体定向脑核团 (Vim或 Gpi)毁损术。随机分为两组 ,靶点分别采用中反转恢复序列 (IR)扫描直视定位和常规自旋回波 (SE)序列扫描解剖间接定位。以术中微电极记录和射频刺激验证确定的毁损靶点为标准 ,观察毁损靶点与影像定位靶点坐标的一致性 ,统计两种 MRI定位方式下预定靶点与毁损靶点坐标符合率 ,结合疗效分析评价两种定位法。结果  32例行 IR扫描直视定位 ,36例行 SE扫描间接定位。术中靶点符合率前者均为 87.5% (Vim和 Gpi) ;后者为 33.33% (Vim)和 37.93% (Gpi)。两种定位法靶点符合率存在显著差异 (P<0 .0 5)。MRI直视定位较解剖间接定位电生理靶点符合率高。结论  IR序列是 MRI帕金森病立体定向靶点定位的优选扫描方式。其个体化直视定位靶点对提高疗效、减少手术损伤、避免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7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介绍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采用CT/MRI双重影像学定位,术中行微电极记录技术靶点监测,对71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行丘脑腹外侧核,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其中12例A型患者行单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1例A型患者行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51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1例行同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1例行同期单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及丘脑腹外侧毁损术,5例行延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2个月应用MotorUPDRS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12例单侧、1例双侧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后12个月,肢体静止性震颤完全或基本消除,其中2例下颌静止性震颤有明显缓解,58例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6例双侧),术后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较大改善。结论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仍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立体定向技术问世以来,已作为神经外科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该技术是利用影像学定位和定向仪引导,将微电极、穿刺针等等显微器械置入脑内特定靶点;通过记录电生理、留取组织标本、产生毁损灶、去除病灶等方法,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疾病。随着影像学、计算机技术、电生理技术、微电极技术、放射肿瘤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立体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24例帕金森病患者,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平均随访时间4.2个月.结果术中靶点调整率82.5%,手术有效率100%;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僵直91.0,运动迟缓86.7,震颤83.3,步态73.4,平衡68.5,"关"状态76.0.左旋多巴引起的并发症基本消除,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具有比传统的丘脑毁损术更加全面的治疗效果,尤其对运动迟缓和左旋多巴诱导的并发症更具治疗优势,副作用较少.微电极导向确保靶点的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脑内靶点定位与术中电生理刺激射频结合确定丘脑腹外侧核(VL)、苍白球腹后外侧部(VPLP)在治疗帕金森病(PD)中的作用。方法:对58例PD患者共进行76次手术,先进行立体定向CT扫描,将扫描资料在专用的软件中确定靶点后,再于术中应用电生理刺激的方法验证和纠偏,根据调整后的结果进行射频毁损。结果: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率达92.1%,电生理纠偏率为7.9%。显效66例次,有效10例次,无效0例次。结论:立体定向CT扫描计算机定位准确性高,疗效肯定,术中电生理刺激验证和纠偏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