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24 h动态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08~2011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230例,原发性132例,继发性98例。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入院4周、8周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白天收缩压负荷值(dSL)、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L)、白天舒张压负荷值(dDL)、夜间舒张压负荷值(nDL)。结果:8周原发性132例均血压控制达标,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白天舒张压负荷值、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均优于4周前(P<0.05)。继发性90例达标,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均优于4周前(P<0.05)。8例无明显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对老年高血压治疗达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4 h动态血压(ABPM)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新诊断的中青年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组)行ABPM检查,分析其可能的变化及其临床特点,另设106例单纯的中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组)作为对照。结果 A组白天平均收缩压(平均为162±18 mmHg)高于B组(平均为148±12 mmHg)(P<0.05);A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42±26)%和(74±38)%,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10±12)%和(12±14)%,B组白天和夜间SBP分别(28±25)%和(40±34)%,白天和夜间DBP负荷分别为(6±9)%和(9±10)%,A组白天和夜间SBP及DBP负荷明显高于B组(P<0.01);A组SBP及DBP负荷昼夜差值明显低于B组(P<0.01);A组异常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为62%和89%,而B组为36%和57%,A组血压形态非杓形及节律消失者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新诊断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收缩压较高,血压负荷值增高,而ABPM昼夜节律消失和异常血压形态比例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来探讨老老年人的血压变化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105例年龄60~79岁的老年人和99例年龄≥80岁的老老年人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MP),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始数据分析相关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老老年组的高血压患病率(79%)高于老年组(40%),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0, P>0.05).非杓型血压例数(92例)明显多于老年组(68例),但2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6, P>0.05).(2)老老年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24 h平均脉压(24h-PP)、白昼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值(d SBP/BPL)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值(n SBP/BPL)均高于老年组,2组比较,n SBP、24h-PP和n SBP/B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老老年组的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 DBP)、24 h平均脉压指数(24h-PPI)、白昼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值(d DBP/BPL)及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值(n DBP/BPL)均低于老年组,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年龄增大高血压患病率及非杓型血压呈上升趋势,老老年人血压变化特点以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增大、收缩压血压负荷值明显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mg/6.25mg,Lodoz)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收缩压(SBP)〈180mmHg、舒张压(DBP)95~109mm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Lodoz共4周,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价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1)治疗4周后,“杓型”和“非杓型”组的24hSBP/DBP分别降低9.57/7.75mmHg和12.61/9.88mm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0.59/8.20mmHg和10.91/8.00mmHg,“杓型”和“非杓型”组间的24h和日间SBP/DBP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杓型”组夜间SBP/DBP降低6.12/5.65mmHg,“非杓型”组降低17.33/13.61mmHg,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3)“杓型”组的夜间SBP/DBP下降百分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昼夜曲线仍为“杓型”。“非杓型”组的SBP/DBP夜间下降百分比在治疗后显著增加(P〈0.01),SBP/DBP的夜间下降百分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mg/6.25mg/d)对“非杓型”组患者的夜间SBP/DBP降低作用较明显,有益于保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对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1、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早上顿服组)、B组(早晚分服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清晨高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昼问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B组的nSBP、nDBP达标率明显高于A组(P〈0.01)。清晨血压方面,B组患者清晨SBP和DBP显著低于A组(P〈0.05)。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A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16.7%,B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6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早晚分次给药可以较好地纠正清晨高血压和夜间血压的高负荷状态,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变为杓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方法:对45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和27例高血压无脑卒中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白天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脑卒中组较无脑卒中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血压下降负荷值,两者均呈非杓型,但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夜间平均血压升高,昼夜节律消失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动态血压特点与其再入院率的关系。方法 :70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按24h平均动脉压(24h MBP)、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收缩期血压负荷比值、舒张期血压负荷比值、收缩期血压昼夜节律、舒张期血压昼夜节律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比较各两组间再入院率。结果:与未达标组相比,血压均值24h MBP、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达标组再入院率降低,其中24h SBP、24h DBP、DSBP、NSBP再入院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收缩期血压负荷比值、舒张期血压负荷比值达标组较未达标组再入院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收缩期、舒张期血压昼夜节律失常组较未失常组具有更高的再入院率。结论 :血压均值达标组及血压昼夜节律未失常组再入院率较未达标组相比明显降低,对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可帮助了解其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血压血瘀证患者血压变异水平。方法:收集高血压非血瘀证患者30例、高血压血瘀证患者62例的24小时动态血压数据,包括白天收缩负荷(dSBPL)、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BPSD)、白天舒张压负荷(dDBPL)、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BPSD);夜间收缩负荷(nSBPL)、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SBPRR)、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夜间舒张压下降率(nDBPRR);24小时收缩压负荷(24hSBPL)、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小时舒张压负荷(24hDBPL)、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和昼夜节律。结果:1.高血压血瘀证组收缩压负荷(白天、夜间、24小时)较非血瘀证组有显著的差异(P<0.05),舒张压负荷则无此差异(P>0.05); 2.高血压血瘀证组dSBPSD, nSBPSD, nDBPSD、24hSBPSD, 24hDBPSD较非血瘀证组亦存在差异(P<0.05),dDBPSD差异不显著;3.高血压血瘀证患者组昼夜节律呈杓型的较高血压非血瘀证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高血压非血瘀证患者相比高血压血瘀证患者血压变异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8例年龄≥60岁的EH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SBP)、24h脉压(PP)、夜间SBP、夜间PP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组LVMI和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老年EH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容易出现异常,且非杓型血压节律者的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和昼夜节律.方法 对89例中青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n=56)和非H型高血压组(n=33),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血压[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24hSBP/24hDBP),日间平均SBP/DBP(dSBP/dDBP)、夜间平均SBP/DBP(nSBP/nDBP)、清晨6:00-9:00点平均SBP/DBP(mSBP/mDBP)、夜间23:00-24:00点平均SBP/DBP(mnSBP/mnDBP)]及变异性(包括24hSBPV/24hDBPV、dSBPV/dDBPV、nSBPV/nDBPV、mSBPV/mDBPV、mnSBPV/mnDBPV)、日间/夜间平均心率、SBP/DBP杓形比例及血压晨峰(MBPS)的变化.结果 H型高血压组24hSBP、dSBP、nSBP、mSBP均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而24hDBP、dDBP、nDBP、mDBP均低于非H型高血压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型高血压组24hSBPV、24hDBPV、dSBPV、nDBPV、mSBPV与非H型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SBP杓形比例及平均MBPS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1).结论 中青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在一定范围内增高,与昼夜节律性改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年高血压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心电监护的血压,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杓型组,>10%非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杓型组24小时脉压(PP)、24小时收缩压(SBP)、夜间PP、夜间SBP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 05).杓型组LVMI比非杓型组明显减少(P<0 01).结论:青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更容易出现异常,且左室肥厚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 (ABPM )参数进行分析 ,以评价各参数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 2 0 0 3年 2~ 11月确诊为高血压合并脑卒中的 12 1例住院患者作为脑卒中组 ,80例高血压不伴脑卒中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分析ABPM各参数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结果 脑卒中组的收缩压 (SBP)负荷、白天和夜间SBP负荷均值及平均SBP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余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平均SBP负荷、白天和夜间SBP负荷均值及平均SBP增高易引起脑卒中 ,以平均SBP负荷影响最大。结论 平均SBP负荷、白天和夜间SBP负荷均值及平均SBP对脑卒中发生可能具有预测价值 ;有效控制血压 ,特别是SBP ,对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128例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被分为左室肥厚组49例和非左室肥厚组79例,经体检排除高脂血症、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测定其动态血压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比较左室肥厚组24 h收缩压、24 h脉压、日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负荷、左室质量指数明显升高(P<0.05);而24 h舒张压、日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 h舒张压负荷值变化不明显(P>0.05),差异无显著性。左室肥厚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小于10%(非杓型高血压),占75%;非左室肥厚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大于10%而小于20%(杓型高血压),占79.4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参数对左室肥厚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何江  郑建华 《重庆医学》2008,37(23):2736-2738
目的 观察氯沙坦钾/氢氯噻嗪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恢复其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情况,并观察其对血浆醛固酮(ALD)水平的影响.方法 筛选非杓型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氢氯噻嗪和氯沙坦钾/氢氟噻嗪治疗4周.治疗前后做动态血压监测并观察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白天收缩压均值(dSBP)、白天舒张压均值(dDBP)、夜间收缩压均值(nSBP)、夜间舒张压均值(nDBP)均下降,夜间血压下降率(NR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DBP、nSBP、nDBP、NR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组治疗后ALD水平也有显著降低.结论 两组治疗后均使血压的昼夜节律从非杓型转为杓型,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的降压作用优于单用氢氯噻嗪,尤其是对夜间血压的降压作用,且可使血浆醛固酮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内蒙鄂尔多斯北部区血压、血脂等相关指标与脑卒中的关系,为指导高血压的控制和治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接受检查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02例.单纯高血压组62例,脑卒中组6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血压(MBP)和脉压(PP).结果 除年龄、舒张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及脉压比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蒙鄂尔多斯北部区高血压人群中,吸烟、高血脂及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较大,收缩压、收缩压、平均血压及脉压对于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变化及炎症因子特点。方法 根据多导睡眠图结果,选取我院诊断为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两组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及炎症因子的特点。结果 观察组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两组白天平均收缩压比较,P>0.05。观察组的夜间血压下降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非杓型血压比例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水平较原发性高血压升高,非杓型血压比例显著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炎症因子水平升高且更容易发生血管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微出血后的血压波动变化特点.方法 有高血压病史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3例,根据1.5 T磁敏感加权成像磁共振扫描分为有病后新发微出血患者组(48例)和无新发微出血患者组(65例),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两组间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日间收缩压负荷值、日间舒张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及非杓型血压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讨论 高血压在微出血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微出血患者昼夜血压负荷升高更加明显,应加强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对17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夜间平均血压较日间平均血压下降的幅度,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杓型和非杓型两个组。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比较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收缩压下降率(13.29±4.21)%、(4.05±3.64)%,舒张压下降率(14.50±3.56)%、(2.63±3.61)%;24 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87.97±12.96)mg/24 h和(110.10±27.21)mg/24 h;血压夜间下降率与尿蛋白的分泌呈负相关;血肌酐、血尿素氮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群  朱小红 《安徽医学》2009,30(4):382-38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变化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的24h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nSBP、收缩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升高、血压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我院220例老年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据结果分析各年龄段高血压特点。方法:将220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者110例为观察组,110例正常血压者列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有无晨峰现象,再将两组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110例中杓型血压38例(34.5%),非杓型血压56例(50.9%),反杓型血压14例(12.7%),超杓型血压2例(1.8%),晨峰现象33例(30.0%);对照组110例中杓型血压86例(78.2%),非杓型血压18例(16.4%)、反杓型血压2例(1.8%),超杓型血压4例(3.6%),无晨峰现象。观察组患者非杓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与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可全面清晰地记录高血压各时间段的血压值,确定血压类型,反映靶器官损害情况,用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