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湿热证黄腻苔细菌总数与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探讨湿热证舌苔形成机理。方法:43例湿热证黄腻苔患者为实验组,28例健康人正常舌象为对照组,所有研究者清洁口腔后刮取舌苔送检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细菌总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厚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实验组薄苔和对照组(P〈0.05);但实验组薄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厚苔细菌总数高于对照组(P〈0.01);而实验组薄苔与实验组厚苔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深色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实验组浅色苔和对照组,实验组深色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实验组浅色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深色苔细菌总数高于实验组浅色苔和对照组,实验组深色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与实验组浅色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细菌总数相关分析,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变化反映在舌苔的病理变化上,与舌微生态和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有关,但指标间的相关性未得到证实,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湿热证患者舌苔微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湿热证患者黄腻苔菌群密集度和菌群多样性的变化,从微生态的角度分析湿热证舌苔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湿热证52例为观察组(黄腻苔),设34例健康人正常舌象作对照(淡红舌,薄白苔)。两组患者清洁口腔后刮取舌苔涂抹于玻片上,经革兰染色后直接镜检。结果:湿热证黄腻苔细菌总数明显多于正常薄白苔,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各种球菌密集度级别构成比比较发现,革兰阳性小球菌和微球菌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证黄腻苔中G+c和微C的量较多;其他球菌和两组各种杆菌密集度级别构成比比较,以及在球菌和杆菌可见种类的构成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证黄腻苔组发现真菌的例数和真菌种类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3.
湿热证患者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湿热证患者舌象,检测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分析湿热证舌苔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湿热证的患者49例为观察组,记录舌质颜色的变化和黄腻苔苔色深浅、苔质厚薄的变化;30例健康人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为对照组。结果:湿热证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正常薄白苔(P<0.05);黄腻苔苔质厚者低于苔质薄者和正常薄苔(P<0.05),而苔质薄者与正常薄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黄腻苔苔色深者低于苔色浅者和正常薄白苔(P<0.05),而苔色浅者与正常薄白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变化,反映在舌苔的病理变化上并与舌上皮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舌象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脾胃湿热证舌象的临床研究,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揭示证、舌形成的固有规律。方法:选择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为对象,43例同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和10例健康人对照。采用舌象、胃粘膜及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1)脾胃湿热证以红舌黄腻苔为主,但舌红苔黄腻并非本证的唯一舌象。(2)脾胃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胃粘膜AI和舌上皮AI增加,以脾胃气虚组最高。(3)不同舌质的胃粘膜AI和舌上皮AI差异显著;不同舌苔的胃粘膜AI差异不显著,但舌上皮AI差异显著,分别以淡白舌与白厚苔为最高。结论:舌象形成是证候的重要表现,细胞凋亡具有相关性,AI能够作为舌诊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湿热证是常见临床证候,伴见特定胃肠道症状,提示湿热证患者潜在独特的肠道微生态特征,阐释湿热证的物质基础和病理机制对于阐释中医证候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现以常见慢性肝病为例,提出湿热证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要立足于临床,设立好对照,通过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比较探求湿热证的特性和共性;并借助无菌小鼠菌群移植等现代科技手段,探讨肠道微生态与湿热证候的因果关系。以期抛砖引玉,为证候研究探索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不同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候发生时胃黏膜细胞凋亡及调控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揭示CAG各证候的实质。方法复制大鼠脾虚证、肝郁证和湿热证CAG病证结合模型,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水平和胃黏膜细胞凋亡调控蛋白Bcl-2、Fas抗原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各证候模型组中以脾虚CAG组最高。各模型组大鼠胃黏膜Bcl-2、Fas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各证候模型组中以脾虚CAG组最高。结论CAG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Bcl-2、Fas蛋白表达与CAG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以脾虚CAG组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最高和Bcl-2、Fas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大鼠不同证型胃黏膜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ell lym-phoma/Leukemia-2,Bcl-2)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揭示CSG各证候的实质。方法复制大鼠单纯CSG模型、脾虚CSG和湿热CSG模型,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其调控基因Bcl-2mRNA表达水平。结果三个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以脾虚CSG组最高。三个模型组较正常组Bcl-2mRNA表达均降低,以脾虚CSG组最低。结论 CSG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Bcl-2mRNA表达水平与CSG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以脾虚CSG组大鼠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最高和Bcl-2mRNA表达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脾胃湿热证的舌象、舌脱落细胞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揭示证、舌形成的某些固有规律。方法 :以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为对象 ,同病脾胃气虚证和健康人为对照。采用舌象、舌印片脱落细胞成熟指数 (MI)、成熟价值 (MV)、胃黏膜及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 (AI)等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 :①脾胃湿热证舌象以红舌黄腻苔为主 ;②舌印片MI、MV变化以红舌和黄腻苔最明显 ;③胃黏膜AI和舌上皮AI ,分别以淡白舌与白厚苔为最高。结论 :舌象能反映脾胃虚实证候 ,舌印片MI、MV与舌象形成有关 ,细胞凋亡是MI、MV变化的细胞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密切相关,湿热证作为临床常见证型,以肠道微生物的物种丰度及多样性改变作为切入点,探求不同疾病湿热证与肠道微生物紊乱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医临床诊治的客观化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现对近年来关于不同疾病湿热证与肠道微生物的相关研究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0.
刘悦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3):115-118
目的 探究茵陈蒿汤加减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湿热证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将96例NAFLD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应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肝功能与血脂代谢、肠道微生态、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  相似文献   

11.
梁文娜  李灿东  高碧珍  李红  廖凌虹  沈建英 《中医杂志》2011,52(10):844-847,86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肝郁分级与舌苔脱落细胞调控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15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证素辨证进行中医肝郁病理分级,巴氏染色观察舌苔脱落细胞的成熟指数(MI)、成熟价值(MV),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检测舌苔脱落细胞调控基因Fas、Bax、Bcl-2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肝郁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肝郁分级分布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肝郁分级与舌苔脱落细胞MI的中层细胞数量、凋亡指数、Fas阳性率、Bax阳性率呈正相关(P<0.01),与舌苔脱落细胞MI的表层细胞数量、舌苔脱落细胞MV、Bcl-2阳性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肝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之一,肝郁分级与舌苔脱落细胞的成熟度、凋亡指数及凋亡调控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12.
舌苔变化与凋亡相关基因分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常见舌苔变化与舌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相关基因TGF-β3与fas mRNA和蛋白产物,探讨舌苔变化与舌上皮细胞凋亡、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运用TUNEL技术、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结果:与正常薄苔比较,剥苔fas基因过度表达伴随细胞凋亡增多,而厚苔TGF-β3基因低表达伴随细胞凋亡减少.舌苔上皮细胞中促凋基因fas、TGF-β3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细胞凋亡水平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凋亡相关基因fas、TGF-β3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影响舌苔上皮细胞凋亡并导致舌苔厚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加味藿朴夏苓汤对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常见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与bax、bcl-2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舌苔厚度变化与舌上皮细胞凋亡、bax、bcl-2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关系.方法:运用TUNEL(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结果:与正常薄苔比较,剥苔bax基因过度表达伴随细胞凋亡增多,而厚苔bax基因低表达伴随细胞凋亡减少.bax基因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细胞凋亡水平变化趋势一致.在各组舌苔中均未检测到bc1-2基因表达.结论:bax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影响舌苔上皮细胞凋亡并导致舌苔厚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患者舌象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不同舌象、舌上皮细胞凋亡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方法:选择10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舌象、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凋亡基因相关蛋白p53、Bcl-2和Fas等为指标进行观察。结果:(1)不同舌质和舌苔的AI差异显著;分别以淡白舌与薄白苔和白厚苔为最高。(2)不同舌象的p53、Bcl-2和Fas表达阳性率,呈现相应的变化。相关蛋白表达不仅与舌色有关,而且与舌苔颜色和厚度有关。结论:舌象形成与细胞凋亡具有密切关系,p53、Bcl-2和Fas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调控,共同构成了本病舌象形成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舌诊是望诊的重要部分,通过观察患者舌质、舌苔的形状和质地以诊察疾病的方法。舌苔由脾胃之气上熏于舌背而成,根据邪气的寒热虚实不同,舌苔的病理性表现亦有所差异。黄腻苔是湿热证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司外揣内,而预判体内的疾病变化。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是机体免疫失衡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众多。文章以湿热证黄腻苔为立论点,从其成因、现代研究,中医病机及其与炎症细胞因子、菌群变化、疾病活动度等方面探讨二者相关性,以探寻是否有可量化的指标,从而辅助疾病的诊断,并为后续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些许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 2003年 1~ 4月 61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舌象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为本病的防治提供线索.方法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前瞻性阶段调查 2003年 1~ 4月 61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 (病例组 )的舌象并与普通肺炎发热患者 151例 (对照组 )比较;同时调查该时段广州地区气候的变化.结果 广州地区属于湿热气候, 2003年 1~ 4月气温、湿度均比历年偏高 ;病例组的湿热舌象较对照组更明显 ,同时病例组舌象还表现出明显的气虚倾向.结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病可能与当地气候异常、患者发病前存在正气不足等有关 ,其舌象反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火热的病机 ,并提示湿邪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的舌苔变化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及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方法 通过检测266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46例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血清EGF水平,记录舌象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总蛋白、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糖),分析舌苔、血清EGF水平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厚苔比例最高(51.5%),而对照组薄苔比例最高(64.6%).胃癌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总蛋白异常者,其薄苔比例下降,厚苔比例增高(P<0.01).胃癌组血清EGF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胃癌组和对照组总蛋白降低时血清EGF均明显高于正常者(P<0.01);相关分析表明,两组受试者总蛋白与血清EGF水平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 白细胞、淋巴细胞、总蛋白等临床检验的异常与胃癌患者舌苔薄厚及血清EGF水平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与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103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肝郁气滞证组35例,肝郁脾虚证组38例,脾胃虚弱证组30例,正常对照组10例。运用放射免疫同批测定血浆胃动素(MOT)、胆囊收缩素(CCK)和生长抑素(SS)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组患者血浆MO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郁气滞证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个证型组间比较,脾胃虚弱证组MOT水平显著高于肝郁气滞证组(P〈0.01)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3个证型组血浆S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其中肝郁气滞证组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上述胃肠激素存在不同的变化。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与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IL-23/IL-17在脾虚湿热型和非脾虚湿热型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3月南通市中医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用ELLSA法检测30例脾热湿热型、30例非脾虚湿热型患者、20例健康人IL-23及IL-17水平,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脾虚湿热证型评分,分析IL-23及IL-17与脾虚湿热证的相关性。结果:脾虚湿热型和非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组血清IL-23、IL-17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热型和非脾虚湿热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轻、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7、1L-23组间水平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23、IL-17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脾虚湿热证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