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胃肠间质细胞瘤超声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超声影像特征,进一步提高认识和鉴别诊断水平,探讨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超声检查并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GIST的超声表现.结果 胃肿瘤15例,小肠肿瘤10例,结肠肿瘤2例,肠系膜肿瘤侵及胃肠壁和胰腺被膜3例;高度恶性17例,低度恶性5例,潜在恶性8例;肿瘤出血和液化坏死14例,周围脏器侵犯6例,呈囊性变3例,合并溃疡5例,肝转移2例,腹腔淋巴结转移5例,合并肠套叠2例,合并憩室1例.超声表现:肿块形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内部低回声,可伴出血液化坏死、囊性变及溃疡的相应改变,大多数呈外向性生长,肿瘤长径与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肿块内或边缘气体样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多数血流丰富,可伴有腹腔内淋巴结转移征象,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对肿瘤恶性度的判断.结论 超声检查有助于GIST定位及恶性可能的判断,可作为常用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70岁 ,未婚。右侧睾丸肿大 3年半。查体 :右侧阴囊肿大 ,V =10cm× 8cm× 6cm ,表面光滑囊性感 ,透光试验 (- )。手术所见 :右睾丸肿大 ,表面静脉丛状曲张 ,与皮肤及左侧睾丸无粘连 ,右侧精索增粗。病理检查 巨检 :右侧精索增粗 ,直径达 1.2cm ,切开 ,睾丸增大V =8.5cm× 6cm× 5cm ,实性 ,灰白间灰黄色 ,质脆 ,肿瘤包膜不完整。精索增粗与附睾粘连。镜检 :肿瘤境界不清楚 ,肿瘤细胞弥漫呈大小不一团或巢状分布 ,间质少并富于血窦 ,呈肝癌样结构 (图 1)。瘤细胞不规则类圆形 ,大小较一致 ,大部分细胞胞浆宽 ,胞…  相似文献   

3.
腹盆腔恶性间质细胞瘤是一种较少见疾病,通常肿瘤长到一定程度才被发现,该肿瘤对于放射治疗以及化疗均不敏感,当肿瘤包绕重要血管、神经时,处理非常棘手,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我院于1994年4月-2005年3月,共收治10例腹盆腔恶性间质细胞瘤患者,其中8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超声表现.结果6例肿瘤起源于小肠,3例起源于胃,2例源于大肠.超声表现多数为外生性的不规则或类圆形低回声肿块,回声不均匀,其中5例可见肝多发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细胞瘤的超声表现无特异性,但超声检查能明确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助于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4):2667-2668
在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5月诊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中抽取47例作研究对象,将本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3),观察组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是(122.53±51.26)min、(90.36±27.45)ml和(8.48±1.07)d;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43%,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是(139.55±59.82)min、(167.45±72.56)ml和(12.86±2.4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腹手术相比较,腹腔镜治疗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更加确切,具有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间质细胞瘤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胃间质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行胃镜、超声胃镜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明确诊断,均行手术治疗,3例失访,7例生存时间>2a,3例死亡,2例有远处转移者,给予甲磺伊马替尼治疗,生存时间>2a.结论: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主要方法,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1 病例资料患者 女 ,49岁。因间歇性上腹痛半年入院 ,饥饿痛 ,进食后缓解 ,伴酸嗳气、口苦 ,体重无减轻。既往身体健康。入院查体 :一般无阳性体征。胃镜 :胃底近贲门处见一约 3cm× 4cm分叶状肿物 ,中间见大小约 1 .0cm× 1 .2cm空洞。CT :胃底部小弯侧见一软组织样密度增高影 ,其内见少许造影剂 ,其内腔较狭小、内壁欠规则 ,该壁明显增厚 ,胃小弯局部受压 ;腹腔淋巴结未见肿大。胃B超 :胃底见一约5 .3cm× 5 .9cm低回声光团、边界清晰、表面可见有三层胃黏膜回声 ,与胃底黏膜连续 ,肿块表面不平、一侧可见一直径 1 .3cm隧道样回声、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GIST患者MSCT检查资料,其中34例接受手术治疗,8例不可手术或转移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分析手术治疗经MSCT随访复发与转移情况;分子靶向治疗经MSCT随访后采用Choi标准评价疗效,并评估病灶的特征。 结果 接受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随访时间6~24月,复发12例,平均肿瘤直径1.64±0.49 cm;7例边界清楚,5例浸润生长;8例内部密度均匀,4例发现液化坏死区域;8例外形呈类圆形,4例呈现椭圆形;腔内生长7例,腔外生长5例;8例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2例钙化。接受分子靶向治疗的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月,其中2例边界清楚,3例边缘光整,3例边缘模糊;6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4例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2例重度强化;均有肿瘤血管;5例伴周围浸润,3例不伴周围浸润。第1次MSCT随访疾病控制率为75.0%,第2次疾病控制率为75.0%,末次疾病控制率为62.5%;伴MSCT随访的进行,GIST患者的肿瘤最长径与静脉期肿瘤CT值均呈现下降,且CT值与基线比较平均下降幅度高于肿瘤长径下降幅度。42例患者治疗后9例出现转移病灶,包含肝脏转移4例,腹腔转移2例,多处转移1例,盆腔转移2例。 结论 MSCT在胃肠间质瘤治疗效果评价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为GIST患者手术或分子靶向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及治疗指导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在胃肿瘤中,胃间质细胞瘤(GISTS)是仅次于胃腺癌的肿瘤.其增生特点是非定向发展,好发部位是胃底,早期诊断困难,出现明显症状时肿瘤常已发展到相当大的程度.作者自1995至2004年分别经腹和经胸做了5例巨大胃底间质细胞瘤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尤其胃肠间质瘤的诊断特征和EUS指导下内镜介入治疗技术及手术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该院2001年01月~2009年04月内镜、同经内镜超声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779例:其中胃间质瘤14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9例.结果 EUS指导下内镜介入治疗17例;手术治疗41例.结论 EUS克服了常规内镜和X线钡餐检查难以定性和误、漏诊问题,提高了胃肠间质瘤内镜超声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0例恶性GIST患者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免疫组化染色CD34、CD117、血清蛋白和血清单克隆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恶性GIST原发肿瘤部位主要为胃贲门、小肠和大肠:主要症状和体征有腹痛、腹部肿块、贫血和黑便。结论 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植的诊断依据,恶性GIST的最后诊断需靠病理切片;该病预后较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提高疗效需要综合治疗。对于复发或转移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寻找新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法来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is a rare but an important clinical entity seen in our clinical practice. It is the most common mesenchymal tumor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most common malignancy of the small intestine. Although the exact prevalence of GIST is not known, the incidence of GIST has been increasing. GISTs arise from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Most of the GISTs occur due to mutation in c-kit gene or 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 gene. 15% of GISTs do not have these mutations and they are called wild-type GISTs. Almost all GISTs express KIT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Histologically, GISTs look like spindle cell tumors most of the time but they can be epitheloid or mixed type. The median size of GISTs varies from 2.7 cm to 8.9 cm. Clinically, patients with small GISTs remain asymptomatic but as the GIST size increases, patients present with various symptoms depending on the location of the GIST. Most of GISTs are located in the stomach or small bowel. Diagnosis is suspected on imaging and endoscopic studies, and confirmed by tissue acquisition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The aggressiveness of GISTs depends on the size, mitotic index and location. Surgical resection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But various endoscopic modalities of resection are increasingly being tried.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are extremely useful in the management of large GISTs, unresectable GISTs and metastatic GISTs. Treatment options for metastatic GISTs also include 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hepatic artery embolization, chemoembolization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相似文献   

13.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9例,小肠8例,大网膜及肠系膜3例;良性19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9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黏膜下型8例,浆膜下型12例,肌壁间型7例,胃肠道外型3例;黏膜下肿瘤血液供应丰富,向腔外生长,多数密度不均匀,内部可发生囊变或坏死,少数见出血、钙化及气体影;肿瘤实质部分大多中等至明显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双期增强扫描可准确显示胃肠道间质瘤发病部位、形态、大小,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ISTs)的临床特点、良恶性差异及免疫组化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22例GISTs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肿瘤位置:胃8例,小肠11例,肠系膜2例,结肠1例.肿瘤大小:长径<5 cm 13例,≥5 cm 9例.病理诊断:胃间质细胞瘤7例,胃恶性问质细胞瘤1例,小肠间质细胞瘤4例,小肠恶性问质细胞瘤7例,肠系膜恶性间质细胞瘤2例,结肠间质细胞瘤1例.免疫组织化学:CD117 ~ 20例(90.9%)、CD34 ~ 17例(77.3%)、S-100-22例(100%)、Action 7例(31.8%)、Desmin±1例(4.5%).结论 GISTs临床诊断较困难,常需参考各项诊断指标,相应的症状与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供GISTs病变部位、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而肿瘤大小、有无浸润与转移及核分裂相计数可判定其良恶性,免疫组织化学可与其他间叶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超声表现与手术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病理诊断高度恶性13例,低度恶性5例,潜在恶性7例。术前超声表现:(1)部位:肿瘤位于胃部7例,小肠11例,大肠4例,肠系膜3例;(2)大小:9例肿瘤直径5cm,16例肿瘤直径≥5cm,肿瘤大小与病理分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3)形态: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9例,呈分叶状6例。(4)回声:呈不均匀低回声18例,呈低回声中伴有不规则的液性无回声区3例(其中2例伴点片状高回声),呈均匀回声4例;(5)生长方式:肿块以膨胀性生长为主20例,小肠和大肠间质瘤的检出病例明显高于胃部,但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流特征无特异性;(6)单发多发:单发肿瘤18例,多发肿瘤7例。术前超声检出肿瘤25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19例,不符合6例。结论超声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肿瘤直径≥5cm、外生性生长、回声不均匀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超声征象。  相似文献   

16.
李于红  范华平 《临床医学》2006,26(11):15-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8—2005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GIST良性6例,交界性3例,恶性13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117阳性19例,CD34阳性18例,Vimentin阳性19例,SMA阳性3例,S-100蛋白阳性5例,Desmin阳性3例。随访6~84个月,3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于病理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征象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患者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8例患者生物学危险度:极低度2例(7.1 %),低度4例(14.3 %),中度8例(28.6 %),高度14例(50.0 %).肿块的大小、边界、密度、侵犯和/或转移、坏死或出血与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之间差异密切相关(P < 0.05),而肿瘤的形态、强化程度与危险性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GIST的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并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27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均行手术治疗,除一例肝转移灶未处理,均完全切除原发肿瘤。病理:27例中低度恶性11例,恶性16例;CD117阳性25例(92.6%),CD34阳性23例(85%)。结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肠道)为主要临床表现。确诊主要靠标本病理学检查。完整的病灶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晚期病人,可以应用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与其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以提高CT对GIST的良恶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病人的CT检查资料,对比其术后良恶性的病理结果,找出其CT的良恶性征象,指导临床治疗。结果6例良性GIST的CT表现为类圆形肿瘤,边界清楚,5例直径小于5cm,5例强化值大于25HU,瘤灶内无出血、坏死,无周围结构侵犯;12例恶性GIST的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瘤,10例直径大于5cm,9例强化值大于25HU,7例瘤灶内有出血坏死,9例周围侵犯或转移。7例潜在恶性GIST的CT表现介于两者之间。良恶性GIST的大小、平扫密度是否均匀、周围有无侵犯或转移及有无出血或坏死有显著差异(P<0.01)良恶性GIST的强化程度、免疫组化阳性率、细胞类型无显著差异。结论GIST缺乏临床、镜下病理及CT特征,需行免疫组化鉴别,但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侵犯情况,对GIST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