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大部分心脏手术需要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进行,CPB期间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的下降是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和异常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CPB前,利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将部分血小板从患者全血中分离出来制成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在CPB结束鱼精蛋白中和后再回输入病人体内,以减少围术期的出血量和血液制品输注量。PRP是一种可行的血液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在大血管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外科纠治水平的提高,许多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惠儿可以良好成活直至成年,其中包括育龄女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大量研究证实,此类患者妊娠、分娩是完全可行的,但相关并发症以及母体、胎儿或新生儿不良事件甚至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该文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妊娠及其并发症处理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外科纠治水平的提高,许多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可以良好成活直至成年,其中包括育龄女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大量研究证实,此类患者妊娠、分娩是完全可行的,但相关并发症以及母体、胎儿或新生儿不良事件甚至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该文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妊娠及其并发症处理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167例复杂畸形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CHD)病例的外科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对阜外医院2012年1月~ 2015年2月共167例复杂畸形ACHD患者的病种、手术术式及术后早期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完成矫治手术135例,姑息手术30例,二次手术心包开窗术2例,发病最多的前3位病种依次为法洛氏四联症(TOF),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和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TECD。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1.19%。术后并发症36例,发生率21.6%。术后患者呼吸机辅助平均时间(26±13)h。ICU治疗时间(3.2±1.6)d。结论 虽然复杂畸形ACHD手术存在一定难度,但手术术式及围术期处理得当,仍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APP)与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NH)技术对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取择期预计体外循环时间<2h的心脏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APP组在麻醉诱导后采集自体血进行血液分离,分离后的红细胞和贫血小板血浆按需回输,富血小板血浆于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靶向药物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影响,探讨药物干预下的手术指征及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科共完成46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外科矫治手术。术前予以3~24个月的靶向药物治疗,术后继续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结果:①术前经过一段时间的靶向药物治疗,患者经皮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双向分流、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肺循环血量/体循环血量等指标明显改善。②术后24小时动脉血氧分压较术前明显升高,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围手术期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10例,再次气管插管3例,脑梗死1例;死亡1例,原因为肺动脉高压危象致循环衰竭。多因素Logistic regression分析提示肺血管阻力≥8wood,肺循环血量/体循环血量≤1.25是围手术期肺动脉高压危象的独立危险因素。1例失访,44例随访6个月~3年,无远期死亡及缺损残余漏,患者经皮氧饱和度、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较术前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提示仍有2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高于正常值。结论: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过一定时间的靶向药物治疗,当肺血管阻力<8wood,肺循环血量/体循环血量>1.25时,可以接受外科手术矫治。术后继续应用靶向药物治疗,预防并及时处理肺动脉高压危象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表现为一个正在扩大的并需要终身接受3级护理的群体。一些成人先心病的患者最后发展为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发病率和病死率。然而近期对肺动脉高压病理生理学理解的提高和靶向治疗的出现使人们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病因学、临床表现、预后和治疗策略方面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资料表明,活化的血小板释放的血管活性物可引起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促进冠心病的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血小板可通过NO、TGF-β、腺苷、抗氧化及直接缩血管,对缺血-再灌注的心肌起保护作用。认识血小板在冠心病中的双重作用对临床冠心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APP)对深低温停循环(DHCA)主动脉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时间均从建库至2019年7月,收集APP应用于DHCA主动脉手术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RCT,共计4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PP组术中异体红细胞(RBC)(MD=-1.02,95%CI-2.69 ~0.64,P=0.23)、血小板(PLT)(MD=-3.74,95%CI-7.77 ~0.29,P=0.07)输注量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新鲜冰冻血浆(FFP)(MD=-320.53,95%CI-588.74 ~-52.31,P=0.02)、冷沉淀(CP)(MD=-3.50,95%CI-4.33 ~-2.67,P<0.00001)输注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异体RBC(MD=-1.74,95%CI-2.50 ~-0.99,P<0.00001)、FFP(MD=-182.51,95%CI-204.91 ~-160.11,P<0.00001)、CP(MD=-1.92,95%CI-2.57 ~-1.27,P<0.00001)、PLT(MD=-3.06,95%CI-5.81 ~-0.32,P=0.03)输注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术后24h引流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术后急性肺损伤、术后急性肾损伤和术后血液滤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P可以显著减少DHCA主动脉手术患者围术期异体输血量,是一项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但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血小板分离回输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血小板分离回输组(PRP组,n=50)和对照组(n=50)。PRP组在麻醉诱导后行血小板分离,在肝素化之前完成富血小板血浆提取,于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回输,对照组不进行血小板分离。于术前、术后1 h、24 h和48 h测定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栓弹力图的凝血功能参数,记录术后引流量和输血情况。结果:PRP组术后1 h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余时间点两组间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各时间点PT、APTT和FIB无统计学差异;PRP组血栓弹力图中的反应时间(R)在术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最大振幅(MA)在术后各时点均较对照组增大(P均0.05)。PRP组术后1 h引流量[(40.3±14.8)mL对(55.7±15.4)mL,P0.05]、24 h引流量[(270.7±93.3)mL对(378.2±83.7)mL,P0.05]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RP组异体血输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2%对58%,P0.05)。结论:血小板分离回输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功能,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输注,具有血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CHD类型。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械的发展,介入封堵术已成为CHD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对CHD介入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的报道逐渐增多,该文主要从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潜在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PAH-ACHD)患者的手术决策是临床难题,近几年来PAH-ACHD患者可手术性的临床研究有很大进展,本综述聚焦PAH-ACHD患者可手术性的临床评估、手术指南推荐与存在问题、“治疗-修复”与部分闭合缺损新策略,为PAH-ACHD患者手术的临床决策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姑息手术适应证及处理要点。方法:2008-01-2010-06对2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心病患儿实行非体外循环下姑息手术,其中肺动脉环缩术5例,改良体肺分流术6例,双向腔肺分流术14例,双向腔肺分流+改良体肺分流术1例;其中功能单心室9例,法洛四联症肺动脉闭锁6例,右室双出口4例,三尖瓣闭锁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例完全心内膜垫缺损并肺动脉闭锁1例,Ebstein畸形1例。结果:死亡4例,22例患者顺利出院,死亡率15.4%;死亡原因包括低氧血症及心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合并心功能衰竭;肺动脉环缩术、改良体肺分流术、双向腔肺分流术后平均血氧饱和度分别为(81.8±2.4)%、(90.0±3.2)%、(86.4±4.1)%;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3例,胸腔积液7例,上腔静脉综合征1例。术后随访2个月~1年,无远期死亡,心功能NYHAⅠ级7例,NYHAⅡ级15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姑息治疗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治疗手段,特别适用于有体外循环高危因素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正确把握、术中术后合理的处理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伴肺动脉高压(PH)的血液动力学影响,观察81例患儿在心导管检查过程中吸入NO前后肺动脉压力(PAP)、肺毛细血管压力(PCWP)、主动脉压力(AOP)和相应阻力,以及AO血氧饱和度(SatO2)、心率(HR)、高铁血红蛋白(MetHb)浓度的改变情况,有54例患儿还测定了血浆中NO的代谢产物NO2的浓度。结果显示吸入NO浓度(35-70)X10-6(即百万分之一,PPm)时,可非常显著降低PAP(P<0.01),而对AOP和HR无影响。提示吸入NO有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性降低PAP的方法,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但维持作用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学的进步,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人数持续增加,心房颤动(房颤)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带来新的挑战。其特殊的心脏解剖结构、病理生理特点、矫正手术的多样性以及相关并发症使临床决策复杂化。现总结目前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学进展,尤其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长期管理策略,包括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导管消融、外科手术消融以及预防血栓栓塞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前后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介入封堵术对成人先心病免疫激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55例成人先心病患者(先心病组),其中40例行介入封堵术;30例年龄及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体检成人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照组及先心病组介入封堵术前和术后3、6个月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0的动态变化.结果:先心病组术前血清TNF-a、IL-6及IL-10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TNF-α/IL-10升高更明显(P<0.01);先心病随着心功能级别增高,血清TNF-α及IL-6水平明显增高(均P<0.05),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介入封堵术后3个月血清所测细胞因子均明显降低(均P<0.01),至6个月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成人先心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免疫激活.致使炎性细胞因子增加和抗炎性细胞因子相对不足,并与疾病的严重性关系密切.介入封堵术后免疫系统逐渐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复杂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并发脑脓肿,行手术麻醉危险性大,本文介绍3例法乐氏四联症及法乐氏五联症患儿行颅脑手术麻醉的体会。1 病例资料 例1:男,年龄5岁,体重13kg,因持续高热(38.6~39.5℃)50余天,以左顶枕叶脑脓肿收入院。患儿严重紫绀,全身情况差,意识淡漠,脉搏氧饱和度(SpO2)64%。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心脏B超提示右心室、心房扩大,室间隔缺损7mm,主动脉骑跨率40%,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头颅CT示左颞顶枕叶内数个圆状或不规则中密度环形影,脑室、侧脑室增大。拟…  相似文献   

20.
周聊生 《山东医药》2009,49(9):102-102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多于儿童时发现并治疗,但仍有相当多的患者成年发现或幼年发现到成年后治疗。随着治疗技术和方法的改进,导管介入成为先心病重要的治疗途径。由于本病均为先天发病,发育到成人时心脏结构和动力学均有相应的变化,因此成人先心病导管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十分重要。为了进一步规范治疗,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学院心脏病学会(AHA/ACC)联合发布成人先心病治疗指南,现将指南中对成人先心病介入治疗适应证给以解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