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为《黄帝内经》中引起眩晕的病因病机主要有感受外邪、运气变化、脏腑内伤、经脉之气运行失常等四类,在经脉主要与足太阳、足厥阴、足少阳有关,在脏腑主要与脑、肝有关。《黄帝内经》对眩晕病证的治疗以针刺为主,偶有药物治疗,总的治疗原则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相似文献   

2.
明确宋及宋以前经脉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通过考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经脉理论篇文,并与《黄帝内经》《难经》等记载经脉理论的著作进行对比研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从经脉运行"营气"转变为"血气",并濡养全身;经脉命名方式由"脏(腑)手(足)某某之脉"逐步转变为"手(足)某某脏(腑)经";继承并发展了《难经》"是动""所生病"理论;发展《黄帝内经》"人迎气口脉法";提出"任脉为阴脉之海"的概念。本文厘清了经脉理论的相关概念,澄清了宋以前经脉理论一些问题的源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经脉理论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3.
根据《黄帝内经》原文及后世与阙部面诊相关的论述,从辨体质、别风痹、候脏腑、察五色4个方面探讨了《黄帝内经》阙部面诊思想的主要内容,发现此部以丰隆为体质强,所别之风乃外感病邪袭于皮毛肺表之病机,痹乃经络气血凝滞之病机,所候脏腑有肺、心、肝3种说法,五色察病可有阴阳寒热与五行生克2种模式,并列举了阙部五色常见病证,以期为《黄帝内经》理论研究和分部面诊学说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经脉脏腑与脑相关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突破口,是21世纪经络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总结既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的研究进展和思路,认为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是经脉脏腑与脑相关研究的核心和神经连接组学的功能结构基础,从而继承、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新理论。  相似文献   

5.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6.
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相关的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脉—脏腑相关规律是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中的核心内容,对于经脉与脏腑间特异性关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已进行了几十年。其中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相关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从古代文献的研究到现代实验研究,均充分证明了经脉与脏腑之间特异性的联系,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阐释了心包经与心相关的内在机制,极大地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涵,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针刺效应的研究1.1对心肌缺血影响的研究几十年的临床和实验都证明针刺手厥阴经穴位可促进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恢复,调节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调节心…  相似文献   

7.
通过整理《辞海》《辞源》《说文解字注》等文字工具书以及《黄帝内经》中的相关原文,结合后世医家的注解,追本溯源,从《黄帝内经》原文、文字学涵义、中医学涵义、临床意义等方面对心之变动——忧进行具体详明的分析。认为心之变动——忧是心经异常变动的表现,表现为言语失常或心气上逆所致的打嗝、呃逆等症状。掌握心之变动——忧的确切涵义,对于五行理论研究和临证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脉-脏腑相关规律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相关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从古代献的研究到现在实验研究,均充分证明了经脉与脏腑之间特异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素问·热论》篇经脉理论属于足六经理论体系 ,本篇经脉理论在经脉循行、与脏腑属络关系、经脉病候等方面均不同于《灵枢·经脉》篇 ,明显属于从出土经脉文献到《灵枢·经脉》篇之间的时段。《内经》中还有多篇属于足六经理论体系 ,重视并加强足六经理论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经脉学说。  相似文献   

10.
"舌为心之窍"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的窍脏相关论,亦称"心开窍于舌"。心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与舌密切相关。舌作为心的官窍,在经脉上与心相连;舌通过产生言语来表达心声,心开窍于舌是心主神明在舌上的表现。通过观察舌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及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在临床上"舌为心之窍"理论可以指导心窍闭阻等诸多病证的诊治。  相似文献   

11.
<正> 《内经》在病证辨治中,体现了颇具特色的辨脏腑经脉论治与辨病施治的原则,对其整理研究,于临床治病很有参考意义。一、辨脏腑经脉论治分辨疾病所属的脏腑经脉,而后采取不同的方法治之,这是辨脏腑经脉论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史就是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的发展史、完善史和创新史。《黄帝内经》中的3个主要理论系统与《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的七大医学流派有着直接联系,即《黄帝内经》的热病理论与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黄帝内经》的六气理论与河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黄帝内经》的脏腑理论与易水学派、温补学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是中医各学术流派的理论基础,是各中医学术流派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3.
《灵枢·经脉》谈及"十二经脉"时,描述了五脏的"是主所生病",但没有相应描述六腑的"是主所生病"。通过研究《黄帝内经》原文,认为《灵枢·经脉》篇中六阴经"是主所生病"对应的是五脏及心包,而六阳经的"是主所生病"之所以对应的不是六腑,是因为六阳经的五输穴并不是用来治疗所属六腑疾病的,而治疗六腑疾病的是六腑的"下合穴",这即是《黄帝内经》中"下合穴治腑病"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六经开阖枢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阐述三阴三阳为天地之道、生杀之本的观点,强调通过调节枢机开阖以实现一气周流无碍,气血阴阳平衡。兹从六经阴阳开阖枢理论探赜遗精的治疗,认为肝、脾、肾枢机斡旋失司、开阖失调是遗精发生的关键,分而论之为土湿阳衰、肝木不升、水火失交、肾虚水寒,从而出现气化不利,加重壅塞,最终导致遗精。因此,治疗应强调恢复枢机开阖之力,调控肝、心、脾、肾各脏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应用疏肝解郁、交通心肾、温肾助阳等治法,引导厥阴、少阴、少阳等经脉正气回归,达到气血循行通畅、脏腑功能恢复的目的,为遗精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整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肾实”证候群发现,在未明确脏腑分类的“肾实”证候群中未发现肾脏异常所引起的“耳”部病变;这组症状在肾脉异常证候、有明确脏腑分类“肾实”相关疾病证候中也均未提及。这与现行中医教材所说的“肾开窍于耳”理论有所出入。进一步研读《内经》全文,发现《内经》并未提出“肾开窍于耳”,而是说“肾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心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该文通过对《内经》“窍”理论进行整理分析,从文字上考证“窍”之含义,从《内经》原文考察“心肾之窍”“心与耳窍”之经络循行,从“心与耳窍”之生理病理等方面对“心开窍于耳”这一理论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归纳了心病酿致耳疾的治疗体会及常见的辨证分型,并列举医案分析,为从心论治耳病和心藏象理论的研究开拓新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经脉、穴位-脏腑相关是脏腑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改变往往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有所反应(即:脏腑-经穴相关);反之,刺激体表一定穴位也能引起相应内脏功能的改变,起到治疗和调整的作用(即:经穴-脏腑相关)。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这种特定联系,小仅是经络生理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医病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营卫理论为指导,阐述卫气运行与失眠的关系。方法在《内经》营卫理论指导下,探究失眠的机理、营卫运行与失眠的关系,对失眠患者进行脏腑辨证及经络辨证,并对不同证型的失眠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结果通过针刺治疗失眠,临床上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结论运用《内经》营卫理论,对脾胃不和型、心肾不交型、心脾两虚型、肝火扰心型失眠进行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认为;“三阴者属脏络腑,三阳者属腑络脏”,早就提示人体内有六脏六腑的客观存在。只因《内、难》时期尚无胰脏的记述,所以历代医书相传均以五脏六腑称之。如今,现代解剖生理学已清楚表明,胰脏乃人体内一个十分重要的内脏。为此,本文提出六脏六腑以应十二经脉,现阐述如下: 一、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相关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都是我国人民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在《灵枢·经脉篇》就把脏腑与手足六经连系在一起,突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经脉为表,脏腑为里;经脉为标,脏腑为本。经脉有病可以传至脏腑,脏腑有病也会反映到经  相似文献   

19.
有关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经脉联络、病候主治范围、腧穴功能特点在祖国医学经典中早有论述。心脑相关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古代医家对心和脑相互关系的总结概括。该文旨在探讨心经、心包经与心脑相关理论联系,以及两经在心脏、脑部疾病方面的主治特点,从而进一步证明经脉与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丰富经络学说的内涵,为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柳青 《中医学报》2016,(12):1928-1930
经络没有特殊的形态组织结构,是未知的特殊的功能系统,这个功能系统可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大脑为主导的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经脉循经感传导方面;第二个层面是以心血管为主导的脏腑谐波共振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脉动和脉象两个方面。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通过经气调控心血管脏腑的生理功能,心血管脏腑共振调控系统通过共振调控的方式,保障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血液供给,以维持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两个功能系统来源于《黄帝内经》,并于后世进一步发展,是最具中医特色的理论,应当认真研究,加于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