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证候特点及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方法制定临床信息采集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信息采集,建立证候数据库,然后对痰浊的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痰浊证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性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中痰浊有805例,在所有证候要素中占39.7%;其痰浊合并气虚630例,在所有痰浊证中占78.3%,痰浊合并血瘀703例,在所有痰浊证中占87.3%,痰浊同时合并气虚、血瘀528例,在所有痰浊证占65.6%;高嘌呤饮食、高脂血症对痰浊的影响强度较大,二者的Exp(B)值〉5。结论痰浊证是冠心病心绞痛重要的证候要素,在冠心病心绞痛证候变化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痰浊致病多与气虚、血瘀相互兼杂,高嘌呤饮食、高脂血症与痰浊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以痰浊证和血瘀证为常见中医证型。文章从现代医学角度,阐述痰浊证和血瘀证辨证客观化进展。在血管内皮功能、炎症、脂肪因子、血脂、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面,痰浊证和血瘀证与其他证型间呈现差异性表达,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系病症之一,近几年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痰浊、血瘀,临床研究表明,痰瘀互结是冠心病的重要证型。因此,在治疗上应采取痰瘀同治的原则,并且随证应变,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试论痰浊内阻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病中医称风眩、风头眩 ,其形成原因多较复杂 ,历代医家有不同论述。痰湿中阻是高血压病临床常见证型之一。有学者[1] 对 10 38例高血压病患者作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在高血压病诸证候构成比中 ,痰浊中阻为第二 ,占 178例 ;在常见证候与体质类型关系的调查中 ,发现痰浊中阻证痰湿体质明显多于其他体质 (P <0 0 1) ,说明痰浊中阻证的出现与痰湿体质有关 ,由此认为 ,痰浊中阻证是高血压与体质及并发症密切相关的常见证候。脾虚痰湿型高血压病病人常见眩晕 ,恶心呕吐 ,头重如裹 ,脘腹胀满 ,倦怠食少 ,颈转不利 ,口渴不思饮或不渴 ,舌质淡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体检人群脂肪肝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及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辨证分型,并分析各证型与年龄、性别、肥胖、生活习性、相关疾病、生化指标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脂肪肝无症状或轻微症状者占总数的66.6%,痰浊壅阻证(34.1%)和肝郁脾虚证(27.7%)在5个证型中占主导地位,男性患者痰浊壅阻证所占比例最大(36.2%),而女性患者则以肝郁脾虚(39.4%)及肝肾不足证(27.3%)多见。痰瘀互结证多见于饮酒人群中。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者以肝肾不足证最多见,伴有高脂血症或胆囊改变者以痰浊壅阻证及肝郁脾虚证为常见证型。结论:痰浊壅阻证和肝郁脾虚证为常见证型。不同年龄、性别、饮酒习惯及伴随疾病间中医证型分布有差异。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编制小型猪脾虚痰浊证模型评价量表,并对其进行信度和效度考评。方法:依据中医证候理论,以小型猪粪便性状、划痕、等待喂食行为、皮毛光泽、鼻盘颜色为条目,建立量表,并对其信度(包括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效度(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区分效度)进行考评。结果:信度方面,便溏维度克朗巴赫α系数为0.742,总表克朗巴赫α系数为0.523;重测信度除等待喂食行为外,其他条目相关系数均0.7(0.745~1)。效度方面,除鼻盘颜色条目外,其他条目之间相关系数在0.137~0.608,其他条目与量表总分相关系数均0.4(0.479~0.727);量表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0.165%;量表对脾虚痰浊证模型小型猪评测总分为(3.26±1.65)分,明显高于正常组(1.17±0.76)分,能够很好区分出脾虚痰浊证模型小型猪(P0.05)。结论:小型猪脾虚痰浊证模型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达到了量表标准,可用于小型猪脾虚痰浊证模型评价。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我国人群的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医认为,痰浊、瘀血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互结、痹阻心脉导致心脉不通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同时也与冠心病的诸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表明,痰瘀互结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型。因此,在治疗上强调“痰瘀同治”的重要性,在临床应用中,又应据证立法,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痰瘀证候血脂指标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脂变化在冠心病痰瘀辨证中的作用.方法:采取Meta分析的方法对相关文献中冠心病"痰浊证"、"血瘀证"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脂含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TC含量血瘀证组比正常对照组高1.644~0.776倍标准差,痰浊证组比正常对照组高2.708~0.331倍标准差;TG含量血瘀证组比正常对照组高1.219~0.332倍标准差,痰浊证组比正常对照组高1.329~0.536倍标准差;HDL-C含量血瘀证组比正常对照组低0.278~1.559倍标准差,痰浊证组比正常对照组低0.445~1.262倍标准差;LDL~C含量血瘀证组比正常对照组高1.607~0.179倍标准差,痰浊证组比正常对照组高1.932~0.342倍标准差.森林图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瘀证和痰浊证的TC、TG、LDL-C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而HDL-C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冠心病血瘀证和痰浊证患者血脂含量均有一定变化,其中TC、TG、LDL-C的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冠心病痰瘀辨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泄浊化瘀方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及中药组,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中药组加用泄浊化瘀方,两组疗程均为4 w。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心电图、血尿酸(SUA)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组在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改善、SUA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泄浊化瘀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 D)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的范畴,近代多从瘀血论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气候环境的恶化,冠心病心绞痛痰浊证已明显增加。沈绍功犤1犦对12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证候分类调研,结果显示痰浊证的证例高达63%,因此提倡冠心病心绞痛治则应由“化瘀”转为“祛痰”,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阳虚为主,标实除血瘀、痰浊、气滞外,痰瘀互结亦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候,而痰瘀同治法则是其常用治则。现将相关研究概述如下。1痰瘀导致本病的理论研究1.1病因病机痰瘀学说…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痰浊证的发病学特点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100700)刘艳骄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李茵【关键词】冠心病痰浊证发病学冠心病的发生,不论各种中医分型均与天气、气候有一定的关系,而肥胖的痰浊证人比同病患者耐受性更低。夏廉博在《医疗气象学》一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的中医证素、证候分布特征,为临床有效治疗冠心病提供指导。方法利用网络数据库结合统计分析法,检索该病近10年的关于冠心病辨证的现代文献并挖掘冠心病证素证型的关系。结果冠心病证型多达28种,其证素分布以血瘀、痰浊、气虚为主,其证素组合目前以单证素和两证素为主,但仍不排除多证素组合的形式。结论冠心病以血瘀、痰浊的实性证素为其主要组成形式,其证型多以单证素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痰瘀病理临床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临床证型分布规律及痰瘀病理实质。方法 :运用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观察中医证型分布 ,通过对血糖、胰岛素、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分析 ,阐明其相关性。结果 :痰凝心脉、痰瘀痹阻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型 ,血脂的异常是痰凝心脉的物质基础 ,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是痰瘀痹阻的物质基础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存在于冠心病的各证型 ,且由非痰非瘀到痰凝心脉到痰瘀痹阻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结论 :痰凝、血瘀是冠心病的主要病理 ,IR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特征与其手术前后中医证型变化规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18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并对其中104例进行随访,同时对纳入病例进行了介入术前、术后1周及1个月的中医证候的观察,将其介入时的冠脉特征与后者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①介入术前冠心病中医证候中以血瘀证165例(87.2%)、气虚证145例(76.5%)及痰浊证90例(47.5%)最为常见.介入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冠心病中医证候中仍以血瘀证、气虚证及痰浊证最为常见.②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以双支病变为最多见,其中又以阳虚、痰浊、血瘀及气虚等证型病变支数为最多:阳虚(平均2.32支)>痰浊(平均2.16支)>血瘀(平均2.15支)>气虚(平均1.96支);气虚、血瘀、痰浊及阳虚等证型的冠脉狭窄程度较重.在冠脉Gensini评分上,标实证型中以痰浊证及血瘀证为最高,本虚证中则以阳虚证为最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的介入特征与其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高脂血症痰瘀辨证的血脂和血流动力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研究高脂血症痰瘀辨证的病理机制,在临床辨证的基础上,对35例痰瘀阻络证、33例脾虚痰凝证及29例非痰非瘀证和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中医症征积分和血脂、血流动力学检测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痰瘀阻络证和脾虚痰凝证病人的血脂和血流动力学显著异常于两对照组,“痰凝”症征积分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呈高度相关,而“血瘀”症征积分与总胆固醇(TC)及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总外周阻力(RT)、血管弹性(C)均高度相关,提示血脂升高是高脂血症“痰浊内阻”病理的物质基础,而高血脂并见心功能减低是其“由痰致瘀”的病理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与血脂水平、EF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95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判别,同时检测血脂水平、EF,分析证型与血脂水平、EF及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中医证型为痰浊内阻证、心血瘀阻证、心气虚弱证等。单支病变多见气滞血瘀证,多支病变多见痰浊内阻型、心血瘀阻证;气滞证冠脉狭窄程度较轻,而阴寒凝滞证冠脉狭窄程度最重。痰浊、瘀血证TG、TC、LDL-C水平高于其他证型(P〈0.05),HDL-C痰浊证低于其他证型(P〈0.05)。中医各证型EF无特异性差别。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程度改变,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呈现一定规律,血脂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辨证分型与冠脉造影、血脂、EF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与血脂水平、EF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95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判别,同时检测血脂水平、EF,分析证型与血脂水平、EF及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中医证型为痰浊内阻证、心血瘀阻证、心气虚弱证等。单支病变多见气滞血瘀证,多支病变多见痰浊内阻型、心血瘀阻证;气滞证冠脉狭窄程度较轻,而阴寒凝滞证冠脉狭窄程度最重。痰浊、瘀血证TG、TC、LDL-C水平高于其他证型(P<0.05),HDL-C痰浊证低于其他证型(P<0.05)。中医各证型EF无特异性差别。结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程度改变,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呈现一定规律,血脂水平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10例冠心病进行了病因学及脾虚相关证候调查,有饮食所伤者59例,占54%;大多数病例具有程度不同的脾虚证候,符合脾虚诊断者39例,占36%。110例冠心病辨证分型,痰湿阻滞型计43例,占39%,其中兼有脾虚和血脂升高者最多,均为27例,占本型病例63%,和其它各型比较,P<0.05。说明各种因素所致的脾胃虚损是发生冠心病的主要原因,血脂升高是冠心病痰浊阻滞型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及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249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辨证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共5种证型,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证型占比:湿浊内停证30.1%,肝郁脾虚证28.1%、湿热蕴结证25.7%、痰瘀互结证8.8%、脾肾两虚证7.2%;②男女比例约1.39∶1,湿热内蕴、湿浊内停证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肝郁脾虚证者则以女性为主(P<0.01);③湿热内蕴证组ALT升高最为显著,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湿浊内停证TC升高最为显著,与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两虚证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AFLD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湿热内蕴证患者更易出现ALT损伤;湿浊内停证更容易出现TC升高。   相似文献   

20.
常智玲  何江  管慧  周锦勇 《右江医学》2012,40(2):154-156
目的对比观察某地汉族与布依族冠心病中医证型的临床分布规律。方法收集心内科就诊诊断为冠心病的46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汉族组220例,布依族组249例。对两组患者采用自行设计表格进行实名制问卷调查并予以切脉观察患者脉象并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及中医各证型体重指数(BMI)分布。结果两组中医证型比较,除气阴两虚和阳气虚衰2个中医证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4个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其中汉族组的痰浊雍塞及心肾阴虚构成比高于布依族组,心血瘀阻及阴寒凝滞构成比低于布依族组。汉族组中医证型分布前三位顺位为痰浊雍塞、心血瘀阻和气阴两虚。布依族组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前三位顺位为心血瘀阻、阴寒凝滞和痰浊雍塞。两组痰浊雍塞证型的BMI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汉族组的BMI以低分布为主,布依族组的BMI以高分布为主。结论两民族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汉族主要以痰浊雍塞、心血瘀阻和气阴两虚分布居多,而布依族则以心血瘀阻、阴寒凝滞和痰浊雍塞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