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使附子在临床中得到更好地应用,通过学习《伤寒论》,总结了张仲景用附子的经验,分析了仲景在治疗不同病证时用附子的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2.
3.
4.
文章总结了张仲景对于附子、鸟头类方剂在治疗疼痛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病证医案对其中的代表方剂的配伍思想及临床运用做以详细分析,同时对于乌头与附子的不同应用范围作了归纳阐释。 相似文献
5.
张焜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7,(2)
附子为温里药中第一品药,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有助心阳通脉,助脾阳健运,助肾阳益火之功,为温阳之要药。我省已故名中医吴佩衡氏推崇附子的应用,从临床到理论,均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附子的临床应用及理论, 相似文献
6.
韩捷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9(6):34-35
归纳张仲景调理脾胃的11首方剂,各自体现出不同的治法,其各自所治病证又可清晰地分为寒、热、虚、实4大证候及体现出温、清、补、消、和、下等大法,体现出张仲景把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8.
陈祥康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Z1)
1 一方一法 ,服法多样 仲师所用各方均于方后详述服法 ,有顿服、频服 ,也有日一服、日二服、日三服、日三夜二服 ,日三四夜二服……服法多种多样 ,值得研究。2 整体观念 ,因人而异 选用服法应从整体着眼 ,因人而异 ,如升麻鳖甲汤“顿服之 ,老少再服 ,取汗” ,即常人可用顿服法 ,而老人、小孩宜分 2次服。3 辨证论治 ,因病不同 根据辨证论治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服法是仲师服法的精髓 ,如桂枝汤的服法 ,服后汗出病瘥就“停后服” ,不必尽剂。若不汗 ,更服“依前法”。仍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就是根据病情和服后的反应 ,… 相似文献
9.
邓校征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185-186
张仲景《伤寒论》条理、诊断、治疗法则、脉式具备,读《伤寒论》能清楚地体会到中医明晰的法、精辟的方,学习理解《伤寒论》中的阴阳、虚实、表里、方剂和脉式,对中医的法与方概念的理解,将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99)
防风是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味辛甘性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能。主要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证。本文探讨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防风的应用,为临床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大黄是中医临床应用的主药之一。汉代医圣张仲景将大黄的应用达到巅峰状态,是中医应用大黄治病的代表。本文将汉代医圣张仲景运用大黄治病的方法,归纳为清热解毒法、清热利湿法、清热和胃法、荡涤胃肠法、通利水道法、泻下攻积法、活血祛瘀法、破血消瘀法、降火止血法10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15.
陈荣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11(3):5-7
张仲景对宣肺法的运用陈荣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330006仲景之书,为后世医家奉为圭臬者,盖因贯理法方药于始终,井然有序。笔者仅撷其宣肺法之运用,亦可见一斑。宣肺法是宣通肺气的方法。肺主一身之气,职司人体之治节,不论外感或内伤,影响肺气,失其宣发清肃之令... 相似文献
16.
乔宝璋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3,(2)
张仲景是中医辩证论治的奠基人,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今以《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刊行,本文凡此二书并提时均简作《伤金》)是将中医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直接指导临床实践的医著,一千多年以来,一直受到医家的推崇,被称作中医经典著作,至今仍在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及理论研究。本文拟从《伤金》有关汗法的内容,总结仲景使用汗法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仲景《伤寒》、《金匮》二书用牡蛎者十二方,其中有二方(牡蛎汤、白术散)系宋林亿等校正《金匮》时,从《外台秘要》等书中补入者。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仲景法的发展,因为二方的补入并没有远离仲景理法方药系统。《外台秘要》对仲景的治法并有所补充,如十二方中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在《伤寒论》本是治疗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等证的,这些证状 相似文献
18.
19.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96)
附子,补阳要药,但因其具有毒性,严重影响了临床的广泛应用,为了使附子更好的应用于临床;作者通过查阅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的十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附子的使用指征、使用剂量、炮制方法、煎煮方法等方面都有详细阐述,并提出了解毒之法。说明只要合理应用,方法得当,附子的毒性并不影响临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熨法即热熨疗法,就是利用吸收热力之物体,或拌用某些药物,加热熨附在身体适当部位或患处,以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一种外治方法,属中医传统疗法之一。疼痛兼具有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其伴随组织损伤出现,一方面可以引起个体注意和防御反应,具有一定的保护性意义;另一方面若疼痛过强过久则会构成一种伤害刺激引起机体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