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为张仲景经典之著,书中顾护脾胃的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通过对《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十枣汤证、白虎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等的治疗、用药、方后调护法的解析,从健运脾胃调和营卫,寒温并用健脾祛邪,祛邪护脾免伤正气,肝病实脾助正达邪,温健脾胃调中补虚,五个方面对仲景顾护脾胃思想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伤寒论》的相关条文,认为脾胃分治思想的提出虽以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贡献为大,但对脾胃分治思想析理之详及陈述理法方药之完备,当推《伤寒论》。《伤寒论》脾胃分治思想突出表现为:在六经辨证中通过将脾胃分属阳明、太阴两经,从生理上强调脏腑阴阳有别,病理上突出寒热虚实主证的不同;通过对阳明虚寒证的辨治,以与脾气虚寒证治相区别;脾胃同居中焦,脾寒胃热常常兼见同病,故分而兼顾,论病机强调寒热之分,遣方用药则又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治疗脾胃病的遣方用药规律,为经方的合理使用提供借鉴。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有关脾胃病的条文及方剂,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条文方剂数据库并整理归纳数据,应用SPSS19.0对药物进行频数、频率的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伤寒论》中涉及脾胃病条文为116条,脾胃病主症可归纳为痞满、腹痛、腹满、呕吐、下利、便秘,调治多采用和法与下法。所用61首方剂药味精简,以苦辛甘归脾经之品居多,常用药对中炙甘草与大枣频数最高。结论:《伤寒论》调治脾胃之病寒热并重、攻补同施、阴阳并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归纳仲景对脾胃病发病病因、病机、立法方药的经验。方法熟读《伤寒论》及其注解专著,用科学归纳的方法分析,并多数据库检索《伤寒论》及脾胃病相关文章,结合多家对于仲景论治脾胃病的认识。结果 /结论仲景治脾以顾护脾胃为轴,虚者补之,实者泄之,寒者热之,逆者顺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重视脾胃的基本理论 ,使顾护脾胃思想贯穿其辨证施治的始终。从扶正祛邪时之健脾胃 ,用药峻烈时之护脾胃、病后调养时之养脾胃三个方面总结论述了仲景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 ,以使这一学术思想更好的指导临证应用  相似文献   

6.
论顾护脾胃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重视脾胃的基本理论,使顾护脾胃思想贯穿其辨证施治的始终。从扶正祛邪时之健脾胃,用药峻烈时之护脾胃、病后调养时之养脾胃三个方面总结论述了仲景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以使这一学术思想更好的指导临证应用。  相似文献   

7.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一书。李东垣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流派之一,“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土”是指脾胃,又由于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故而后世也常以“中”指代之,因此补中益气汤意即补脾胃益中气之汤方。 李东垣最重视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作用,他认为,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是“元气”,而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则是脾胃,并且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  相似文献   

8.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论《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伤寒论》全书首重胃气,首开临证保胃气之先河,奠定后世脾胃学说基础。《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调护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顾护脾胃之功能是《伤寒论》中始终坚持的治疗原则 ,通过对急、危、重证、疑难病证拟或慢性病证等多方面治验数则总结 ,以论证仲景顾护脾胃 ,扶助正气之思想  相似文献   

11.
《脾胃论》为李东垣的代表作。该书以补气升阳作为治脾胃的主要方法,创补中益气汤等名方,故后世称李氏为“补土派”。然余则认为;李氏治脾胃病,既工于补气升阳,又长于变通论治,决不仅仅是“补土”。兹将《脾胃论》治脾胃变通之法归为九法(凡方中有补气升阳药物的,皆不在论述之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仲景学说源于《内》、《难》,博采众长,其创立在祖国医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之划时代意义。仲景学说之研究,代不乏人;然笔者认为,对仲景重脾胃之学术思想研究似嫌不够;每论脾胃,则必东垣、天士,其实,仲景实乃倡脾胃,重脾胃之功臣。姑且不言《金匮要略》中血痹虚劳、腹满寒疝宿食、痰饮咳嗽、呕吐哕下利、妇人妊娠诸篇中重脾胃之思想十分突出,就是被人称为“外感热病专书”的《伤寒论》,亦在“太阳篇”中设小建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茯苓甘草汤,在“少阳篇”设柴胡桂枝干姜汤,在“少阴篇”设“少阴三急下”,“厥阴篇”也有“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之戒,其旨均在脾胃。“阳明”、  相似文献   

13.
金元医家李东垣创补土一派,善用升阳风药。通过研习李氏著作,认为其运用风药的作用至少有四点:升发脾胃之气,升发肝胆之气,升阳而除湿,升阳而散火。四种作用互相影响,组成了李氏"补土"思想和核心内容。这种"补土升阳"思想至今仍指导着临床。  相似文献   

14.
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为世人皆知,但追溯脾胃学说的源头当首推张仲景之脾胃观。如《古今医统》云:“汉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东垣正是继承发展了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能滋养元气”,创立了升发脾阳之说,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脾胃学说;而叶天士据此提出滋养胃阴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仲景在立法、组方、用药上匠心独具,处处顾护脾胃,其养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而不伤脾胃的治法,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指导思想。现从以下七方面讨论仲景治疗学中的脾胃观。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重视脾胃、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黄帝内经》,在其所著《伤寒论》一书中太阳病辨证论治始终顾护中土,保养胃气,在脾胃学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煎服方法及病后调护,时时以顾护脾胃为要,贯穿于其理法方药的全过程,为后世医家对于疾病的诊疗以及预防调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通过研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原文,探讨张仲景在太阳病辨证论治中始终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仲景虽然没有专论脾胃,但其脾胃学说内容贯穿于六经辨证论治体系过程中,仲景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中医脾胃学说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现就脾胃功能在六经传变的作用及意义进行初步的探索。1伤寒学六经及与六经相关术语的含义1.1六经的含义作为伤寒学的基本概念,六经并未见于《伤寒论》中,其被引用于伤寒学始于宋金时期。朱肱《南阳活人书》认为《伤寒论》之三阳三阴为人体经络,谓“治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以六经作为《伤寒论》三阳三阴之代称[1]1…  相似文献   

17.
张锡纯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论治脾胃,补前人之未备,张锡纯谓脾胃乃后天之本,其引《易经》中的"至哉坤元,资生万物",来阐述脾胃为人一身之本的思想,又把李东垣"扶脾阳"的脾阳学说和叶天士"益胃阴"的胃阴学说两者相结合,创立了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相似文献   

19.
东垣以补土派而著称医林,但他于脾胃治法并非局限于一补,正如他所说:"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其意为:脾胃为病不一,临证之际必须详审证情,相机用药,不可划一.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太阳病篇脾胃学说浅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太阳病篇脾胃学说浅识王兴华导师陈亦人(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主题词脾胃学说,《伤寒论》,仲景学说《伤寒论》以“六经”作为疾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但在其具体诊疗过程中,却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常以脾胃盛衰作为察病因、辨病机、别征候、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