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元二十九年,玄宗所置玄元皇帝庙并非太庙,它属于古代礼制中的先圣祭祀,与文宣王庙、武成王庙性质相同。《新唐书》所载之高祖庙不在太原,而在龙门县,其性质是地方神祠。天宝二年,玄宗改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郡为紫极宫,这是玄元皇帝庙从先圣祭祀转向道教宫观祭祀的重大转折之一。天宝八载加"圣祖"及高祖以下诸帝尊号,并规定每至禘祫于太清宫圣祖前设位序昭穆,有认祖归宗之味,使太清宫祭祀朝着"太庙"发展。天宝九年规定太清宫及太庙祭祀改为朝献,南郊之前依次祭祀太清宫、太庙,使太清宫具备与太庙的同等重要地位。天宝元年亲享玄元皇帝庙,将玄元皇帝庙的礼仪纳入国家礼典规范中,道教科仪渗透到国家礼制之中。  相似文献   

2.
易茗 《健康天地》2011,(1):77-77
<正>在我国五彩缤纷的民间习俗中,"茶"与丧祭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祭祀用茶早在南北朝时梁朝萧子显撰写的《南齐书》中就有记载: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在遗诏中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茶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  相似文献   

3.
惠综 《健康天地》2011,(9):77-77
<正>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可是为什么云南人不祭神农、陆羽为"茶祖"而偏偏祭拜孔明呢?这还得从诸葛亮(孔明)南征说起。云南攸乐茶山的基诺族传说,是诸葛亮南征时遗留下来的。  相似文献   

4.
洛洛 《健康天地》2009,(10):57-57
<正>在云南茶农心中,茶是圣物。每年在采春茶的季节到来时,无论哈尼、基诺、壮、佤族都会不约而同地举行祭茶仪式。祭茶是茶农对天地的感激,对先民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祈福。在云南普洱茶产区有的祭的是古茶树,有的祭的是一方山神,还有更多的是祭拜"茶祖"——孔明。  相似文献   

5.
唱道真言     
长江 《现代养生》2021,(7):19-21
丹有祖,子知之乎?丹以太虚为祖.太虚生神,神生气,气生精.神与气精,同祖一太虚,则宜象厥祖翁,而何以一件不虚?是为悖道之子,不肖之孙.太虚何不幸而有此若子若孙也?然则可以反于虚乎?曰:可.反于虚之道何在?曰:无思无为,则反乎虚矣.虽然,无为之本,又在于无思.何也?人能终日静坐,杜绝人事,悠闲自在,旁人看他,岂不是一个自...  相似文献   

6.
徐偃王是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等地的重要地方祠神。早期的徐偃王庙带有明显的徐氏宗庙色彩,后来逐渐演变成地方祠庙。唐代开元之后,地方官员开始参与主持庙宇的修缮祭拜活动。北宋政和五年,成为国家正祠。明代受到"原理主义祭祀政策"的影响,徐偃王被列入先贤祭祀中。在城隍庙日益主导城市信仰空间的背景下,徐偃王与城隍、东岳等祠神的竞争日益激烈;至清代,其祠庙大多保留在乡村,城市中残存的徐偃王庙仅作为徐氏家族的家庙受人祭拜。经历了千余年的演变,但徐偃王徐氏家族神的底色并未完全褪尽,徐偃王庙基本上流行于徐姓人比较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腊八粥     
我侨居印尼时,生活在那儿的华侨没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回国后定居天津,也就随乡入俗,每到农历腊月初八,全家人也喝起腊八粥,而且晓得腊八粥的来历。 农历十二月,古时是祭神祭祖的节日,祭祀的时间不统一,起源较早,夏朝称冬季的祭杞为“嘉平”,商朝称“清祀”,周朝称“大蜡”,奏汉时称“腊”。“腊”和“猎”通用,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腊者措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后来古人把十二月称为腊月。所以在十二月间腌制的食物分别叫“腊肉”、“腊鸡”、“腊鸭”、“腊肠”等等,统称为“腊味”。  相似文献   

8.
唱道真言     
正丹有祖,子知之乎?丹以太虚为祖。太虚生神,神生气,气生精。神与气精,同祖一太虚,则宜象厥祖翁,而何以一件不虚?是为悖道之子,不肖之孙。太虚何不幸而有此若子若孙也?然则可以反于虚乎?曰:可。反于虚之道何在?曰:无思无为,则反乎虚矣。虽然,无为之本,又在于无思。何也?人能终日静坐,杜绝人事,悠闲自在,旁人看他,岂不是一个自在神仙?恰象有道的高人,全真的仙侣。不知他的心内,谷谷碌碌,转许多念头,藏无数傀儡,一念之轮回,种无边之生死。  相似文献   

9.
三、中国酒礼酒俗文化风情在中国古人中流传着一句俗话,叫做:“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敬,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由此可见酒礼、酒俗在中国人民中的影响是何等之大。那么,中国酒礼、酒俗又源于何时、起于何因,又都反映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分别做些介绍。1.酒礼源于祭俗酒礼源于祭俗,这是有充分根据的。从我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一直到清末民初的几千年中,中国人民对祭祀活动都是非常重视的。尤其是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祭祀之风尤盛。当时人有句话  相似文献   

10.
哈尼族神话中说,远古的时候并没有男女配对结婚的规矩.九位大神都是男性,他们是天神、地神、太阳神、月亮神、庄稼神、年神、水神、树神和人神.无论是天、地、太阳、月亮、庄稼、年、水、树,还是人,寿命都不长.没有长命,天要坍塌,地要陷,太阳要昏暗,月亮要黑,庄稼不饱满,日子不会长,水要干,树要枯,人要死.九位神凑到一处一商量,决定找到长命之道.  相似文献   

11.
腊八史话     
人们俗称的“腊八节”,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风俗性节日,是在古代人们“祭祖”和“腊祭百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被称为“腊八”,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并祈求丰收和祥瑞。  相似文献   

12.
楚地盛行山川之祭,楚地祭祷的山神包括二天子、三土皇(三公主)、峗山、五山(五主山)、武夷山、复山、不周山,以及众多的丘陵之神。它们有些分布在楚人所居的范围之内,有些则是秦人带到楚地的西方山神。在"楚邦"扩张的过程中,楚人也逐渐突破"祭不越望"的旧规,开始祭祷所征服之地的"名山名溪"。将山神用三、五等数字进行排列祭祀的习俗,并非楚人独有,商人及秦、晋、齐各国亦然。汉武帝时,在儒生方士们五行理论的推动下,继承了先秦各地分别祭祷过的三、五名山,并从中采选最具特色的地方神山,整合成"五岳",奉为国祀。楚、秦、齐等地的神山系统整合成"五岳"的过程,正是先秦地域文化"大一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书籍是世界的营养品”,常读书,读好书,能滋润心灵,永葆青春。 北魏道武帝在接见博土李先生时问:“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智?”李先生答曰:“莫若读书”。心理学家郎姆土说:“一个人只要心智灵活,青春就不会离他而去。”生活中的许多事实也充分说明,爱读书、读好书的人能够青春常在,高龄也不显老。如陈椿老先生,从台湾退休返回故乡定居,虽已112岁高龄,但仍埋头伏案读书和写作,虽老矣,但神态中还闪动着光彩,  相似文献   

14.
正《韩非子·解老》:"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啬"者,"节省"、"爱惜"也。"啬神"者,"爱惜精神"也。养生重在"养神",养神首在"啬神"。"啬神"以养生,其要义在节欲、节志、放下、戒除与平衡也。"节欲"者,控制欲望,淡泊名利也。《仙传拾遗·寒山子》:"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啬神抱和,所以无累也。"在熙熙攘攘,追名逐利的乱世纷争中,倘能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乐恬淡之能,得虚无之守,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则病安从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万物不能伤害你,你不就健康长寿了么?  相似文献   

15.
北魏永熙三年,洛阳永宁寺遭受火灾,随后出现了"佛图入海"的谣言.这件事情被赋予预示了国家兴衰的意义.这一谣言当为佛教僧侣制造.它的出现,一方面因为佛教徒有以异象附会国事盛衰的传统;另一方面,它与北魏末年僧侣集团的政治动向有密切关系,反映出他们在政治上疏离北魏王室、投靠高欢的倾向.佛教徒选择投靠高欢,让佛教在东魏迁邺后继续受到优待而发展,但道教徒则可能因为忠于北魏王室而受到排挤.所以"永宁见灾"对东魏北齐佛教的发展和高欢统治下的佛道之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所谓四气调神,即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以调摄精神活动的方法。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使万物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自然规律。人体除脏腑、阴阳、气血等存在着与四时相适应的关系外,神气的活动也必须与四时的变化相适应,才能保持其清静内守的状态。《庄子·刻意》指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即精神活动要符合自然界变化的规  相似文献   

17.
周代先民关于"筮短龟长"和"先筮后卜"观念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基本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大祀是每年都要定时举行的常例性的大祭祀,不必再卜祀与不祀,卜日在祭前十日,卜牲在祭前三月选牲之时,卜尸则在祭前三日,而卜筮活动举行的地点则都在祢庙门前。龟卜中的"燋"应是不灭以待用的火种,而烧灼龟用的"契"即"楚焞",这两个名物都应该是灼龟用的薪材,应是同物而异名。  相似文献   

18.
戊戌维新与中国社会走向沈渭滨今年是戊戌维新百年祭,百年前的维新变法运动,虽以血荐轩辕而告失败,但它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走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却是个说不尽的话题。最引起后人注意的,莫过于二十世纪最初十年间清政府“新政”中出台的一系列举措,竟与百日新政的内...  相似文献   

19.
中医认为,活人与死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活着的人有精、气、神这"人生三宝".在这里要讲的则是第三宝——"神". "神"的概念 中医里的"神"指的不是某种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而是每个凡夫俗子都具备的一种状态.狭义的"神"可以理解为人的思维意识,广义的"神"则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灵枢·平人绝谷篇》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通过眼神、气色、语言、动作、呼吸、心跳等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精、气、神为人身之宝,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存亡与人的寿夭直接关联。《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