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机制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斑块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60例,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标准,并根据颅脑DWI表现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患者分为动脉—动脉栓塞组(A组)、低灌注或混合性脑梗死组(B组)、穿支动脉受累组(C组)各20例。另外,同期选取20例无症状性ICAS患者作为无症状性ICAS组(D组); 所有患者均行HRMRI扫描,评价斑块特征。结果 4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分布、强化、斑块内信号、责任动脉的狭窄程度、病变管壁体积百分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4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病变局部血管重构指数特征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A,B,C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病变局部血管重构指数特征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RMRI可作为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特征,但不同机制的斑块特征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0 T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3.0 T HR-MRI检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和厚度,并根据斑块稳定性将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n=38)和斑块不稳定组(n=42),比较两组患者TIA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时间,门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发时间、TIA再发次数及脑梗死例数。结果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在背侧壁形成,斑块厚度以0.5~1.5mm为主;斑块不稳定组患者TIA发作次数显著多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随访1年发现,斑块不稳定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次发作时间显著短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次数、脑梗死例数高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结论 3.0 T HR-MRI能够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等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预测TIA病情发展,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I,HRMRI)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病因;症状性MCA粥样硬化狭窄患者责任血管与非责任血管斑块特点及管壁特征的区别。方法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8例症状性MCA狭窄患者进行MCA管壁成像扫描,扫描系列包括T_1w-db space(平扫+增强)。结果符合图像质量要求的16例症状性MCA狭窄患者图像纳入统计分析,其中13例MCA为动脉粥样硬化,2例MCA为血管炎,1例MCA为动脉夹层;责任血管组上壁斑块、不规则斑块、强化斑块较非责任血管组常见(P分别为0.034、0.001、0.011),且责任血管组斑块强化更明显;在最大管腔狭窄处(MLN)处,与非责任血管组相比,责任血管组具有较大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负荷(PB)、管壁面积(WA)、最大管壁厚度(MVT)(P分别为0.008、0.002、0.042、0.043),责任血管组具有较小的血管面积(VA)、管腔面积(LA),较大的重塑指数(RI)及平均管壁厚度(m 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判断双侧MCA斑块特点(位置、规则性、强化类型、强化程度)的组间一致性较好(K分别为0.83、0.94、0.88、0.95,P均0.001);测量管壁特征时组间信度良好,MLN处的血管面积VA、LA、WA、PB、RI、管腔狭窄程度、MVT、m VT的组间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94、0.96、0.92、0.99、0.91、0.99、0.94、0.94(P均0.001),参考管腔(REF)处的VA、LA的ICC分别为0.96、0.92(P均0.001)。结论HRMRI可清晰显示MCA管壁、管腔,甄别动脉狭窄的病因,试验可重复性高;可根据不同管壁病理改变在HRMRI的表现特征鉴别动脉狭窄的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HRMRI上表现为管壁偏心性增厚,增强扫描呈偏心性强化;血管炎在HRMRI上表现为管壁显著环形增厚,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动脉夹层在HRMRI T_1WI像上为长条状高信号表现;责任血管的斑块特点、管壁特征不同于非责任血管,这有助于识别罪犯斑块、责任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D)斑块性质,初步探讨ICAD斑块与复发脑梗死(RCI)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本院住院的由头颈MRA或CTA证实存在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61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5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1.7±6.1)岁。所有患者分为初发脑梗死(PCI)患者28例和RCI患者33例,所有脑梗死患者均行HRMRI检查,根据不同信号特点分析ICAD斑块性质,区分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观察两组颅内不稳定斑块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不稳定斑块与RCI的相关性。结果(1) RCI组和PCI组之间基线临床特征比较,RCI组年龄、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比例显著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RCI组不稳定斑块比例明显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了年龄、2型糖尿病外,颅内不稳定斑块是R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8.088,95%CI为2.587~126.450,P值为0.004)。结论颅内易损斑块与RCI密切相关,重视中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不稳定斑块的检测,有助于预测RCI的风险,为二级预防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硬化性狭窄(AS)分布及形态学特征的高分辨率MRI影像学表现。方法 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AS患者纳入研究,对所有纳入对象分别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WI),三维时间飞跃法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以及高分辨率MRI检查; 将所有受试者按照DWI检查表现的差异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43例以及急性脑梗死(ACI)组57例; 比较2组基线资料、血管、斑块分布情况、斑块形态学特征以及相关定量指标水平。结果 TIA组与ACI组在各项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TIA组与ACI组斑块位于腹侧壁、上侧壁、背侧壁以及下侧壁的人数占比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TIA组斑块面积、狭窄率及斑块负荷百分比均低于ACI组,且斑块表面不光整的人数占比亦低于ACI组(P均<0.05); TIA组LAMLN高于ACI组,而WAMLN低于ACI组(P均<0.05)。结论 ACI患者的AS负荷大于TIA患者,且最大狭窄处的管壁厚度更大,表面更不光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处斑块,初步探讨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6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对MCA-M1狭窄段进行HRMRI血管壁检查,分析狭窄部位斑块信号特点,评估斑块的稳定性。根据HRMRI评估的斑块性质,将其分为不稳定斑块组(46例)和稳定斑块组(30例),其中将不稳定斑块组分为斑块内出血组(13例)、强化斑块组(17例)和混合斑块组(16例)。随访18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首次就诊至发生目标MCA供血区发生脑梗死的时间及比例。结果①不稳定斑块组发生MCA区脑梗死的比例是25/46,稳定斑块组是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不稳定斑块组发生MCA区脑梗死的时间中位数是17.0(10.5,18.0)个月,明显短于稳定斑块组中位数18(16.3,18.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不稳定斑块分型的三组间发生MCA区脑梗死的比例和时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应用HRMRI可评估大脑中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从而预测脑卒中的风险,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COL1A2基因rs42524位点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89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进行分组,同时以107名无颈动脉斑块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运用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Ⅰ型胶原COL1A2基因rs42524位点多态性。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COL1A2基因rs42524位点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稳定斑块亚组108例,易损斑块亚组181例。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COL1A2基因rs42524位点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OL1A2基因rs42524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均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I(HRMRI)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例颅内血管狭窄或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MRI、MR血管成像(MRA)和HRMRI检查,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19例患者共检查了27支大脑中动脉(MCA)。10例患者MRI及MRA检查示有MCA相应支配区域急性脑梗死,其中9例(90%)存在MCA狭窄。9例患者无MCA相应支配区域急性脑梗死,其中6例(67%)有MCA狭窄。HRMRI检查显示,有MCA支配区域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CA狭窄处的血管壁厚度、管腔内径、管腔面积及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有27支MCA显示存在明确斑块,每支MCA中均有1个斑块。有14支MCA的斑块显示为稳定斑块的性质,其中12支(86%)MCA中斑块的纤维帽完整,2支(14%)MCA中斑块的纤维帽破裂,未见有脂质核心及斑块内出血;有13支MCA的斑块显示为不稳定斑块的性质,其中2支(15%)MCA中斑块纤维帽完整,2支(15%)MCA中斑块纤维帽破裂,8支(62%)MCA斑块内可见脂质核心,1支(8%)MCA斑块内有出血。结论 HRMRI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的管壁结构,弥补常规MRA技术的不足,可较好的评价脑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研究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重构模式。方法分析我院75例中重度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HRMRI序列上测量大脑中动脉最窄处血管面积(VA_(MLN))和管腔面积(LA_(MLN))及参考处血管面积(VA_(reference))和管腔面积(LA_(reference)),分别计算最窄处管壁面积(W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重构分数(RI)、狭窄率(SR);根据重构分数分为阳性重构组和非阳性重构组,比较两组管壁各参数的差异。结果非阳性重构组和阳性重构组的RI分别为(0.86±0.10)和(1.36±0.3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最窄层面,非阳性重构病变与阳性重构病变相比,VA、PA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1),LA、WA、PB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9,P=0.001,P=0.002),而SR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06)。在参考层面非阳性重构和阳性重构之间VA具有显著差异(P=0.013),LA、WA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94,P=0.065)。结论 HRMRI具有清晰显示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管壁特征的优势,对于评价病变的重构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在MCA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中非阳性重构同阳性重构一样常见。同非阳性重构模式相比,阳性重构模式的血管面积、管腔面积、管壁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更大,阳性重构患者病情更为严重,可见评价病变处管腔的重构模式可以帮助临床获取患者的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A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6-04—2018-02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普宁华侨医院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并发糖尿病分成糖尿病组60例和非糖尿病组60例。观察2组疾病类型、相关生化指标及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积分、颅内动脉狭窄积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主要为腔隙性、多发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2组血糖、血压、血脂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积分、颅内动脉狭窄积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与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病变密切相关,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管狭窄程度明显较非糖尿病性脑梗死严重,对于糖尿病性脑梗死的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情进展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斑块的关系,为早期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降低脑梗死患者病变加重造成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方法对我院脑病科2015—2016年收治的92例脑梗死患者以进展性标准分为病情进展组(58例)和病情无进展组(34例),均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通过2组患者HRMRI检测结果对比,揭示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加重有无关系。结果2组间斑块内出血、脂质核坏死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情进展组纤维帽较薄或破裂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病情无进展组(P0.05);轻度动脉狭窄率和中度动脉狭窄率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病情进展组重度颈动脉管腔狭窄率高于病情无进展组(P0.05)。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和斑块不稳定性是脑梗死病变加重的重要病理基础,可作为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颈动脉超声下斑块厚度2mm的患者80例,根据病情38例纳入进展组,42例纳入稳定组,分析2组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偏心脂质坏死核、纤维帽较薄/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进展组患者的收缩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颈动脉颅外段轻中度血管狭窄中,进展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中颈动脉颅外段重度血管狭窄和斑块的纤维帽较薄/破裂发生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纤维帽较薄/破裂与进展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脑梗死进展与否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高分辨率MRI(HRMRI)与MRA对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的诊断评估价值。方法对24例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MRA检查,根据梗死区解剖学的血管支配参照MRA行相应责任血管的HRMRI检查。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HRMRI与MRA对穿支动脉的载体血管(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狭窄的识别情况;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比较HRMRI与MRA评估的穿支动脉载体血管的狭窄程度。分析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的特征、斑块对穿支血管开口及本身的影响。结果24例患者,梗死灶位于基底节区17例、脑干7例(其中3例小脑受累)。共检查24支穿支动脉载体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17支、椎动脉1支、基底动脉6支。HRMRI判断责任载体血管狭窄的检出率(91.67%,22/24)明显高于MRA(62.5%,15/24)(P0.05)。对狭窄程度的判断HRMRI比MRA更准确(Z=91,P0.05)。HRMRI示23支载体血管有斑块形成,1支内膜增厚。8例HRMRI显示斑块覆盖或累及穿支血动脉开口;5例HRMRI示穿支动脉本身狭窄。而MRA不能显示穿支动脉及开口情况(P0.05)。结论 HRMRI对穿支动脉的载体血管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的判断优于MRA,还能显示穿支动脉本身管径和开口受累情况,为穿支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kB)与白介素-1β(IL-1β)在脑梗死患者病变处动脉上的表达特点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尸检或尸库内因脑梗死死亡患者的病变处动脉标本和非脑部原因死亡的年轻患者颅内动脉,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根据镜下结构将斑块组织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和正常血管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F-kB/p65与IL-1β在动脉粥样硬化上的表达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F-kB/p65与IL-1β在不稳定性斑块中的表达较在稳定性斑块中和正常血管上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01);二者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r=+0.796,P0.001)。结论 NF-kB可能通过激活IL-1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二者可能促进斑块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同期选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同期选取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FT4,FT3,TSH水平,分析FT4,FT3,TSH水平与有无斑块、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及三者相关性。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FT3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P<0.05);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FT4,FT3,TSH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斑块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无斑块组,FT3水平低于无斑块组(P<0.05); 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FT3水平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轻度狭窄组,FT3水平低于轻度狭窄组(P<0.05); 重度狭窄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中度狭窄组,FT3水平低于中度狭窄组(P<0.05)。血清FT4与FT3水平呈负相关(r=-0.279,P=0.012),血清FT4与TSH水平呈正相关(r=0.439,P=0.001),血清FT3与TSH水平呈负相关(r=-0.291,P=0.009)。结论 FT4,TSH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高表达,FT3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低表达,且与患者有无斑块、血管狭窄程度相关,有斑块、血管越狭窄,则表达越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CUS)联合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病变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9—2018-07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5例脑梗死颈部血管病变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US、CTA检查,以DSA检查为标准,对比CUS、CTA、CUS+CTA诊断颈部血管狭窄≥70%、颈部动脉易损斑块灵敏度、漏诊率、特异度。结果 135例脑梗死颈部血管病变患者,狭窄程度≥70%、70%:DSA检出117、153条;CUS检出117、153条,CTA检出116、154条,CUS+CTA检出135、135条;CTA、CUS+CTA诊断灵敏度高于CUS,漏诊率低于CUS(P0.05);CTA检查特异度高于CTA、CUS+CTA(P0.05);易损斑块、稳定斑块:DSA检出109、174个,CUS检出101、182个,CTA检出101、182个,CUS+CTA检出112、171个;CUS+CTA诊断颈部动脉易损斑块灵敏度高于CUS、CTA,漏诊率低于CUS、CTA(P 0.05)。结论 CUS联合CTA检查能提高颈部血管动脉易损斑块检出率,提高诊断颈部血管狭窄≥70%及动脉易损斑块灵敏度,降低漏诊率,可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TIA及TIA形式的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探索其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初步诊断为TIA并在症状首发后24 h内行常规MRI及DWI检查的患者,发病1周内行颈部动脉血管彩超、TCD。记录发病后7 d内的临床转归。根据DWI结果分为DWI+组及DWI-组,确定DWI阳性率。比较DWI+组及DWI-组临床特征差别。分析两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性质、数量及颅内外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结果DWI阳性率为36.1%。DWI阳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P=0.03),与颈部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目相关(P=0.04),TIA症状首发后7 d内,30.0%DWI+组患者TIA症状反复发作或表现为临床症状持续存在,高于DWI-组(22.6%)。结论临床表现为TIA的病例大于1/3急性期已经形成了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越多,DWI阳性的可能性越大,DWI+的患者7 d内更易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_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LA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LAA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对象LP-PLA_2水平,并同时检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生化指标,两组对象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斑块性质。结果 LAA组LP-PLA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A组患者中,随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增加,LP-PLA_2水平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AA组患者中随斑块不稳定性的增加,LP-PLA_2水平逐渐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血浆LP-PLA_2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新型危险因素,其水平的高低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并能够辅助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桥梗死不稳定斑块的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11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有症状急性脑桥梗死39例和无症状脑桥梗死45例患者,在HR-VWI上统计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分布、斑块累及象限、斑块表面连续情况;定量测量斑块长度、血管体积(Vouter)、血管壁体积(V wall)、管腔最狭窄层内管腔直径(LD MLN)、外管腔最大直径(OD MLN)、血管面积(OA MLN)、血管壁面积(WA MLN)、最厚厚度(WTmax),并计算斑块负荷(PB)、管腔狭窄率,比较两组的测量指标。结果两组之间的斑块分布、斑块不连续、WTmax、WA MLN、PB、BA管腔狭窄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有症状脑桥梗死的BA斑块更容易分布于侧壁,表面更不连续、更厚斑块厚度、更大的血管面积和斑块负荷,更高的管腔狭窄率,提示其具有不稳定斑块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白介素-6(IL-6)、脂蛋白(a)[Lp(a)]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6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性质.检测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IL-6、Lp(a)、和Fib水平.结果 44例(73.3%)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斑块,16例(26.7%)无斑块;其中易损斑块27例(45%),非易损斑块17例(28.3%).脑梗死患者的血浆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易损斑块组的IL-6、Lp(a)水平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及正常对照组.IL-6 与Lp(a)、Fib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血浆IL-6、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并发的脑梗死有关;血浆高Fib水平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