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天士在《黄帝内经》"肝脆则善病消瘅"的基础上,具体阐发了消渴病从肝论治理论。其认为情志失调是消渴病发生的重要病因,肝失疏泄是基本病机,并将消渴病从肝论治理论运用于临床诊疗中。  相似文献   

2.
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首创于张仲景。后世医家虽对此多有争议,然温肾阳法一直作为治疗消渴病之大法,广泛运用于消渴病临床。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对其并发症防治的进展,对消渴病病机认识已走出“阴虚燥热”之藩篱,温肾阳法更受到重视。现将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及临床运用要点阐述如下:1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1.1肇基于《内经》 《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之渊源,篇中虽未明言消渴病与肾阳虚之关系,然多处论及消渴病病机。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三阶段,并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肾脆则善病消瘅易…  相似文献   

3.
1 消渴病伤津耗阴的机制中医理论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津液代谢失调是消渴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变机制[1]。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纵观中医学对消渴病的临床治疗与理论探讨,可以将消渴病阴津耗伤的机制归纳为火盛伤津耗阴与多尿伤阴。1.1 热盛伤津耗阴火盛伤阴是消渴病的主要发病机制。阳气过盛,机能亢奋,必然使物质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液。如《儒门事亲》云:“消之证不同,归之火则一也。”刘河间、李东垣也认为“燥热”导致津液不足是消渴病的根本病机。张…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述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论述,现代中医临床研究及现代医学认识,结合作者临床体会并通过164例临床症状分析,论述了消渴病与脾气虚弱的关系。作者认为消渴病发病病机与脾气虚弱密切相关,在消渴病辨证中始终不同程度存在着脾气虚弱,因而消渴病的中医治疗应十分重视健脾益气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内经》论消渴谭一松(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关键词内经,消渴,病因病机,治疗理论消渴病名首见于《内经》,以其病邪的性质、发病的部位及证候的表现不一,又有鬲消、消中、消瘅、肺消等不同名称。《内经》对消渴的论述虽无专篇,然从散在的篇幅中,对消渴的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脾之一脏与消渴病以及血管并发症之关系。首先从传统医学介绍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血管病变的病因病机,提出消渴病是气阴两虚,而血管病变是淤血阻滞。接着从脾出发进行论治,从脾的生理功能出发,探讨"脾虚致消"以及"脾胰同源";再从运化以及主升的功能论治其淤血;最后上升到整体观进行讨论。总之,脾之一脏与消渴病以及血管并发症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消渴病痹证的重要病因病机虚、瘀、浊、毒。[方法]结合《黄帝内经》中关于消瘅和痹证的条文与《金匮要略》中的相关理论,探讨虚、瘀、浊、毒在消渴痹证发病中的相互作用。同时,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临床医案进一步说明祛浊化毒、扶正补虚、活血化瘀之法在消渴病合并痹证治疗中的应用。[结果]虚、瘀、浊、毒能很好地体现消渴痹证的病机,虚、瘀、浊、毒在消渴病痹证衍化过程中是联动的整体,桂枝芍药知母汤论治消渴痹证符合虚、瘀、浊、毒的的病机。[结论]消渴痹证的病机为虚瘀浊毒,全面认识四者在消渴痹证发病中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通过相关文献系统梳理明清时期论治消渴的中医理论框架结构,从病因病机方面分析总结明清医家对消渴病因病机认识的内在理论体系。明清医家对于消渴病病因的阐释多是对阴虚燥热学说的继承,对病机理论的阐释从肾阳亏虚,脾虚、胃中郁热,肝失疏泄,气血运行失常的角度出发,结合医家的临床经验,以及对明清以前的医家学术思想进行整理、传承并创新了消渴的病机理论,以首次"肝郁致消说"才形成完整的理论,观点条理清晰,见解独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中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主流认识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随着对消渴病的研究逐渐深入,近现代医家提出了气阴不足、血瘀、肾虚、脾虚等病因病机的学说。其中脾虚致消越来越被医家推崇和认可。吾师石岩教授临证多年,认为脾虚是消渴病的根本原因,并用益气健脾之法治之效佳。故笔者上溯古代医家之旧论,试从脾的解剖、消渴的病因病机和治消渴的方药来论述脾虚是消渴病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诊治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消渴的病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的论述,之后,历代医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才逐渐突破传统的阴虚燥热之说,对其病因病机,提出“气虚致消”“脾虚致消”“瘀血致消”“肝郁气滞”“痰浊阻络”“毒邪伤络”等一些较之以往不同的学说,其中有尤以“脾虚致消”在近年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接纳。本文参阅古代中医典籍,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我国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现代医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结合临床,提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并取得确切疗效。古代医家经典中,《黄帝内经》中辨消渴病的不同阶段,张景岳提出的火亏致消,明辨虚实,开温阳法之先河,刘河间、朱丹溪、程钟龄的消渴病三消论治对后世影响较大;现代治疗消渴病,可分为按上中下三消论治,分脏腑论治、分阶段论治、辨证分型论治等几种论治方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为法,化瘀也可荡涤痰浊。在治疗的同时不忘本病是气血阴阳亏虚日久而致脉络壅滞而发,故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分消走泄"思想,为湿热类温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系统分析湿热类温病的病因、病机,通过病机特点探寻其治疗方法;阐释"分消走泄"的思想内涵,并列举其代表方剂,总结用药特点;最后以分消走泄治疗湿热病的临床运用做具体说明。[结果]湿热类温病因湿热之邪内外相引而发病,病位广涉上中下三焦,病机在于湿热阻滞,三焦气化失常。治疗上,采用"分消走泄"的方法,通过通调三焦气机,开郁行滞,能够使湿热邪气从上中下三部得以分而消除。后世根据"分消走泄"创制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剂,在现代临床上仍广泛使用。[结论]分消走泄是湿热类温病的治疗思想,可以广泛指导湿热性流行病和内伤杂病的治疗,值得学习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消渴目病为消渴病的严重并发症。尽管我国古代医籍中没有消渴目病病名的明确记载,但有关消渴目病的发病及病证特点等均有叙述。通过对相关古代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分析,初步总结出古代对该病的病因及病机的认识,为我们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消渴之名,虽首见于《内经》.但多称之为“消瘴”,其论是重“消”轻“渴”:仲景弃消瘅等名,始以消渴为病名,弥补了消瘅病认识的不足:消渴病名是主症和病机的高度概括,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或见形体消瘦的虚热性疾病,类似Ⅱ型糖尿病,与以形体消瘦为特征的消瘴病不尽相同。仲景对消渴病烦渴多饮、小便反多、大便坚等症予以强调,他最早记载了消渴病有便秘症,丰富了消渴病主症的认识,还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可合并肺痿、小便不利及水气,与现代糖尿病呼吸系并发症(肺结核)、糖尿病合并神经源膀胱及糖尿病肾病较为相似,他提出的治法与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仲景以阴阳气血虚损立论,认为消渴当属虚劳病范畴,突出脾肾气阴两虚为消渴病病机所系.以治肾治脾为本,重在滋阴化气、益气生津,开后世消渴病从肾论治及补脾益气法治渴之先河。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在古代被称为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分别表现为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同时可见消瘦等等。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治疗提早介入导致目前消渴病患者的证与古代有了一定的变化。临床可见,90%的多年消渴病患者的大便失调,其中便秘者居多。笔者发现,临床上面通过从二便论治可以有助于患者血糖的稳定和脾胃功能的恢复。下面简单论述之。  相似文献   

16.
杨甲三教授对消渴病的辨治思想强调辨病辨症相结合,重视不同病程消渴病的病机特点。认为消渴病发病之初病在于脾胃,脾阴虚、胃阳燥,影响了津液的化生及敷布,导致了疾病的发生。病久必及他脏,而使消渴病的病机十分复杂而成诸多变证,杨教授根据消渴病的病机特点进行针灸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7.
刘完素的《三消论》是现存最早的消渴专书,它对消渴病诊治的主要贡献在于详实的论述致病机理,指出起因为肾水阴虚及脾胃虚燥,显相则为心火实热,较强调三消渴病的共同病机,不拘泥于三焦辨证,以寒湿之药补肾脾之虚,兼清心阳之实热,运方灵活且常以一方通治多消,对消渴病的诊治理论产生承先启后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系统研究古代医学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认识的基础上,从学术史的角度将古代消渴病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先秦两汉是消渴病学术原创期;魏晋隋唐是消渴病学术进展期;五代辽宋是消渴病学术积淀期;金元是消渴病学术争鸣期;明清是消渴病学术提升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系统论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理论视角,深入剖析肿瘤的病因病机,并提出肿瘤系统证治的基本思想.系统证治就是对肿瘤的发生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重视肿瘤治疗的系统性与统一性,平衡性与协调性,从而达到"气血大和,疾病自已" 的治疗目的 .基于系统证治思想研制的散结消瘤丸,临床消瘤效果肯定,能有效抗肿瘤转移和复发,并拮抗放、化疗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消渴病病机较为复杂,《内经》首论其与痰湿有关,而 后世每多以“阴虚燥热”论治。现就消渴病与痰湿的关系浅 论如下。 1 消渴病发病与痰湿 早在《内经》时代,中医学就认识到肥胖是消渴病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