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产生局灶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目前已知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酗酒、年龄、肥胖等,与此同时,炎症级联反应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急性期蛋白PTX3属于正五聚蛋白家族,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炎症介质,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血脑屏障渗透性的调节、血管生成及神经再生,而且PTX3在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和凝集素样氧化型低 密度脂蛋白受体-1(lectin-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OX-1)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 探索PTX3在颈动脉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头颅CTA、血脂、PTX3、LOX-1等检查结果。根据患者头颅CTA有无 颈动脉狭窄分为颈动脉狭窄组和无颈动脉狭窄组;以狭窄程度为标准,将颈动脉狭窄组患者分为严重 狭窄(≥50%)组和轻度狭窄(<50%)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内动脉狭窄的 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组57例(55.9%),无颈动脉狭窄组45例(44.1%),颈动脉狭窄 组中轻度狭窄32例(56.1%),严重狭窄25例(43.9%);颈动脉狭窄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家族史比例、 LDL-C、PTX3及LOX-1水平均高于无颈动脉狭窄组(均P <0.05);严重狭窄组的PTX3、LOX-1及LDL-C水 平均高于轻度狭窄组(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X3(OR 3.11,95%CI 2.11~4.58, P =0.007)、LOX-1(OR 5.47,95%CI 2.89~10.13,P =0.017)和LDL-C(OR 5.35,95%CI 2.45~10.65, P =0.021)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浆PTX3、LOX-1和LDL-C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易立  郭芳 《中国卒中杂志》2016,11(10):894-896
正五聚素蛋白3(pentraxin 3,PTX3)是第一个被识别的长链五聚素,在先天性体液免疫中 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抑制病原体感染、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急慢性疾病等3 个方面对PTX3的功能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Tau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痴呆(记忆减退、认知障碍以及人格改变1为临床特征,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域出现细胞外老年斑、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和营养不良性轴突改变为病理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1],并且其痴呆症状的严重程度与NFT的多少有关[2].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浆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 3,PTX3)水平的关系,并探索血浆PTX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03例,对照组患者83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的血浆PTX3水平,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规律治疗第7天的血浆PTX3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颈部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血浆PTX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颈部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的血浆PTX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规律治疗7 d后,恢复期的血浆PTX3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期(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后提示血浆PTX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OR=15.043,95%CI:3.46~65.45,P0.001)。(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中,不稳定斑块组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浆PTX3水平均高于无斑块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浆PTX3水平,伴有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PTX3水平更高。血浆PTX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的细胞骨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痴呆的严重性最有关的和最合理的原因是触突丧失。尽管β-淀粉样蛋白假说盛行,但它引起突触丧失是微弱的;其他的病理变化更能说明突触损伤现象。轴突终末的正常依赖于轴浆流;轴浆流的功能需要完整无损的微管和运动蛋白-驱动蛋白、动力蛋白和发动蛋白。从早期AD的电镜研究以来,就已知在AD神经元微管数量减少。正常情况下,微管与未聚合的微管蛋白是平衡的;稳定的形成成分依赖于tau与微管的正常结合。但在AD中,tau的过磷酸化导致缠结形成和微管溃解。缠结的数量并不足以说明皮层神经元和突触的丧失;但在聚合前的缠结状态中,tau的过磷酸化无疑起重要作用。目前正在进行的运动蛋白异常的研究也将为通过轴浆流减少的方式而引起AD突触丧失的假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β-淀粉样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退变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智能衰退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引起痴呆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病理特征为细胞外间隙Aβ(β-amyloid protein)沉积所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细胞内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所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血管淀粉样变性以及皮质、海马神经元丢失等。随着社会老龄化,A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但AD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研究认为AD是由遗传、代谢和环境因素所构成错综复杂的广泛病因谱所致,而Aβ神经毒性是各种因素引起AD的共同通路,是AD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发病24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151例为脑梗死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健康人群103例为对照组; 检测和比较2组血清PTX3、hs-CRP水平; 比较NIHSS≥5分和NIHSS<5分的患者血清PTX3、hs-CRP水平以及mRS≤2分和mRS>2分患者的血清PTX3、hs-CRP水平; 分析血清PTX3、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的关系以及两者对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 与脑梗死组NIHSS<5分患者比较,NIHSS≥5分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水平升高(P<0.05); 脑梗死组mRS>2分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亦均高于mRS≤2分的患者(P<0.0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TX3、hs-CRP水平与其 NIHSS和mRS得分均呈正相关(PTX3:rs=0.471,0.451; hs-CRP:rs=0.381,0.320; P<0.05); ROC曲线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对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均良好,但以血清PTX3水平预测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最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PTX3、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均相关,且均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良好,但以血清PTX3水平的预测价值更优。  相似文献   

9.
10.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基因Taq1B、I405V和D442G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散发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 disease,S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了107例SAD患者和115名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老年人CETP基因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结果 对照组的D442G杂合子频率显著高于SAD组(分别为9%和2%,OR=0.202,95%CI,0.043—0.958,P=0.044);ApoE基因分层后,ApoEε4携带者的D442G杂合子在对照组的频率显著高于SAD组(分别为22%和0,P=0.042),但ApoEε4非携带者的D442G杂合子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和2%,P=0.284)。结论 D442G突变可能是AD的独立保护性因素,这种保护性作用在ApoEε4携带者明显。  相似文献   

11.
MAPK信号通路与阿尔茨海默病中tau蛋白磷酸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为其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是AD发病的重要因素.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一类脯氨酸依赖的蛋白激酶,在AD病人体内参与诱导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MAPK的三条途径ERK、JNK、p38都参与诱导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且与Aβ、氧化应激、炎性因子及蛋白磷酸酯酶等因素相关,由此阐述MAPK在AD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MAPK可成为AD治疗中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胰岛素与β样淀粉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外周血胰岛素与β样淀粉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 患者为上海市1997-1998年的痴呆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确诊病例,对照组为病例组的同社区居民,测定外周血的胰岛素与β样淀粉蛋白水平。结果 AD组的胰岛素水平(25.56±19.12μIU/mL)高于正常对照(15.88±11.05μIU/mL),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H=10.5,P<0.05),AD组β样淀粉蛋白水平(21.24±9.4 pg/mL)也高于对照(16.03±7.25 pg/mL)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H=13.1,P<0.05),随年龄的增长,90岁以前β样淀粉蛋白的量无明显变化,AD组与对照组的胰岛素量都呈下降趋势。β样淀粉蛋白与胰岛素(偏回归系数0.017,P>0.05)和年龄(偏回归系数0.082,P>0.05)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AD患者胰岛素水平与β样淀粉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3-3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患者海马组织1433蛋白家族与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形成及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以4例临床及病理确诊的AD患者及4名对照者海马组织为材料,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及免疫共沉淀技术来研究1433蛋白在AD患者海马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异常磷酸化tau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1433蛋白ζ及γ亚型能使AD患者海马的NFT显色,β亚型主要使海马的颗粒神经元着色,同时也使少许NFT染色。免疫印迹显示β和ζ亚型在AD中明显上调,其像素值(分别为4570±92和5630±40)比对照组(分别为1849±65和956±140)高2~3倍(P<0.01,t检验)。免疫共沉淀分析发现单抗双螺旋细丝(PHF1)从AD患者脑中沉淀的1433蛋白像素值(3859±78)显著多于对照组(1540±138,AD组像素值比对照组高1倍,P<0.05,t检验),这3种亚型均与异常磷酸化tau蛋白在AD患者脑部形成复合物。σ亚型在AD患者和对照组脑中均无表达。上述发现在4名对照者脑组织中并未观察到。结论β、ζ及γ亚型1433蛋白参与NFT形成,它们均可能参与tau蛋白的磷酸化调节,具体机制有待阐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常老年人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不同区域大脑皮层中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OM)阳性神经元数量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些神经元是否以细胞凋亡的方式死亡或消失。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SOM阳性神经元;采用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正常老年人及AD病人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内的SOM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未见显著性差异,但可见细胞凋亡。而SOM阳性神经元与TUNEL阳性细胞并不完全重叠出现。结论正常老年人及AD病人大脑皮层内SOM阳性神经元均较少,但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细胞凋亡与SOM阳性神经元之间似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正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项目表明,全球疾病谱已经发生转变,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慢性肺病等慢性病成为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1]。在我国由于脑血管病一级预防干预仍然与国外存在巨大差距,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使得缺血性脑卒中呈现上升趋势,呈现较高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的特征。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无特效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 (LRP)基因两种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的相关情况。方法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在 42例患者和 40名正常人中观察LRP基因、Apo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 ,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AD与LRP基因上游区域 5′端插入序列多态性无关联 ;AD与LRP基因外显子 3多态中的等位基因C正关联 (RR =2 .36 2 ,P <0 .0 5 ) ,与基因型C/C正关联 (RR =2 .710 ,P <0 .0 5 ) ;AD与ApoE基因ε4等位基因正关联 (RR =3.194,P <0 .0 1) ,与ε4/ 3基因型正关联 (RR =3.148,P <0 .0 5 ) ,但与ε4/ 2基因型无关 ;无ApoEε4等位基因的AD与LRPC/C基因型正关联 (RR =6 .842 ,P <0 .0 5 ) ,有ApoEε4等位基因的AD患者与LRPC/C基因型无关联(RR =1.85 7,P >0 .0 5 )。结论 ApoEε4是AD发病的风险因子 ;LRP基因多态性与AD正关联是由于LRP基因C/C型在患者中过表达所致 ;LRP基因C/C型是无ApoEε4的AD患者发病的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18.
阿尔茨海默病脑海马神经元发生率增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老年对照患者死后脑海马凋亡神经元的检测,探讨AD脑神经元丢失的可能机制。使用TUNEL(termina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法对7例确诊的AD和9例老年对照患者死后海马组织中的凋亡神经元进行标记,用生物图像分析系统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AD和对照组间TUNEL阳性细胞数无显著性差异;AD组海组CA1和CA4区正常神经元减少,其中CA1区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D组海马CA1和CA4区凋亡神经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其中CA1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D组海马组织中凋亡神经元发生率明显增高,说明细胞凋亡可能参与了AD海马神经元退行性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减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65岁以上人群中AD的发病率为5%~10%,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约为25%[1].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展,AD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其致死率仅次于心脏病、肿瘤和中风.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与痴呆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证实家族聚集性 AD与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及早老素1、早老素2基因的突变有关,而迄今为止,仍未发现与散发性 AD 相关的致病基因。研究表明,线粒体 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可导致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增多以及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进而导致 AD 的发生、发展。然而,关于 mtDNA 突变或单倍群与 AD关系的研究结果是有争议的。现对 mtDNA 与 AD 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指导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