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皮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行DSA住院患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56.0±8.0)岁;经股动脉穿刺途径(股动脉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5±6.5)。比较2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与经股动脉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卧床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为对照,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CEA)和对照组(CAS),记录2组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随访12个月,记录2组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观察组治疗经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良好,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及治疗安全性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当,但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费用成本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穿刺途径在脑血管造影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在本院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穿刺方法不同分为桡动脉组(经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检查,n=46)、股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行脑血管造影检查,n=36),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X线辐射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穿刺时间、Kolcaba舒适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较股动脉组明显降低(84.78%vs97.22%)(P<0.05); 桡动脉组下床活动时间较股动脉组明显缩短,但穿刺时间较股动脉组明显延长(P<0.05),桡动脉组造影完成后1、6、12 h的GCQ评分均较股动脉组明显升高(P<0.05); 桡动脉组股静脉及股神经损伤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与股动脉穿刺比较,桡动脉穿刺应用于脑血管造影中的造影成功率相当,但后者所引起的股静脉及股神经损伤明显减少、舒适度更高且无需卧床制动观察,适用于择期造影以及老年造影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行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后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会诊及患者同意后,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CEA组和CAS组。其中CEA组40例行内膜切除术,CAS组40例行支架置入术。比较2组近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治疗后评分(4.1±1.7,3.9±1.8)均较治疗前(6.5±2.4,6.3±3.1)明显降低(P0.05);随访6个月,CEA组颈动脉再狭窄率5.0%,与CAS组的7.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无差异。支架置入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较快,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超选择性心脑血管联合介入治疗的优点及围术期护理工作的重点。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07—2018-07收治的心脑血管联合病变需做介入治疗的120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心脑血管介入治疗与护理,观察组选取经桡动脉超选择性心脑血管联合介入治疗与护理,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穿刺部位血肿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桡动脉超选择性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患者护理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运用血管封堵器止血患者最佳卧床时间。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48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1组、观察2组各116例。观察1组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6h;观察2组术后穿刺肢体制动、卧床8h;对照组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12h。比较3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腰背酸痛、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排尿困难及腰背酸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1组排尿困难及腰背酸痛与观察2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6h是安全的,能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18例术前评估股动脉入路困难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桡动脉组),与同期30例经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与股动脉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桡动脉组卧床时间、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经桡动脉入路可作为经股动脉入路重要的补充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阿托品对术中、术后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及心脏疾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行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7例,其中术前预防性应用阿托品患者(预防组)42例,术前未预防性心用阿托品患者(对照组)35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等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血管形态学特点及操作要素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预防组患者术中心动过缓、围手术期心动过缓、围手术期心脏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预防性应用阿托品能降低CAS术中、术后发生心动过缓及心脏疾病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60%)患者,随机分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CEA组,97例),颈动脉支架组(CAS组,98例).CEA组在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S组采用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治疗.分别评价两组术中、术后7d、30 d和90 d内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死亡)及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中、术后7d、术后30 d及90d行颈动脉超声,头颅CT/MRI、NIHSS评分.结果 CAS组术后7d内死亡1例,卒中2例,发生率3.1%.CEA组术后7d死亡1例,2例卒中,发生率为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7 d CEA组术后并发脑神经损伤较CAS组高(P<0.05),卒中/死亡、急性颈动脉闭塞、高灌注综合征、局部血肿形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与CEA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均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0 d、90 d两组头颅CT/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及CEA在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复发方面具有相似的近期效果,但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30d主要终点事件(卒中/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CEA组为12.50%,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21.86%,CAS组为2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y随访,远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9.38%,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与CEA具有同样明确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A、CT灌注成像联合DSA评估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Willis环结构及功能对颈动脉支架置入的决策影响。方法根据CTA筛选出单侧颈动脉狭窄90%的患者80例,40例经DSA证实有通过前交通动脉和/或后交通动脉向狭窄侧代偿供血,称Willis环代偿组;另40例经DSA证实没有向狭窄侧的代偿血供,称Willis环无代偿组。两组均同时行CTP检查,测量并计算两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相对达峰时间(rTTP)。对40例Willis环无代偿组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给与支架置入术,残余狭窄30%,术后7 d再次行CT灌注扫描。Willis环无代偿组术前、术后的相对灌注参数分别与Willis环代偿组比较。结果 Willis环无代偿组术前rMTT、rTTP与Willis环代偿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Willis环无代偿组术后与Willis环代偿组rCBV、rCBF、rMTT、rTTP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Willis的结构和功能可明显改变脑血流分布,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05—2017-05的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的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只是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比对照组高,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与病死率分别为2.86%、2.86%,对照组脑梗死复发率与病死率分别为17.65%、11.76%。观察组复发率与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有助于减少患者复发率与病死率。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疾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影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经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具有脑缺血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狭窄率≥70%)且接受CAS治疗的患者41例,采用CDFI及TCD测量CAS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局部管径、狭窄率、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与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原狭窄处内径明显增宽,原狭窄处内径由术前(1.88±0.75)mm增加至术后的(3.63±1.02)mm(P<0.01);颈动脉狭窄处PSV及患侧MCA的PSV、PI恢复正常.侧支循环全部关闭.颈动脉狭窄处PSV由术前(197.49±64.78)cm/s,降至术后的(82.62±36.48)cm/s(P<0.01);患侧MCA的PSV由术前(63.92±26.83)cm/s,术后升高(87.46±18.90)cm/s(P<0.01);MCA的PI值由术前0.67±0.35提高到0.89±0.17.结论 CDFI和TCD结果提示CAS后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善,CDFI和TCD结合可以作为准确评价和随访CAS术后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双椎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组织抑制剂1(TIMP-1)水平变化及对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择97例双椎动脉狭窄患者为观察组(n=97),根据DSA结果分为再狭窄组(n=19)和未狭窄组(n=78),另选择同时期DSA检查正常者50例为对照组(n=50),观察组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d测定MMP-9和TIMP-1。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MMP-9、MMP-9/TIMP-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IMP-1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3d较术前MMP-9、TIMP-1均较大幅度上升(P0.05);相比于未狭窄组,再狭窄组随访期间的MMP-9、MMP-9/TIMP-1较术前均有较大幅度提升(P0.05),但TIMP-1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MMP-9和TIMP-1呈正比例关系,MMP-9升高对行支架置入术的双椎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预测行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6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极重度狭窄伴发原位血栓形成的患者(研究组)采用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另选择2012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23例发现狭窄及血栓形成后立即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研究组经强化抗栓治疗后34例(94.4%)患者血栓完全消失,2例(5.6%)患者血栓残留,但体积较前明显缩小。研究组出现临床事件及影像学上新发脑梗死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2例术中栓子脱落堵塞保护伞事件,1例血栓逃逸堵塞远端血管,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2组近期手术并发症单项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其它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发病3个月后临床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强化抗栓续贯颈动脉支架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认知功能与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改变及其关系.方法 对65例不同程度CAS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ERP P300检查及相关性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轻中度CAS组的注意计算、短程记忆、图形描画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均P<0.05);重度CAS组差异更明显(均P<0.01).与轻中度颈动脉狭窄组比较,重度颈动脉狭窄组在时间定向力、地点定向力、注意计算、短程记忆、言语复述、语言表达、图形描画7个亚项评分方面有显著降低(均P<0.05);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均P<0.05).轻中度、重度CAS患者的MMSE评分与P300潜伏期呈负相关(r=-0.503,-0.589,均P<0.05),轻中度、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MSE评分与P300潜伏期亦呈负相关(r=-0.497,-0.601,均P<0.05).结论 CAS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和ERP异常,其程度与颈动脉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发生高灌注脑出血(HICH)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既往实施CAS手术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8例患者在CAS术后出现颅内出血(HICH组),选取年龄及性别基本与HICH组匹配的54例CAS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血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斑块最大厚度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02—2019-10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CAS治疗的患者171例进行研究。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斑块最大厚度进行检测,术后6个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患者再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有无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管腔缩小率及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并对管腔缩小率与颈动脉斑块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以ROC法判断颈动脉斑块厚度对CAS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 171例患者中33例(19.30%)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7例管腔直径缩小50%及以上。再狭窄组患者管腔缩小率及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均明显大于未狭窄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AS术后管腔缩小率与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斑块最大厚度对CAS术后再狭窄诊断截断值为0.437 mm,AUC为0.841,P=0.000,敏感度为81.8%,特异性为86.2%。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斑块最大厚度与CAS术后管腔缩小率呈正相关关系,斑块最大厚度0.437 mm患者再狭窄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麻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单侧颈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92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局麻组39例和全麻组53例。记录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中收缩压标准差及血压变异系数、术后5 d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卒中发生率以及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率。结果两组间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术后5 d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麻组平均手术时间延长(P0.05)。全麻组收缩压标准差[(11.77±1.74)mm Hg]小于局麻组[(17.35±3.39)mm Hg](P0.001),全麻组收缩压变异系数[(10.71±1.05)%]小于局麻组[(12.68±2.35)%](P0.001)。局麻组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5例,全麻组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两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全麻可降低重度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在于全麻可以更好的控制术中血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择我科2001-10~2004-12已施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9例,男4例,女5例,平均56岁.全部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有血管狭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均成功置入支架,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而周到细致的护理则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