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发祥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94,(4)
《内经》“脉”义探蕴周发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内经》,脉诊考证《内经》文简义博,同一字词在不同的经文里会有不同的含义,若理解不贴切,则影响对经文旨义认识的准确性,“脉”为《内经》中常见之字,综观其义,概约有五。1血脉它是人身五体(筋、... 相似文献
2.
王年生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4)
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绍兴二年进士,医家谓之许学士。叔微十一岁时,母遭气中,痛念里无良医,及长成人,刻意方书。六十五岁以后,仍漫集已试之方及所得新意,录以传远。著有《伤寒发微论》三卷、《伤寒治法》八十一篇、《翼伤寒论》二卷,以及《本事方》两集二十卷等。本文仅就《本事方》的补虚观点,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傅海燕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08,38(2):99-102
中国医学书目》和《续中国医学书目》所载《仲景全书》是两个版本。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仲景全书》,系《续中国医学书目》所载的明代赵开美仿宋刻本。该书于昭和十年(1936)十一月八日,正式进入满洲医科大学。1945年国民党政府接管满洲医科大学,更名为国立沈阳医学院;1948年国立沈阳医学院由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接管,1949年6月并人中国医科大学,满洲医科大学留下来的众多珍贵中医古籍遂归属中国医科大学所有。1964年,中国医科大学因故将所藏古籍几乎全部借给辽宁中医学院。1970年的3-4月间,古籍随同辽宁中医学院下放到辽阳,同年10月份又迁运沈阳。1978年,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索回了借出的古籍,明代赵开美校刻的《仲景全书》由该馆收藏至今。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阐述《内经》《难经》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同时汇集当今脉学界新成果,形成一套切合临床实际,用之有效的脉诊思路。[方法]本文追本溯源,提取两部经典中的脉学思想通过三部分来阐述,一是列举《内经》中两种不同脉学体系---三部九候脉法和独脉法并详细分析二者的具体适用范围和联系;二是分析经典中脉诊医生的分类等级及详细列举上工、中工、下工三者从脉象中提取的信息维度;三是拓展脉诊研究,并且与现代微观脉诊结合,综合定位。[结果]梳理了经典中的脉诊思想;概述了脉诊水平的层次;拓展了脉诊的现代研究。[结论]在传统脉诊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分别从躯体、心理、体质、个性及既往心理经历等多个维度分析患者,真正做到从“形”“神”层面分析、判断一个人的整体面貌,以期彰显脉诊在四诊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能为脉学爱好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唐代甄权<明堂人形图>与官修<明堂针灸图>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雪苔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03,33(4):214-216
重新解读《千金翼方》卷二十六所记唐初甄权修明堂及其后官修明堂的经过,参以两《唐书》进行考证,得知甄权《明堂人形图》完成于武德四年(621)以前,而官修明堂则完成于贞观二年(628)或四年(630)。官修明堂的主持人既非甄权,也非孙思邈,而是时任少府监的李袭誉,甄权则在学术上起了主导作用。官修明堂图的名称当为《明堂针灸图》,它是在《明堂人形图》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钱超尘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10,40(1):38-41
“宋本伤寒论”原指北宋所刻大字本、小字本《伤寒论》。传至明代,仅有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被赵开美翻刻于《仲景全书》之后旋即亡佚,后世遂美称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伤寒论》为“宋本伤寒论”。本文所称“宋本伤寒论”指赵刻《仲景全书·伤寒论》,该书国内外仅存6部,笔者皆曾目睹手抚,并有较详笔记和照片。本文仅对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仲景全书·伤寒论》详加考证,以期对校勘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许叔微是张仲景之后最为重要的伤寒大家之一,其《伤寒百证歌》为歌诀体伤寒百证提要,《伤寒发微论》为札记体伤寒学证治心得,《伤寒九十论》为医案体古方用验集录,《类证普济本事方》为按证类分的医话体小品集.它们共同构筑了许叔微以伤寒学为主的学术体系,其中《类证普济本事方》已具备医话的应有要素,是堪比张杲《医说》更早的医话著作. 相似文献
8.
9.
张侬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1,8(2):32-34
敦煌《灸经图》是一部绘有腧穴图、普及灸法治疗的针灸古籍,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灸法专著,也是存世最古的明堂图之一。这部明堂图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编号为S.6168与S.6262,为两残段。我国有文字可考、年代最早的明堂图见于唐代《千金要方》与《外台秘要》所引用的《明堂三人图》,该图系唐代针灸家甄权所作。隋唐医籍,传世甚少,而明堂图谱,更为罕见。敦煌《灸经图》写绘于唐代,诚可弥补这一阙如,诠释针灸疑难。 《灸经图》中有手通孔、脚五舟、手小指头、足小 相似文献
10.
《医方集解》共载方867首,其中仲景方有163首。按照治法功效及专科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攻 相似文献
11.
12.
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探讨《伤寒论》脉法与证之间的关系.《伤寒论》虽然不是脉学专著,但其脉法与《内经》、《难经》一脉相承,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朴实简明,使后学者见脉知证,具有临床实用性.学习《伤寒论》脉诊,先要明辨常脉,知常达变.分别阴脉阳脉,以察病之性质,治疗之难易.以脉之寸关尺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以脉之沉浮分病之在内在外,在荣在卫,在气在血.着重论述了邪在六经代表脉象以及寒热,气血,虚实之病的脉象的不同特点.疾病在邪正进退,传经,死生,欲愈,也有其典型的脉象可寻.最后强调了脉症合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超尘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2):683-685
赵开美《仲景全书》所收《伤寒论》对该书作者题曰“汉·张仲景述”,此五字为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所题。“述”者,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张仲景为时之大医,必有治验与医案融于《伤寒杂病论》中,然著作主体仍为循先贤之旧轨、录大医之成方而为书。文章引经据典说明张仲景以《汤液经法》为依凭,撰写《伤寒论》一部。并对原载于《汤液经法》却在《伤寒论》中或有名无方,或名方皆亡的13首方剂逐一著录。 相似文献
14.
张海鹏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14,(4):222-222
《通志·艺文略》“伤寒”部分载有“《阴毒形证诀》一卷,宋迪撰”。《阴毒形证诀》后世书目有载,今已不可见,除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及《伤寒发微论》征引少许内容外,其余内容已不详。撰者宋迪,后世亦鲜有论及。 相似文献
15.
徐刚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
《伤寒论》脉学发微徐刚(北京中医药大学九三级博士生,北京100029)主题词《伤寒论》,脉诊清·徐大椿对仲景的脉学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可见,《伤寒论》虽然不是一部脉学专著,但其中有关脉学的论述,亦不乏精要之处... 相似文献
16.
《难经》脉法继承了《黄帝内经》中诸多的脉学理论,如寸口理论、五脏虚损的顺序、三阴三阳之王脉、脉之阴阳、色脉相应、四季之脉象等。《难经》还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脉法进行了创新。在诊脉部位上,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将各脏腑病变分候于寸口部位;在脉象浮沉、迟数与脏腑的关系上,认为数脉为腑病,迟脉为脏病;在脉象变化与阴阳的关系上,强调在诊脉时,要注重阴阳脉象的变化,进一步判断疾病的转归;在脉象变化与五行的关系上,认为某一部位脉象的变化不仅能判断其所主脏腑的病变,亦可结合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推测相关脏腑的病变;在尺脉变化与元气的关系上,认为元气的盛衰主要与尺脉变化息息相关,其脉象的强弱可提示元气的盛衰。 相似文献
17.
《东医宝鉴》引证《金匮要略》内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佳音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23-24
参考朝鲜医著《东医宝鉴》,比照宋定本《金匮要略》,分析《金匮要略》流入朝鲜的版本情况及《金匮要略》与《东医宝鉴》在方名、剂量等方面的差异,列举《金匮要略》未载条目,为研究《金匮要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一书是中医典籍中治疗杂病的典范。全书围绕着脉证合参,证不离脉的原则,层层深入,阐发医理。前22篇约398条中论述脉象的条文约145条,占全书的1/3以上。仅浮脉一种就有44处提到,其它诸脉亦不鲜见。后世“杂病重脉”之说溯源于此。本文结合自己学习体会,试将《金匮》脉法规律探讨如下,求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邓校征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185-186
张仲景《伤寒论》条理、诊断、治疗法则、脉式具备,读《伤寒论》能清楚地体会到中医明晰的法、精辟的方,学习理解《伤寒论》中的阴阳、虚实、表里、方剂和脉式,对中医的法与方概念的理解,将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植物名实图考》中紫珠属植物考证姚振生刘能俊葛菲(江西中医学院药学系南昌330006)关键词植物名实图考紫珠属考证全世界紫珠属约有19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的亚洲和大洋洲。我国约有46种,主产于长江以南诸省区[1]。该属约有20种可供药用,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