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激躯体外周神经对内脏大神经丘脑后核诱发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在本研究室“内脏神经传入冲动诱发猫丘脑后核(PO)单位放电的观察”一文中,发现刺激内脏大神经于丘脑后核中可看到不同潜伏期的2~3簇放电成分。本文除用相同方法研究PO细胞放电,特别是痛放电外,还研究了刺激外周神经(腓总神经及隐神经)时对单位放电的影响,以期了解外周神经中不同机能纤维兴奋对PO细胞痛放电的作用,为研究体躯感觉与内脏感觉的整合作用和针刺镇痛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实验用2.0~3.5公斤体重的描30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初级传入C纤维末梢兴奋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研究已经说明针刺穴位可以抑制猫及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为确定针刺镇痛是否有突触前抑制的机理参与,我们记录了由脊髓表面刺激所诱发的腓肠传入神经逆向复合动作电位的C波,以此波大小的变化来反映传入C纤维中枢末梢兴奋性的改变。通过针刺穴位对初级传入C纤维末梢兴奋性的影响的观察,我们发现电针“环跳”、“内关”或“人中”穴均使腓肠神经逆向C波增大,分别增加49.98±2.46%(n=16),42.07±4.00%—(n=6)及43.08±2.87(n=10)。于T_(10)—L_2间横断脊髓后,电针“环跳”穴使逆向C波增大的效应比断脊前减小工7.63±2.92%(P<0.05,n=14),而“内关”及“人中”穴的效应消失。此外手捻针也有使腓肠神经逆向C波增大的效应。结果表明,无论电针还是手针、只要穴位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则可使传入C纤维中枢端末梢产生去极化。针刺激活的下行抑制及节段抑制中均有突触前抑制的参与。突触前抑制可能是针刺镇痛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 过去,我们在针刺镇内脏痛研究中,观察到不同“穴位”对内脏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反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本文在清醒猫身上以内脏神经-皮肤电反射为指标,观察电针体表不同刺激点(拟人体穴位)时的抑制效应,并初步分析其机制。  相似文献   

4.
针刺“足三里”对猫胃电的影响及神经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足三里”具有特异的调整脾胃功能,治疗胃肠疾患的临床效果。早期文献报道,针刺对胃运动和胃液分泌有调整作用。近年来针刺对胃电影响的报道较多。电针“足三里”可抑制猫胃电慢波的频率和幅度,可减少狗用胃泌素增加胃电的效应,也可增加狗胃电快波的频率和幅度;手法捻针“足三里”可减少兔胃电频率。针刺对实验动物胃电慢波是否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电针和手法运针(简称手针)的针效是否相似尚未见具体报道。本工作探讨了针刺对胃电慢波的调整作用,比较了电针和手针的差异,并对其神经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 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内关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为阐明这种效应的机制,研究针刺信息的作用途径,一些作者对针刺“内关”的传入神经通路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我们曾观察过电针猫“内关”区的脊髓背根诱发电位节段分布范围,分析了内关传入途径与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关系,认为内关传入途径与正中神经关系最密切。本文以猫颈-胸导联叠加的ST段电位值变化为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指标,以正中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为神经纤维类别兴奋的指标,分析电针“内关”效应的传  相似文献   

6.
在石学敏院士“调神”思想指导下,针刺防治围手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PND)的临床研究逐渐开展。PND的关键病机为“神机不运”,在针刺治疗上把握“调神”这一基本原则,注重对“神机”的干预,通过运神使神机健利,养神使神明充沛,达到调神醒脑,恢复神机的目的。其潜在效应机制可能与针刺调控神经递质释放和促进脑功能恢复有关。本文旨在探析针刺治疗PND的相关理论机制及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PND提供新的防治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穴位是针刺信息的始发部位,某些穴位处皮内有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me,AChE)阳性神经,这类神经末梢的多少和种类与穴位对刺激的反应性有一定关系。“足三里”穴区主要为腓深神经分布。有实验证明切断腓神经可使“足三里”针刺镇痛效应消失,说明腓神经是“足三里”针刺效应的主要传入路径。本研究对腓深神经中 AChE 阳性纤维来源的追踪,旨在为“足三里”穴的针刺镇痛效应及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提供进一步的形态学基础。材料与方法1 动物 SD 大鼠10只,体重200~260g,雌雄不拘,南京动物供应中心提供。分为2组:第一组8只,第二组2只。2 实验方法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麻醉下,在“足三里”穴区作长约1.5cm 切口,分离暴露腓深神经,在15min 内将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对泌尿系统疾病中的排尿障碍, 为刺激阴部神经而设定“阴部神经针刺点”的针刺治疗。所谓阴部神经针刺法,是指针刺治疗由阴部神经支配领域的异常引起的排尿障碍并能取得临床效果的一种方法。阴部神经是指来自S_2,S_3,S_4的神经合并后,穿过骶棘韧带进入阿尔科克管后分为直肠下神经、会阴神经、阴茎(阴蒂)背神经三支。分别支配阴部的肌肉运动和皮肤感觉。与针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针刺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 3 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模型组和针刺组均用栓线插入大鼠大脑中动脉根部 ,2hr后抽出 ,使缺血组织再灌注 ,复制可逆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rMCAo)模型 ,正常组和模型组不经任何治疗 ,针刺组分别在模型复制前 1hr、模型复制后 8hr和 1 6hr电针“水沟”、“太冲”、“曲池”、“足三里”、“丰隆”。观察神经行为症状 ,2 4hr后断颈处死大鼠 ,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 ,脑组织TTC染色后测量脑梗死及水肿体积 ,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神经行为学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脑梗死和脑水肿体积百分率针刺组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 0 1 ) ;血液流变学中全血比粘度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但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 (P>0 0 5) ;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 ,针刺对大鼠脑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 :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心包经“天泉”穴区与心脏相关联系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本研究采用电生理学与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了猫心包经“天泉”穴区与心脏联系的途径。方法 :电生理学部分共用健康猫 3 4只 ,乌拉坦 ( 50 0mg/kg)与氯醛糖 ( 50mg/kg,i.p .)混合麻醉 ,用双极铂金丝电极和针灸针分别记录“天泉”穴区的皮神经放电和肌电。形态学部分 :共用健康猫 1 0只 ,1 %戊巴比妥钠 ( 40mg/kg,i.p .)麻醉 ,在左侧“天泉”穴区皮神经、肌肉和左侧心下神经、星状神经节分别注射PI(PropidiumIodide)和bB(bisBenzimide)。结果 :依次分别切断脊髓T2 ~C7节段的背根腹根后 ,电刺激猫左心下神经诱发“天泉”穴区肌电和肌皮神经放电反应所需阈值逐渐增大 ,尤以T1 、C8和C7为甚 ;左侧“天泉”穴区皮神经、肌肉内和心下神经、星状神经节内分别注射微量PI与bB后 ,单标及双标神经元也以C7、C8和T1 节段背根节内居多 ,其中C8最多。结论 :心包经与心脏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发生在C7~T1节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猫脊髓处的检验刺激所诱发的腓肠神经逆向 C 波大小作为判断初级传入 C 纤维突触前末梢兴奋性的指标。电针“环跳”及“阳陵泉”穴引起该逆向 C 波明显增大。表明初级传入 C 纤维突触前末梢发生了去极化。而荷包牡丹碱、纳络酮及 P 物质抗血清能明显地抑制此针刺效应。提示 GABA,内阿片肽及 P 物质均参与针刺突触前抑制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王洪峰  王富春  时岩 《针刺研究》2005,30(4):208-211
目的:从亚细胞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角度,开展针刺拮抗弱视剥夺效应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性的研究,揭示针刺拮抗弱视剥夺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4周龄健康幼猫18只,采用单侧眼睑缝合的方法建立剥夺性弱视动物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6只。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治疗组于术后第1 d开始,取“睛明”“承泣”“球后”“攒竹”穴进行针刺治疗,各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 d,治疗9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各组动物均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模型组视皮质神经元出现退行性病变。治疗组可不同程度地改善上述状况。模型组动物视皮质、外侧膝状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数密度分别为(138.3±23.12),(38.91±18.43),(4.43±2.01)×102/mm2,积分光密度分别为(0.78±0.38),(0.86±0.30),(1.03±0.32)/μm2,与正常组比较BDNF数量和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治疗组具有显著的上调作用(P<0.01)。结论:针刺可逆转剥夺所造成的神经元退变,有利于神经元传导功能的恢复及突触传递的重建。针刺对剥夺效应的拮抗作用是通过影响神经营养因子的合成和分泌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们在猫的三叉神经脊束核所见,针刺对三叉核痛敏细胞放电抑制作用主要属于突触前抑制。本实验是加强突触前抑制,观察能否提高针刺镇痛效应。对70名正常人和手术病人测痛阈和耐痛阈(钾离子透入法),针刺合谷穴可以提高痛阈或耐痛阈。给受试者口服“安定”10毫克一小时后重复药前程序,则痛阈提高(比针刺合谷穴)70.31%(P<0.01),耐痛阈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正> 我们曾在猫上观察到针刺“人中”、“足三里”等穴并引起加压反应时,伴有后胺,小肠、肾及脾等区域血管阻力的明显增高,骨骼肌和皮肤容量血管明显收缩,并伴有瞬膜,瞳孔,膀胱及小肠等植物性效应器官的反射反应。本实验旨在观察,针刺引起加压反应时,心脏血流动力学是否也发生变化。为了阐明针刺加压反应的本质,本实验仍与阻断颈总动脉血流及刺激隐神经引起的加压反应的效应相比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郑氏“金鸡啄米法”针刺与捻转平补平泻法针刺治疗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金鸡啄米组)和对照组(平补平泻组)。观察组采用郑氏“金鸡啄米法”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针刺治疗,两组每天针刺1次,6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d,共3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下肢腓总神经传导速度、下肢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临床症状。结果治疗后,两组下肢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提高,V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7%(33/36),高于对照组77.8%(28/36)(P0.05)。结论郑氏“金鸡啄米法”能快速有效地提高下肢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下肢麻木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6.
当前,在针刺麻醉的临床实践的理论研究中对“经络实质”的问题还有着不同见解,这是涉及到针刺要“循经取穴”还是“循神经取穴”,究竟是“有经有穴”还是“无经无穴”,并直接关系到解决针麻“三关”(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和取穴原则的大问题。为此,我们把1958年以来对“经络实质”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对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动因激发”两种不同的观点。前者认为循经感传是由针刺穴位所诱发的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内的定向扩散所引起。后者则认为针刺穴位时可能有某种动因循经行进,依次激发了沿经分布的神经感受装置、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了受试者主观上感受到的循经感传。为了更为全面地解释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1987年我们又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  相似文献   

18.
<正> 诱发心包经感传或针刺心包经“内关”穴对心血管疾患有一定疗效,对失血性休克的状态有所改善,可使血压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平稳,这早已为临床治疗所证实,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1)电针刺激“内关”穴和对照“足三里”穴;(2)静脉推注心得安后,针刺“内关”穴;(3)模仿经络感传阻滞法在“内关”穴上方施加一定压强的机械压迫并针刺“内关”穴;(4)切断两侧臂丛神经针刺“内关”穴等对血压的影响及其传出传入途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曾报道针刺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支配区域对振动诱发屈反射(VFR)有抑制作用。本次研究了针刺对侧桡神经(少商)、正中神经(中冲)、尺神经(少泽)支配区域对诱发侧VFR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前已报导,脊颈束细胞对伤害性刺激的电反应可被电针刺激所抑制,这种在脊髓水平的相互抑制现象是通过什么作用原理产生的?我们观察了电针抑制背角细胞的活动时膜电位的改变,为了解针刺镇痛在脊髓水平的作用原理提供资料。实验在清醒麻痹猫上进行,在下胸段水平切断脊髓,用玻璃微电极插入脊髓腰7或骶1的背角细胞内,记录它们对伤害性刺激的电反应。伤害性刺激是一个施加于腓肠神经上使A及C纤维兴奋的强烈电刺激。观察施加于腓肠神经上(同神经)以及同侧或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