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讨论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损害的诊疗体会.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阿司匹林片100M g/d.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无禁忌证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预防并发血栓栓塞,安全有效.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治疗多采用32P及骨髓抑制剂,包括马利兰、马法兰、氮芥尿嘧啶、羟基脲(HU)对苯丁酰氮芥、硫涕巴(thiotepa)及我国合成的靛玉红及甲异靛等.1985年开始应用anagrelide,1990年以后开始应用干扰素-α.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窒息一直是新生儿科医生所面临的重要临床问题,窒息所致的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常造成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心脏损害发生率高,预后差异较大,现将近年来的治疗进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3.
4.
三叉神经运动核位于桥脑,其传出神经纤维离开颅底穿过卵圆孔支配咀嚼肌,单侧损害较难判断,由于翼状肌无力,张口时下颌骨偏向同侧,同侧咬肌和颞肌萎缩.双侧损害时明显表现为下颌骨悬张无力.三支周围性感觉支,第一支(眼支)穿过海绵窦,经过眶上裂进入眼眶,支配前额和头皮. 相似文献
5.
7.
崔丽笙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6):27-2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多为经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之脉,以致气血瘀滞,肌肉纵缓不收。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电针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内科中风之中经络范畴,一般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中医认为多由营卫失调,风寒之邪乘虚入侵所至。而西医认为多与感染、免疫及微循环障碍,面神经营养不良有关。多数病人晨起不知不觉中发现。经过及时积极治疗大多可痊愈,少数可留下后遗症,给患者带来痛苦和遗憾。如何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是医务工作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技巧。本症的治疗在各种学术杂志刊登甚多,细心观察大多疗法较单一。笔者通过对该病近30年的治疗和观察认为综合治疗辩证分型是减少后遗症发生的关键所在。现将综合治疗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社区康复门诊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抗炎、消肿、抗病毒、神经营养剂等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中西结合,加用中药和针灸理疗.结果:治疗组治愈39例,有效3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治愈39例,有效3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9.4%;两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社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远优于单用西药治疗,值得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朱根荣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3)
针刺治疗面神经瘫痪62例朱根荣(吴江市青云卫生院215235)关键词面神经瘫痪,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系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而神经炎,引起周围面神经麻痹,故又称面神经麻痹。笔者自1980年以来,用针刺治疗面神经瘫痪6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资料... 相似文献
11.
饶克琅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3)
例1.面神经痉挛:殷某,男,13岁。1992年6月18日诊。患儿既往有“颅内囊肿”病史(已经 CT 摄片诊断)。步履不稳,言语欠清,曾服中药治疗。近40天面部肌肉瞬动,服中药治疗未见效,反见症状更明显,左眼睑、面肌及嘴唇不停地动弹,不能自控,面部色青,两眼灼热,烦躁,口干口苦,大便偏干,尿微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证属肝火上炎,风火扰动。治疗给予针刺:患侧取风池、阳白、颊车、地仓穴,健侧取合谷、申脉穴。手法采用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乳突进路治疗中耳胆脂瘤导致的面神经损伤的最佳方法和疗效。方法对由中耳胆脂瘤引起周围性面瘫的75例患者,采取经乳突进路面神经减压术。75例中累及垂直段13例,水平段及锥段36例;膝状神经节22例,膝状神经节及迷路段4例。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通过House-Beckmann面神经分级系统评分,结果为Ⅰ~Ⅴ级。结论对由中耳胆脂瘤累及面神经所致周围性面瘫,及时采取经乳突进路施行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瘫,发病率较高.笔者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针灸及西药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0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糖尿病性面神经麻痹并非罕见,却常因误诊而延误治疗,笔者在1994~1997年共诊治1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资料来自我院神经科门诊,男2例,女8例。年龄49~65岁,49岁1例,53~59岁6例,60岁以上3例。临床表现:均表现为周围性面瘫(病... 相似文献
16.
1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未完全阐明,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的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近年来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不同治疗方法报道较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药物、头针相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将12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药物、头针相结合,对照组单纯用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药物、头针相结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提高治愈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未完全阐明,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的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近年来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不同治疗方法报道较多,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