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族性息肉病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锦  王在同 《中级医刊》1993,28(8):21-2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性息肉病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我们应用腹腔镜对8例家族性息肉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观察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以及随访结果并与2001年以前开腹全结肠切除的6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78min(165~210min),与开腹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110ml(70~200m1),肛门排气时间1.2d(1~3d),住院时间12.5d(10~18d),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2~58个月,平均46.8个月,腹腔镜组无局部复发,开腹组1例患者术后25个月直肠复发并癌变。术后1个月内控便困难,每天排便9~10次,有便意;术后3个月每天排便4~8次,能控制成形大便,但水样便及气体控制困难;术后6个月每天排便3~5次,能控制成形大便,基本能控制水样便及气体;术后9个月后每天排便2~3次,能随意控制成形大便、水样便及气体。结论腹腔镜行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性息肉病具有安全、有效、微创、术后疼痛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熟练的腹腔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正> 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直肠和结肠中存在大量的腺瘤性息肉,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几乎都会发展成为大肠的腺癌。近年来,我院对5例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进行了全结肠切除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病例报告如下: 病例1.男,40岁。因三年来经常脐周隐痛,大便次数多伴粘液血便,每日5-10次,于1989年10月由山东转来我院。肛指检未及明显之息肉病变。其母三年前患直肠癌已手术。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广泛的多数小息肉,进入回肠段约5cm亦可见少数小息肉,距肛门8厘米以下一段直肠粘膜大致正常。病检结果为结肠腺瘤性息肉,钡灌肠气钡对比造影显示:自直肠至盲肠全部结肠可见广泛分布直径0.2-0.4厘米大小充盈缺损,回肠末端亦见同样改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息肉病行全结肠切除5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院于2000年2月-2004年10月共收治家族性息肉病5例,均行全结肠切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结肠家族性息肉病为一少见家族性遗传性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此病虽有报道,但本例病变数量密集,分布广泛尤为少见。报告如下。患者,男,54岁。有腹痛腹泻,大便后腹痛缓解,便软不成形,每次排便终了时有少量粘液样脓血便覆盖在粪便上,不与其混合。30年前在某医院做结肠造影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初步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体检:慢性病容,皮肤粘膜无色素沉着,腹平软,左下腹压痛,未触及包状。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am lial poly po-sis coli)是一种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可侵犯整个结肠及直肠粘膜并有许多散在的或群生的小息肉,主要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多见,也可累及上消化道。我院曾遇见家系三代罹患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经X线、术后病理检查确定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2 0~ 53岁 ,平均 36 5岁。血红蛋白 4 2~ 96g·L- 1,RBC (1 2~ 2 4 )× 10 12 ·L- 1。病程 5~ 2 7年。其中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4例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3例 ,Gardner综合征 2例 ,溃疡性结肠炎 1例 ,结肠Crohn病 1例。术前均经X线钡剂灌肠造影、纤维结肠镜探查或经病理诊断证实。1 2 手术方式1 2 1 全结肠切除和直肠粘膜切除 膀胱截石位 ,留置导尿管 ,取左下旁正中切口 ,自剑突下 4cm始至耻骨联合上方 ,探查后自回肠末段到直肠上段分离系膜游离…  相似文献   

8.
9.
<正> 家族性结肠多发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我院于1980~1987年陆续收治一家族8例,整理如下。本文报告一家族8例,其中男4例,女4例。10岁以下1例,11~20岁5例,21~30岁1例,48岁1例。本组病例具有明显的家族性,初步调查,该家族共有四代20人,其中有15人为本病病人,3人死亡(1例重度贫血  相似文献   

10.
家族性多发性结直肠息肉病1例病例资料患者,女,28岁,因间歇性解水样便1年伴里急后重拟“痢疾”,经长期抗炎及时症处理无效,直肠指检:直肠粘膜满布颗粒状、质中等、高低不平、大小不等的包块。钡剂灌肠摄片: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及升结肠均可见大量大...  相似文献   

11.
1991年 6月~ 2 0 0 1年 6月 ,本院采用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肌鞘内拖出术治疗结肠多发性息肉病 2 1例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 4例 ,女 7例 ,年龄最小 1 6岁 ,最大68岁 ,平均 37岁 ,有家族史者 1 3例 (其中 1家 3例 )。病程1~ 9a。主要表现为血便 ,血便呈暗红色 1 4例 (66 .7% ) ,呈鲜红色 2例 (9.5 % ) ,粘液血便 5例 (2 3 .8% )。大便次数增多 1 7例。伴有阵发性腹痛 1 8例 ,多为隐痛。经钡灌肠检查确诊者7例 ,经纤维结肠镜确诊者 1 4例 ,2种方法均采用者 5例。本组术后病理检查癌变者 7例 ,占 33 .3 %…  相似文献   

12.
陈汉然  方喜  李进展 《广东医学》2007,28(7):1128-1129
目的 探讨全结肠直肠切除、直肠下段黏膜剥脱、直肠肌鞘内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的手术技巧及可行性.方法 对19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9例患者中3例并发粘连性肠梗阻,1例并发吻合口瘘,15例术后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至8年,2例癌变患者于2~3年后死于继发性肝癌,1例癌变患者于3年后失访,其余16例均存活.每次便前均有便意,无性功能及排便功能障碍.结论 本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作好术前准备,仔细剥除直肠黏膜以防分破肌鞘,直肠肌鞘宜短,肌鞘内止血彻底并引流通畅,回肠肛管吻合应绝对保证无张力及血供良好,必要作分流性回肠造口等.  相似文献   

13.
14.
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大肠息肉病,发病率远较大肠腺瘤、乳头状腺瘤、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为低,但有高度癌变的危险性.我们曾收治兄妹3例,报告如下. 例1:男,43岁,先证者,诉13年前患有“痔疮”,近月大便带鲜血较多,在县医院行直肠镜检  相似文献   

15.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恶变率报道不一。近年来有人认为直肠息肉恶变是直肠癌的主要因素之一。我院3年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恶变4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正> 我院外科从1987年2月至1993年12月,无选择地对43例盲结肠占位病人在行右半结肠切除后,采用回横结肠端端一层吻合后回肠套入结肠的方法完成肠道连续,重建回盲瓣的功能,收到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35—65岁,平均57.3岁。病变位于回盲部20例,升结肠17例;结肠肝曲6例。病理类型:腺癌30例。粘液腺癌5例,类癌3例,淋巴肉芽肿2例,结核3例。 43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4日内少有腹  相似文献   

17.
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FAP)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父或母可同样遗传到下一代,子女有50%带有致病基因,男女发病机会均等。该病特点是发病年龄轻,息肉癌变年龄早,多数病例在有症状时才得到诊断,甚至已合并息肉癌变。因此发现早期病例应是诊断的重点,尽早行预防性手  相似文献   

18.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APC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此病与家族遗传有关。男女均可遗传。病理表现为结肠内出现很多腺瘤,以大肠为主,小肠一般无病变。一般情况下,该病多数在11~12岁时发病,20岁以后息肉大量出现,最佳手术年龄是20~24岁。若不治疗,随年龄增长,100%发生癌变。该患者不仅结肠内有多发息肉。胃内亦有多发息肉。所行全胃全大肠切除术,在国内外都很罕见,手术时间长达12个小时,切口长达50厘米。如此刨伤极大的手术,对所有医护人员都是一个考验。经过医护人员精心的心理护理,基础护理,造口护理,该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9.
丝状息肉病是消化道息肉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本病临床罕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提高家族性息肉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1991年8月至1999年8月24例保留盲肠的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家族性息肉瘤。结果:24例均得到随访,随访率达100%,随访时间2-10年,(平均5年)均无癌变,以上病例上后每日排便1-2次16例,3-4次8例。结论:若能定期随访,保留盲肠的结肠次全切除术,是治疗家族性息肉病比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