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原冲击伤的伤情特点.方法 成年SD大鼠130只,雌雄各半,分别暴露于环境压力53.99、61.33、65.60、96.60kPa,然后用BST-1型生物激波管致伤,各组驱动段压力均为3.8MPa.观察现场至伤后6小时动物存活情况和大体形态学改变.结果 随环境气压降低,冲击波引起的大鼠死亡率明显增加,肺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伤后6小时,53.99、61.33、65.60、96.60kPa暴露组的死亡率分别为40%、16.67%、0、0.肺出血和肺水肿的程度随环境气压降低而明显加重,平均肺体指数分别为1.17%、1.08%、0.92%、0.71%.结论 高原环境可降低动物对冲击波的耐受性,高原冲击伤的死亡率和肺损伤程度较低海拔地区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原条件下猪冲击伤、破片伤及冲击伤复合破片伤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分别于海拔3500m(四川康定)和海拔380m处(重庆铜梁)采用铸型TNT炸药和五三式滑膛枪对长白山猪致冲击伤、破片伤和冲击伤复合破片伤,观察致伤后动物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高原和平原致伤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结果 平原条件下致伤后,猪早期平均动脉压(MAP)一过性上升,随后呈下降趋势,中心静脉压(CVP)呈下降趋势;单纯冲击伤、破片伤后,右心室内压(RVSP)显著下降,心输出量(CO)显著增加;复合伤后RVSP、CO显著高于单纯致伤组。高原条件下致伤后,RVSP显著上升,CO显著下降,CVP和MAP呈升高趋势。结论 破片伤可明显加重冲击伤伤情;在高原缺氧、低气压条件下,猪冲击伤、破片伤及复合伤伤情明显比平原条件下重,血流动力学损伤程度加重,其中以复合伤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高原冲击伤的损伤特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高原冲击伤的损伤特点。方法:大鼠分别暴露于环境压力53.99kpx,61.33kpa和96.60kpa,然后用BST-I型生物激波管致伤,冲击波超压峰值为190.40kpa,正压持续时间为10ms.结果:随环境气压降低,冲击波所引起的大鼠死亡率明显增加,肺损伤程度明显加重,伤后6h,53.99kpa,61.33kpa和96.60kpa暴露组的死亡率分别为35.0%,25.0%和0%,肺出血和肺水肿的程度随环境压降低而明显加重,平均肺体脂数分别为1.49%,1.31%和0.93%.结论:环境气压降低可降代动物对冲击波的耐受性,高原冲击伤的死亡率和肺损伤程度较海平面和低海拔地区更高。  相似文献   

4.
高原一般指发生明显生物学效应的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海拔3500m的大气压和氧分压约为海平面的65%。低氧可使饥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使脏器储备功能降低,由此可能降低机体对冲击波的耐受性、随着环境压力降低,机体对冲击波的耐受性明显下降,表现为引起动物同样死亡率所需的冲击波超压值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高原高寒山地地区战时卫勤保障新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高原高寒山地卫勤保障的特点 高原高寒地区 (海拔 30 0 0m以上 )火器伤的特点 :①损伤和全身反应较平原地区同类伤重 ;伤员常并发冻伤、休克、肺水肿等 ,死亡率高 ;②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 ,空气、泥土、水等中的细菌数量和种类远较内地为少且繁殖速度慢。伤口感染细菌临界数量 (10 8)大于平原地区 (10 5) ,伤口清创时间 (2 4~ 36h)较平原地区长 (6~ 8h) ;③破伤风的发生率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30 0 0m以上少见 (昌都地区报道 2 5例) ,36 5 8m以上尚未发现破伤风病人 ;④经过伤道细菌学、病理学、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 ,两…  相似文献   

6.
西宁地区与平原地区颅脑外伤临床特点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西宁地区颅脑外伤相对于平原颅脑外伤的特点。方法:分析西宁地区(海拔2260m)地区85例及平原地区(上海:海拔4m)80例脑外伤病例伤情和预后特点。结果:西宁地区颅脑外伤并发症发生率较平原地区明显为高;西宁地区颅脑外伤患者的康复明显较平原地区为长。结论:西宁地区颅脑外伤伤情及预后特点较平原地区有其相对的特珠性,高原缺氧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高原地震的突发性、伤情复杂、伤员量大等特征与低海拔地区地震相似,但是由于高原低压缺氧、气候恶劣及地理环境特殊,创伤后组织损伤反应重、骨折愈合慢、感染时限延长及休克耐受性差等,导致了高原地震创伤的特点与平原比较又有所不同,因此高原地震创伤的救治原则及措施亦与平原地区地震创伤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猪高原复合冲击伤的伤情特点。方法将30只猪分为5组,每组各6只,于海拔3 500m处分别复制单纯冲击伤、15%体表面积Ⅱ°烧伤、一侧后肢高速弹片伤、烧冲复合伤和弹冲复合伤模型。用PCB公司生产的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的物理参数,观察伤后28小时动物活存情况和大体形态学改变。结果单纯烧伤组和单纯弹片伤组动物全部活存,均未见明显形态学改变。单纯冲击伤组可见中度肺出血和轻度肠道浆膜下出血,且动物均全部存活。烧冲复合伤组和弹冲复合伤组肺出血加重,半数动物(3/6)为重度肺出血,同时伴中度肺水肿,肠道未见加重效应。烧冲复合伤组2只动物分别于伤后16、10小时死亡,弹冲复合伤组1只动物于伤后3小时死亡。结论高原复合冲击伤与单纯冲击伤相比,具有伤情更重,死亡率更高的特点,加重效应的器官主要为肺脏,加重的程度大致为一个等级。  相似文献   

9.
高原火器伤感染特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报告高原地区(海拔3658m)火器伤感染特点,通过32条犬动物试验研究证实,高原火器伤感染的细菌临界标准数量要高于平原地区才引起伤口感染,感染时限明显延长,光镜下发现组织挫伤区范围大,损伤重,震荡区损伤亦较平原重。这些现象与高原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0.
高原冲击波致伤平台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高原冲击波致伤平台和评价其性能.应用BST-Ⅰ型生物激波管提供激波源,添加一个附加段作为减压控制装置构建高原冲击波致伤平台.通过观察平台的机械性能、减压性能、冲击波波形和大鼠高原冲击伤试验,评价该平台的性能.该平台可模拟海拔3000~6000m的高原环境,产生典型的冲击波波形,可满足高原冲击伤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MF)为指标,探讨了高原环境能否引起正常人体细胞染色体损伤及其损伤的规律性。结果显示:进入4000m海拔地区一个月前后的MF没有显著变化(p>0.05),移居4080m高原5年以上的三组人体MF随着移居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比平原人体MF显著增加(p<0.01,p<0.001),海拔4080m高原的世居人体MF和平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高原环境对长期生活在高原的移居人体的染色体有一定的损伤作用。本文最后还对高原环境引起人体染色体损伤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雪莲虫草口服液提高青年男性高原运动能力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人的运动能力较在平原条件下明显降低,海拔愈高,运动效率下降愈明显。研究表明,缺乏高原适应锻炼者进入高原,其运动效率在3500m处较平原降低12.61%,4500m处降低18.78%。运动效率的降低影响了高原部队军事训练效果和作战能力。本研究通过观察受试者服用雪莲虫草口服液前后的运动心率、肺通气量指标的变化,进而对雪莲虫草口服液对青年男性高原低氧条件下运动能力的影响作一个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模拟海拔4000m高原环境,观察大鼠肺动脉压(PAP)和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s 5,AQP5)表达变化,探讨高原肺水肿的产生机制。方法:低压氧舱减压至海拔4000m,在缺氧、缺氧复合寒冷和缺氧复合寒冷运动条件下,用心导管检测PAP变化,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AQP5表达变化。结果:与平原对照组及平原寒冷组比较,缺氧、缺氧复合寒冷、缺氧复合寒冷运动引起大鼠PAP明显升高(P〈0.01~0.05);与两个平原组比较,AQP5在缺氧及缺氧复合寒冷运动条件下表达均增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模拟高原缺氧24~72h内,在缺氧复合寒冷运动条件下AQP5表达呈增高的趋势,48h达到高峰,72h较前下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缺氧复合寒冷运动组较平原对照组肺间质增厚、肿大,AQP5表达明显增多。结论:高原缺氧复合寒冷运动时,AQP5表达增加,且与肺含水量和HAPE发病时相呈一致性趋势,提示AQP5可能对肺泡型肺水肿发生起代偿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解答:高原大气压低,空气密度较平原减少,枪弹、弹片等投射物飞行阻力小、速度快,击中组织时造成的损伤重。在海拔3658m高原和351m平原进行的动物实验表明,高原火器伤坏死组织清除量、伤道容积、出人口面积均大于平原。由于高原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度大,气温低,不利于细菌生长,高原创伤感染发生率较平原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185名从平原急进高原地区人员高原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海拔约4600 m地区试验性紧急献血人员健康状况,为高原高海拔地区紧急采血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GJB1098-19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测定不同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变化,填写调查表,分析海拔约3600 m和4600 m环境下高原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海拔4600 m地区献血者紧急献血前后身体健康状况。结果不同海拔高度高原反应发生率变化不明显,但高海拔地区中重度高原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航空机动模式(2~5 h)和铁路机动模式(6~9 d)入藏人员高原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分别为70.00%和74.40%;健康者紧急献血后未发生献血反应和高原反应。结论高原海拔4600 m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开展紧急献血,但仍需加大样本量继续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平原人急进高原最大做功能力测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60名健康男性青年由海拔500m乘机到达海拔3680m,休息7天后,其最大做功量、最大摄氧量(Vo_2max)和最大心率(HRmax)等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平原人急进高原后,最大做功量由平原11109.1kgf.m降低到3967.7kgf.m,降低64.28%;Vo_2max由平原的2.673L/min降低到2.056L/min,降低23.07%;与最大做功量相比,高原低氧环境对Vo_2max的影响较小,仅以Vo_2max来评价平原人高原劳动能力是不全面的。受试者进入高原后,晨脉升高,HRmax降低,50%最大负荷运动心率升高,表明机体心力储备降低,做功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7.
文莉 《西南军医》2008,10(6):169-169
高原脑水肿是急性高原病中的危重型,是人自平原地区进人高原或自高原地区急进至更高海拔地区后,由于高原缺氧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多发生在海拔3000m以上地区,如不及时积极有效救治,死亡率极高。我院驻地海拔约3900m,高原脑水肿是我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护理难度大,笔者对近10年来我科救治的124例高原脑水肿患者的护理进行了系统回顾,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高原肺水肿(HAPE)是指从平原快速进入海拔2500m以上高原后,由于缺氧导致肺动脉压力增大,肺循环阻力增加,肺血管内液体渗透到肺泡或者肺间质内形成的水肿。HAPE发病急、进展快,严重危害机体健康,是高海拔导致死亡最常见的原因。HAPE的易感因素包括:登高速度过快,  相似文献   

19.
爆炸冲击伤是爆炸后冲击波超压直接作用机体,因释放能量而产生的各种损伤,属原发性爆炸伤。爆炸冲击伤表现外轻内重,多发伤、复合伤多见,脏器挫伤重,伤情发展迅速,诊断难度大。本文详细介绍了爆炸伤的分类及爆炸冲击伤的致伤机制,肺、胃肠道和耳爆炸冲击伤的临床表现,X线片、CT和超声检查,动脉血气以及耳镜及电耳镜、听功能和前庭功能等检查手段,并阐述了常见爆炸冲击伤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大鼠冲击伤复合缺氧时肺损伤的特点。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11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G)、单纯冲击伤组(BI)、冲击伤复合缺氧(12.5%O2)Ⅰ组(BHI)和冲击伤复合缺氧(10.0%O2)Ⅱ组(BHⅡ),动态观察大鼠伤后6h内的一般情况、死亡率、肺组织病理改变等。结果 BⅠ组、BHⅠ和BHⅡ组伤后6h的死亡率分别为2.8%,11.1%和41.7%,死亡均发生于伤后3h内。冲击伤后大鼠出现呼吸急促和轻度烦躁不安;当伴有缺氧时,呼吸困难和烦躁明显加重,肺出血、水肿明显重于单纯冲击伤组;这些均与缺氧程度有关。光镜下病理学改变主要为肺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内大量红细胞和纤维渗出物,电镀下可见明显肺泡壁断裂、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板层小体减少等,这些改变均以冲击伤复合缺氧大鼠更为明显。结论 冲击伤复合缺氧后伤情明显加重,死亡率显著增加。主要表现为肺出血水肿、呼吸功能障碍,所伴缺氧程度越高,肺损伤越显著。对冲击伤复合缺氧者的救治首先要做到尽早脱离缺氧环境,同时高度重视肺出血、水肿的救治,尽快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