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肝癌(HCC)供血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100例HCC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行MSCT扫描和血管成像。结果:100例患者的HCC供血血管被充分显示;TACE治疗效果与HCC供血动脉有密切关系,规则性供血类型与变异性血管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评价HCC供血动脉的重要方法,为术式的选择及预后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肾囊肿并注射无水酒精(PEI)的治疗技术、疗效、适应证及并发症,总结其操作特点。方法 在CT导引下对125例肾囊肿中的221个行PEI治疗,其中单发囊肿77例,多发囊肿47例,多囊肾1例。半年后复查并观察疗效。对其并发症对症治疗。结果 疗效0级-Ⅲ级分别为1.36%(3个),86%(19个),20.8%(46个),69.2%(153个),总有效率约98.6%。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者84例,约67.2%,并发症12例,结论 CT导引下PEI是一种简单、安全、高效、低价的治疗方法。其关键在于成功注入酒精。其操作重点在于减轻或减少注入酒精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价值,从而探讨少数小肝癌不强化的病理基础。方法:52例小肝癌(SHCC)患者行螺旋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平扫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强化形式。手术病理记录肝脏有无肝硬化、坏死囊变、透明细胞变及脂肪变性等。结果:52例患者共发现病灶72个,CT动脉期扫描有48个病灶有明显强化。SHCC在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扫描中的典型方式为高-低-低密度等高-等-低密度;不典型方式为低-低-低密度和高-等-等密度。术中见肝硬化者占79.2%,18.1%的病灶内见出血坏死,16.7%的病灶出现透明细胞变或全灶为透明细胞癌。结论:大部分小肝癌在动脉期出现强化,多期扫描不强化的占11.1%,不强化主要是坏死造成,脂肪变性和透明细胞变性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及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诊断外生型肝癌的价值.方法 对本院2004-01-2009-06期间收治的17例经病理证实的外生型肝癌行螺旋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外生型肝癌的临床特点及螺旋CT表现.结果 HBsAg阳性者14/17例,AFP(+)者 13/17例,合并肝硬化的占58.82%(10/17),肝功能Child分级14/17例为A级.综合观察CT轴位及多平面重组(MPR)图像,13/17例外生型肝癌有蒂,其基底与相应肝叶或肝段相连,2/17例与邻近肝叶分界不清但无明确瘤蒂,只有2例与肝脏呈分离状态.CT增强扫描病变呈"速升速降"型强化的占88.24%(15/17),有2/17为轻度欠均匀强化.通过轴位、MPR以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可观察到15/17例外生型肝癌有肝动脉供血,另有2例可见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分支参与供血.结论 外生型肝癌有明显的临床及CT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CT导引下微波消融治疗少血供型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通过CT增强扫描并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少血供型肝癌36例,行CT导引下微波治疗。分析术后3、6、12、24个月的AFP变化情况、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结果:36例少血供肝癌患者治疗后3、6、12、24个月AFP下降的患者比例依次是100%(36/36),100%(36/36),88.9%(32/36),80.6%(29/36),肿瘤局部控制率依次是100%(36/36),97.2%(35/36),88.9%(32/36),83.3(30/36),生存率依次是100%(36/36),100%(36/36),94.4%(34/36),88.9%(32/36)。结论:CT导引下微波消融治疗少血供型肝癌,定位准确、疗效可靠,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工神经网络肝癌CT影像辅助诊断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肝癌CT影像人工神经网络辅助诊断模型。方法对所收集的肝癌(110例)和其它肝占位疾病(123例)的CT影像进行预处理,提取各病例CT的影像学特征并以此作为网络训练样本集和网络评价样本集。建立肝癌CT影像误差逆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辅助诊断模型,用训练样本集对网络进行训练后,将评价样本集通过网络仿真,用仿真输出数据计算该神经网络用于肝癌CT影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网络的训练过程显示,第12步时训练停止,样本集划分合理,对网络的训练效果良好。根据网络的仿真输出数据,计算出神经网络用于肝癌CT影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和96%,诊断准确度为97%。结论该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应用于肝癌CT影像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价值分析。方法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无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各灌注参数间除了TLP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HAP、PVP、HPI、PPI等四个灌注参数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瘤栓的HA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A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PVP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PVP存在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TLP与周围肝实质、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TLP也无统计学差异。门静脉瘤栓的HPI、PPI与周围肝实质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与肝癌病灶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而肝癌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相比HPI、PP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肝癌病灶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无门静脉瘤栓组和门静脉瘤栓组周围肝实质HAP、PVP、TLP、HPI、PPI等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肝细胞癌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检查能够较好地反映癌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HCC)癌灶检出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MSCT平扫、动脉早期(20~22 s)、动脉晚期(34~37 s)和门静脉期(60 s)资料,并采用X2检验分别对≤3 cm和>3 cm的病灶在各期相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94例术中共发现318个病灶,其中≤3 cm者86个,>3 cm者232个.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39.5%(34个)、67.4%(58个)、44.2%(3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8,P<0.01).上述3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89.6%(208个)、99.6%(231个)和99.1%(23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9,P<0.01);阳性预测值均为100%.上述3期检出病灶的总敏感度分别为76.1%(242个)、90.9%(289个)和84.3%(268个),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3%(242/274)、86.3%(289/335)和93.7%(268/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5.62和9.29,P值均<0.05).结论 双动脉期扫描有利于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特别是对于小HCC,动脉晚期的扫描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CT导引下电化学治疗肝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CT导引下电化学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在CT导引下利用电化学对67例肝癌患者进行治疗。铂金电极针精确地插入肿瘤内,阳极位于肿块中央区,阴极分布四周,针间距2.0-3.0cm。按照1cm直径肿瘤80-100C电量的治疗标准,取电压6-10V,电流60-100mA。根据肿瘤直径的大小,将67例分为3组,A组:直径≤3cm(24例);B组,直径3-8cm(31例);C组:直径≥8cm(12例)。分别观察3组的1、2、3年生存率。结果:肿瘤体积与疗效呈负相关。A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1.67%、87.50%、70.83%;B组分别为70.97%、48.39%、29.03%;C组分别为50.00%、25.00%、8.33%。结论:在CT导引下利用电化学治疗中,小肝癌效果显著,是1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对那些不能耐受手术又对化疗不敏感的大肝癌患者,电化学疗法仍可作为1种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因其成像质量高,已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但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于原发性肝癌显示肿瘤血管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笔者对53例原发性肝癌的CT血管成像进行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自发破裂的CT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并提高对肝癌自发破裂伴腹腔内出血(血腹)的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的肝癌自发破裂临床的影像资料。分析各种病理情况的影像特征及其与肝癌破裂的关系。包括肝硬化表现,腹水,肿瘤在肝内位置,肿瘤凸出肝外程度和中心坏死情况,结果:8例患者CT扫描发现12个癌灶,其中1例CT仅见血腹而未见肝癌病灶,手术探察发现肝边缘小肝癌破裂,继发肝包膜下和腹腔积血,CT诊断肝边小肝癌的精确性达85%,结论:CT诊断肝癌自发破裂有很高的精确度,对临床怀疑肝癌自发破裂造成血腹者,CT检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CT肝双期扫描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CT表现特点及螺旋CT肝双期扫描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例自发破裂出血性肝癌的CT表现。其中4例行螺旋CT肝双期扫描。结果:肝癌自发破裂出血形态有五种类型:①肿瘤内片状出血灶并腹腔内积血(3例)。②肝包膜下积血,肿瘤内无出血灶(1例)。③肿瘤内单发片状出血灶(2例)。④肿瘤内多发斑片状出血(1例)。⑤肿瘤边缘环状出血灶(2例)。4例螺旋CT肝动脉期肿瘤内可见不规则斑点状、条状强化肿瘤血管及肿瘤组织,少量强化肿瘤血管纤细、僵硬且伸入出血灶内。1例门静脉期肿瘤组织强化。4例肿瘤出血灶内无强化及强化肿瘤血管,未见破裂肿瘤血管及造影剂外溢。结论:CT检查是诊断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可显示自发破裂出血性肝癌的血供情况,不易显示出血区破裂肿瘤血管。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的CT分型及双期扫描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各型肝细胞癌的螺旋CT双期扫描的特点。方法 :对 6 7例肝细胞癌病人行螺旋CT双期扫描后 ,观察病灶的大小、数目、分布、强化特点与进展程度的关系。结果 :6 7例基于手术病理和综合影像方法共发现病灶 87处 ,其中小癌型 15例 (2 2 .39% )、单巨块型 2 4例 (35 .82 % )、单结节型 8例 (11.94 % )、混合型 12例 (17.91% ) ,弥漫型 6例(8 96 % )、特殊型 2例 (2 .98% )。直径 >6cm的单巨块型癌栓形成 (79.19% ) ,肝外转移 (2 9.17% )发生率明显大于直径 3~ 6cm的单结节型。 6cm可以作为划分单巨块型和单结节型的参考值。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能显示各型肝细胞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肝癌动脉供血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对65例肝癌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序列原始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多曲面重建法重建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观察肝癌病灶动脉供血血管来源情况,其中65例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进行了DSA检查,将65例DSA结果与CT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65例肝癌患者中,47例肝动脉解剖正常,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正常的肝动脉;18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变异肝动脉。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来源与DSA完全相同。结论: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对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血管能较好的显示,对肝癌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CT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诊断中取得了较大进步。本文就其基本原理、成像技术、诊断、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重点在于CT灌注成像对肝细胞癌治疗的疗效评估及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壶腹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壶腹癌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并结合曲面重组图像分析扩张的肝外胆管及胰管的形态改变。结果20例均发现肿瘤,并均有不同程度的胆道低位梗阻,动态增强扫描呈轻鄄中度强化,20例均能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7例有“双管征”。结论壶腹部肿块是诊断壶腹癌的CT直接征象,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曲面重组技术对壶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并对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袁杰  白晶  刘俊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0):1065-106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肝细胞肝癌化疗性栓塞(TACE)近期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共36个病灶行TACE后近期(3~6个月)的CT变化,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着重观察病灶大小、坏死情况、碘化油沉积情况、有无复发。结果:栓塞化疗后3~6个月的CT变化:①病灶大小:变小30个病灶,占83.3%(30/36);②碘化油分布情况:高浓度均匀分布18个病灶,占50%(18/36);弥散分布16个病灶,占44.4%(16/36);③病灶坏死程度:如完全无强化,则为完全坏死,8个病灶(22.2%);坏死在50%~89%之间为不完全坏死,10个病灶(27.8%);<50%为部分坏死,12个病灶(33.3%);④TACE(3~6个月)后,原病灶增大或出现新病灶为复发,4个病灶(11.1%)。TACE疗效与TACE前CT表现之间有一定联系,其中单一瘤灶包膜完整者,病灶均完全坏死,此类疗效最好,8个病灶(占22.2%)。CT平扫或增强检查观察病灶大小、碘化油分布情况、肿瘤坏死情况、有无复发病灶可作为TACE近期疗效的评价标准。结论:螺旋CT能简单而直观地反映肝癌化疗性栓塞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采用气体对比剂行胃的螺旋CT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 6例胃癌病例行气体对比螺旋CT扫描 ,男 36例 ,女 1 0例 ,平均年龄 5 7岁。 4 6例胃癌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其中早期胃癌 7例 ,进展期 39例。CT机为SHIMADZU - 6 80 0TX ,检查前 1 0min肌注 6 5 4 - 2 2 0mg ,口服产气剂 3~ 6g作为对比剂 ,均采用仰卧及俯卧两种体位。结果 :检出病变位于胃窦部 2 3例 (5 0 %) ,胃底贲门部 9例 (1 9.5 %) ,体部 6例 (占 1 3.0 %) ,弥漫型 8例 (1 7.5 %) ,病变检出率为 1 0 0 %。CT表现为局限性胃壁增厚 5例 ,广泛性胃壁增厚 (病变最大径 >4cm) 4 1例 ;软组织肿块 1 9例 ;病变向周围直接侵犯 2 6例 ;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 1 9例 ;远处转移 2 1例 ;本组CT定性诊断准确率为 96 %。结论 :CT密度分辨率高 ,可清晰显示胃壁及腔内、外病变 ,并直观反映胃癌大体形态及肿瘤的范围。采用气体对比剂的胃单层螺旋CT扫描同样在胃癌的定位、定性和定量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尤其对中小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LI-RADS)CT分级诊断标准对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肝癌高危患者肝脏病变患者的上腹部CT资料,并根据LI-RADS分类标准对病变进行分析评估,并与临床客观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8例患者的 CT 图像共发现179个肝内病灶,其中 LI-RADS 1~5类病灶共167个:1类和2类48个,临床客观诊断结果均为良性(阴性预测值为100%);3类4个;4类6个,其中2个病灶的术后病理结果为 HCC(阳性预测值为33.3%);5类109个,其中103例为 HCC(阳性预测值为94.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9(P<0.001)。若将LI-RADS 1~2类病灶归为阴性,3~5类病灶归为阳性,LI-RADS对诊断肝癌的总符合率为91.6%(153/167),检出 HCC 的敏感度为100%(105/105),特异度为77.4%(48/62),阳性预测值为88.2%(105/119),阴性预测值为100%(48/48)。若将LI-RADS 3类病灶排除,1~2类病灶归为阴性,4~5类病灶归为阳性,LI-RADS对肝内已检出病灶的诊断符合率为93.9%(153/163),检出 HCC 的敏感度为100%(105/105),特异度为82.8%(48/58),阳性预测值为91.3%(105/115),阴性预测值为100%(48/48)。结论:LI-RADS分类标准对 HCC 的CT诊断具有很好的诊断效果,有利于提高CT诊断报告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胆囊癌患者的螺旋CT资料,所有病例均经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MPR、MIP及CPR等后处理。结果胆囊癌CT直接征象表现为:胆囊壁肥厚型11例、结节型14例、肿块型23例,病灶均明显强化,伴有胆囊黏膜破坏、囊壁僵硬;间接征象有:合并胆囊结石26例、邻近侵犯17例、肝脏转移12例、淋巴结转移15例、胆道梗阻13例。39例术前诊断与手术病理及随访结果一致。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多种方法重组对早期发现胆囊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和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