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由于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存在多种形式,可分为前、中、后盆腔器官脱垂,包括子宫脱垂、阴道穹窿脱垂、膀胱脱垂及直肠脱垂等多种形式,因此病因也多样化,每个病人都有多种因素参与,很少由单一因素引起。探讨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因素和机理,具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意义,本文对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36例盆腔器官脱垂行全盆底重建术的临床资料,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评价解剖疗效,生活质量问卷评价功能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36例,无血管、膀胱直肠、尿道损伤。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术后出现尿频、尿急、排尿不尽3例;肛门坠胀感1例;补片侵蚀1例;术后新发性交痛及性交困难2例。解剖治愈率94.4%(34/36),患者主观满意度91.7%(33/36)。结论:网片盆底重建术用于盆腔器官脱垂的治疗安全有效,解剖恢复率高。有尿潴留、排尿不净、网片侵蚀、性交痛及性交困难等并发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全盆底重建术在盆腔器官脱垂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采用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2月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婴保健院收治的85例有不同缺陷的POP患者进行全盆底重建术.将网片(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自制裁剪成蝶形及T形两部分,前区用蝶形网片铺垫于膀胱-阴道间隙,后区用T形网片铺垫于直肠-阴道间隙,并将网片固定在子宫主骶韧带和肛提肌板上,从3个水平对POP进行修复,使子宫、膀胱和直肠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而完成全盆底重建.根据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的主观症状、大小便恢复情况,以及术后2、24个月患者的复诊资料,采用POP定量(POP-Q)分度法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单纯全盆底重建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7.5±23.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8.5±28.1)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9±2.3)d.除1例出现肛周疼痛不适外,余患者均无明显不适主诉,大、小便均正常.患者术后随访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0.9±6.3)个月,阴道前壁膨出Ⅰ度1例(1.2%),子宫脱垂Ⅰ度2例(2.4%),网片侵蚀1例(1.2%),阴道前后壁粘连1例(1.2%),阴道狭窄1例(1.2%),子宫脱垂Ⅱ度2例(2.4%).结论 采用全盆底重建术治疗POP安全、有效,短期疗效肯定,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盆底器官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是以盆底支持组织薄弱为特性的-类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生是-个复杂的过程。盆底组织内弹性纤维结构或功能异常可直接导致POP的发生。类赖氨酰氧化酶-1(1ysyloxidase—likeprotein-1,LOXL-1)是弹性蛋白保持正常结构功能的关键酶。LOXL-1缺失或功能障碍,将导致弹性纤维功能紊乱,从而引起POP。本研究就LOXL-1在POP发生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静怡  朱兰 《疑难病杂志》2010,9(8):637-640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损伤或功能障碍造成的。随着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原发性POP还是复发性POP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升高,已成为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POP严重影响了成年女性的生活与社会活动,有研究指出,  相似文献   

6.
郑燃  李博  欧阳玲  张淑兰 《吉林医学》2012,33(8):1656-1659
<正>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妇女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以及阴道前后壁膨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张晓霞等回顾性分析近10年老年女性(年龄均在60岁以上)妇科住院患者368例,生殖器官脱垂患病率约为16.3%,居第2位[1]。尽管盆腔器官脱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应用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45例POP-Q分度为Ⅲ度和Ⅳ度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施行保留子宫的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以POP-Q分度为客观疗效评价指标,以对手术满意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为主观疗效评价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86.3±28.1) min,术中出血量(178.5±53.8) ml,术后平均住院(6.8±2.4)d,随诊6~18个月,治愈率为97.8%(44/4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POP-Q分度测量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VA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安全、微创、有效、并发症少,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白华 《微创医学》2012,7(1):53-55
盆底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高发病。POP虽然不是威胁生命的疾病,但可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命质量,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卫生问题[1,2]。传统的手术治疗主要是阴道前后壁修补  相似文献   

9.
胶原蛋白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各器官、组织中的糖蛋白,是细胞外基质的骨架结构。胶原蛋白的超微结构和生化改变是近年来盆底器官脱垂病因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盆底器官脱垂的发生与胶原蛋白含量、比例,胶原蛋白形态、结构、基因及其代谢密切相关,深入研究盆底器官脱垂的发病机制,可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盆腔器官脱垂的诊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对于无症状妇女不推荐手术治疗,患者在期待的观察时间内出现了问题,则可按有脱垂症状者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使用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术用于Ⅲ~Ⅳ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Ⅲ~Ⅳ度POP患者施行全盆底重建术,评估其主、客观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16±32) min;术中失血量为(138±71) mL;留置尿管时间为(3.2±3.4) d;术后残余尿量为(38±28) mL;术后住院日为(10.0±3.6) d;平均住院费用为(35312±6737)元。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2.4月(12~33个月)。主、客观治愈率均为92%(11/12);术后POP-Q分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年的PFIQ-7评分及PFDI-20评分均较术前评分显著降低( P<0.05)。两组术前、术后1年的PISQ评分无显著性差异( P均>0.05)。术中膀胱损伤1例、术后疼痛2例,于术后半年自然缓解。术后3个月网片外露2例,均保守治疗成功。术后1年阴道前壁脱垂复发1例,需再次入院行顶端悬吊术,无新发尿失禁。结论:使用生物网片全盆底重建术是治疗POP的有效术式;但有较高的网片外露及术后疼痛发生率,临床应用需谨慎,更适用于老年,性生活少的Ⅲ~Ⅳ度POP及穹隆脱垂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运用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的解剖和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24例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进行全盆底重建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随访一年的结果,以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反应解剖疗效,以生活质量问卷反应功能疗效.结果:手术由同一医师完成,24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91.2±21.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9.1±31.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5±2.9)d.解剖治愈率为91.7%,患者主观满意度为87.5%.结论: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运用全盆底重建术治疗,手术安全,其解剖治愈率和主观满意度均较高,但功能治愈率略低于主观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盆腔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盆腔器官脱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临床检查及动态MRI检查,分别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期法及HMO分度法进行脱垂程度评价,分析两种方法对盆腔器官脱垂程度的诊断一致性。结果72例患者经MRI检查检出膀胱膨出59例、子宫脱垂44例、阴道穹隆脱垂2例、肠疝36例、直肠膨出40例;经临床检查检出阴道前壁膨出55例、子宫脱垂55例、阴道穹隆脱垂2例、阴道后壁膨出38例;动态MRI及临床检查对前盆腔、中盆腔及后盆腔检测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580、0.707、0.367;MRI检查及临床检查在前、中、后盆腔器官脱垂程度诊断上分别有18例、37例、24例诊断相符,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102、0.318、0.121。结论动态MRI在评估盆腔脱垂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与临床检查相比,MRI可能在后盆腔器官脱垂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一个世界性的卫生问题,影响着每个年龄段的成年妇女,但确切的患病率尚不清楚。Swift等对1004名18—83岁的妇女进行每年的常规妇科体检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保留子宫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在永城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4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57例。对照组行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25%,与对照组92.9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1%、复发率为5.26%,对照组分别为14.04%、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腔器官脱垂行改良式保留盆底重建术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具有一定运用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整体理论、吊床理论及肛提肌维持盆底器官的重要性等多种观点的提出,盆底器官脱垂(POP)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获得POP的完整信息,应结合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手段,在辅助检查手段中应用最广泛、最有优势的影像学技术。多种影像学技术应用于盆底,包括静态及动态盆底影像学技术,帮助临床医师全面了解POP的发病机制、诊断并建立盆底治疗方案及完善的术后随访体系。  相似文献   

17.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盆底结构缺损而导致的盆底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8.
全盆底悬吊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5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保留子宫的全盆底悬吊术在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54例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进行全盆底悬吊术,合并有压力性尿失禁的同时行尿道中段无张力悬吊术,根据POP-Q分度法,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根据POP-Q分度法,54例患者的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等症状全部得到纠正.术后随访平均2年,患者的盆底结构基本正常,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 结论:全盆底悬吊术是一种能治疗多区域、复杂型盆腔器官脱垂的新型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盆腔脏器脱垂68例手术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盆腔脏器脱垂疾患手术方法的选择以及效果的比较,以评价全盆底重建术(Prolift)在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68例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阴式子宫切除+阴道壁修补组(28例),全盆底重建组(35例),阴道闭合组(5例),根据国际尿控协会制定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法客观评价手术效果.以脱垂生活质量量表为主观评价指标.结果 重建组手术时间平均为55 min,出血量平均为88 mL.阴切修补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28 min,出血量平均为156 mL.重建组症状全部得到纠正,直肠膀胱功能恢复,术后无感染发生.术后随访平均6个月,患者盆底结构基本正常,相关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阴切组23例症状消失,5例症状减轻,术后有3例感染发生,术后随访5例阴道穹窿再次脱垂.结论 保留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在保留子宫的同时能完成全盆底结构和功能的全部或部分重建,恢复快,近期疗效明确,远期疗效仍需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效果研究。方法从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随机抽取7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阴式子宫切除及阴道前壁修补术治疗,研究组则采用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置管时间(2.37±1.05)d、住院天数(6.39±1.25)d、并发症发生率(5.56%)及复发率(8.33%)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