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转染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并移植到下肢缺血的高脂血日本大耳兔体内,观测其促进血管新生、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方法:①制作高脂血兔,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用内皮细胞专业培养基(EGM-2)诱导培养EPCs,并用双荧光染色法及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鉴定。②脂质体介导携带EGFP标记的VEGF165质粒转染EPCs,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率。③制作兔单侧下肢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分别移植EPCs、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及EGM-2培养基,多种方法检测移植效果。结果:①诱导出的梭形细胞,经FITC-UEA-I和DiI-acLDL荧光双染证实为正在分化的EPCs,同时经免疫组化法证实其Flk-1和Ⅷ因子的表达。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证实VEGF165转染成功,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得到转染率约22.5%。③DSA及免疫组化检查显示VEGF165基因转染后的EPCs移植后改善肢体缺血的效果优于其他2组。结论:VEGF基因转染EPCs后能改进EPCs质量,移植后促血管新生能力增强,其效果优于未转染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协同作用对急性下肢缺血兔模型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兔53只,结扎离断股动脉,建立兔急性下肢缺血模型,在缺血肢体转染phVEGF165250 ug 14只、phAng1500 ug 14只、phVEGF165250 ug phAng1 500 ug 14只、PBS液11只(对照组),转染后3、7、14、30 d取转染部位骨骼肌,检测基因表达和毛细血管密度;治疗30 d后观察肢体缺血、侧枝血管形成和评价肢体血流。结果VEGF165 Ang1治疗组动物肢体坏死发生率低于VEGF165、Ang1单独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是18.2%、45.5%、27.3%和100%);30 d后缺血肢体最大血流速率4组无差别(P>0.05),VEGF165 Ang1治疗组血管计数高于单独治疗组和对照组(q=61.2034,q=54.6494,q=50.0568,P<0.01),毛细血管密度高于单独治疗组和对照组(q=227.7980,q=144.0765,q=100.2765,P<0.01)。结论Ang1可促进兔急性缺血肢体对VEGF血管再生的反应,经肌肉给予细胞因子促进兔缺血肢体血运重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姚丽萍 《西南军医》2010,12(6):1167-1169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能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大量的研究显示,动员和移植的EPCs可提高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能力,促进损伤血管的修复和再内皮化,这为治疗以坏死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EPCs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的关系及其在治疗性血管新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移植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可行性。方法分离、鉴定并培养新西兰大白兔外周磁粒子标记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制备氧化铁(Fe2O3)-多聚左旋赖氨酸(PLL)并体外标记EPCs。用2.5F球囊扩张并损伤兔右侧颈动脉血管内皮,对损伤血管进行局部EPCs移植,A组8只,移植Fe:O,-PLL标记的EPCs;B组3只,移植荧光标记的EPCs;C组5只为空白对照,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后4d,所有实验兔用1.5TMR仪进行活体颈动脉扫描,并任意选A、B、C组各1只,取受损伤血管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与MRI信号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其余所有实验兔继续高脂饲料喂养,15周后对损伤血管做MR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EPCs的Fe2O3-PLL标记率〉95%,A组标记细胞移植后4d,MR T2·WI显示损伤血管壁呈明显低信号区,而B组和C组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病理学检测显示A组损伤血管内膜有普鲁士蓝染色阳性细胞黏附,B组损伤血管内皮有强荧光表达,C组损伤血管内皮无表达。15周后,A、B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3/9)明显低于C组(4/4)。结论活体MR技术可示踪并检测EPCs在损伤血管内皮的黏附及分布;血管内皮祖细胞局部移植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MR多技术扫描评价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慢性缺血动物模型猪后对心功能的保护和促血管新生作用。方法将慢性缺血心脏病模型猪随机分2组:注射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组(组Ⅰ,n=9)和注射空腺病毒载体的对照组(组Ⅱ,n=7)。治疗后4周应用MR多技术扫描检测各实验组射血分数、缺血坏死节段,取心脏标本测定梗塞区的百分比、荧光显微镜下标记细胞、血管数量。结果与组Ⅱ相比组I的射血分数明显提高,缺血坏死面积明显减少(P<0.05),且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量CM-D iI标记的移植存活细胞。组I缺血区血管计数高于组II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携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移植细胞成活率高,心功能和局部血运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局部移植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鉴定并培养新西兰大白兔外周血(EPC),用2.5 F球囊扩张并损伤兔右侧颈动脉血管内皮,对损伤血管进行局部EPC移植.共作细胞移植兔13只,其中3只移植荧光标记EPC;对照组8只,局部灌注生理盐水.细胞移植后4 d,对2只荧光标记细胞移植兔取移植细胞后受损伤血管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其余实验兔4周后对损伤血管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荧光标记细胞移植后4 d,病理学检测显示损伤血管内皮有强荧光表达;4周后,细胞移植组血管壁轻度增厚,对照组血管壁增厚明显,血管腔明显狭窄.两组间血管壁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介入法局部移植同种异体血管内皮祖细胞可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 adenoviral vector mediated huma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Ad-HGF)修饰的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 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在兔肢体缺血模型中促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无菌取足月产妇胎盘胎儿面中心区域胎盘组织,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感染Ad-HGF 48 h后收集细胞用于治疗兔肢体缺血实验。左侧治疗组后肢缺血肌肉组织内多点注射总细胞数5×106/ml Ad-HGF修饰的PMSC,右侧对照组后肢缺血肌肉组织内注射生理盐水。结果治疗后第14天腹主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可见左侧肢体缺血治疗后微血管生成数明显多于未治疗右侧肢体,血管形成能力明显增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HE)后置光镜下观察显示,治疗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大于未治疗组(P<0.05)。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后肢肌肉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HGF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Ad-HGF基因修饰的PMSC能明显促进血管新生,加快局部缺血组织血流循环的重建,是治疗肢体慢性缺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术前MRA诊断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是严重并发症之一,日益威胁着广大患者的肢体健康。外周血管病变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包括多普勒超声(DUS)、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影像设备和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概述了以上方法的价值、局限性及其进展,并着重总结了MRA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术前诊断方面的价值和进展。文献统计MRA无创而且诊断结果最接近DSA,是术前评价和术后长期随访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头颈部CTA在缺血性脑卒中(IS)颈动脉狭窄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IS患者,以DSA检查并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组25例、中度组30例和重度组25例,采用CDFI联合头颈部CTA对3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各组斑块长度、斑块厚度以及斑块数量,并对斑块总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总动脉指数(CCA)、颈内动脉指数(ICA)、椎动脉指数(VA)进行比较。结果 经DSA检查显示共有102条狭窄血管,超声检查检出81条狭窄血管,CTA检出狭窄血管90条,超声检查联合CTA检出98条狭窄血管,中度组与重度组斑块总面积、IMT、斑块长度、斑块厚度、斑块数量、CCA、ICA、VA均高于轻度组,且重度组均高于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CDFI与头颈部CTA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均高于单一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CDFI联合头颈部CTA对检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兔肝VX2移植瘤经门静脉阻断后显示肝动脉与门静脉血供改变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门静脉阻断后即刻移植瘤体组(实验A组)、移植瘤体生长3周后门静脉阻断组(实验B组)、阴性对照C组、移植瘤体未行门静脉阻断的阳性对照D组各10只,分别行兔肝动脉与门静脉的MSCTA、DSA及钡剂血管灌注检查.结果 肝动脉的DSA检查成功率为85%,明显低于MSCTA检查(100%)( P<0.05),但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其他检查方法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经MSCTA检查对Ⅲ级以上肝动脉分支的显示率(40%)明显低于Ⅰ、Ⅱ级肝动脉分支的显示率(分别为100%和70%) (P<0.05),同样也明显低于DSA和血管灌注的Ⅲ级以上肝动脉分支的显示率(分别为88.24%和75.77%)( P<0.01).在门静脉各级分支的显示方面,MSCTA、DSA和血管灌注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SCTA 可无创直观地显示兔肝动脉与门静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在兔肝门静脉阻断效果的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在上肢动静脉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DSA及手术病理证实的上肢动静脉瘘患者的CTA资料。9例中,7例行DSA检查,6例经手术治疗。以DSA及手术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CTA检查在上肢动静脉瘘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CTA可以很好地显示上肢动静脉瘘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受累的肌肉组织,与DSA检查及手术结果一致。结论:MSCTA是一种高度准确、非侵袭性的成像技术,在上肢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价值,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2.
CTA和DS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方法:用CTA检查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与DSA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检查动脉共198条,两种检查结果一致的动脉195条,诊断不符合动脉3条:结论:CTA诊断脑缺血性疾病有相当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充分利用CTA各种分析诊断方法,可完全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 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应用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行下肢动脉CTA检查的患者60例,采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80kV、250mAs ,对比剂:1.0ml/kg )进行扫描,其中12例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记录每次扫描的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CT值,算出均值,并统计出容积剂量指数(CTDIvoI)、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ED)。由2名5年以上心血管影像诊断经验的放射医师以5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并对两名医师的评分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本组的CTDIvoI、DLP、ED分别为(4.85±0.00)mGy 、(572±26.31)mGy .cm、(8.56±1.23)mSv。CT 均值为(517±12.45)HU ,达到诊断要求。两名医师图像主观评价得分分别为4.18±0.75、4.09±0.86,主观评价结果一致性好(Kappa=0.893,P=0.00)。12例患者CTA与DSA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采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明显降低,且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和复查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A对糖尿病足下肢各级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同时行MSCTA及DSA检查的35例糖尿病足患者共38侧下肢动脉,每条下肢分为17段,每段动脉根据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闭塞。将下肢动脉分为膝上、膝下、足动脉三部分进行分析。以DSA为金标准,分别计算CTA诊断血管狭窄、闭塞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对下肢血管狭窄程度的一致性判定行Kappa检验。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评估膝上动脉血管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6.9%、96.8%、96.8%;评估膝下动脉血管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也较高,分别为95.9%、90.8%、93.4%;评估足动脉闭塞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8.4%、91.2%、88.2%。膝上动脉狭窄≥50%的Kappa值0.929,膝下动脉为0.868,足动脉闭塞者为0.679(P<0.01)。结论:MSCTA对诊断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膝上及膝下动脉狭窄≥50%的可靠性高,而预测足动脉闭塞的灵敏度相对较低,可以部分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5.
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并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VSD)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疑似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DSA常规摄正、侧位、双侧斜位片。结果:经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证实39枚微小动脉瘤,CTA诊断36枚,DSA诊断35枚。减影后CTA与DSA比较,对瘤体直径≤3mm的VSA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5.7%,准确性为91.3%。结论:CTA诊断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上与DSA基本等同,在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上,CTA明显优于DS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CTA与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SAH)的应用价值及其限度。方法:收集153例s-SAH患者的CTA及DSA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2种检查方法的图像质量(采取13分评分制),并比较2种方法在脑动脉瘤检出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图像质量评分CTA为(2.63±0.262)分,DSA为(2.73±0.254)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的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94.9%,准确度为95.9%;DSA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97.4%,准确度为97.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SAH患者中,CTA与DSA均能准确检出动脉瘤所致破裂出血。相较于DSA,CTA能多方位显示病变,对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情况的显示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A在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45例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病变患者CTA影像,其中31例患者同期进行了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其DSA结果,评价CTA的准确性。结果 CTA可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与DSA结果相比,总符合率为93.15%。其中髂动脉、股动脉及月国动脉符合率为100%,股深动脉为93.54%,胫前动脉96.77%,胫后动脉90.32%,腓动脉87.09%,与总符合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足背动脉符合率为77.42%,与总符合率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A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有较高的准确性,而且具有无创、可重复性等特点,可基本替代DSA成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64层螺旋CTA评价急性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并选择治疗方法。方法:对68例急性非外伤性SAH患者发病7天内行CTA检查,明确病因,根据CTA结果选择治疗方法并评价疗效。图像处理采用MPVR、MIP及3DVR重建。结果:68例SAH患者均经DSA及外科手术证实。其中45例为动脉瘤破裂所致,1例血管炎,2例动脉硬化,1例夹层动脉瘤,19例动脉无明显异常。68例SAH中64例由CTA做出病因诊断(准确率94.1%、敏感性91.8%、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2.6%)。CTA直接显示43例动脉瘤,1例血管炎及1例夹层动脉瘤。43例动脉瘤有42例根据CTA结果选择治疗(97.7%)。其中栓塞29例,有26例(89.7%)栓塞满意。13例行外科手术钳闭。结论:64层CTA能准确评价SAH病因及动脉瘤的特征。对选择治疗方法十分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细香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532-153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25例,行64层螺旋CTA检查,其中21例诊断为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术后亦行CTA复查,通过比较两次CTA结果评价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在25例患者中共发现21例25个动脉瘤,CTA可清楚显示的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与手术所见一致(符合率100%);术后CTA能够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关系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结论:64层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及动脉瘤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