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光性角化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癌前病变 ,部分病变可发展成鳞状细胞癌 ,而鳞状细胞癌是除恶性黑素瘤以外的最具侵袭性生长能力的皮肤恶性肿瘤。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甚为重要。综述日光性角化病的发病情况、可能发展为鳞状细胞癌的实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Raptor、Rictor和磷酸化Akt(p-Akt)在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aptor、Rictor及p-Akt(Ser473)在20例正常皮肤、20例日光性角化病、20例Bowen病及40例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结果:Raptor在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50%、70.00%和60.00%,均高于正常皮肤的25.00%(均P0.05);其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中Raptor的阳性表达率为100%,高于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阳性表达率75%(P0.05)。Rictor在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0%、70.00%及55.00%,均高于正常皮肤阳性表达率的20%(均P0.05);p-Akt(Ser473)在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0%、65.00%及50.00%,而正常皮肤阳性表达率为0。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中Rictor的阳性表达水平和p-Akt(Ser473)的阳性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Raptor、Rictor和p-Akt(Ser473)的高表达可能与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CD16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鲍温病、日光性角化病中的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Max Vision法)检测CD163标记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正常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鲍温病、日光性角化病中的分布。结果:每高倍镜视野下正常皮肤、鲍温病、日光性角化病真皮浅层中CD163+巨噬细胞个数为(9.5000±1.71594)、(43.9200±9.98716)和(49.4000±8.73830)个;基底细胞癌肿瘤间质中为(42.1724 1±11.73234),鳞状细胞癌的肿瘤间质中及肿瘤实质内为(65.8421±14.05649)。结论:CD16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能与皮肤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一例前额的3块皮肤肿物上发生脂溢性角化病(SK)、基底细胞癌(ACC),鳞状细胞癌(SCC)和日光性角化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桥粒芯糖蛋白1与表皮肿瘤的病理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了桥粒芯糖蛋白1(Dsgl)在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Bowen病、日光角化病、角化棘皮瘤、脂溢性角化病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结果:Dsgl在正常表皮中显著表达;在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的肿瘤组织中表达显著减弱或消失;在Bowen病和日光角化病细胞间变区域无表达;在绝大多数角化棘皮瘤、脂溢性角化病中的表达为强而连续的胞膜染色,与正常表皮中的表达相似。结论:皮肤恶性肿瘤中Dsgl的表达显著减弱或消失,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有关,Dsgl可能对表皮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皮肤癌是中年以上的老年人中较常见的肿瘤,其高发病率与老年人长期接受日光照射,对癌症免疫监督系统的减弱等因素有关。皮肤癌中以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上皮瘤和恶性黑色素瘤为最常见。此外在皮肤科临床工作中有时也可见到日光性角化病,鲍温氏病,湿疹样癌(佩吉特氏病)以及皮肤转移性癌等。临床症状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又名老年角化病。属于癌前病,可以把它看  相似文献   

7.
桥粒芯糖蛋白1和2在不同表皮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桥粒相关蛋白与皮肤肿瘤的关系,对桥粒芯糖蛋白1和2在鳞状细胞癌、日光性角化病、角化棘皮瘤、脂溢性角化病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方法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结果 桥粒芯糖蛋白1和2在正常皮肤表皮全层细胞间呈现较强的染色,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显着减弱或完全无表达,日光性角化病表皮正常区域表达正常或下调,细胞间变区域无染色,角化棘皮瘤和脂溢性角化病表皮中表达水平与正常皮肤的表达非常近似.结论 桥粒芯糖蛋白1和2在恶性皮肤癌中表达下调,可能与皮肤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抗增殖蛋白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鲍温病、日光性角化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A431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抗增殖蛋白2在4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8例鲍温病、17例日光性角化病组织以及9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CRISPR-Cas9法构建两组靶向敲除抗增殖蛋白2的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模型(KO299组及KO320组),使用Western印迹法证实其敲除效果,通过CCK8法及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分析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Western印迹法对AKT蛋白表达及其ser473位点磷酸化产物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抗增殖蛋白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90.00%)、鲍温病(66.70%)、日光性角化病(41.18%)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0.00%)(均P<0.05),皮肤鳞状细胞癌抗增殖蛋白2表达高于日光性角化病(P<0.05)。在不同性别、年龄、部位、病程、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Broder分级的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抗增殖蛋白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抗增殖蛋白2敲除组A431细胞的蛋白表达水平、细胞活力、克隆形成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P<0.05)。p-AKT表达随抗增殖蛋白2表达水平的降低而显著下调(均P<0.01)。结论:抗增殖蛋白2的表达可能促进了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并且其机制可能与促癌基因AKT蛋白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谷胱甘肽转换酶π(GSTπ)与皮肤角朊细胞肿瘤发生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45例皮肤角朊细胞肿瘤和5例正常皮肤。结果∶GSTπ在正常皮肤主要表达于颗粒细胞层、大部分棘细胞层和外毛根鞘、小汗腺。在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基底鳞状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中胞浆和部分胞核GSTπ阳性,基底细胞癌胞浆弱阳性,部分脂溢性角化症和角化棘皮瘤胞浆呈弱阳性。本研究提示GSTπ主要存在于表皮上层,并在皮肤角朊细胞肿瘤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光敏剂5-氨基酮戊酸(ALA)涂于53例日光性角化病、23例Bowen病、36例基底细胞癌、40例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皮损处,避光3~4h后,使用光动力治疗仪照射约20min,1次/周,经4~6次治疗后评估疗效。结果 ALA-PDT疗法治疗日光性角化病及Bowen病的有效率为100%;基底细胞癌浅表型的疗程短(3~5次),且有效率为100%,结节型疗程长(4~6次),且有效率仅为77.77%;高分化鳞癌有效率为100%,中分化为85.71%,低分化鳞癌有效率为40.00%,所有皮肤肿瘤患者的总痊愈率为84.21%,有效率为95.35%。结论 ALA-PDT治疗日光性角化病、Bowen病、浅表型基底及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疗效确切,美容效果佳,无不良反应,治疗结节性基底细胞癌及中分化、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尤其是年老体弱、美容要求高的患者亦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对于日光性角化病,一般多采用手术切除、冷冻或激光治疗.发生在颜面部者上述方法应用受到限制,尤其是皮肤损害诱发癌变之后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我们采用12C离子束照射治疗1例日光性角化病恶变为鳞状细胞癌的病例,取得较为满意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正>日光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es,AK),又称光线性角化病或老年性角化病,因不典型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生而引起的皮肤损害。皮损多见暴露部位如面部、头皮、手背部位。日光性角化病目前被认为是皮肤癌前病变的一种,有向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演变的危险,据Lee等~([1])统计每年约有0.025%~16%的AK患者进展为SCC,所以应尽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BerEP4和EMA染色在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和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erEP4和EMA在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鳞状细胞癌、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脂溢性角化病、寻常疣和基底鳞状细胞癌皮损肿瘤成分及周围组织、皮肤附属腺体中的表达.结果 所有基底细胞上皮瘤和基底鳞状细胞癌肿瘤细胞呈BerEP4阳性,而鳞状细胞癌、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脂溢性角化病和寻常疣呈BerEP4阴性;多数鳞状细胞癌、Bowen病和部分光线性角化病肿瘤细胞及病变区域呈EMA阳性,而基底细胞上皮瘤、基底鳞状细胞癌、脂溢性角化病和寻常疣呈EMA阴性.结论 联合使用BerEP4和EMA能很好地协助诊断皮肤基底细胞上皮瘤、基底鳞状细胞癌、癌前病变及一些良性增生性皮肤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皮肤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5例脂溢性角化病、25例光线性角化病、25例基底细胞癌、30例鳞状细胞癌(I级13例,II-III级17例)、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iNOS的表达。结果:2例(8.00%)脂溢性角化病、13例(52.00%)光线性角化病、11例(44.00%)基底细胞癌、22例(73.33%)鳞状细胞癌中iNOS呈阳性表达,正常皮肤表达均为阴性。iNOS在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及光线性角化病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脂溢性角化病组(P<0.01),鳞状细胞癌组与光线性角化病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与其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或P<0.05),II III级鳞状细胞癌iNOS表达明显高于I级鳞状细胞癌(P<0.05)。结论:皮肤肿瘤中存在iNOS的表达,其合成的一氧化氮可能在皮肤的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其表达可能有助于皮肤肿瘤恶性度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鲍温病(BD)是一种表皮内鳞状细胞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或黏膜,主要通过组织病理学确诊,临床易与银屑病、湿疹、脂溢性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基底细胞癌、Paget病、浅表恶性黑素瘤等相混淆。皮肤镜是一种在体观测皮肤表面及以下细微结构特点的非侵袭性技术,鲍温病在皮肤镜下具有特征性表现。本文将皮肤镜在鲍温病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埃兹蛋白(ezrin)在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3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27例基底细胞上皮瘤和20例脂溢性角化病、10例正常人皮肤中埃兹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埃兹蛋白在正常人皮肤、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0.0%,25.0%,66.7%和91.3%,除脂溢性角化病组外,各肿瘤组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 40.061,P < 0.01)。埃兹蛋白表达水平与皮肤肿瘤良恶性、与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分级及肿瘤有无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7,0.80,0.89)。COX回归显示,埃兹蛋白表达水平是皮肤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结论 脂溢性角化病、基底细胞上皮瘤、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埃兹蛋白阳性表达水平与皮肤肿瘤的良恶性、皮肤鳞状细胞癌病理分级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肿瘤中 p27、细胞周期素 D1的蛋白表达与角质形成细胞肿瘤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 p27与细胞周期素 D1蛋白表达。结果 p27在 Bowen病和日光性角化病均为高表达,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为低表达,而且前两者的表达显著高于后两者( P< 0.05)。细胞周期素 D1在 Bowen病、基底细胞癌及日光性角化病均无表达,而在鳞状细胞癌表达率很高。结论 p27和细胞周期素 D1蛋白表达在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肿瘤中的改变具有一定肿瘤特异性,可作为判断角质形成细胞肿瘤恶性程度、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光线性角化病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27例光线性角化病皮损及24例正常皮肤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光线性角化病及正常皮肤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37.50%,51.85%,79.17%,其表达含量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光线性角化病、正常皮肤组织逐渐增加。结论: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可能参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光线性角化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甲缺乏伴有粘膜上皮的鳞状转化(类似于恶化前白斑病)。缺乏维生素甲的皮肤改变包括增生紊乱和过度角化,但发生皮肤的恶性变还未见到。Mayer 等证明用于系统治疗的几种维甲酸(维生素甲及其同类物)可预防和治疗由化学剂引起的鼠皮肤肿瘤。也有报告维甲酸局部应用治疗日光性角化病和基底细胞癌。这些以及许多其他的报告均表明维生素甲与上皮癌之间的关系。作者对脂溢性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和基底细胞癌进行了研究以确定维甲酸与皮肤的角化、增殖或恶变是否有关。结果:在脂溢性角化病中维甲醇和脱氢维甲醇在皮肤中的浓度值无明显改变。在日光性角化病和基底细胞癌中其值明显异常。前者的维甲醇的值降低(P<0.001),后者增高(P<0.05)。而脱氢维甲醇在两种损害中均升高(P<0.005~0.001)。在三种肿瘤附近的正常皮肤中,维甲酸水平正常。这些结果说明在恶性肿瘤性皮肤损害中维生素甲成分的紊乱。作者指出过去报告脱氢维甲醇浓度增加的良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皮肤肿瘤的长期疗效。方法调查41名皮肤肿瘤患者,经光动力治疗或光动力联合激光、微波、手术、冷冻治疗后10年病情复发的情况。结果治愈率BCC为84.62%,Bowen病100%,乳房外Paget病50%,鲍温样丘疹病100%,日光性角化100%。鳞状细胞癌50%。3年后痊愈率,BCC为61.54%,Bowen病80%,鲍温样丘疹病85.71%,大部分日光性角化和鳞状细胞癌患者失访。已治愈的患者中,10年后只有1例BCC患者复发。结论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皮肤肿瘤后如果3年不复发,其10年后也很少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