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翼点人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4例,所有患者均实行直接夹闭术。结果出院时治疗结果良好17例,致残5例,死亡2例,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未出现动脉瘤再次出血。结论熟练掌握翼点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术中可获得良好的暴露,术后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获得一个良好的转归。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62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于2009年10月31日突发头痛伴进行性意识障碍5h入院。CT提示脑室内积血,右侧直回血肿形成。入院时患者Hunt-HessⅣ级。急症脑血管造影显示原始舌下动脉(primitive hypoglossal artery,PHA)在左侧颈内动脉的C2水平发出,穿过舌下神经管和基底动脉吻合,左侧椎动脉未见显影,前交通动脉显示不清,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2月~2010年12月48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分级、手术时间及疗效等。结果24h内手术12例,24~48h手术30例,48~72h手术6例,术中均成功夹闭动脉瘤颈;术后死亡3例,中等残废3例,1例轻微神经功能障碍,恢复良好11例,完全康复30例。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可明显降低再出血率及改善患者预后,术中颅压的控制、娴熟的显微操作技术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及重度发育不良对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全脑DSA检查的905例患者临床资料,对CTA、常规DSA疑有单侧A1段缺如患者作压迫对侧颈动脉(压颈)造影,判断A1段是否真正缺如,同时分析其中6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血管内栓塞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结果 905例患者经CTA或常规DSA检查有40例表现为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压颈造影后真正缺如30例,10例为重度发育不良.6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单侧A1缺如16例,重度发育不良4例,轻中度发育不良7例.所有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均成功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其中可解脱式弹簧圈单纯栓塞39例,支架辅助栓塞29例;16例A1段缺如和4例重度发育不良患者中有13例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闭塞56例(82.3%),瘤颈残留10例(14.7%),瘤腔残留2例(3%).术后48例获临床和影像学随访,3例(6.3%)明显复发,其中2例成功接受再次栓塞治疗.结论 对CTA和常规DSA造影疑有单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压颈造影能够鉴别A1段是否真正缺如.单侧A1段缺如及重度发育不良的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时,应确保前交通动脉及双侧A2段通畅,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Willis动脉环变异普遍存在,在脑血管病病人中尤为显著,而大脑前动脉缺如是Willis前环最常见的变异,也是导致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应用脑血管造影研究大脑前动脉水平段缺如与前交通动脉瘤相关影像特点,有助于清楚地了解前交通动脉瘤发病规律,从而对临床诊疗工作提供重要支持,其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脑前动脉发育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illis动脉环变异普遍存在,在脑血管病病人中尤为显著,而大脑前动脉缺如是Willis前环最常见的变异,也是导致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最重要因素.应用脑血管造影研究大脑前动脉水平段缺如与前交通动脉瘤相关影像特点.有助于清楚地了解前交通动脉瘤发病规律,从而对临床诊疗工作提供重要支持,其相关性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8.
【摘要】 目的 探讨大脑前脑动脉A1段先天性发育不良对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形成和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脑血管造影的253例ACo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患者年龄、性别、A1段发育不良和动脉瘤大小等风险因素,预测ACoA动脉瘤破裂可能相关因素。结果 253例患者共确诊253枚ACoA动脉瘤,其中218枚(86.2%)动脉瘤破裂,35枚(13.8%)未破裂。69.6%(176/253)动脉瘤最大径<5 mm,其中146枚(83.0%)破裂。所有患者中141例(55.7%)表现出A1段发育不良,其中右侧106例(41.9%),左侧仅35例(13.8%)。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A1段发育不良患病率比较,A1段发育不良与患者年龄和动脉瘤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大小(OR=3.483,95%CI=1.233~9.837,P=0.018)和患者年龄(<65岁)(OR=0.150,95%CI=0.068~0.330,P<0.001)是ACoA动脉瘤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ACoA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且通常在形态较小(<5 mm)时也易破裂。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可能是ACoA动脉瘤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素,但它与动脉瘤大小和破裂风险无关。ACoA动脉瘤破裂的最强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和动脉瘤大小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优势血流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出一个脑血管造影征象,即“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优势血流征”(简称A1优势)。并探讨了该征象的形成,及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关系。材料与方法: 统计分析了87例颅内动脉瘤的DSA资料。结果:在2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18例有A1优势。其中17例前交通动脉瘤发生在A1优势侧,仅1例发生在对侧。结论:本组资料表明前交通动脉瘤多发生在同侧A1优势血流者,因此,这一征象对诊断前交通动脉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术中保护胼胝体下动脉(SCA)与术后前交通动脉综合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介入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脑血管造影SCA显影与否,分为显影组(n=20)和不显影组(n=18)。统计分析手术前后、随访时短期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测试(SOMCT)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术前和术后3个月SOM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3 d、15 d、6个月SOMC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显示术前SCA显影组SOMCT评分均高于术前不显影组(F=9.96,P=0.003)。SCA显影组、不显影组术后发生高热、水电解质紊乱分别为18例、8例,18例,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SCA显影与术后SOMCT评分升高密切相关,患者易发生高热、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术中保护SCA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于重症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积极实施探查夹闭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的策略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5例重症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给予探查手术治疗16例,保守治疗9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分级评定并比较。结果手术治疗组中,前交通动脉瘤16个,瘤直径〈5mm9例,5~15mm5例,15~25mm2例,均予以完全夹闭,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去除骨瓣减压。根据GOS结果评定,死亡3例(GOS1分),差4例(GOS2~3分),良好9例(GOS4~5分)。非手术组均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治疗结果评定:死亡4例(GOS1分),差4例(GOS2—3分),良好1例(GOS4—5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通过积极的探查手术治疗,可使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极大提高,预后明显改善。科学正确的手术策略、精巧细致的分离暴露方法对于探查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伴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3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伴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下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并动脉瘤夹闭术,出院时根据GOS评分:4~5分23例,3分5例,2分2例,1分2例,出院后随访30例,随访时间3个月~6年,未见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结论 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尽早行开颅血肿清除并夹闭动脉瘤,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大脑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直视手术。经翼点入路,以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取自耳屏前方、颧弓上缘至中线发际内做弧形切口。根据需要充分显露载瘤动脉后,再解剖瘤颈。结果:12例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成功,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评分好的10例,差的1例,死亡1例。结论:经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路径最短,视野角度最大,是治疗大脑前循环动脉瘤的经典入路。  相似文献   

14.
218例前交通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我院近6年经手术证实的218例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取220例非前交通动脉瘤的3D-CTA作为对照。结果:218例前交通动脉瘤中,180例为动脉瘤侧大脑前动脉灿段呈优势供血,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血管影像出现明显的A1优势征;对照组中,210例的大脑前动脉血管影像双侧对称,无以上表现,仅10例出现“A1优势征”。结论:双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均衡是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高危因素,出现“A1优势征”的患者应积极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1-A2段夹角与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v,ACoA)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前交通动脉瘤及随机选取的同期35例非前交通动脉瘤影像学资料,利用3D-CTA测量A1-A2段夹角(外侧夹角);同时探讨其对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可能影响.结果:32例前交通动脉瘤中,有19例大脑前动脉为A1段优势型,13例表现为A1段均衡型.3D-CTA所测得前交通动脉瘤组A1-A2段夹角平均值为99.0°±18.8°,而非前交通动脉瘤组夹角平均值为118.1°±16.4°,两者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A1段均衡型动脉瘤侧A1-A2段平均夹角为96.3°±18.8°,较非动脉瘤侧平均夹角(115.2°±15.3°)小11.9°±3.3°(P<0.05);结论:较小的A1一A2交界处夹角更容易发生前交通动脉瘤,这可能与该处不恰当成角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大脑中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附3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处理大脑中动脉瘤(MCAA)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08年行显微手术治疗的35例MC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18~72岁,平均40岁.35例中22例曾有蛛网膜下隙出血,11例伴颅内血肿,1例伴硬膜下血肿;动脉瘤发生部位:MCA主干10例,分叉部20例,远端5例,其中1例分叉部有两个动脉瘤;左侧13例,右侧22例;巨型7例,大型11例,小型17例.35例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根据动脉瘤的位置而采取不同的于术人路,其中3例伴有颅内巨大血肿经颞上回入路行手术,1例巨大动脉瘤行左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后行载瘤动脉阻断术,1例巨大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大隐静脉大脑中动脉架桥术.结果 巨型及大型MCAA占总例数的51.4%.与术前相比较,35例患者中术后症状好转20例,无变化1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3例,无一例死亡.结论 LWEAA易形成巨大动脉瘤;正确的手术入路及熟练的操作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临床资料 患者女,67岁,因“突发头痛、恶心、呕吐10 h”于2016年6月15日转入我院,入院查体:嗜睡,唤醒后可正确回答简单问题,颈稍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稍迟钝,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头颅CT平扫提示.鞍上池、环池、外侧裂少量出血,脑组织肿胀;头颅CTA及DSA提示:左侧大脑中主干闭塞并周围烟雾血管形成、脉络膜前动脉分支动脉瘤、脉络膜前动脉通过分支与大脑中动脉吻合.  相似文献   

18.
颅内发生在筛前动脉的动脉瘤非常罕见 ,笔者报告 1例如下。患者 男 ,6 4岁 ,因头晕 2周入院。患者于 2周前无诱因出现头晕伴前额胀痛 ,休息后不缓解 ,近 1周出现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血压 :180 / 130mmHg(1kPa =7 5mmHg) ,给予降压治疗后 ,症状稍缓解。神经系统检查 :言语流利 ,视力正常 ,眼底未见异常 ,瞳孔等大 ,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Ⅴ级 ,无不自主运动。生理反射存在 ,无病理反射。CT及MRI表现 :CT显示右额极椭圆形高密度影 ,CT值 5 6HU ,轮廓清晰 ,约为 1 9cm× 1 8cm× 2 7cm大小 ,周围无水肿 ,其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显微手术切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咽管瘤46例。术前对临床表现、影像检查进行分析,经额下或翼点入路进行手术。结果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28例,无手术死亡。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颅咽管瘤,可以提高肿瘤本身和肿瘤壁的全切除率,达到保护视力,改善内分泌功能,减少各种并发症的目的。首次手术应尽量全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选择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5例颅咽管瘤患者临床资料,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随访并评估生存质量。结果肿瘤全切除70例,次全切除15例,部分切除10例。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为垂体功能低下及尿崩。术后随访8个月至5年,死亡16例(16.8%),复发14例。性别和切除程度是影响术后5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颅咽管瘤,5年生存率较高,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