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涌吐之剂     
《光明中医》2014,(7):1358-1358
稀涎散属性:皂角四挺(去皮弦炙)白矾一两共为末,温水调下五分,或加藜芦。  相似文献   

2.
仲景对"吐"法的应用,无论是适应证、选方、剂型、服法还是禁忌,均体现了"吐"法适应实邪停滞上焦胸部的急症。应用"吐"法必须谨慎,必须保护胃气、阳气、正气,中病即止,体质虚弱者禁用。从《伤寒论》及后世医家的临床经验看,瓜蒂散的疗效确切,但近10年来对瓜蒂散应用的报道微乎其微。很多医院中药房没有瓜蒂这味药物,致使祛病良法——"吐"法被束之高阁,值得深思。"吐"法的应用不仅需要把握好"吐"法的适用证及禁忌证,以便在临床应用瓜蒂散,还需要加强实验及临床研究,为古方新用提供更多可靠的理论及临床依据,确保"吐"法的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3.
瓜蒂散证病机为邪气在肺,与正气向外交争,其势向外,以瓜蒂作用于中焦,借其春木之性,配合酸平之赤小豆,辛香之淡豆豉,越上而吐,则病可解。脉弦而有力、脾胃不虚者,用之最宜;肝虚者,可加竹茹,柴胡等;若恐伤胃气,可加生麦芽顾脾胃而调肝。应用时需与三物白散证和十枣汤证相鉴别,瓜蒂散证多见弦脉,三物白散证寒实较瓜蒂散证重,脉多沉迟,若化脓亦可见数脉。十枣汤证多喘咳日久,面目浮肿,倚息不得卧,以咳嗽或用力牵引疼痛加剧为鉴别点。《伤寒论》第108条所言之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亦是痰饮结于胸所致,可用瓜蒂散吐出胸中之邪,使上下交通,诸症得解。无论是寒痰、热痰等实邪,或是宿食、误食毒物等所致结胸之证,皆可谨遵脉证使用瓜蒂散,服后未必呕吐,不断咳吐痰涎即为对证。  相似文献   

4.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著称 ,其吐法涉及疾病达 6 0余种 ,其外用吐剂更有特色 ,现略述如下。子和吐法除用内服药涌吐外 ,还借助于物理刺激 ,以达涌吐之效果。而其外治涌吐剂多属吐法变法之应用方剂。子和吐法之目的是驱邪外出 ,达到“吐之令其条达”之效果。因此 ,张氏把凡能引真气上行 ,驱邪外出者 ,皆归吐法。在《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赅尽病诠·十三 (简称为“卷二·十三” ,以下同 )中指出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 ,凡上行者 ,皆吐法也。”这些方法相对应的方剂 ,也就是本文所论及的吐法外用方剂。1 引…  相似文献   

5.
涌吐法治疗小儿哮喘持续状态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世武 《四川中医》1997,15(12):41-41
  相似文献   

6.
张子和涌吐用药与今之差异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家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 ,学术思想和临床技艺集中体现在《儒门事亲》之中 ,其攻邪之汗吐下三法涵括治疗疾病之百法 ,其用药之特别 ,尤其是涌吐用药与当今之差异 ,尤其值得研讨 ,其略述如下 :张子和《儒门事亲》列涌吐药共计 36味 ,其中现代临床仍作涌吐药 ,或历代本草记载主要以涌吐为功效的药有 14味 ,如瓜蒂、茶末、常山、藜芦、晋矾、绿矾、胆矾、铜绿、青盐、皂角、沧盐、人参芦、远志、郁金等。其次是“变相涌吐药” ,因为张子和认为“引涎、漉涎、嚏气、追泪 ,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因此具有这些功效的药物 ,也就自然…  相似文献   

7.
《名医类案》涌吐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医类案》十二卷,系明代江父子编辑而成,广泛搜集了从《史记》到明代的名医医案,后经清代魏之等重校,形成当前流通本。全书以病证分类编纂,广泛涉猎内、外、妇、儿、传染病等多种病证,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其中涌吐法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为众多医家使用。现仅就《名医类案》中所录涌吐疗法作一简要综述。涌吐之法,应用广泛涌吐法乃八法之一,是使用催吐药或其他能引起呕吐的物理刺激(如羽毛探喉引吐) ,使停痰宿食毒物,随呕吐排出的方法。《名医类案》中众多医家灵活应用该法,其治疗病种较全,涌吐方药较多。据笔者统计,全书采用涌吐法治…  相似文献   

8.
谢志民 《陕西中医》1991,12(4):180-181
为了正确认识和使用藜芦,本文考察了各个历史时期中藜芦的使用情况。肯定了藜芦的涌吐作用,并就其毒副作用、用量等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9.
小议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方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霍乱、吐泻等属于病情急迫而有必须吐出之证。  相似文献   

10.
1概述1.1涌吐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催吐,从而消除咽喉、胸膈、胃脘、上焦等部位疾病的一种方法《内经》中指出“其高者,因而越之”高者即在上之病邪,越之即用涌吐法从上消除病邪。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贵要略》中记有涌吐法主张用瓜蒂散治疗,到宋金时期,涌吐法较大发展,金朝名医张从正扩大了涌吐法的治疗范围,丰富了此法的内容,对涌吐法的发展贡献最大,其后元朝朱丹溪、滑涛。明朝张景岳、李时珍、廖仲醇、傅青主、张路玉等名医都曾用涌吐法。当今亦有不少医家善用此法,历代医家留下的验案说明涌吐法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只要掌握正确,临床科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假谲》篇中有"阳吐"一词,历来解释众说纷纭,其实当为"剔吐"之讹,其误盖因"易"与"昜"形近致淆。"剔吐"一词中的"剔"是"擿"之假借,"擿吐"是指"以手搔挠咽喉取吐",是古代中医临床催吐的一个常用术语,广泛出现在古医籍中。中医"吐法"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在临床上多用以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蓄而病位偏上等病证,随着时代的发展,吐法理论逐渐完善,各种催吐手段和工具也丰富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催吐(涌吐)是张子和金元四大医家攻邪学派的基本治疗方法,张氏把涌吐用之炉火纯青之娴熟,现就其方药与机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昌炳如 《中医研究》2005,18(10):7-8
吐法始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其高者因而越之",指出了吐法的适应症,寓就近祛邪之治疗思想.然<内经>有法无方,语焉不详.至汉代,张仲景继承<内经>所言,创制瓜蒂散等方剂,使得涌吐一法有方有药,仲景还进一步具体提出吐法较为具体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通过仲景对<内经>的继承发展,使得吐法得以成为有理论、有实践、有方药、有禁忌、有针对病症,可操作性较强的治法.其后,历代医家对吐法间或有所发展.至金元时,张子和力倡汗吐下三法,从理论到实践,对吐法又有较大的发展.然其后用吐法者渐少,至今更为衰微,是为憾事.下面对二张之吐法运用作一比较,以图更好理解对二位大家对吐法的运用,促进吐法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运用吐法治疗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是指病位在上的有形实邪,可因势利导,通过涌吐祛除病邪,从而正式提出了吐法的治病原则。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中医吐法理论源流及其形成发展历程,归纳了古今吐法临床应用的适应病证,认为病变部位在中脘以上,以胸脘为主,下至胃腑上至头面,诸凡痰涎、宿食、酒积、瘀血、热毒等有形实邪留滞人体上部,形成实证,均可考虑用吐法治疗。同时指出临床运用吐法时,应注意因人而宜、急缓分用、中病即止、不可尽剂、吐后调摄、医患配合,方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田建中 《中医研究》2006,19(4):18-19
1吐法的适应证宋本《伤寒论》“辨可吐第十九”一节,有五条关于吐法的内容,即———一、大法,春宜吐。二、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三、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四、宿食,在上脘  相似文献   

17.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三法著称于世。其对吐法的发微尤具特色 ,现仅就其吐法内涵的外延 ,结合《儒门事亲》简述如下。子和吐法 ,仅在《儒门事亲》中《十形三疗》139条 16 2例医案中 ,专用吐法治疗 2 2例 ,与其他法合用 6 2例 ,占全部病例的二分之一 ,涉及病症达 6 0余种。由此可知 ,不能单纯以涌出“上脘及膈间痰涎宿食”这一狭小的内容来界定 ,其吐法之功效亦非现代洗胃与吸痰术所替代。子和吐法已不只拘于具体吐法之形式 ,而是以“吐之令其条达”(卷一·二 )为目的。这从子和吐法内涵的外延方面可以得到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就仲景《伤寒论》"误吐、吐法禁忌症"条文,从现代中药不良反应角度,对其"变证"的临证特点、分类、机理及救治方法试做分析和探讨,并初步归纳"吐法禁忌"12种,提出《伤寒论》是已隐函中医学业"药物警戒观"警示医者决不能以药试病,错投误治,有助于提高中药疗效、防止中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梁为生  王维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7):49-49,51
目的:观察藿香半夏散治疗妊娠剧吐的临床研究.方法:将2000年以来我院妇产科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10例.治疗组采用藿香半夏散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12例(93.3%),对照组总有效率96例(85.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P〈0.05,有明显差异.结论:藿香半夏散治疗妊娠剧吐高效、安全、几乎无毒副作用,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吐法临证验案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案例1:男,59岁,因发作性右肢瘫痪,言蹇3d于1996年2月26日来诊。每日发作3~4次,每次持续10-20min,且每次发作的症状相同。在某医院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予甘露醇脱水、扩血管药物、中药天麻钩藤饮等治疗3d不效,发作次数反逐渐频繁。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